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601回复:212
从玛戈尔皇后看上译和长译风格的差别
这个片子能够出来太好了
特别明显地能够体现上译和长译的风格差别 沈晓谦和曹雷的表演太精彩了 刘雪婷和孙敖反倒显得不太出彩 这部电影有可能是这样分工的:如果哪个厂的演员主导,那个场景就由哪个导演来负责 包括本子、口型、现场 而这片子也特别巧 玛戈尔和她新教老公的戏大多是对手戏 太后和国王等人的对手戏多 所以两个厂子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体现得特别明显 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很明显 看完后再讨论 |
|
3楼#
发布于:2015-10-15 08:40
|
|
5楼#
发布于:2015-10-15 09:46
|
|
|
6楼#
发布于:2015-10-16 10:23
|
|
7楼#
发布于:2015-10-16 10:23
|
|
8楼#
发布于:2015-10-16 10:24
|
|
9楼#
发布于:2015-10-16 10:40
|
|
10楼#
发布于:2015-10-16 14:19
长影班子就是当地风格,八一就是军队风格,北影靠近的是上译。
|
|
|
12楼#
发布于:2015-10-16 15:42
两厂的风格本来就不一样,此片是伍经纬导演,肖南只是挂名,上译厂几乎全员出动。陈汝斌、陈光廷、徐丹、吴永庆、杨培松、胡连华、孙佳禾、刘大航、孟丽、崔慕燕、宋丽捷、邓小鸥等都没有参加。应该两厂各配一次才有意思。
|
|
13楼#
发布于:2015-10-16 17:30
不需要理由上译的感觉实在拍案叫绝,反之,长影则是令人大失所望,简直就平淡如白开水,形同鸡肋导致了食之无味……
|
|
15楼#
发布于:2015-10-17 12:40
|
|
16楼#
发布于:2015-10-17 12:40
|
|
17楼#
发布于:2015-10-17 15:47
|
|
18楼#
发布于:2015-10-17 15:48
|
|
19楼#
发布于:2015-10-17 16:12
我也来说几句。玛尔戈皇后由于先天原因,选角儿上确实存在问题。特别是长影方向没有派出最佳阵容,导致光彩逊色于上译。这是事实。但不代表长影不能担当欧美作品的演绎。早期长影演员中,车轩、陈光廷、向隽殊、孙敖,甚至包括不被某些人看好的张玉昆老师都曾塑造过一些非常成功的西方艺术形象。所谓长影只适合东方片的说法并不成立。这个我在很多场合多次提起,这里不想再赘述。中生代演员中,男有陆建艺、王瑞、胡连华,女有金毅、刘雪婷,都演绎过一些经典的欧美作品,许多作品还曾获得过国家级荣誉。许多方面,他们甚至比老长影人更胜一筹。说到特点,陆建艺的阴冷、铁汉,胡连华的妖异、王瑞的傲骄、霸气。金毅的大方、可人。刘雪婷早年的甜美,中年以后的狂放,都是非常有特点的声音。总之,这部片子,长影没有发挥出水准是事实,但就此说长影不适合欧美片,这结论下的太武断。说长影演员声音无特色,更是粉丝的偏见。一部片子的成功与否可以讨论,但讨论发展成带偏见的人身攻击,这绝不应该是本坛的特色。
|
|
21楼#
发布于:2015-10-17 17:59
|
|
22楼#
发布于:2015-10-17 18:21
|
|
24楼#
发布于:2015-10-17 23:56
|
|
25楼#
发布于:2015-10-17 23:56
|
|
26楼#
发布于:2015-10-18 01:50
benxiong:我也来说几句。玛尔戈皇后由于先天原因,选角儿上确实存在问题。特别是长影方向没有派出最佳阵容,导致光彩逊色于上译。这是事实。但不代表长影不能担当欧美作品的演绎。早期长影演员中,车轩、陈光廷、向隽殊、孙敖,甚至包括不被某些人看好的张玉昆老师都曾...回到原帖我完全赞同benxiong朋友的观点!坦率地说,我是上译的拥趸。我在前几日发布的《马戈女王》的帖子中说过:上译整体实力要强于长译。关于这个问题,论坛上经常出现一些争论实属正常,因为人的偏好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不同。争论问题可以,但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记得200年前有一个法国先哲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你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我们争论问题就应该本着这种精神。但问题是我们绝大多数国人在面对不同意见时恰恰缺乏这种精神。说句实在话,有时我自己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我们在争论问题时,坚持自己的观点没错,但更要懂得尊重他人,要容得下不同观点的存在。关于上译和长译的不同,我认为应该从历史角度来考量。由于历史原因,上海作为当时(20至40年代)远东第一大都会,文化多元且较为发达,因而产生很多艺术上乘的作品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后来的上译配音艺术家也正是在这种都市环境和艺术氛围中产生的,也由此形成他们配音艺术上的特有风格——“洋范儿”。