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95回复:6
[转贴·整理]朝鲜影片《卖花姑娘》是怎样被译制出来的![]() ![]() 当年曾在中国引起轰动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其原作者就是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然而,人们却不了解,在那动乱年月里,这部朝鲜影片是怎样被突击译制出来的。 “文革”初期,被诬为“修正主义文艺路线黑尖子”的何鸣雁,在其工作的吉林省延吉市遭到大字报围攻。1972年8月的一天,造反派刚抄了她的家,又突然通知她到军代表办公室去。她抱著一种“有去无回”的心情走进军代表办公室,一眼先看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负责同志坐在那里,还面带笑容。军代表严肃地说:“何鸣雁,长影借用你去翻译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这是政治任务,你要完成好!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正在劫难中度日如年的何鸣雁脱口而出:“马上就走!” 长影选中何鸣雁担纲《卖花姑娘》的翻译任务是有缘故的:早在1958年,何鸣雁初次进长影翻译了朝鲜电影《春香传》。导演要求全剧歌词都要押韵,而她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用七律译了出来。电影公映时打出字幕,观众非常喜欢,纷纷去信称她为“何老先生”,向她索取歌词文字稿。而当时她才26岁。 何鸣雁重回长影后,就和配音演员们一起在放映室里突击译制《卖花姑娘》。开始,她只是机械地翻译。翻著,翻著,只听得满屋子的抽泣声。她也是一边流泪一边译,最后终于泣不成声了。令人著急的是:影片翻译两天后,女主人公的名字还没有被理想地翻译出来,而北京及长影的层层领导在紧催这部电影的译制进度。按朝鲜语直译,女主人公的名字是“花粉”,何鸣雁觉得不妥,没有准确体现原意。第三天早晨,她起身时忽然脑海中跳出一个“妮”字,顿时眼睛一亮:中国人对姑娘的爱称不是“妮”吗?何鸣雁飞也似的从宿舍楼跑向录音间,大声喊:“有了,有了,花妮!花妮!”译制组导演、演员一听,也高兴地跳了起来,“花妮!太棒,神译!” 电影《卖花姑娘》从翻译到混录,最后洗出拷贝,总共花了仅7天时间。在全国公映的时候,是全天24小时循环放映,歇人不歇片,跑片员车轮飞转,拷贝一本一本传递,哭声在神州大地此起彼伏。以至于朝鲜向我国索取翻译版,要和原文对照,探索为什么《卖花姑娘》在中国反映如此强烈?后来,何鸣雁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朝鲜时,朝鲜电影界的朋友还追问她这是为什么? ![]() ![]() 卖花姑娘老了! http://www.guxiangren.com/bbs/htm_data/184/0601/1202.html |
|
|
1楼#
发布于:2007-01-30 00:35
说得没错,电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 |
|
|
3楼#
发布于:2007-01-29 23:20
在毛泽东思想哺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都应为生长在那个年代而感到幸运和自豪!因为,它给了我们那么多宝贵的、终身受用的东西。
![]() |
|
|
4楼#
发布于:2007-01-29 23:05
俺和你一样都是60后.
7天连翻带配做拷贝,可能还没有片酬什么地,质量还那么高,单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毛时代人们的思想觉悟高、干劲大!放在今天那是不可想象滴! |
|
|
5楼#
发布于:2007-01-29 21:39
这个“80后”们应该熟悉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