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457回复:60
竞争?询问京译和吴红绢的配音团体的关系
二者都是北京的,用的也似乎都是北京的配音演员。近期似乎吴红绢组织译制的影片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不仅因为他请了孙悦斌、李易、徐涛这样的大腕参与配音,而且在翻译风格上也独树一帜,比中庸的京译翻译风格更让人津津乐道。
所以想询问一下,这两个北京的配音团体是什么关系?是中影公司安排吴另起炉灶配音的吗?还是说只有数字影片才会分给吴译制? 我希望吴红绢领导的班子可以多配一些大片,竞争是件好事。毕竟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最新喜欢:![]() |
1楼#
发布于:2006-07-11 06:55
感谢kylinyao老师的资料~~!也感谢kylinyao老师经常热心地为我们这些圈外的爱好者解答疑惑~~!
|
|
|
2楼#
发布于:2006-07-11 00:53
看了这么多,头都晕了,说跑题了吧!
原本进这个帖子是因为我对吴红娟以及“京译”都了解不少,去年的时候还在吴红娟的班子里参加了一些配音,不过后来慢慢的就没怎么再找我了,呵呵,大概是水平有限吧。 先说一句,我就是想不明白,哪位楼主给解释一下,大家啥时候听过京译的工作者从嘴里吐出过半个字说“上译”的坏话了?我印象里也从来没有,上译的朋友也告诉我,乔榛、丁建华两位老师也是一直很尊重北京的译制工作者,顾奇勇老师也会去电影院看京译的片子,并提出宝贵意见啊,我也把这些意见都向京译的老师们转达过。尽管在市场环境下,大家是竞争者,但是一直是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啊,两家译制单位都从来没有掐起来过,怎么到了配音网这里朋友们的火气就变得这么大呢?要是京译什么时候侮辱过上译,您站出来告诉我,没有话,说句不客气的——“你丫闭嘴”!还嫌现在中国译制事业受到非议少吗?干嘛唯恐天下不乱啊! 正解这个帖子提出的问题。吴红娟老师是来自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译制世家,她与白涛、刘风两位老师是同学。2000年前后她到的北京,最开始是承接一些电影频道的译制片,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例如本人极其喜欢的《菊花香》,《宝莱坞生死恋》等等,后来她也开始承接了一些中影的数字大片的译制工作,例如《插翅难飞2》《玩命手机》(该片院线配音由吴红娟负责,DVD配音版是张伟、廖菁负责的),应该说吴红娟继承了长影译制片的一些宝贵传统,同时也有自己的极强艺术见解,很希望能在译制片界提倡一种新的配音风格,她也经常与张云明、廖菁两位老师合作,她个人合作比价多的演员除了现在大家熟悉的孙、李等人以外,也包括原上海译制厂的配音演员姜玉玲等。 孙阅斌、李易是最早一批京译培养出来的优秀配音人士,现在几乎已经垄断了中国广告配音的大半壁江山,相信不少朋友听到他们的声音都会心驰神往。但是,以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京译,在选择用人上一直是以角色为依托,所以是否选择大腕并不是绝对的,《黑客帝国三》选用了孙阅斌,《车神》有了李易的加盟,这些都是导演依据角色所做的选择,两位老师也都是欣然接受的,不过,毕竟不是所有的影片都一定必须找到两位老师来配音,而且两位老师的声音个性色彩现在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已经极为鲜明,所以在角色对位上,导演的考虑就会比较慎重一点了。 最后,我想任何一家相信自己的实力的译制单位或团体都是不惧怕竞争的。希望译制片百家争鸣的时代早一天到来,我们需要对观众负责,需要以优秀的作品来占领市场,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唇枪舌剑,指桑骂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化,你可以选择喜欢达芬奇,也可以选择喜欢毕加索,但是完全没有必要苛责别人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现在的译制片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困苦,希望大家多一些宽容。毕竟,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在用自己的努力保护我们伟大的民族语言文化瑰宝。普通话在我心里只有一种定义,她是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声音,你一定要站出来,说她在上海更好听,或者说她只是北京人的特权吗?除非你不是中国人! |
