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874回复:55
从《哈利波特》想到翻译的合作
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的时代,通讯方便快捷。为何翻译还停留在孤芳自赏的程度呢? 一个《哈利波特》的DVD让我感觉华语圈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翻译方面的合作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的《哈》DVD一般都是台湾博伟制作,中录德加拉发行的。从花絮的翻译来讲,你看到的名词用法都是台湾的,这就造成不甚了解《哈》的人一种找不到北的感觉。 比如 台湾版:鹰马兽 内地版:鹰头马身有翼兽 内地版的有点累赘了。 台湾版:爆竹 内地版:哑炮 这个内地版翻译的要好过台湾版。 为何就不能合作统一名词的翻译呢?合作的话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译制精品出现。 |
|
|
1楼#
发布于:2006-06-04 02:22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6-3 13:11发表的: 我是按照你自己的思路走,最后你自己推翻自己的。 汤姆叔叔里面加了个“妙丽”别扭的话,那你觉得国人还不知“人气”为何物的时候不别扭吗?现在一帮喜欢日本配音的人,动不动就这“声优”那“声优”的不别扭吗?如果你觉得一些外来语不别扭的话,那何以说“妙丽”加在外国文学中别扭呢? 是啊,小小的土豆,又叫马铃薯,又叫洋芋的,又叫山药蛋的,这看个人的喜好接受和习惯用法。所以说妙丽只是一种说法,有什么别扭的? 又,据不可靠消息,土豆原产秘鲁。 我只是用达人一词来推敲你的论点而已,再说我之前没说人气吧,你又扯远了。呵呵 我并没有否认“别扭”是有主观性的。你觉得别扭,我不觉得别扭。 原因是,你觉得别扭,我不觉得。你搞反了,我之前的对比是指书面一些名词翻译的可圈可点,之后又和大头龙说了说电影翻译的技巧问题。是你先说“别扭”的“妙丽”的。难道你一直的意思是我觉得“妙丽”别扭,你不觉得? 高普及不等于容易接受,最好的例子就是《魔戒》,看看以前内地翻译的那版的印数,是高产,但结果是容易接受吗?关键是翻译质量,这也就回到我开始说的,大家一起做一些或多或少的合作,今后的作品会有更多惊喜。 |
|
|
2楼#
发布于:2006-06-03 20:27
下面是引用phoenix于2006-5-31 22:56发表的: DOG DAY AFTERNOON我有的是这个版本的碟 有国英双语的 自己也不清楚国语是哪儿配的? 请这里的朋友给看一下 谢谢哈! ![]() ![]() 你们说的上译厂出品的YZJD标志该在哪儿找呀? 1区2区的代表什么呢? |
|
3楼#
发布于:2006-06-03 14:49
山西人把土豆好像叫做“山药蛋”
|
|
|
4楼#
发布于:2006-06-03 14:25
下面是引用风铃儿于2006-6-3 13:57发表的: 其实南京也喜欢这么叫,山芋(红薯)、洋山芋(土豆) |
|
5楼#
发布于:2006-06-03 14:09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16:14发表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翻译为:“大头龙?” 我不在乎把我的名字借给怪兽使用,为艺术嘛 ![]() ![]() ![]() |
|
|
6楼#
发布于:2006-06-03 13:57
跑进来很小声地说一句,上海人管“土豆”是叫“洋山芋”的。
![]() |
|
|
7楼#
发布于:2006-06-03 13:11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3 05:50发表的: 我不但说了夹妙丽别扭,还强调了这个翻译用字古典,所以更让人觉得别扭。这就好比汤姆杰瑞里夹了个妙玉一样,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别扭吧 常用的约定俗成的名词和小说中人名的翻译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你却非要把他们混为一谈。况且土豆是不是“翻译”还难说,只是我们给外来的东西起个名字而已,和它的原名不见得有什么关系。 至于达人,您这更是在抠字眼,人随口还有说错的时候呢,我不过是用了个日语里的词,好比“人气”这个词已经普及于汉语里一样,你就拽着不放。我并没有否认“别扭”是有主观性的。你觉得别扭,我不觉得别扭。只是人文社的翻译有很高的普及性,所以我觉得大部分内地读者更容易接受他们现成的翻译而已。 |
|
9楼#
