森林湾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1-10-22
阅读:3648回复:19

[转贴]我的“梵皇渡路情结”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11-22 16:14
  我的“梵皇渡路情结”——也谈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艺术

  
  最近几年,电视台以及其他媒体不止一次专题介绍过我们国家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译制片的配音艺术。在若干部介绍配音演员的专题片中,我不仅重又聆听到老一辈配音演员的声音,还在荧屏上“再一次”目睹了尚华、赵慎之、李梓等人的风采,回忆和感慨竟使我每次都泪眼模糊。但每次看完那些专题片,我又都有一种缺憾太多的不满,特别是某几位“嘉宾影评人”,似乎对电影配音艺术不甚了了、谈话不时出现跑题,听到他们的话总有什么东西受到了亵渎的感觉(有一位嘉宾,每次都提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的孩子——今年22岁——看到这一段时笑着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配音简直就是一个丑闻”,他的话一点不错。我想,艺术鉴赏中两条最重要的东西一是趣味,二是标准。如果这两条都把握不准,最好还是不要妄加评说,免得误导他人——尤其是在当前这个趣味和标准日益丧失的时代)。
  我是一个“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艺术的爱好者”,不过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老套,过于平淡。有几位对我非常了解的朋友,常用这样的话戏言我:“你这家伙有‘梵皇渡路情结’,上海电影译制厂就好像是你的‘阿几里斯脚踵’,别人碰不得的”。话虽说得过了点,但倒也是事实。
  现在不妨与读者作这样一个约定:我所说的“配音艺术”,特指译制片配音艺术,而且专指上海电影译制厂(包括其前身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部)译制的影片,还可能会在个别场合提到由该译制厂制作的广播剧。将要涉及的配音演员——实际上几乎无一例外应被称为电影配音艺术家或艺术大师——除该译制厂全部演员班底外,还包括故事片厂所有参与过译制片配音的艺术家们。更广义一点说,还包括配音导演(早年的配音导演不太参加配音,如著名配音导演时汉威,据我所知他只在英国影片《冰海沉船》配了一句台词)、翻译和录音师等人。
  至于为什么要如此“约定”、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艺术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相关话题,我将留待本文最后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言归正传,先对所谓“梵皇渡路情结”做一点解释。
  上海电影译制厂在迁到上海永嘉路现址之前,曾坐落在梵皇渡路中段。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曾不止一次从南京赶往上海,口袋里的钱(还有粮票,而且必须是“全国”的)只够啃大饼(还不能尽饱吃),每次都是一连几天像瘪三一样徘徊在梵皇渡路上(晚间就跑到北站去找个地方蜷缩一夜),为的就是去译制厂门口“朝圣”。当时那种既神圣又神秘的感觉至今我仍能回味出来。老友资格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半个世纪不就是五个十年吗。”五个十年,似乎并不太长,回忆人生道路时,把过去的每个十年划分为一个阶段,与每一个十年相对应的生活内容仿佛就是昨天的事。但正是这看似不长的时间,磨蚀了我们多少激情,而我对配音艺术的热爱却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未见稍减。
  现在许多译制片爱好者谈及译制片,除了偶尔提到一两部20世纪50年代的老译制片外,基本上都是70年代以来的影片。对于他们来说,似乎这已经是一种怀旧了。这种感觉当然没错,因为译制片爱好者主要还是年轻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交时一大批配音造诣臻于炉火纯青的译制片放映时正好被他们赶上,而这段令人振奋的时期也毕竟过去二十多年了。当去“天堂似的电影院”看电影已逐渐被看DVD取代时,夹杂着某种伤感的怀旧情绪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我的这种(怀旧)情绪可以追溯到更早——当远比我年轻的一代爱好者通过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对白进入李梓、邱岳峰的声音世界时,我对配音艺术的热爱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我对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感情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可以追溯到梵皇渡路,这确实是我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庆幸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恰逢那个被现在许多年轻人误解了的时代。只要你真正有一颗善于感受美好事物的心,那时的天空是一片蔚蓝,彩霞比今天更绚丽。当今天许多具有较高电影鉴赏水平的“影迷”为得到(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作品而兴奋时,他能想到五十多年前,大部分新现实主义影片我已在电影院里看过(甚至早在1962年我已经看过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吗?在某种意义上,我属于“电影的一代人”,也就是说,我对艺术的鉴赏力、我对一切视觉的东西的敏感乃至我相当一部分的良知是来自电影(在当今这个以好莱坞大片为表征的时代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艺术家在其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决不能低估。
