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83回复:4
也谈配音与翻译的风格问题
配音与翻译,是归化(即贴近译入语言)还是西化(即贴近来源语言),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经典课题。中国最大的学问家钱钟书和中国最大的翻译家傅雷,都发表过这样的意思的话:好的翻译,应该使读者觉得是外国作家直接在用中文写作,因为作品的本国读者阅读原作的时候,决不会有读翻译的感觉。钱氏理论是“化境说”,傅氏的理论是“神似说”,历来很有市场很受推崇,虽然近年来也受到了理论界新锐的挑战。他们都不赞成绝对不顾中文语言习惯的生硬西化,也都不赞成无限制地屈从于本国读者陈旧的阅读习惯。
其实好的翻译和配音,都是在归化和西化之间找平衡。绝对的归化和西化,除非是故意恶搞,肯定行不通。而上译颠峰期的作品,就接近了傅雷所说的“神似”的境界。比利时人波洛当然不会说中文:“悠着点儿。”可你毕克说出来,一点不觉得不自然,完全认同这个声音,这个语气,这个音色都是把个外国胖老头直接说出来的。做作吗?我不觉得!可能那个JOKER朋友觉得做作,那就没有办法了,西谚有云:关于口味,无需争辩。 随便瞎说,大家指正。 |
|
1楼#
发布于:2007-05-12 17:37
的确存在风格的问题,我在看长译配音的《勇敢的米哈伊》和《斯特凡大公》的时候明显感觉两种风格的不同,感觉长译比上译适合偏硬朗豪放的电影,配这一大类电影长译强过上译,象《尼罗河上的惨案》这类的电影是上译的拿手。另一方面翻译不能脱离原片的内容,反映过去的电影就不该用现在时髦的词,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电影 不该用过分斯文的词,原片有的可以适当的修改,没有的不能随意的添加。外国夫妻习惯互相称呼对方的姓名,直接翻译过来就行,如果原片里双方就另外的称呼,那再考虑怎么翻译贴切。
|
|
2楼#
发布于:2007-05-12 12:55
引用第2楼惊霜寒鹊于2007-5-11 20:58发表的言论: 老公老婆已经是大陆使用也很普遍的称呼了,怎么还是香港的风格呢? 不这么翻要翻成什么?夫君?相公?先生?孩子他爸?(他们还没孩子呢,汗) |
|
3楼#
发布于:2007-05-11 20:58
顶两位楼上的同志,剧本的确非常重要。
听着《史密斯夫妇》里面,一口一个老公、老婆,我觉得难受,这是香港的翻译风格,个人觉得不适合内地。也许我比较守旧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