发布于:2006-06-03 05:50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6-2 23:59发表的: 我没有混淆概念啊,哈哈。你之前说了音译的名字里面夹一个意译的名字很别扭的感觉,但中文本身就是在向多元化发展,外来语也是今后的趋向,不会像日本那么变态从不翻译只写片假名,但毕竟还是从近代开始就有的。比如你说, 今天我看到了一起恶性追尾,一辆切诺基,一辆吉普车还有一辆自行车。 三个都是对等的,你能说听到自行车别扭吗? 你自己说觉得赫敏成为妙丽别扭,反过来你又举土豆的例子,说什么破忒都之类的,那么我只是按照你的论断来做驳论,土豆是意译,妙丽也是意译,如果你不管土豆叫破忒头的话,为何就别扭呢?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外来语和固有名词的混用。不能因为自己感觉别扭就去妄加否定啊。 况且我说的很清楚了,人文社的翻译里有音译也有意译,全根据需要而定,分情况讨论。 这句话反而把握弄糊涂了。这是一个过去式,因为你说你说得很清楚了。但你通篇的回复记录并没有说到人文社的翻译里有音译也有意译,全根据需要而定,分情况讨论。 这并非是不是翻译达人的问题,哦,对了你的这句话和你的论点相驳斥,你不喜欢罗恩哈利里面加个别扭的“妙丽”,你为何你要在这里不说“高人”而却用别扭的日文词“达人”呢? 我既然在这里开帖,就是想在这里问大家,跟人文社有什么关系? |
|
|
10楼#
发布于:2006-06-02 23:59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2 23:49发表的: 您又开始混淆概念,“举一反三”了。我明明说的是人名,又不是约定俗成的那些名词。赫敏分明是音译而不是意译,怎么我又变成意译派的了 况且我说的很清楚了,人文社的翻译里有音译也有意译,全根据需要而定,分情况讨论。 我本身英语不咋的,更不是翻译达人。如果有意见,对人文社去提好了 |
|
11楼#
发布于:2006-06-02 23:56
下面是引用大头龙于2006-5-31 20:59发表的: 分析得很全面啊!连口型这个问题都分析得很透彻啊!没错,《哈3》是重配的! |
|
|
12楼#
发布于:2006-06-02 23:49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6-2 09:12发表的: 那按照你的思路你应该是支持意译派的啊? potato=土豆,而不是破忒头。 hermine那就应该是妙丽,而不应该叫赫敏了。 那伏地魔看来人文版应该叫做沃德莫特,否则里面夹一个“不伦不类”的这种译名很别扭。 这样看来你应该是痛恨把potato翻译为土豆或者洋芋了~~ 还是那句话先入为主很重要,这也就是为何我很纳闷有的人是广东版《樱桃小丸子》的死忠粉丝了。 |
|
|
13楼#
发布于:2006-06-02 09:12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2 04:40发表的: 土豆洋芋反正都是中文名词,并不是把PATATO翻译成趴塌拖或者趴提特的问题,所以哈利罗恩中间夹个妙丽当然别扭 而且内地绝大部分不长于英文的读者观众接受的都是人文版的翻译,到了电影院当然也是习惯接受的那个听着舒服了,不信你也可以调查一下嘛,内地肯定赫敏派多。当然了,对于那基本不看配音版的人,倒也无所谓了,反正英文都是一样一样的 你看我们这杠还要继续抬下去么??笑 |
|
14楼#
发布于:2006-06-02 04:40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6-1 17:20发表的: 其实对于名词来讲翻译不同,受众的感觉也千差万别。不能说你感觉别扭那就是别扭,反正我是妙丽派。哈哈 这就像上海人管“土豆”叫“洋芋”,我听着别扭但人家不别扭。 闽南人管“花生”叫“土豆”,我能说他们都是傻冒儿? 北京人叫的“圆白菜”,其他有的地方叫“大头菜”,台湾叫“高丽菜”,这不别扭? 别扭归别扭,客观审视才是王道。哈哈 这就像孙德成先生配了那么多年音,活了大半辈子的人,配音《哈利波特》冯导愣是让他管“乐色”叫“拉基”,这不更别扭?不也认了。呵呵 |
|
|
17楼#
发布于:2006-06-01 20:43
下面是引用笑谈于2006-5-31 22:42发表的: 重配的《哈利波特3》中没有程玉珠。你听错了。 |
|
18楼#
发布于:2006-06-01 17:20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16:29发表的: 意译也要看情况,好比妙丽,人名含义并没有需要做铺垫的地方,电影院毕竟是听声音,来个听起来不搭调的意译名,不是也很别扭么 |
|
19楼#
发布于:2006-06-01 17:16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16:14发表的: 那就要根据上下句另作处理了。 |
|
20楼#
发布于:2006-06-01 16:29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6-1 11:07发表的: 主要还是心魔作祟,呵呵。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沟通交流。发个电邮或是打个电话,愿意交流就交流,不愿意的话也无所谓。很简单嘛。我觉得如果人名有什么含义而且在书中会做铺垫的话,能意译还是意译的好。毕竟书里面可以做个脚注很好的解释一番,电影院里面也可以但比较别扭,就像是台湾版第一部中把所有场所的地名念出来一样,开场静谧的女贞路,突然一声“水蜡树街”~~Orz |