  我的年龄早已超过“不就是五个十年”而进入第七个十年,虽然许多宝贵的记忆(仅就配音艺术而言)已被无情的岁月湮没,但对“不就是五个多十年”的记忆进行一次清算,恐怕还来得及。我不敢奢望自己这个帖子能“以飨他人”,但抑或能起一点“钩沉”的作用。比如,我在网上看到一则署名孙洁的《上海配音往事》的帖子,写得不坏,其中有不少弥足珍贵的资料。但帖子提到所谓1970年代初的“内参片”时,说伍经纬和刘广宁都是在配“内参片”时起步的,显然时间出入较大。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听到伍经纬和刘广宁的配音是早在1960年代初放映的锡兰影片《阿苏卡》中,并且尔后他俩经常配双档。这点小差错倒也无所谓,但至少说明,像我这样的“老听客”没准儿还真能“钩”出点东西来呐。……毕竟建国后上海的第一部译制片《团的儿子》,我早在五十五或五十六年前就看过了。
  此外,就凭自己对上海电影译制厂所有配音艺术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崇敬之情,也应该写下一点文字作为我个人对他们的纪念。
  
  二
  在我的记忆中,最早引起我注意的配音演员是赵慎之。
  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我看了波兰影片《华沙一条街》,记得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娜嘉的七八岁的小女孩,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与我当时的年龄相仿)。起初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家是犹太人,她的处境也很优越。后来她家的犹太人身份暴露,遭到了纳粹的迫害。娜嘉的一系列遭遇不仅引起了我的同情,还使我把自己融入了剧情。娜嘉的声音甜美纯净,她就是由年轻时的赵慎之配音的。赵慎之若干年后因给日本影片《望乡》中的阿歧婆配音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译制片爱好者熟知的配音演员,其实她年轻时(用她的声音)塑造的一系列青年女性的艺术形象,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迷住了我们这一代人。
  我相信,我和绝大多数热爱配音艺术和配音艺术家的崇拜者,与现在所谓的“追星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可能形式上有某种相似,而就这种相似而言,我可能是全国译制片爱好者中最为幸运的人。二十八九年前,我有幸与赵慎之有过一段终身难以忘怀的交往。2005年10月在成都,我作客老友资格龙家,其间,我复述了当年的那段往事。资格龙先生根据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并于互联网上发表。“偷懒”一下,征得他同意,现将那段文章借用到我这个帖子中:
  
  《从赵慎之开始——电影与电影配音谈话录》
   国庆长假南京友人来蓉小住,带了数十部DVD片。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没有什么戈达尔、安杰罗普洛斯、布努艾尔、塔尔科夫斯基的新D,而是清一色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片的“什锦拼盘”!
   没有办法——由此注定了他这次的蓉城之行,以及随之而来的我们同赴江苏,最终成为一次“纪念之旅”。
   话题是从一同观听《带风景的房间》开始的。“其实我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听李梓、曹雷尤其是赵慎之的配音……”他无意中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件事来,于是问他:“你后来就再也没有跟赵慎之联系过了?”沉默良久他忽然冒出一句“我欠她债。”
  下面就是有关赵慎之的对话的整理稿:
  资格龙:我记得你好像是1979年开始跟赵慎之联系的?当时怎么忽然会想起给她写信?
  张稼峰:说来话长。你知道,我这个“全国最后一名反革命分子”在劳改队曾经关过一年零九个月禁闭。在那个不足一点五平方米、整日不见阳光的小号里,除了默诵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那些令人心醉的旋律,长时间里就靠回味少年时代所看的几百部译制片来打发难熬的时光。而在这些回忆里,尽管许多影片的细节已经模糊不清,有个东西却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并交织成一张温暖的“生命之网”,把我一次次从绝望的悬崖边缘拉回来,那就是影片里的配音——尤其是赵慎之为那些年轻女性的配音。例如《痛苦的一页》中的丽西、《穷街》里的卡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里的茨维塔、《大墙后面》里的罗西、《偷东西的喜鹊》里的阿柳塔以及《神童》里的凯斯顿小姐,她们共同形成的美妙、纯洁、温柔而有时又不乏几分幽默的声音形象实在令人神往又难忘!
  资格龙:呵呵,你列举的所有影片我也在同一时段看过,对赵慎之印象最深的是《神童》里的凯斯顿和《穷街》里的卡佳。但是无论在分辨力、感受力和记忆力上,你都让我望尘莫及!
  张稼峰:1978年开始(那时我已获得部分自由,戴“反革命分子”帽子留劳改队“继续改造”),我们的银幕上又陆续上映了《橡树,十万火急》、《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叶塞妮亚》、《巴黎圣母院》等译制片。我觉得这一时期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极大的再度燃起了我对配音艺术欣赏的热情,于是萌生了向我景仰已久的这一特殊群体表达敬意的愿望。由于前已述及的原因,很自然的我选择了赵慎之。
   1979年上半年的某天,我给赵慎之写了一封信。其实当时并没有得到她回信的奢望,只是抱定“一吐为快”的“宗旨”而已。
  资格龙:但是事情有点出乎你的意料?
