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748回复:12
上译(上海音像资料馆)为《法国中尉的女人》配过音吗?
回顾过往的生活,许多记忆都已经变得模糊,能追回只是一些情绪感觉和记忆的碎片,我不太愿去回想,只知道那许多年里我一直在忍受着寂寞和压抑。人是需要在集体中生活的,偏偏我的母亲,不喜欢我和朋友们玩,也不允许看电视,喜欢把我关在家里,让我学习。所以,我得作出在学习的样子,也不能把成绩搞太差,那样没法交差;可我又多么希望生活更有乐趣。关在屋子里学习的时候,晚上必须睡觉的时候,我就在偷听收音机,开很小的声音,只有我自己能听到,从外面看,我在看书温习功课。我最喜欢的节目是电影录音剪辑。对什么时间会播电影录音剪辑,我了如指掌,那样的节目每周只有一两次,如果不小心错过了,或者播的是我不喜欢的或者重复的,我会感到非常失望,就象满心欢喜地期待的约会临时被取消了。听的年头多了,我发现电影录音剪辑就那么几十部,是反复放的。无法避免重复。有些动听的,重复几遍听也还是很享受的,而且反复听时感受被深化了,许多精彩的台词我都能背得下来,象《王子复仇记》中孙道临配音的哈姆雷特的大段对白,我听多了就背得出了,禁不住反复咂摸着其中的滋味。象《办公室里的故事》中那瓦谢里采夫可笑的对白我非常喜欢,就模仿得很象,在放学的路上表演给同学听,她们也觉得很象那么回事,有一次班级举行联欢会,没事先和我商量就非逼我在班上表演电影对白,那时我胆小如鼠,差点没吓昏过去。上学读书之外我暗地忙活的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目的,完全是自娱的游戏。后来一个全新的电影录音剪辑节目出现了,让我对电影这东西有了新的认识和向往。那是天津台办的由王容主持的广播电影节目,开始是介绍一些艺术影片的录音剪辑,如《法国中尉的女人》、《莫扎特》、《窈窕淑女》、《蝙蝠侠》等等——都是在小城市接触不到的电影。开始播放前,她会介绍一些影片的创作背景,放完后又会讲一讲,她的个人感受。在当时听来那是很专业的讲解了。她所推出的电影录音通常做得很精心,所以比一般的录音剪辑要长,往往要两周时间才能播完一个电影。我是太喜欢这个节目了,就录下来,反复听。后来她又推出了一个系列节目是介绍导演大卫·里恩的四五部电影。《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印度之行》等,大约她非常推崇这位大导演,所以格外精心地制作了这套系列节目。因为每次节目时间有限,连播放影片加上讲背景和评论,这个节目播了大半年的时间。(可惜的是后来这个节目没有继续做下去,再往后都是在重播原来的节目了)我比上学用心地多地收听这个节目,把很多英语磁带都用来录电影录音剪辑了。这时的听就不再只是为了娱乐和解脱寂寞,它让我向往起做导演的生涯。于是我开始搜罗些艺术片的剧本来看,有的很沉闷,象《印度之歌》、《告别广岛的日子》(恐怕错了),但我喜欢那同样寂寞的情调,就读下去了。快考大学了,我特别向往电影学院,就邮购了一份招生简章,很快东西寄来了,被我们的语文老师截获,我不是他看得起的学生,他没料到我竟有如此非份之想,把邮件交给我时,说了些话,忘了是什么,我当时很窘,一天课都没上好。回家打开看,看了又看,明白了,我考不上。我那时觉得自己电影知识很 “丰富”,但不知道电影最主要的表达媒介是镜头、画面,我听到的只是音乐、对白、画外解说,其它的东西是靠想象来完成的。那时我很热爱这个梦,自己感到考不上电影学院,也并不那么沮丧,很自信地认为以后这个暗藏的愿望是会实现的。呵呵,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还算美好的旧梦了。我想肯定有人不喜欢我这一篇的字,不知用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其实我只是想说很感谢那个叫王容的主持人,她在那个还没有那么多介绍电影文化的节目的年代里,认真地做了那么一件事情。不晓得有多少人听了她做的节目,从中获益良多。真的,一个人只要认真地做了一件事情,总会得到些好的收获。不管这事情是大是小。
这是从精华区找到的,当年我也是听过这些节目。确实是当年播出最多的是丁乔版《走出非洲》和大卫里恩专辑。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哪配的记不清了,有朋友了解吗? |
|
|
1楼#
发布于:2011-07-03 23:45
洪融、吴鲁生主配的上海音像资料馆译制的。我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因为影片手法特别,所以印象深刻。影片以戏中戏的方式表现一段爱情,就是在现在看来这样的影片也不多见。更巧妙的是,过去和现在之间安排得也很巧妙二个时代合起来的一段爱情。
|
|
2楼#
发布于:2011-07-04 00:29
哦,上海音像资料馆还真译配过呀。值得期待!
