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602回复:212
从玛戈尔皇后看上译和长译风格的差别
这个片子能够出来太好了
特别明显地能够体现上译和长译的风格差别 沈晓谦和曹雷的表演太精彩了 刘雪婷和孙敖反倒显得不太出彩 这部电影有可能是这样分工的:如果哪个厂的演员主导,那个场景就由哪个导演来负责 包括本子、口型、现场 而这片子也特别巧 玛戈尔和她新教老公的戏大多是对手戏 太后和国王等人的对手戏多 所以两个厂子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体现得特别明显 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很明显 看完后再讨论 |
|
1楼#
发布于:2015-10-20 14:43
@zhangfan 不好意思,解个锁,加个帖
我时不时的注意你的回帖(资源区),几乎都是复制他人的回复,原以为你可能七老八十,码字困难,或根本就码不来字,不予追究,但从本帖来看,洋洋洒洒的,并非如此嘛! 看来,您的行,不能自圆其说你的言。 今后的回帖(资源区),我希望看到您本着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前提,认真回帖,否则,依据论坛版规,我会追究处理,谢谢您的配合。 附注:仅前天: 复制1楼 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117673&fid=30&page=3#3099915 复制19楼 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123128&fid=25&page=10#3099679 ........ ........ |
|
2楼#
发布于:2015-10-20 14:07
|
|
3楼#
发布于:2015-10-20 14:07
|
|
4楼#
发布于:2015-10-20 14:03
上译厂的数量
看图片中的描述 有兴趣的大家自己算吧 |
|
5楼#
发布于:2015-10-20 14:02
|
|
6楼#
发布于:2015-10-20 13:57
配音眺望者:我看过所有译制片文章,这个就是错的。上海、长春译制片目录网上都有,本网就有。上海的没有统计内参片,长春统计了。回到原帖错不错我管不着,作为观众我没这责任去考据。只不过告诉你,别拿你的那点心思去度别人。我不是上译粉更不是长译黑。我只对艺术有兴趣,好的赞,不好的否。我说话一向有根据,只是日子长久了,有些记得住,有些记不清。讨论要关注重点,细枝末节的错误更正即可,咬住不放可不是什么好德性。再一次告诉你,“长译译制了三十多个国家七百部电影”和“上译译制了四十多个国家六百余部电影”的数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在一本电影杂志上报道出来的了,并非造谣。至于数据对不对,那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我没有必要,也没那个时间去验证。这个问题到此打住。以后我的贴你少跟,拜托拜托,谢谢谢谢! |
|
7楼#
发布于:2015-10-20 13:48
|
|
8楼#
发布于:2015-10-20 13:46
|
|
9楼#
发布于:2015-10-20 13:37
|
|
10楼#
发布于:2015-10-20 13:37
辉煌十年
东影拿到苏联影片华语版的翻版权后,在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的支持下,开始大量译制苏联影片。1949年下半年,东影译制完成了《俄国问题》(袁乃晨导演)和《伟大的转折》(于彦夫导演)。东影为支持翻版片的工作,修建了第三、第四录音室。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了译制方法,为后来大量译制各国影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东影译制片达到了32部,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电影市场。从1951年到1960年,是长影译制片生产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长影共译制了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埃及、日本、南斯拉夫、印度、意大利、英国、墨西哥、蒙古、法国、阿根廷、西班牙、联邦德国、希腊、波利维亚、缅甸、挪威等25个国家的影片433部,平均每年近44部,最多为56部(1956年),是长影译制片生产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译制片第一个辉煌年代。 从1961年至1965年,由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本时期的译制片数量大减。期。间,长影共译制14个国家的影片103部。 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前四年(1966年-一1969年)译制片生产处于完全停顿状态。1970年恢复译制片生产,当年译制影片7部,到1976年共译制英国、法国、美国等11个国家的影片64部。 大家快来数啊 到1976年最后一天 长译做了多少片子 其中没算内参哦 |
|
11楼#
发布于:2015-10-20 13:33
|
|
12楼#
发布于:2015-10-20 13:20
三田静香:新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和长影译制片原来看的这篇文章。首先半个世纪,最起码是98年,文中提到译制片有限公司,那是1999年10月写的文章;再者作者是说195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后,三十多年来译制了五百多部,50年到57年成立前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的没有统计,更没有统计文革内参片。所以这篇文章统计口径不一,1957到1999也应该是42年,三十多年也是不对的。本文作者我很熟悉,是长影原艺术处长,编剧。前天还找我统计刘世龙老师的资料写书用,他对上译应该很不熟悉。 |