  张稼峰:是的。不仅很快就收到她的回信,而且我们的通信一直持续到1982年初。非常遗憾的是自1980年12月平反回南京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只能居住在一间临时搭建的小披屋里,而由于为生计打工到处奔波、小屋漏雨导致所有的信件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但我对赵慎之给我的第一封信有比较深刻的记忆。她首先表示被我的来信深深感动,她说在她收到的所有观众来信中,她很少见到对她和上译厂配音演员的工作有如此全面的了解和热情、并且持续时间如此长久的,这本身就说明了这种感情的真诚。她称赞我的记忆,说有些她参加过配音的老影片自己也已经遗忘、或者在某部影片中仅有一两句台词,而我竟能够非常准确的记忆起来!她说这一切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好回报,并将我的信给她的“同事们”看了。
  资格龙:于是你就到上译厂去见她了?
  张稼峰:因为我在信中表述的一些关于电影配音的观点得到她的认同,她还表示如果有机会去上海可以见面谈谈。1981年6月初的一个下午,我在一种热望的驱动下赶到上海。尽管曾经得到她的允诺,在穿过乌鲁木齐路前往建国西路离她家越来越近时,我的心跳也随之不断加快。即将和心仪已久的艺术家谋面的惊叹号,与“是否唐突冒昧”的问号之间形成的张力,几乎令我不能自持。
   赵慎之住在建国西路一幢漂亮的西式楼房三楼。当我叩开她的家门,第一眼我就知道:为我开门的是赵慎之本人。她当时刚洗完头,头上裹着一块白色毛巾。在我表明自己的身份后她毫不迟疑把我引进室内,并说:“你来得真巧,我今天刚好煨了一只老母鸡汤。”我一路上的紧张心情顿时释然。尽管绝非刻意观察,今天——20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能不说,打从进门的一瞬间她那集起居室、书房和餐厅于一体的家(随后我还得知她的厨房是与邻居共用的。在沪期间,赵慎之不止一次说过:“要是能让我把房子换成两间,哪怕面积没有增加,也能减少我不少尴尬”),因其一览无余给我留下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第一印象”。其中还包括墙上挂着一张邱岳峰的相片(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下面另说),一张赵慎之本人年轻时的相片和她与乔榛在一起的工作照。
   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与赵慎之初次会面的四天——刚见面不久她就提出要我在上海多逗留几天,并安排了住处——的谈话情境依然历历在目。她告诉我她把我的第一封信给邱岳峰、李梓、伍经纬等人看后,他们一致认为应该给这个不同于一般FANS的人回信……我们的话题当然主要围绕电影配音以及演员们的情况展开。她跟我谈了杨文元、于鼎、李梓、乔榛、施融、潘我源等人的一些情况。杨文元曾经一度状况不佳,但也已经走出困境;于鼎文革期间在干校因力大尽干重活;施融这小伙子人挺不错,食堂有荤菜总是用饭盒带给母亲而自己吃素;潘我源去了香港,赵慎之觉得对于配音演员这太可惜,并为她的离去而遗憾……当我问及邱岳峰先生的近况时,她那黯然神伤的神色以及随后的陈述使我震惊而扼腕。赵慎之本人对邱岳峰的评价极高:除了业务上的严谨、艺术造诣的独到外,人品也简直无可挑剔;为人耿直、厚道,在自身政治状况不是太好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关心别人。“怎么说呢,简直就是平常我们讲的很有哥们义气!”一再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资格龙:邱岳峰的声音也是我和当年的许多同龄人最早关注并津津乐道的一个焦点。半个世纪过去了,只要一听见或想起他那喉音浓重的声音,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眼前浮现出许多如今天各一方、或已过世的熟悉面孔来……唉,还是再说说赵慎之本人的情况吧。
  张稼峰:赵慎之是个十分豁达、热爱生活的人。当时尽管已经退休,还是经常去厂里。她喜欢逛书店买书,还喜欢看画展。她是天津人,解放初在炮兵文工团当话剧演员。“我配音的戏路不宽,话剧腔很长时间才改过来。”她对我说。这既可视为一种谦辞,又让人感到实事求是。就此,她还谈起他们厂最新译制的几部影片,《英俊少年》、《黑驹》、《砂器》和《远山的呼唤》。告诉我杨文元参加了《英俊少年》的配音(说实话我不喜欢这部影片),她特别喜欢《远山的呼唤》,除了它感人的故事情节,她说她尤其喜欢日本北海道的风光。她提到她已经退休,在她退休前张同凝也已退休,而李梓不久也要退休。不过译制厂有一批年轻配音演员水平都很高,她说为《远山的呼唤》女主角配音的丁建华配得很好,建议我放映时一定要去看看。我回南京不久看到了这部影片,确实很好,从那时开始,倍赏千惠子成了我最喜爱的女演员,她扮演的女主人公明子由丁建华配音,也确实配得极好。尽管如此,我当时还是想过,如果放在二十年前,倍赏千惠子的角色也许非赵慎之莫属了。
   她的三个子女都插过队,当时均已返沪。我见到了她的儿子和女友、一个女儿(另一个在某大学读书的未能见到);她的一个小外孙同她一块住(我带他到楼下吃过冷饮)。她家还有一个成员亚伦,原来是她儿子的同学,家里经济比较拮据。小时常来玩耍,后来就成了家庭的一员,至今叫她“妈妈”。我在上海的四天就住在他家(他已经大学毕业,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
  资格龙:这样的家庭真让人羡慕。
  张稼峰:是啊。当时我已接近40岁,她还表示我该尽快成个家呢。
  资格龙:现在你的儿子也读大学了。你怎么会觉得欠她什么“债”?