|
|
4楼#
发布于:2006-07-10 08:35
从05年开始全国引进的外国影片的一半的译制任务不再由中影公司分配了,基本由发行公司根据自己发行需要来选择译制单位和洗印单位。这里说的是一半是非美影片,也就是说不是现在上映的大片。像去年的《哭泣的拳头》、《外出》、《火线战将》和今年的《战鸽总动员》、《无影剑〉、《雾都孤儿》、和《冷面赤心》等等吧。现在指令性的任务少了,这就要求译制单位和人要走出去找任务,不能等任务了。
|
|
|
6楼#
发布于:2006-07-09 14:47
下面是引用x-ray于2006-7-8 09:43发表的: 好像是有这个问题,自己帮自己顶一下吧~期待更让人满意的答案 |
|
8楼#
发布于:2006-07-08 09:43
地域歧视在这个帖子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啊,从配音就扯到了翻译和发音,这种人我见多了,总以为自己的洋文说得像那么回事(当然,这也许是抬举某些人了)然后就到处纠错,说不定外国人都没您的发音准呢~
在这些偏执狂的眼里,只有上译配音是正统,什么辽艺啊,北京啊,全是草台,看到斑竹的名字,某些人就来气吧?要是真换了某些人当斑竹,得了,直接按我的签名给配音网命名吧——上译配音网!岂不皆大欢喜? 话说回来,这个帖子的问题还没人回答呢,包括京译老师在内,似乎都没有解答实质问题呀~ 真是个“高质量”的水帖 配音网啊……真是让我无语了 |
|
|
9楼#
发布于:2006-07-08 07:56
同志们要团结。北京和上海各有千秋,北京的译制片水平没有那么低,看了也是艺术上的享受,而且像北京译制外国影片总比配电视剧要好得多,也没有出现一个演员兼几个角色。上海译影厂的片子质量相对而言比北京的语音、翻译略胜一筹。
|
|
10楼#
发布于:2006-07-08 06:45
下面是引用南方彬彬于2006-7-7 22:45发表的: 帽子满天飞,我要是说你是上译的卫道士你爱听吗?不管是京译、辽艺、上译都是中国的配音机构,干吗分的那么清,有这个必要吗?喜欢京译的人不见得不了解上译,现在一味追捧上译的朋友未见得您看过多少,中国配音网--别忘了前两个字是中国! |
|
11楼#
发布于:2006-07-08 06:30
下面是引用往复人生于2006-7-7 20:13发表的: 方言那不对了,现在国家还保护地方语言那,抬杠长学问,也不怕蹦了门牙。 |
|
12楼#
发布于:2006-07-08 06:26
下面是引用往复人生于2006-7-7 19:33发表的: 这话说有点不得大好听吧,什么叫大茬子味呀,难道阁下的先祖一出世就是城里人?这种言论明显的带有地域性歧视,咱还别抬杠,拉出来你未必比这里喜欢京译的朋友们对上译的了解多,你还别不服气,天外有天你懂吗!!!!!!!!!!!!!!!!!!!! |
|
13楼#
发布于:2006-07-08 05:32
有些人把英语看的太重了。这年头慢慢流行学汉语了,呵呵。
至少英语在国人嘴里面念什么不要紧只要能和老外沟通就可以了。关键是实用~~每个人都有这种英语考试很好,跟老外一聊天就犯晕的经历吧? 前面提到的,bitch在下层人中翻译为“婊子”,在上流人中翻译为“荡妇”。其实老外装文雅的很多,译者往往没有拿捏到精髓只是一味对照社会地位而已。 |
|
|
14楼#
发布于:2006-07-08 00:22
下面是引用往复人生于2006-7-7 20:49发表的: 居然扯到辽艺头上了,您真行! 既然这样,那就两边各出一个同时代的演员,大家一起来做张英文试卷单挑您就满意了吧! 真无聊,老是在论坛看到这种白痴帖,白痴也就算了,连吵架的水准都没过去高了。 |
|
|
15楼#
发布于:2006-07-07 23:14
下面是引用京译于2006-7-7 11:26发表的: 说得好! 我不在乎谁竞争谁,只关心质量。 |
|
16楼#
发布于:2006-07-07 23:06
请大家保持克制和冷静,争论具体的配音和翻译问题本来是好事,但没有必要推而广之否定整个机构甚至整个地区的配音吧?不管上译,还是京译、辽艺、长春等等,都是中国配音的一份子,事实上,各机构共同繁荣、争奇斗妍时,也正是上译最辉煌的时期;而当长春、辽宁等机构威风不再时,上译也没能独善其身。历史经验已经证实,中国配音要振兴,不能靠互相攻击互相鄙视,一花独放不是春,一花独放也不可能,希望大家能多看他人长处,对他人短处也要正确看待——中国配音现在是在救亡图存,还不是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啊!
