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785回复:17
译制片的工期到底这些年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剥削”的?坛里有朋友了解这方面情况的么?
想当初上译厂配一部片子能拿出一个月(多者3个月)的时间打磨,当年一部《虎口脱险》能拆成N段由易到难地配完,而现在的公映片却直接被广电16年年底一道令给卡死到了俩礼拜不到;如今实际操作还普遍在一个礼拜内(要这么推测,16年之前必定已经有不少吞工期的苗头了),现在的上译一部片子要一个礼拜还被片方各种不待见,长影爆肝通宵3天配完之类的操作更是遍地跑……
要说从业人员们努不努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样的“努力”真的是毫无意义…… 这种工期被不合理压缩的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主要是哪个环节的部门出了问题??? |
|
最新喜欢:cdcbcc |
2楼#
发布于:2018-05-15 13:58
转型期那叫一个乱,乱的谁都不负责了!
|
|
|
3楼#
发布于:2018-05-15 15:37
|
|
4楼#
发布于:2018-05-15 15:42
|
|
|
5楼#
发布于:2018-05-15 16:48
主要还是国内电影行政方面的人员不重视译制片这块的工作所造成的结果,那群人当前只在乎国产片的繁荣(更确切的说是只重视票房和人气,电影质量反而是次要考虑的),译制片成什么样是他们没时间和精力去管的,更何况重视译制片会提升进口电影对国产电影的竞争力,这也是他们不愿看到的。所以他们当前对译制片完全是持放任自流甚至暗中打压的态度。
|
|
|
6楼#
发布于:2018-05-15 17:21
|
|
7楼#
发布于:2018-05-15 18:08
|
|
|
8楼#
发布于:2018-05-15 21:39
谢谢秋迟大侠!清新作品不断!再次感谢!
|
|
|
11楼#
发布于:2018-05-17 09:25
一部质量上乘的译制片是要靠导演、翻译、配音演员等各方面力量来共同精雕细作花时间去打磨的,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80年代的上译、长译、央译及广东话剧团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可惜步入转型期后就开始混乱了,被人为的失去了。
|
|
12楼#
发布于:2018-05-17 10:07
|
|
|
13楼#
发布于:2018-05-17 11:33
jinli8866007:除了国产片,他们似乎更在乎好莱坞大片带来的票房。而现在的观众大部分都喜欢听原声,所以影院几乎不排配音版了,导致了译制片的尴尬境地。回到原帖喜欢听原声的只不过是那些大城市的年轻观众人群而已,这些人从数量上并非是占大头的,只是他们在网上的活跃度高,在媒体上更为活跃,导致人们容易根据网上的情况形成一种错觉。 在全国人口真正占大头的农村、小县城的人群都是不怎么在网上活跃的,而配音实际上满足的是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 [mysticark于2018-05-17 11:46编辑了帖子]
|
|
|
14楼#
发布于:2018-05-17 16:56
|
|
|
15楼#
发布于:2018-05-17 18:29
jinli8866007:我住三线城市,不论市区还是郊区,译制片的配音版都很难寻觅到(只有一、两家影院有少量排片),除非是外国动画片,考虑到儿童,才会有较多场次的配音版。回到原帖现在总体状况是北方城市的译配场明显比南方多 |
|
16楼#
发布于:2018-07-03 17:19
|
|
17楼#
发布于:2018-07-03 18:01
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 也不知道当时谁吹嘘的:商品经济下的产品质量有保证,市场经济卖的东西都是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