  张稼峰:1979年春在她第一封回信不久,我就收到她寄来的《电影艺术译丛》(后改名《世界电影》),当时这本期刊还是“内部发行”的。此后有两年多时间每期发行时她都会寄一本给我,直至该期刊公开发行后我请她不要再寄了。此外我曾经托她在上海代购一本匈牙利电影理论家约翰.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为了买这本书她没有少费心,几个月里跑了上海许多书店才买到并寄给了我。这些书刊至今整整齐齐存放在我家的书柜里。但是后来由于工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我的“打工生涯”开始在天南海北的奔波中居无定所;1984年结婚之后又面临一系列“难言之隐”,与赵慎之的联系竟就这样中断了。这其间我每有自责并决心重新提笔,但这支笔却越来越重……
  资格龙:我明白了。你欠的是“人情债”。要是我,作为一个曾经身陷囹圄多年的“两劳人员”能受到一位著名配音艺术家的如此厚待,最后竟然草率的不了了之、以“杳如黄鹤”相报,我也会自疚得无地自容的。……你看这样好不好?——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尽管你不会电脑,我完全可以把你的这段往事写成一个帖子发上网。我想赵慎之先生一定能够看到的。况且我们的共同爱好也可以借此机会合作一下,干脆做一个“专题”?
  张稼峰:这个设想太好了!
  
  (上面引用的这个帖子发出不久,资格龙就来信对我说:“帖子发出不久某网站就有一则跟帖表示了不同的观点。其实关于电影的翻译配音,很早以前就有人向我表达了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他说尽管自己不懂外语,还是宁愿看片印中文字幕的,因为那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我在当时的一封回信中对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妨也在这里引用一下:“……那位跟帖的网友愿意看“原汁原味”的外国影片,初看起来也没错,我只是在想,如果懂得外语,那多少还能尝到些原汁原味,如果仅凭看中文字幕,恐怕就谈不上什么原汁原味了。其实,我们谈配音艺术的一个前提是:上译厂的配音早已摆脱只是传达“言语的意思”这个层面而形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样式。这种艺术样式一方面要求配上的音贴切地传达原角色体貌、性格、语言表情、语言节奏、形体动作及其相应的剧情等多方面的特征和精髓,而且表演中又毫无斧凿做作之感,有时候还应弥补演员音色和口语能力的某些欠缺——高仓健就认为毕克的配音不仅弥补了自己音色的缺陷并与自己的银幕形象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毕克决不简单等同于高仓健的口语翻译,他的声音与高仓健的银幕形象珠联璧合,形成了一个更为丰满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由于上译厂翻译配音的高度造诣,影片中的对白、旁白已经足以从影片剧情中游离出来,升华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如你所知,影片《红与黑》尽管是根据斯汤达的原作改编,由于它不具备许多电影艺术自身本质的规定性,作为电影是极不成功的,但这丝毫也未妨碍我们单独去欣赏程之、邱岳峰的配音对白,这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上面所说的升华”(鉴于这段文字引自当时的私人信件,不可能把问题阐述得丝丝入扣。谢谢那位网友,也许他的看法不经意间触及了一个“理论问题”,容我在恰当的地方再回过来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2005年10月,回到江苏在与资格龙先生同赴苏州并分手后,由于又陷身于繁忙的审稿工作,当时那个“搞个专题”的想法落了空。前不久,资格龙先生来南京,在他的鞭策下,我在事隔两年多之后终于重新拾起这个话题,以期让自己做个了断。
  话题再回到赵慎之。前面我说过,赵慎之以她独特的声音为许多银幕形象塑造出的美妙、纯洁、温柔而有时又不乏几分幽默的声音形象实在令人神往又难忘!不过,她跟李梓等一些人不同,似乎没有留下大段激昂的配音段落,但她奉献出的却是最生活化的对白。如果把那种大段激昂的配音段落比作歌剧中的咏叹调,那么赵慎之那种生活化的对白就犹如歌剧中的宣叙调。当时,还未见别的女配音演员能通过这种“宣叙调”把年轻女性的纯洁、温柔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去世于1958年的姚念贻或许可以)。20世纪60年代初,电影院先后放映了《第一课》、《穷街》、《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和《婴儿》等保加利亚影片,都是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译制的。