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002回复:46
这个访谈遭众多配音爱好者的拍砖
原文在此:http://cul.history.sina.com.cn/zl/shiye/2015-11-05/16391171.shtml
标题为 走向同质化的世界视野:80年代译制片与怀旧 因有敏感词无法贴出,故只能给出链接地址。 |
|
2楼#
发布于:2016-01-20 07:49
|
|
3楼#
发布于:2015-12-10 14:01
很久没上来了。这篇文章我在别的网上也看到了,本想看看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评论,看下去却变成针对某人的大批判。每个人对当年的配音艺术都有自己的欣赏判断,你可以以个人的观点去评判,但不能攻击人身,那样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我个人喜欢上译的配音,不太喜欢长译的,因为上译的配音很优美,百听不厌,但是长译的配音总感觉有些“恐怖”,听着不舒服。从小就是这样的感觉,没有为什么。当然,如今再听,这种不舒服感觉已经淡多了。 |
|
|
5楼#
发布于:2015-12-03 17:19
仔细看了楼主贴出的那个链接,我倒真的没有那么抵触专家的言论。本来上译和长春擅长的影片类型就不同,演员演绎的情感和语言上的表达有所不同又有什么奇怪呢?另外,在80年代的背景下上译收到追捧当然有他的原因,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欣赏的就是这种空灵华丽的声音,而上译译制的就是更戏剧化表达的电影。在当今欣赏水平变化、电影表达更生活化的背景下你反观80年代的电影配音有所不习惯是非常正常的。专家也表达了:当今观众看80年代上译的电影会有不好的感受也是很正常的。电影艺术本来就是生活的一种体现和表达,叫你回头看哪种死前必交党费的电影,你一样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在那个时代,这可是正能量的体现,那时的观众可一定是热泪盈眶地欣赏完的。既然对电影的欣赏能力和水平会随着时代变化,为什么对配音欣赏的变化就不被允许呢?现今对80年代上译作品“洋腔洋调”的评价并不会影响上译是80年代译制电影王者的荣誉。这就好像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物质匮乏年代买肉必买肥膘,同样在那个时候大闸蟹乃是穷困人家一顿10只赖以果腹一个道理。
|
|
6楼#
发布于:2015-11-23 01:09
应该两厂的风格是有区别的,但不能就此有所偏废,不能评个你高我低。从我个人喜好讲,我喜欢上译。
|
|
7楼#
发布于:2015-11-17 22:46
陌路相遇的人,都要互相尊重,同在配音网混了这么多年,反倒视尊重为无物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观点的不同,也不应该丧失对他人的尊重!
|
|
8楼#
发布于:2015-11-17 15:35
作为一名新人,希望各位大咖稍安勿躁,还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配音艺术本身吧。
|
|
9楼#
发布于:2015-11-17 02:32
|
|
10楼#
发布于:2015-11-17 02:30
|
|
11楼#
发布于:2015-11-17 02:28
jinli8866007:我在20楼也说了我眼中真专家的标准,不知道余老师在你们眼中算哪个级别的专家,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专家,他是专家,他是专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回到原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12楼#
发布于:2015-11-16 22:20
余泳是个很热心的人,也是个有错必纠的诚恳者,他对译制片的深情都浸透在他的文章和采访中,………。
诸位大侠都是有能为的人,各抒己见,无须干仗! |
|
|
13楼#
发布于:2015-11-16 15:17
余泳老师为配音艺术论坛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源于他平时日积月累的潜心钻研,一般影迷是达不到他这种水准的!个别网友不要抓住一点失误就小题大作,将焦点无限放大,论坛是交流切磋的园地,请注意你的言辞,停火吧!
|
|
14楼#
发布于:2015-11-16 14:38
|
|
|
15楼#
发布于:2015-11-16 14:10
|
|
16楼#
发布于:2015-11-16 13:44
"余泳如果能明白为什么挺他的 只有 站长"、“混到几乎 人人 讨厌他的地步”、“余泳早就成了 全天下人 笑柄”:不仅指名道姓,而且说话完全不留余地,哪来的那么多“只有”“人人”“全天下人”,用词也忒狠了,情绪过激!