|
|
21楼#
发布于:2006-06-01 16:17
下面是引用大头龙于2006-6-1 10:52发表的: 还可以教书嘛,成许国璋第二也不错。呵呵 不是说人的一生只会用到脑的1/3吗?望老顾开发小宇宙发挥无限潜能~~ |
|
|
22楼#
发布于:2006-06-01 16:14
下面是引用phoenix于2006-6-1 09:36发表的: 那要只是hippogriff呢?(有点抬杠了,呵呵) |
|
|
23楼#
发布于:2006-06-01 11:07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05:17发表的: 交流当然是可以,但内地和港台的翻译向来都是各自为政,要交流出结果看来不容易 我不喜欢“马份”这种翻译法,虽然听起来是很有趣(报名字时同学之所以笑,可能是因为Draco和Malfoy的意思都不怎么好吧,前者是拉丁文“龙”的意思,后者是“不好的信仰”),但是感觉比较破坏人名音译的原则;把“赫敏”翻成“妙丽”,字面意思是不错,但和原音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这么一个中国古典式的名字夹在哈利罗恩中间就很别扭(哦,我忘了,他们把“罗恩”翻译成“荣恩”) |
|
24楼#
发布于:2006-06-01 10:52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09:27发表的: 总共满打满算人才有多少亿个脑细胞啊?你让顾老师一次就损失几十亿个?唉!人心险于山川啊! ![]() 估计要是顾老师真的那样“如你所愿”之后,日常生活都没法自理了... ![]() ![]() |
|
|
25楼#
发布于:2006-06-01 09:36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04:54发表的: 这种情况……要是我就不翻what? 直接翻成“鹰头马面有翼兽?”问句形式,没有歧义,字也填得进去。 |
|
26楼#
发布于:2006-06-01 09:31
下面是引用phoenix于2006-6-1 09:20发表的: Danke! haha 所以我一般还是听台湾的音轨,至少它是前后系列一致,统一的。而且是冲配音导演是冯友薇。呵呵 |
|
|
27楼#
发布于:2006-06-01 09:27
下面是引用大头龙于2006-6-1 09:07发表的: 你应该说还好编剧没编这句,否则顾奇勇老师的脑细胞又得死几十亿。哈哈 哈利如果什么都见过的话,那么在海格的课里应该表现像赫敏了。 再说,what?hippogriff? 也不一定会是很吃惊啊。 比如: what is that? a hippogriff? what? a hippogriff? 只是强调了。hoho |
|
|
28楼#
发布于:2006-06-01 09:20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05:19发表的: 不好听!虽然台本用的上译的,而且有几位上译的嗓子在里面,但是…… |
|
29楼#
发布于:2006-06-01 09:07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6-1 04:54发表的: 还好,你的如果屏幕中哈利就说了“what? Hippogriff?”,只是假设,人家HARRY可是什么世面都见过的,不会这么大惊小怪地说出这么一句的 ![]() |
|
|
30楼#
发布于:2006-06-01 08:39
大头,你可能误会楼主的意思了。他举了两个例子,分别说明双方各有优缺点,意思是旨在沟通,不是说孰优孰劣。虽然这个意见现在看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出发点是好的。
|
|
|
31楼#
发布于:2006-06-01 07:42
下面是引用大头龙于2006-5-31 20:59发表的: 好认真啊,同意阁下的观点~ |
|
|
32楼#
发布于:2006-06-01 05:19
下面是引用phoenix于2006-5-31 22:05发表的: 感觉这次的重配版咋样? |
|
|
33楼#
发布于:2006-06-01 05:17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5-31 21:11发表的: 首先谢谢你的评分。 我说了是交流,如果你是这种所谓没必要搞“统一”的思维考虑方式的话,那么干嘛说普通话呢?促进交流和合作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再有,内地版的是本身就是参考的台湾版本名词翻译的,比如“马瓜”和“佛地魔”,因为内地版有宗教意味的担忧,所以“佛地魔”就改为了“伏地魔”。 香港和台湾的小说应该是共版的。都是皇冠出版社的。应该是这个名字,我老了,唉~~ 我感觉马份翻译的还可以,很好笑的名字。本身这个名字应该也有些意义的吧?要不然为何在第一步的电影中,分院之前麦格教授点“拽哥·马份”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笑,而内地版的换为“德拉克·马尔福”就不知为何同学们窃笑了。 |