我自信自己的电影鉴赏力,我认为,即便是现在重新观看这几部影片,对它们的评价也不会差。《穷街》和《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是反映纳粹占领保加利亚时期年轻人生活状况的影片,赵慎之分别为两部影片中的卡嘉配音,她的声音绝对无愧于两个卡嘉的单纯与美丽。这两部影片放映时,中国人刚从20世纪那场人所共知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谨中走出一半,我们这一代人还仍然处于食物匮乏的状态,十分熟悉《穷街》中男女主人公由于纳粹占领与贫穷双重原因造成的对食物的渴望。正是能够果腹的食粮匮乏,我和我年轻时代的朋友自然对精神食粮的追求就为热烈,而且相互之间的友谊更加单纯诚挚。也许这也是《穷街》、《当我们年轻的时候》这一类影片在我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的原因。我记得影片里有这么一段:卡嘉与另外两个男青年在一间食品店前,隔着玻璃看橱窗里诱人却可望不可及的食物。一个男青年无可奈何地对卡嘉说:“等哪天我把我这倒霉的灵魂出卖了,我好好请你吃一顿,你看,你爱吃什么?”(毕克还是伍经纬配的音?)。卡嘉目不转睛的看着那些久违的食物,说:“我要吃它一车!”赵慎之配这句话时,似乎是通过舌尖吐出来的“它”字和“车”字两个音,至今还犹在耳边。
  贝蒂是老版本《孤心血泪》(1956年译制)中的一个女配角,影片主人公匹普凶狠的姐姐去世后,她来到匹普的姐夫乔•加吉瑞的身边。正是贝蒂的到来,匹普不仅摆脱了过去动辄遭受自己姐姐打骂的生活,还使这个孤儿缺失的母爱得到某种程度补偿。而当匹普最后负债累累、重病在身时,是乔和贝蒂帮助匹普摆脱了债务和死神。贝蒂由赵慎之配音,虽然台词不多,赵慎之却以自己开朗、温柔的语言表情把贝蒂善良、宽容、体贴的高尚人品塑造得十分完美。同时,她的声音与影片中其他女性角色的声音还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比如:大概是由朱莎配音的哈威夏姆小姐,她那可谓狰狞的声音与赵慎之柔和甜美的声音之间极大的反差,给人心理以张弛有致之感)。记得当年看这部沉闷压抑的影片时,只要贝蒂一出现,一听到赵慎之的声音,立即让人感到一片明媚,这种明媚在我记忆中留存了近五十年。
  
  总的来说,赵慎之适合于给忧郁的年轻女性形象配音,她所配的丽西(《痛苦的一页》)和农奴女演员阿纽塔(《偷东西的喜鹊》)都是这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当时有一位苏联女演员吉里英科,她的银幕形象以忧郁而使无数观众倾倒,她就是阿纽塔的扮演者,赵慎之为她塑造的声音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与若干年后李梓为简•爱塑造的声音形象相媲美。赵慎之曾对我说过她的戏路不宽,其实她创造的角色类型也并非总是那么忧郁。《科伦上尉》中,汉斯•阿尔贝托给女主角(唉,到了嘴边的名字还搞忘了,就是那个由保登斯坦扮演的角色)送了一束鲜花,女主角(赵慎之配音)问:“你给每个姑娘都送花吗?”邱岳峰答道:“阿不,那我非得开个花店不可了”。在这部影片里,赵慎之的声音是多么灿烂啊。1962年西德影片《神童》在江苏各城市放映,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某种意义上它的配音也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艺术臻于成熟,在中国译制片配音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电影。影片以其独出心裁的剪接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配音方面除启用因扮演《红色娘子军》女主角而一时红及全国的祝希娟为女配角维娜配音稍有瑕疵之感外,其他角色的配音则无可挑剔。邱岳峰(布鲁诺•梯休斯)、毕克(汉斯•博克尔)、于鼎(旁白)在该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赵慎之为女主角凯斯顿小姐(一位丹麦姑娘)配音。凯斯顿小姐美丽、开朗、温柔而又坚贞,并且带有几分调皮和“滑稽”。她的形象当时迷倒了一大批青少年观众,而赵慎之的配音更增添了她的魅力,影片中许多台词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一个晚会上汉斯独自一人坐在一边看报,丹麦姑娘凯斯顿突然跑过来,一下子坐到汉斯的腿上:“快救救我,有个大胡子在追我。”(赵慎之。多好的理由啊,就这样,凯斯顿坐到了自己已经看中,却还未相识的有些书呆子气的汉斯的腿上)。“第一,我这儿正在吃斋,第二,不能随便往生人腿上坐”(毕克)。