|
|
|
3楼#
发布于:2011-07-04 02:19
老乡,你转的文字我还以为是说你自己呢,看得结尾才知道不是你。不过读来很感人。那人没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性格因素,但老师的不鼓励与家庭的不支持不也是导致他放弃的重要原因吗。唉,这就是中国的教育啊。
|
|
4楼#
发布于:2016-05-04 02:47
|
|
5楼#
发布于:2016-05-04 03:40
开篇开头好像看过,似谁的回忆文章。
??? 回首往事如烟痛苦心酸,回首过往,只留下记忆的碎片,既然往事不堪回首,许多人便选择了不回首。可将往事及其记忆在太阳下晒干、撕裂、风干抛向季风中,总有一些碎片挥之不去。在特别的环境、特殊的时间节点、相同的情景下、一样的感受中…那些碎片便在记忆的电波中连成一片,或苦或甜、或酸或咸,在模糊的双眼里渐渐变的清晰,仿佛就是昨天… 一生一世其实很短,可一生的经历常常使人将时间和记忆拉长,而且极易在恍惚中感觉很长很长。那些挥之不去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碎片,慢慢地粘接成一段又一段有悔、有悲、有喜、有一切的整体,侵蚀着心灵,折磨着情感,拷问着良心!即使被风干成粉末,也会瞬间凝结成块状打击胸腔,带来隐隐疼痛。 就这样行走着、忘记着、感悟着、经历着,身后一串串或深或浅、亦悲亦喜的脚印及往事记忆,始终萦绕心头,时隐时现。很多时候谁也不愿意触碰那有些脆弱且有些痛的过往。但是,内心那根记忆的神经极易受外界引诱,从而引发记忆碎片的自然粘接,使往日重显,这也许就是人生。 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下这些话。更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反正就写了,也许就是记忆碎片散落后的又一次粘合吧!也许是为自己疗伤吧!呵呵…人生很奇妙!…品味才有味! 记住:撕裂成碎片的记忆即使被风干也会重现过去! [sam2496于2016-05-04 03:42编辑了帖子]
|
|
6楼#
发布于:2019-09-12 02:29
很受感动的yimi版主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是我们那个年代少年的梦想。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听广播,听电影录音剪辑,也就成为我们那个特定的年代唯一享受时光的乐趣。后来有了黑白电视机,逢周末播译制片时,就会用录音机对着电视机喇叭录制译制片反复听,家人说话或是拌嘴声音,都和译制片声音混合一体了。当再次播放新片时,先前录制的磁带,只能洗掉了。那时候,一盒录音磁带就这样反复录,反复洗。年少的我,就是伴随译制片成长的。
|
|
7楼#
发布于:2019-09-12 11:59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8楼#
发布于:2019-09-12 12:51
linlan12345:这不是他的文章,你没看回帖内容。回到原帖哦!但至少是我们年少时的乐趣。也是我们满满的回忆! |
|
9楼#
发布于:2019-09-13 12:25
老师说的是。文艺片的确是需要很花力气才能有味道的。这就是当年为什么很多佳作都送交专业译制厂来译制的主要原因。像《士兵之歌》《雁南飞》《战争与和平》等等啥的
|
|
10楼#
发布于:2019-10-01 10:17
|
|
11楼#
发布于:2019-10-01 10:56
|
|
12楼#
发布于:2020-09-15 10:0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