配音迷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所有配音爱好者都期待配音艺术振兴,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弘扬真正的配音艺术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
|
|
17楼#
发布于:2006-07-07 22:54
呵呵,我算不上“京译的捍卫者”(倒是配音网QQ群里一些没事就骚扰我的怪人总这么认为,希望你别也这么认为),这是对我的抬举,我只是受不了这种无聊的讨论。我的话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含义,你也不用多想,我不过阐述了一个事实而已。
|
|
|
18楼#
发布于:2006-07-07 22:45
下面是引用harry于2006-7-7 22:20发表的: 是啊,所以你这位京译的捍卫者不是也站出来了?话中有话……看来真是这样啊~ |
|
19楼#
发布于:2006-07-07 22:20
呵呵,让我想起了某位仁兄的话:“一个N倒下去,千万个N站起来……”,看来真是这样啊~
只要上译没有垄断全国的译制片,只要还有所谓“京译”的存在,这种YJ帖就会永远继续下去。 |
|
|
20楼#
发布于:2006-07-07 22:09
又来了,呵呵。这帖子被这么顶起来可真不是我的本意
看来有时候当斑竹也是很郁闷的事,似乎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就好像小学的时候中队长、大队长就必须要当一个完人一样,否则就会被普通学生说这说那。说不清这里的批评有多少是客观的,又有多少含着嫉妒和羡慕?可能这个比方做得不确切,我只想说,斑竹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了?况且我没看出他的措辞有多过分。 侮辱上译的事,在我潜水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看到过的,确实如斑竹所说,上译的一些偏执者们在根本没看过相关作品的情况下,时常地侮辱别的地方的配音,前一阵不是就禁言了一位吗? |
|
21楼#
发布于:2006-07-07 21:05
友站有篇富润生老爷子的东西,大家在吵架前不妨看看
http://www.peiyinstudio.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513 1998年8月28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记者项玮的报道:“影视翻译中存在的粗制滥造现象令翻译界人士感 到极大的忧虑……错译误译,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之对白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诸如将‘油炸薯条’译成‘法国小鱼’……将‘白种人’译成‘高加索人;……”据说在这些错译的影视片中也有译影的出品。前两年译影“破了陈规”,译本出差错就不足为奇!而今乔榛出任厂长,我们殷切盼望他能团结同志,发扬译影的艰苦奋斗、群众把关、重视质量、决不让不合格产品出厂的优良传统,重振译影辉煌。(待续)^ |
|
|
22楼#
发布于:2006-07-07 21:04
下面是引用永远热爱辽艺于2006-7-7 21:02发表的: 你不要偷换概念好吗?谁让你自作多情地去做等量代换了? |
|
24楼#
发布于:2006-07-07 20:58
下面是引用永远热爱辽艺于2006-7-7 20:53发表的: 这才是我的原话——“而北方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个重要环节”,版主怎么随便乱改呀?看清楚了再发急啊。 |
|
26楼#
发布于:2006-07-07 20:53
下面是引用往复人生于2006-7-7 20:49发表的: 我可没说北方的配音演员“英语都掌握的很好”,我只是对别人说“北方缺少学好英语这个基础”这句话表示异议,要拿出证据的是那个人 |
|
27楼#
发布于:2006-07-07 20:51
公映版《加勒比海盗》中就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翻译却疏忽了。具体场景接近尾声了,时间大概是2小时05分左右——杰克·斯派罗船长被绑在刑场上,接受海军军官的审判:……冒充英国国家教堂神职人员罪……听到这里我纳闷了,从未在英语里听说有“英国国家教堂”这么个称呼啊?转念一寻思,这肯定是“Church of England(英国国教)”的误译了。这儿,翻译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整句句子的原文是“Impersonating a cleric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即“冒充英国国教神职人员罪”。