“反正这儿没人坐”(赵)。……“告诉你,我最讨厌女人跟在后面追我”(毕)。“我可没追你,再说我也不会追你……明天起,你先洗(澡),洗完了我再洗。”(赵)。……“他们在说什么?”(毕)。“他们在祝贺我”(赵。凯斯顿撒谎了,反正汉斯不懂丹麦语,不知她和家人在说什么。一个多么美丽诱人的谎言啊。全家人都反对她擅自做主嫁给这个从纳粹德国来的汉斯——尽管汉斯不是纳粹分子)。“祝贺什么?”(毕)。“祝贺我要和你结婚了”(赵)。“和我结婚?可我什么都不是。”(毕)。“是我丈夫。”(赵)。……“起来,结婚了!”(赵)。“还说这儿有自由呢。”(毕)。……“看,一个蘑菇,你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蘑菇,今天我要做一锅鲜极了的蘑菇汤”(赵。哦,面对战后食物的极度匮乏,有这样贤淑的妻子和如此乐观的母亲,有什么困难克服不过去呢!)
  这些被从影片情境中剥离出来的话语看来十分平常,但出自配音艺术家之口便被赋予了非凡的审美趣味,就像不起眼的一草一木,一旦被摄影家捕捉进镜头或是经画家点画出来就成了艺术珍品一样。那位迷人的凯斯顿小姐的芳容如今在我的印象中已经依稀起来,但赵慎之的声音却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九年前,我在南京一家餐馆与在上海滩还算有点名气的钱定平先生共进晚餐,席间我们不知怎么会谈起《神童》来。于是,那个晚上我们的话题几乎一直没有离开凯斯顿小姐和赵慎之的配音。我相信,一定还有不少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会不时回味起化身为凯斯顿小姐的赵慎之的。
  赵慎之为善良女性配音的颠峰之作无疑是《望乡》中的阿岐婆。给阿岐(婆)配音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不仅要分别表现角色不同年龄阶段的嗓音特点,更难的是角色情绪起伏太大。赵慎之成功地用自己的声音塑造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情绪之中的阿歧的形象,给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观众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在,谈配音时每提到赵慎之,只要你一说是给阿岐婆配音的,他们立即就会说“啊,知道,知道!”
  阿岐婆同赵慎之以往配音的众多角色都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或者说,阿岐婆是以往那些角色的延续。赵慎之给阿歧配音,完全符合观众的期待,这里肯定存在一个必须顾及观众接受心理的问题。那么,似乎赵慎之“适配”的角色类型就此可以画上句号了。且慢,出乎意料的事还就是有!1980年我相继看了《悲惨世界》和《基督山伯爵》。竟看到《悲惨世界》中德纳第的老婆、《基督山伯爵》中卡德鲁斯的老婆莱奥拉都由赵慎之配音。哎呀,她俩分明应该是潘我源的角色啊?直到影片看完,我才缓过神来。这两个角色的丈夫都是十足的恶棍,她俩都有贪婪、凶恶的一面,对丈夫的恶劣行径也都言听计从,但在恶劣程度上又都远不及自己的丈夫。我回忆起《悲惨世界》小说原作,雨果在描写德纳第的老婆时就说过,这个女人的人格具有水火不相容的两面性: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母爱即人性的一面;对他人的孩子极其刻薄甚至凶残即兽性(狼性)的一面。她首次出场是在自己家客店大门边,正在哄怀中自己的孩子,此时,她是多么慈祥的母亲啊。芳汀不就是冲她当时那副慈祥像,才把科赛特托付给她照管的吗。这个女人的贪婪乃至凶恶的一面,并不完全表现在恶声恶气上,而是表现在与丈夫干起险恶勾当来毫不含糊这一点上。当然,除了第一次出场时她的声音还颇为悦耳外,她后面的台词可完全不是一个慈祥母亲的声调,尤其是对科赛特,我们听来都会为她发怵。在“戈尔博老屋”(小说中的名字),当她看到过去在自己家受尽欺凌的科赛特,如今完全是富人家小姐的穿着打扮,不禁妒火中烧时;当他丈夫召集的一帮歹徒就那么乖乖地束手就擒时,赵慎之的声音可全变了——她给“滑铁卢中士”的老婆配音时,语调中的粗俗与声嘶力竭也是一点不含糊!这才使我感到,当时角色的安排无疑非常得当,我也暗自为赵慎之拍手叫好。安排赵慎之给《基督山伯爵》中卡德鲁斯的老婆莱奥拉配音也同样非常匹配。尤其影片中基督山伯爵到卡德鲁斯开的小客店,卡德鲁斯半夜谋财害命未遂那场戏中赵慎之的配音,情绪把握得十分准确。莱奥拉情急之下,翻卡德鲁斯老底那段台词,是我所知道的赵慎之配的最“泼”的段落。附带说一点,我不主张配音角色类型的脸谱化,但又确实存在某人的声音特色与角色的体貌特征相匹配的问题。想起《阴谋与爱情》中宫廷大提琴师的妻子,那是个身材硕大的女子,潘我源为她配音非常合适。卡德鲁斯的老婆莱奥拉毕竟不是那种身材硕大的女子,这么说来,我倒是觉得莱奥拉让赵慎之配可能比潘我源配更合适。是的,尽管我有些意外,但不得不叹服赵慎之的造诣和配音导演的眼力!