|
|
18楼#
发布于:2015-11-16 13:31
|
|
19楼#
发布于:2015-11-16 12:26
|
|
20楼#
发布于:2015-11-16 10:01
|
|
21楼#
发布于:2015-11-16 09:56
|
|
22楼#
发布于:2015-11-16 00:23
|
|
|
23楼#
发布于:2015-11-16 00:12
jinli8866007:配音眺望者余泳老师对译制片的研究功不可没,光是收集资料(比如上译搬家时当废品卖掉的工资单请假条等)他曾说花了好几万元钱,如果没有他这等费财费力的劳动,我们如何能见到这些珍贵的东东?而且,余泳老师经常会去拜访各位名家并晒出合影,如果没有他这等...回到原帖两回事。收集资料是一回事,对待失误是一回事。你逻辑混乱。 |
|
24楼#
发布于:2015-11-15 23:32
|
|
|
25楼#
发布于:2015-11-15 14:43
|
|
26楼#
发布于:2015-11-15 14:41
|
|
27楼#
发布于:2015-11-13 17:00
人品好、学识渊博、为人低调、刻苦钻研、不哗众取宠、不自我炫耀、不两面三刀、不昧心行事、不当墙头草,方才配得上“真专家”的称号!
![]() |
|
|
28楼#
发布于:2015-11-13 15:36
配音眺望者:谁拒不认头?3、40年前看的片子当年凭记忆回复网友的。刚刚把《梅亚林》调出来看了片头,是毕克,我记忆有误。希望你们这些不篡改历史又知道真相的专家拿出自己的有干货文章来让大家学习,别老是让假专家出头露面的。回到原帖@erhugirenvn ,配音眺望者重新听了一遍确认是“记忆有误”,也就不用再扣“自以为是,倚老卖老,嘴硬”的帽子了吧?因为这么一个记忆失误就把人打成“假专家”,那世上恐怕也没有“真专家”了。 |
|
|
29楼#
发布于:2015-11-13 09:39
erhugirenvn:明明有错却又拒不认头,说白了就是你自己懒,别赖到论坛的身上,历史不容任何人的篡改,尤其是译制片的事实真相!回到原帖谁拒不认头?3、40年前看的片子当年凭记忆回复网友的。刚刚把《梅亚林》调出来看了片头,是毕克,我记忆有误。希望你们这些不篡改历史又知道真相的专家拿出自己的有干货文章来让大家学习,别老是让假专家出头露面的。 |
|
30楼#
发布于:2015-11-13 09:04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31楼#
发布于:2015-11-13 08:28
erhugirenvn:倚老卖老,自以为是,明明就错了,光嘴硬没用的,对历史的不尊重,就意味着作风的问题,这个帖子长达三年的时间,至今不修改低级的错误,已经凸现出平时的工作态度,面对无法回避的毛病,不要一触即跳,不符合你现在的这个年龄。回到原帖论坛3年间崩溃过几次,经常登录不了,谁又记得几年前的帖子?让别人不要跳,自己的几个回复却都是火药味。 |
|
32楼#
发布于:2015-11-13 01:3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33楼#
发布于:2015-11-13 01:07
erhugirenvn:对上译历史和声音,牛头不对马嘴,张冠李戴,不懂装懂的,还不止一个假专家,5楼的质询对象——点击链接: 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129429&fid=2→回到原帖当时就凭记忆回复了一下,就成假专家了?你敢保证什么都记得清楚? |
|
34楼#
发布于:2015-11-13 00:36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35楼#
发布于:2015-11-12 16:0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36楼#
发布于:2015-11-12 13:36
王炎在深度上剖析当时译制片和现在电影,叙述人们的欣赏口味的不同变化,仅代表个人观点但颇有见地,虽然是专家但不代表大家。访谈只是冰山一角还不是他的整个理论。
不过,我们确实也感受到人们的不同心声。比如有人说上译是理想化的洋腔洋调,长译是中国特色的方言腔调,现在孩子们说那个时候的是译制腔调,有人执著于原声原影的原人腔调等等.. 这些反映出我们某一些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不同和不满,也代表某一些人的浮躁和不谦虚。。 |
|
37楼#
发布于:2015-11-12 12:37
童自荣那银子般的声音是佐罗的,也是乌德雷亚(罗马尼亚《橡树,十万火急》)........
说的好象很专业,但熟悉上译的都知道给乌德雷亚(罗马尼亚《橡树,十万火急》)配音的是乔榛而不是童自荣,还有一些带讥讽的言词是对译制片及其工作者的不尊重,不象是一个学者所应有的风度。 |
|
38楼#
发布于:2015-11-12 12:13
还原译制片的风格,人物灵魂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艺术,无论是翻译,配音都要按照一套有效的规律执行:这里没有绝对的朴实口语化或洋腔洋调一说,因为两厂演员都有各自的特点,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技巧发挥问题。还原并不是一味地吻合:不足要改观润色,精髓要保留贴合,这才是译制片的最高境界!
|
|
39楼#
发布于:2015-11-12 11:10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