英国国教是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和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英国推行宗教改革后形成的英国国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并在坎特伯雷设立主教。其后,这项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伊丽莎白一世则宣布女王为国教会惟一最高领袖,并规定教会遵守统一信仰,共用一本《公祷书》。教会虽在组织制度和仪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旧制,但在教义上已具备了一些新教特点。这种为反叛罗马教皇而成立的英国国教,显然和路德教、加尔文教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 |
|
|
28楼#
发布于:2006-07-07 20:49
下面是引用永远热爱辽艺于2006-7-7 20:44发表的: 那也请您拿出点证据证明北方尤其是辽艺的水准吧,按照现行的一些审理制度,一般都是由强势者举证的,如果您举不出有力的证据,那就说明您的论点不成立。您是版主,您强势 |
|
|
29楼#
发布于:2006-07-07 20:45
下面是引用铁面人于2006-7-7 20:43发表的: 较长一段时间内,同一部影片的公映版本和音像制品发行版本是由两个不同班底译配的 |
|
|
30楼#
发布于:2006-07-07 20:44
下面是引用南方彬彬于2006-7-7 20:42发表的: 你就拿出证据直说吧,北方哪些配音演员是ABC没学好的,上译的哪些配音演员又是外语学得很好的 |
|
31楼#
发布于:2006-07-07 20:43
大家不用争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同一部海外片,让有实力的译制机构都做个版本,这样观众就可以挑自己喜欢的版本看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 所以,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影才有引进海外片的权利,太垄断了。还有,既然上海电视台被剥夺海外片的引进权,为什么其他电视台还可以呢?真光火,这是地域歧视嘛。 ![]() |
|
32楼#
发布于:2006-07-07 20:42
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蕴上的一种同步与共鸣
——这点是在学好外语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的境界,而北方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个重要环节。 |
|
33楼#
发布于:2006-07-07 20:39
下面是引用永远热爱辽艺于2006-7-7 20:35发表的: 同样一个口音问题,《梅菲斯特》中就把巴伐利亚农民口音配成河南方言,但绝不是全片都带口音 |
|
|
34楼#
发布于:2006-07-07 20:38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7-7 20:31发表的: 我所说的“味道”,是指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蕴上的一种同步与共鸣,绝不是所谓的chinglish,更不是“中国本土化、地方化”了的语言。 “雅”的体现在于尺度的拿捏,与角色内涵是否贴合,同样一个bitch,低下的人可以说“婊子”,高贵的人可以说“荡妇”,但绝不可能翻成“母狗”的 |
|
|
35楼#
发布于:2006-07-07 20:35
老外的英语何尝不是“方言”发音?
澳洲腔英语、美国腔英语、德国腔英语、英国腔英语……哪个是“标准”? |
|
36楼#
发布于:2006-07-07 20:31
我认同“信和达”,“雅”就算了。如果一个无赖说"bitch",难道要翻译成“坏女人”?味道就大打折扣了吧?
中国人说英语?有几个说的是“标准”的?上面有人举例子说听怎么听都像是中国人说方言,不像是外国人开口说中文,那请问你们这种人讲英文就是老外味道吗?还不是chinglish味道很重?呵呵 |
|
|
37楼#
发布于:2006-07-07 20:22
下面是引用南方彬彬于2006-7-7 20:16发表的: 奉劝这位同学不要一棒子打倒一大片。你有喜欢上译的权利,但同时请你也能够尊重其他网友的选择。 |
|
|
38楼#
发布于:2006-07-07 20:21
那就请你找出“北方配音”译制错误多多的证据来,空口胡说谁不会
别以为只有央视属于“北方配音” |
|
39楼#
发布于:2006-07-07 20:16
下面是引用往复人生于2006-7-7 20:10发表的: 应该是北方配音。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