  
  近两年,我不止一次在电视机荧屏上看到赵慎之,如今,满头的银丝取代了二十多年前我见到她时她开始有些灰白的头发,这满头的银丝愈发使她光彩照人。八十多岁的人,气色和精神如此之好,我感到十分欣慰。在此我衷心地祝福这位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健康长寿!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SearchSubmit.asp?vitem=no01&Part=0&idwriter=0&key=0&strSearch=%E8%F3%BB%CA%B6%C9&vtitle=%E8%F3%BB%CA%B6%C9&vwriter=&select_search=1&vcheck=1

最新喜欢:

心源斋主心源斋主
lms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21
  • 网站建设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楼#
发布于:2007-11-22 18:48
我的“梵皇渡路情结”——也谈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艺术, 以偏概全,首尾不呼应,应该叫我的“赵慎之情结”。
2楼#
发布于:2007-11-22 21:54
时汉威,《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红帆》里的老船长。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3楼#
发布于:2007-11-22 23:39
看了一遍觉得只写了赵慎之一个人,似乎不全。看出处才知还有第二段写毕克、伍经纬、胡庆汉的呢,而且最后是“未完待续”。这位老先生对早期配音电影的痴迷甚至癫狂实在令人叹服!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4楼#
发布于:2007-11-23 00:12
感谢这位朋友的转贴。我本是想等我写完以后,再到这里发表的。因此现在大家看见的不全。(在天涯已经发表到了第四节。其余部分尚在写作润色中)
如果有什么需要指正的,我很欢迎,我的油箱是zjf1944@yahoo.com.cn
我对于网络技术不太了解,由我儿子在家的时候代为处理技术问题的。因此可能会在有点“迟缓”,谨表歉意。
笑谈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2-17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5楼#
发布于:2007-11-23 01:50
欢迎作者~~~~
文章写的··感觉不只是谈配音了···还有自己人生感悟···也有自传的感觉··很有历史沧桑感了··看后让人回味良久~~
虽然文中似乎对长影配音的评价有些低了,不过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更觉得作者那股子对电影,对配音,对上译的热爱~~
希望作者的自传能继续下去~~
对了,有个字写错了,修改一下吧,“正是这个跟我谈过话的人,若干年后运用自己的嗓音和高超的配音造诣创造了渡丘检察官、波洛探长等中国电影观众永不忘怀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杜丘”~~
[color=red][size=4]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来塑造一个个的人物,是宇宙中最幸福的事情! 声创联盟,最优秀的网络中文配音社团,将中文配音进行到底!http://www.sclm.net.cn/bbs 吴红涓导演太棒了,顾奇勇老师太强悍了,最爱陆揆与翟巍,永远支持上译![/size][/color]
nil
nil
黄金会员
黄金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6-08
6楼#
发布于:2007-11-24 03:10
好文章,尤其是其中《第八个是铜像》那一段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7楼#
发布于:2007-11-25 00:54
谢谢你的认真阅读!杜丘的问题我已经在现在的稿子里解决了!
森林湾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1-10-22
8楼#
发布于:2007-11-25 11:34
张先生,烦请移步短信箱,我有留言给您。谢谢!
