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137回复:32
【115】艺海边的文盲之大师系列-04 马其顿: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艺海边的文盲:大师系列-04: 马其顿: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山雨欲来》 获奖记录 1997 Argentine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Best Foreign Film 1995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Special David) 1996 Guldbagge Awards:Best Foreign Film 1996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Best Foreign Film 1994 Stockholm Film Festival(Best Directorial Debut) 1994 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1995 国际影评人奖 第11届美国独立精神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公众大奖 剧情介绍 一个多事的国度,如同所有连年战乱的土地上那样,人们的善良和嗜血的反叛共存,相互映衬,相互接近,又相互远离,总有人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生命在他们心中轻盈而又沉重。电影出自青年才俊之手,却沧桑如老人的额头,皱纹纷杂断裂,让你辨别出的只有深藏在智慧里的沉痛与光芒。 电影分三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部分。 1. Words:马其顿某东正教修道院里年轻的修士基卢许了哑愿。某天,一个阿尔巴尼亚穆斯林女孩莎美娜因被怀疑杀了邻村东正教教徒逃亡到这个修道院,藏匿于基卢屋内。虽然基卢不能说话,他们也不懂彼此语言,但两个人渐生情愫。被主教发现后,两人被逐出修道院。基卢想带莎美娜去投靠在伦敦做摄影师的叔叔。莎美娜的家人追来,他们不能容忍穆斯林和东正教徒相爱,杀了莎美娜。 2. Faces:伦敦某新闻图片社马其顿籍摄影师亚历山大刚获得普利策奖,他由战火纷飞的前南地区回到伦敦,准备和图片社的同事﹑有夫之妇安妮结婚。安妮既爱着亚历山大,也放不下丈夫尼克,两难境地中,尼克在一次餐馆枪战中丧生,亚历山大也回了马其顿。 3. Pictures:亚力山大告别恋人安妮,独自回到阔别十六年的家乡。家乡的人依旧热情洋溢,但家乡笼罩在内战的阴影中,马其顿人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矛盾暂时平静,但随时都会爆发。亚力山大试图阻止日益激发的矛盾。但因为莎美娜的错误,一场血斗在所难免;亚力山大不愿看到战争的杀戮,救出莎美娜后被疯狂的本族人打死。亚力山大走后,安妮准备离开丈夫尼克随亚力山大而去,但就在他们约会的餐馆中尼克被乱枪打死。安妮赶到马其顿,看到的只是为亚力山大举行的葬礼。 影片解构 当全片行将结束,莎美娜逃往一个东正教修道院,影片这时把一开头基卢修士和主教说话的镜头原封不动地又回放了一遍,观众至此恍然大悟:原来整部影片独立的三个部分其实是一个相扣的循环。然而其中又有一部分仔细的观众会发现:根据影片当中的某些情节,这个循环是不可能成立的。比如在莎美娜逃往修道院时,亚历山大已经死了,不可能再出现在FACES和PICTURES这两个故事中了。这个时空错乱的循环既印证了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话——“圆圈不是一个圆”,也让整部原本看似很沉闷的影片陡然变的耐人寻味起来。 这个不合逻辑的循环很不幸地影射了两个现实:仇恨和爱情。当然,这两者是电影的永恒主题,但《暴雨将至》完全反向地诠释了这两个主题。在前南地区,民族矛盾是如此激烈,激烈到民族间的仇恨甚至会让人失去理性去射杀亲人。民族仇恨就象这个循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强制的统一没有用,战争没有用,联合国没有用,只要哪怕一点点过节发生,一切又转入这个打不破的荒唐循环,“圆圈不是一个圆”,永无和平的一天。而爱呢?我们看过太多浪漫美好皆大欢喜的爱情,而在《暴雨将至》的三个故事描述的全是绝望的爱情:不浪漫,不美满,永远不会有结果。在那里,有太多的阻碍让人不能得到美好的爱情:宗教的,民族的,道德的,战争的……,一个个人,一代代人皆是如此,荒唐地循环往复,圆圈依旧不是一个圆。《暴雨将至》很无情地打破了传统的电影美学,与人一种异常的心理体验。 幕后制作 对时空的探索 本片在威尼斯影展中,与台湾电影《爱情万岁》同获最佳影片金狮奖。本片剧情结构独特,以三段独立的故事来刻画同一主题,三个故事平行发展,相互影响,推向震撼性结局。导演以实验性的手法来处理时空与叙事形式,强调反暴力和反战的主题。 结构上的精巧大概是这部影片最具迷人的地方。影片结尾将基卢神父与主教交流的镜头原封不动地重放一遍,影片的情节结构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从叙述学上讲是倒叙,影片打破一般的叙述规则,不是引出剧中的某个相关人物对往事进行回忆,而是将故事作一个循环。