|
13楼#
发布于:2015-10-20 13:08
新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和长影译制片
作者 王霆钧 从1948年至今,由袁乃晨建立的长影译制片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翻版片组到译制片有限责任公司,半个世纪来共译制了近四十个国家的电影七百多部,许多在观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舞台生涯》,如《罗马假日》、《永恒的爱情》、〈浪花之恋〉、《两个人的车站》、《魔窟寻谍》、《月夜》、《人证》、《战地浪漫曲》、《寅次郎的故事》等。 195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陈叙一先后任副厂长,厂长,一直肩负着译制片创作生产的领导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们译制了三十多个国家的五百多部故事片,还把一部分国产科教片、美术片和个别故事片,配音译成英语、法语版,出口到非洲以及欧美国家去。另外,译制片厂还经常接受兄弟厂新拍摄的影片的配音任务。他们译制的影片,因语音清晰、语言准确、形神兼备受到观众的赞扬。无疑,这与陈叙一在业务上严格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
|
14楼#
发布于:2015-10-20 12:54
|
|
15楼#
发布于:2015-10-20 12:33
|
|
16楼#
发布于:2015-10-20 12:25
欣赏老上译的配音,喜欢长影译制的老电影,配音精彩当属老上译,这是不争的事实。
|
|
|
17楼#
发布于:2015-10-20 12:10
zhangfan:前几天看这个帖子,看的津津有味,怎么一下子吵成这样了呢?关键是某些人对别人共产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大行双重标准和言论强权。自己张嘴扯XX闭嘴半吊子,都不是脏话,别人说一句大小姐就是侮辱了他的人格。如此蛮横专制,也算是配音“业界”的奇趴一朵。幸好我在网络打滚的年头长,牛鬼蛇神见过的也多,对于此类只取其用处,不究其细微。 至于LM,虽然和我观点不同,但基本上能够做到有话好好说。在尊重彼此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LM推荐了大量长译旧作,增广见闻,发掘精品,工作辛苦,值得尊重。希望能够与他在其它话题里继续更有内容的交流。 |
|
18楼#
发布于:2015-10-20 11:32
前几天看这个帖子,看的津津有味,怎么一下子吵成这样了呢?
不过,帖子里仍然有不少真知灼见,至少我看了是觉得受益匪浅的,所以,帖子我是舍不得锁,希望大家平和一点,多着眼于作品和艺术本身。至少打成这几点共识: 1、对于作品和演员本身的批评和表扬,都是正常的,即使与本人意见不一样,也应该有接受的雅量; 2、不要由艺术领域的讨论,扩大到对演员和译制机构的贬损; 3、网友之间不要互相攻击; 4、讨论中用些戏语可以更活泼,但是如果引起误解或引人不快,最好就避免。比如“向大小姐”算不算不尊重呢?各有各的理解,但没必要在这种问题上争议,直接叫“向隽殊”不行吗?就好比管童自荣叫“童王子”,可以说是夸他声音漂亮、塑造王子角色深入人心,但如果在批评他“配什么都是王子味,戏路窄”的背景下叫“童王子”,听起来就不那么顺耳了。所以,这种戏语,皆大欢喜用用无妨,引起争议则得不偿失。 |
|
|
19楼#
发布于:2015-10-20 10:37
|
|
20楼#
发布于:2015-10-20 09:49
|
|
22楼#
发布于:2015-10-20 09:24
|
|
|
23楼#
发布于:2015-10-20 08:29
|
|
|
24楼#
发布于:2015-10-20 07:48
|
|
26楼#
发布于:2015-10-20 07:43
lmss:恩,这个居然没注意?太不与时俱进了。王晓巍时代了呀。你在先在配音网上普及普及,再让老余给你上上课。回到原帖不用了。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与时俱进的。有些东西越发展越抽抽,没必要俱进,我宁愿欣赏过去留下来的好东西,也不愿意看当下人生产的垃圾货色。至于译制片,现在大多数质量平平,包括上译在内,都不说人话不像人说话。当然在文本上,上译还是比京译长译要好一些。引进的片源也不好,绝大多数商业大片其实都不需要译制。而一些剧情片的翻译水平又很差,连我这种英语老师早死的人都听不下去。实话讲,我都有近十年没看译制片了。大多数情况下,我支持取消译制片,可以保留字幕翻译组。配音演员是产业必备,不会消失。电视剧可以保留译制配音,因为电视剧不用抢档期来保证赢利。 |
|
27楼#
发布于:2015-10-20 07:34
|
|
28楼#
发布于:2015-10-20 07:28
|
|
30楼#
发布于:2015-10-20 07:26
|
|
31楼#
发布于:2015-10-20 07:25
|
|
32楼#
发布于:2015-10-20 07:20
|
|
33楼#
发布于:2015-10-20 07:19
|
|
34楼#
发布于:2015-10-20 07:16
|
|
35楼#
发布于:2015-10-20 07:14
|
|
36楼#
发布于:2015-10-20 07:10
|
|
37楼#
发布于:2015-10-20 02:37
这部片子如果由孙道临 卫禹平 高正 阳华 韩非 沈扬 魏鹤龄 石挥 张伐 张捷 冯喆 冯奇 冯笑 李纬 李农 仲星火 中叔皇 陆英华 程之 高博 康泰 陈述 崔超明 温锡莹 吴文伦 邱岳峰 富润生 毕克 尚华 于鼎 胡庆汉 等来配音那绝对堪称经典咯。。
|
|
38楼#
发布于:2015-10-20 02:14
|
|
39楼#
发布于:2015-10-20 02:13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