正是这种特有的“洋范儿”风格,使得上译在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电影配音时显得游刃有余。而长译所在地长春,其电影厂的骨干除方化是“满洲国”时期“满映”遗留下来的演员外,更多的演员则来自延安的“鲁艺”。我想,懂点中国文艺史的人都应该知道“鲁艺”是怎么回事。所以说,脱胎于长影的长译,在表演风格上不免带有明显的“土气”和意识形态色彩。这就是为什么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包括苏联、东欧以及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长译的配音明显占多数,就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电影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艺术风格偏向“土气”,而缺少“洋范儿”,比较适合长译的风格。而随着80年打开国门后引进了一大批英法意德美日等西方国家电影,上译的优势就用上了排场,其电影配音作品明显多于长译,而且使中国电影配音艺术达到空前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看看这一长串译制精品:尼罗河上的惨案、蛇、简爱、佐罗、卡桑德拉大桥、叶塞尼亚、追铺、金环蚀、华丽的家族、茜茜公主、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梅菲斯特......不在这一一列举了。就拿“尼罗河上的惨案”与“蛇”这两部电影配音来说,试问还有谁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长译能达到吗?那个产生蹩脚配音作品“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北影更达不到了。另外,上译配音的阿尔巴尼亚电影要明显强于长译,这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如果列出双方的阵容,可以明显看出上译整体实力在长译之上。用足球打个比方,上译就相当于巴西队与德国队的混合体:既有巴西队的豪华阵容,又有德国队的整体实力;而长译,相当于南美的一些球队:其中有几个技艺超群的超级球星,但其他多数球员水平一般。以上是我就上译与长译优劣比较的个人观点。诚望喜欢配音艺术的朋友能够本着实事求是和求同存异的心态参与争论。 |
|
|
27楼#
发布于:2015-10-18 02:48
|
|
29楼#
发布于:2015-10-18 08:15
三田静香:真不行,她的声音粗横不起来。回到原帖《两宫皇太后》:李真配慈禧,金毅配慈安。http://www.56.com/u55/v_NTQzNjE2MDQ.html |
|
30楼#
发布于:2015-10-18 08:21
lmss:《两宫皇太后》:李真配慈禧,金毅配慈安。http://www.56.com/u55/v_NTQzNjE2MDQ.html回到原帖早看过了,大一号的王熙凤而已。你不如把春香妈弄出来还比较粗浊一点,嘻嘻~~ |
|
31楼#
发布于:2015-10-18 08:21
|
|
32楼#
发布于:2015-10-18 08:26
在《肖南访谈录》里肖导说到在配该片时因他与伍经纬对配音演员的要求不一致而让伍主要负责的情况。
|
|
33楼#
发布于:2015-10-18 08:51
在一个星期以前就看了这部片子了,而且连看了两遍,主要是看看这部两大译制机构唯一合作配音的影片会是什么样,也早已想到咱们的配音网会有老师们开专贴来讨论的。现在来看看各位老师的帖子真是获益匪浅。个人认为这部影片还是上译的配音更好,长译的配音相对逊色(我认为主要是角色的分配相对少)。杨晓配的角色我认为王瑞就很合适。不管上译和长影都应当是我们喜欢和爱戴的。因为在那些年他们的译制片曾经给了我们无数的美好记忆,这就够了。应该感谢他们
|
|
34楼#
发布于:2015-10-18 08:53
|
|
35楼#
发布于:2015-10-18 08:54
zhangguohong:在一个星期以前就看了这部片子了,而且连看了两遍,主要是看看这部两大译制机构唯一合作配音的影片会是什么样,也早已想到咱们的配音网会有老师们开专贴来讨论的。现在来看看各位老师的帖子真是获益匪浅。个人认为这部影片还是上译的配音更好,长译的配音相对...回到原帖没错,尊重是前提。客观地说,长译的声音配备不够齐和丰富也是实情。至于台本的水平,上译更是明显高出一大块儿。 |
|
36楼#
发布于:2015-10-18 08:56
|
|
37楼#
发布于:2015-10-18 09:00
|
|
38楼#
发布于:2015-10-18 09:05
|
|
39楼#
发布于:2015-10-18 09:07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