影片到了最后,观众方才明白原来三个看似联系并不怎么紧密的片段竟然是环环相扣的一体。故事看来时空错乱,结尾处豁然开朗,就象拼贴板被组装成为一件艺术品;而这一组装过程又是由观众来共同完成的。影片将叙述的权利还给观众,让观众去回味。 对时空近乎偏执的嗜好,成为一代又一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穷其一生的探究的重大命题,《暴雨将至》表达的正是对时间的疑惑,对历史的疑惑,对暴力的思考。 时间从三个互相联系的的断片故事中穿过,影片从片头回到片头,这其间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发生了创痛、暴力、爱情、冲突、战争等一系列故事之后, 影片又迷一般地回到片头那个"暴雨将至"的那个瞬间。好像,逝者未逝,时间 在套叠和缠绕中又转了回来,故事又将重新开始。这部影片的结构就像一个圆, 和贯穿在片中的"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这句话一样意味悠长。 《暴雨将至》是九十年代电影对,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走向极致的一部,因此说《暴雨将至》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一个事件实不为过。这部完全不按已有的“电影时空”规范和模式演绎剧情的影片游走于马其顿山区两个部族和英国伦敦之间,影像与声音充满摄人心魄的魅力,加上刻意混乱且无法缝合的叙事手法、螺旋形自由上升和降落的结构框架以及三次极具冲击力的突发暴力事件(死亡)引发的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宣告九十年代新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自觉思考与创新。 后现代导演曼彻夫斯基 曼彻夫斯基出生在马其顿,中学毕业后移居纽约。他一直从事着录象片、广告片和纪录片的拍摄。后来,他返回故乡,看到美丽的故乡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便产生了拍摄《暴雨将至》的想法。这也是我们既能在影片当中看到马其顿美丽古朴的风景,无限广阔、纯净的夜空和令人心碎的暴力的原因所在。而他天才一般的叙事,更是深化了对暴力进行反思主题。 《暴雨将至》撰写了三个故事,一段有关不可能的爱;一段人类两难的抉择;最后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回乡”。曼彻夫斯基认为《暴雨将至》述说在这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有战争的引发,而它对你的一生影响甚巨,不管你身在何处都必须作出选择。他还强调这部影片“不用语言而用形象来叙述一个故事”。《暴雨将至》的叙事机制充满野心地建立在试图打碎世界、种族、语言的连贯性、密闭性与自成一体之上。而这正是后现代最富于建设性意义一面的体现,消除权威和中心,但并不回避对人类生存现状的体恤和关怀。曼彻夫斯基的叙事超越了古典与现代,走到了后现代。 精彩花絮 ·这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马其顿电影。 ·正在被亚历山大拍摄的男人就是本片的导演米尔克.曼彻夫斯基。 ·这马其顿共和国的第一部电影,为马其顿赢得了巨大的艺术声誉。 图片:1.jpg ![]() 图片:2.jpg ![]() 图片:3.jpg ![]() 图片:4.jpg ![]() 已失效 |
|
1楼#
发布于:2011-09-09 00:56
看完才知道, 这部电影竟然如此绝妙. 与<穆赫兰道>有相似之处------让人头晕.
影片中时间上的错乱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故事的顺序和结构, 然而又无法把这个圆画出来. 看似漏洞, 实则巧妙到极至. 导演这样折磨人, 存心的. 十七年前拍的电影, 咋早没发现呢? 感谢楼主介绍该片. |
|
2楼#
发布于:2011-09-07 09:20
感谢楼主发的这套文盲系列. 开始把这个系列忽略了. 仔细看看才知道, 珍品不可错过.
|
|
5楼#
发布于:2011-09-02 01:54
大师很多时候约等于极致另类。
|
|
|
7楼#
发布于:2011-08-31 09:46
仇恨和爱情,电影的永恒主题,人类永远在探索,我们一生也是如此
|
|
9楼#
发布于:2011-08-30 06:27
大师系列好得很
![]() |
|
11楼#
发布于:2011-08-29 05:16
谢谢发布这个系列. 很有品味.
|
|
12楼#
发布于:2011-08-28 18:17
已经下载了前3部分,继续收藏,感谢lion_hero200 辛苦了发布!
|
|
|
13楼#
发布于:2011-08-28 11:04
感谢楼主分享经典影片
![]() ![]() ![]() |
|
24楼#
发布于:2011-08-26 06:28
呵呵,看见截图了,感谢楼主制作发布大师系列-04------马其顿: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话说这个系列的片子一个也没看过。
![]() ![]() ![]() |
|
|
32楼#
发布于:2011-08-25 20:40
沙发,楼主佳作连发,挺立支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