笑谈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2-17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9楼#
发布于:2007-11-25 11:51
希望作者能和赵慎之老师再次联系上~~
我相信赵慎之老师也一定会想和您再次谈谈的~~
[color=red][size=4]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来塑造一个个的人物,是宇宙中最幸福的事情! 声创联盟,最优秀的网络中文配音社团,将中文配音进行到底!http://www.sclm.net.cn/bbs 吴红涓导演太棒了,顾奇勇老师太强悍了,最爱陆揆与翟巍,永远支持上译![/size][/color]
10楼#
发布于:2007-11-27 14:04
森林湾:您好!
感谢你的留言!我很早便听说过配音网,只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熟悉,因此以前没有来过此网。前不久,在儿子帮助下,才注册了这个帐号。新帐号有很多限制,留言好像无法直接回复,只得跟贴回复。
非常感激你对一个老话题有如此的兴趣,更感谢你已经将我的帖子打印出来甚至愿意转呈赵慎之“阿姨”(这是我二十多年前对她的称呼)。我倒也并非出行不便,上海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每年我都要去。只是我希望赵老师能尽快知道关于我的信息(主要是我对她的崇敬依然如故这个信息),我还特别希望她老人家原宥我当初曾以杳如黄鹤相报她的厚待。你可以代表我向她转交我的回忆文章。要说明的一点是,赵慎之老师为很多角色配过音,我的回忆文章既不可能将其大部分作品罗列出来;也不可能对所有经典配音段落加以点评。这一点无论是将有可能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赵老师,或是网友们都应给予包含。张稼峰
P•S•可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
森林湾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1-10-22
11楼#
发布于:2007-11-28 16:17
张先生您好!已给您电子邮件,请收。谢谢您写这么好的文章与大家分享,期待新作:)
老片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10-24
  • 贴图大奖
12楼#
发布于:2007-11-29 08:57
引用“但每次看完那些专题片,我又都有一种缺憾太多的不满,特别是某几位“嘉宾影评人”,似乎对电影配音艺术不甚了了、谈话不时出现跑题,听到他们的话总有什么东西受到了亵渎的感觉(有一位嘉宾,每次都提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的孩子——今年22岁——看到这一段时笑着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配音简直就是一个丑闻”,他的话一点不错。”

致张先生:文章写的不错,但不赞成褒一贬一,本人也是上译的拥戴者。注意文德!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13楼#
发布于:2007-11-29 10:03
真是好文,可惜贴在“关天茶舍”,关天里太多整天就想着掐架的小青年,他们未必有耐心好好看这样的文字,如果发在“闲闲书话”,说不定还能引出更多潜水的同好和回应呢。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babebr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5-11-12
14楼#
发布于:2014-05-20 17:2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杰克尔大夫
下八洞神仙
下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24-02-02
  • 社区明星
15楼#
发布于:2014-05-21 07:28
真是叫人眼馋!居然看过那么多的名片。那文章已经没有了嘛!?打不开了。很想拜读,能全部转载一下吗?
心源斋主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16
16楼#
发布于:2014-05-21 09:07
十几岁只是个看电影的年龄,是对一块白布上能演绎历史画卷感到惊奇的年龄。而真正对配音感兴趣那是以后的事儿,老先生把对配音的痴爱追溯到儿时始是可以理解的。文笔很好,只是叙述单元叉在一起略显拥冗,有种似完又续的、粘粘的感觉。
上译精英数十春,语音艺术唱绝伦,苍天赋与奇声色,震撼九州亿万人。
杰克尔大夫
下八洞神仙
下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24-02-02
  • 社区明星
17楼#
发布于:2014-05-22 19:34
很荣幸拜读了张先生的上译情结!让我们能够比较细致了解了配音演员们创作的体会!如不嫌冒犯的话,我想指出西班牙的《影子部队》的旁白是毕克。不是杨文元。富润生配过的角色里年岁最大的可能是您没有看过的日本影片《日本沉没》中的百岁老人。《生死恋》刘广宁老师说的好像是:您回来了。而不是“我回来了”。意大利影片《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的译制导演好像是卫禹平和戴学庐。

看了您的介绍,感觉真叫一妒忌!馋人呐!您还看过卫禹平老师主配的《漂亮的朋友》,能说说吗?!
cdcbcc
高级站友
高级站友
  • 最后登录2024-11-2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8楼#
发布于:2014-05-23 00:36
《漂亮的朋友》(俊友)主配应是毕克、林彬、李梓吧
杰克尔大夫
下八洞神仙
下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24-02-02
  • 社区明星
19楼#
发布于:2014-05-25 00:58
cdcbcc:《漂亮的朋友》(俊友)主配应是毕克、林彬、李梓吧回到原帖
我说的是第一个版本。译制于50年代。由卫禹平。朱莎。束荑等配音的。这个版本就跟张先生说到那些影片差不多,都没出现过。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