|
|
34楼#
发布于:2006-06-01 05:08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5-31 19:27发表的从《哈利波特》想到翻译的合作:
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的时代,通讯方便快捷。为何翻译还停留在孤芳自赏的程度呢? 一个《哈利波特》的DVD让我感觉华语圈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翻译方面的合作是很重要的 停留在孤芳自赏的程度?何处此言? 台湾有台湾的翻译方法,大陆有自己的方法。如果非要两家合作,只能搞出来让两家都无法习惯的东西,这又何必呢?比如,“internet”台湾翻译为“网路”,而大陆翻译为“网络”,一想到“络”就让人想到传统中医的经络,想到遍布全身的经络。两种译法熟高熟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那你感觉什么是两家都无法习惯的东西呢?固有名词当然都称呼习惯了。但是如果如翻译的人名今后可以统一称呼以便文化交流。至于“网络”和“网路”我觉得无高无低之分,这就好比我说你上海人管“土豆”叫“洋芋”很低劣,你认同吗?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5-31 19:27发表的从《哈利波特》想到翻译的合作: 我们现在的《哈》DVD一般都是台湾博伟制作,中录德加拉发行的。从花絮的翻译来讲,你看到的名词用法都是台湾的,这就造成不甚了解《哈》的人一种找不到北的感觉。 中录的《哈三》据说用的就不是公映配音。 但是花絮的翻译应该是和台湾共版的吧?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5-31 19:27发表的从《哈利波特》想到翻译的合作: 台湾版:鹰马兽 内地版:鹰头马身有翼兽 我专门查找了一下《哈里波特3》的英文台词: Ron:Hagrid exactly what is that? 罗恩:海格,它是什么呀? Hagid:That,Ron,a hippogriff 海格:它是鹰头马身有翼兽。 这就牵扯到口形的问题,从海格的回答的英文原版看,根据英语的习惯,中间加入了罗恩的名字“R”,我们如果按照台湾的译法翻译这个动物的名称,口形显然凑不够那几个英文单词所需的口形变化,就不得不把罗恩的名字加入,从而变成了“罗恩,它是鹰马兽”。然而根据中文的讲话习惯,当你询问一个人的问题时,往往要先叫出别人的称呼,以吸引被问者的注意,便于他收听你的问题内容。但是当这个人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就不必再称呼你的名字了,因为此时你显然已然很专心地聆听了,不必再喊出你的称呼,再引起你的注意了。如果不信,你可以留意一下别人的谈话,看是否是这样。 此外,关于要学习台湾的翻译问题,我觉得大可不必,诸如“hippogriff”这个外来词,本身就没有统一的译法,干嘛非要学台湾的呢?我看不出大陆翻译的有哪点不好。 我说的是交流,我哪里有说所谓的学台湾呢?还有你举的这个例子我不明白和我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呢?按照你的思维,那么我问你,哈利只说“hippogriff”的话,您怎么翻译?赶得上拍子吗? |
|
|
35楼#
发布于:2006-06-01 04:54
下面是引用Haleigh721于2006-5-31 20:54发表的: 先入为主无可厚非,但你如果作为配音,如果屏幕中哈利就说了“what? Hippogriff?”,你觉得配音演员怎么办?除非给将影片进行慢放处理。哈哈 |
|
|
36楼#
发布于:2006-06-01 04:51
下面是引用phoenix于2006-5-31 19:32发表的: 哦,那是我露怯了,呵呵 应该是差不多一致,因为至少我知道人文版翻译为的“蛇佬腔”,上译翻译为“蛇语”。还有我觉得有些地方上译不应该按照英文方式读,比如“古灵阁”,或是“麻瓜”。(葛润格,马狗)~~ |
|
|
37楼#
发布于:2006-06-01 04:46
终于论坛有点人气了,呵呵
|
|
|
38楼#
发布于:2006-05-31 23:08
下面是引用笑谈于2006-5-31 23:01发表的: 张欣配的帕西诺,王肖兵配的银行经理。女演员的声音很耳熟,但就是对不上号了~ |
|
39楼#
发布于:2006-05-31 23:01
看到封面就知道了`````支持阿尔·怕西诺~~谁配的《热午天后》~~~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