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117回复:55
老上译艺术风格为什么没有传承?
最近被郭德纲的单口相声《九头案》所吸引。闲暇时听来妙趣横生。发现老郭功夫了得,假以时日必成大师。其实现如今,其在行内地位已然不可小觑。继而了解到郭德纲多年来,言必称师徒,又是拜师,又是收徒,又是修家谱,十几二十年来,郭德纲这家伙居然把曾经没落,甚至濒于消亡(相声演员转行等现象可反应)的一门艺术居然搞得风生水起、轰轰烈烈。
反观老上译,真是感到悲哀,除了仅存的几位老艺术家,时不时被为数已不多的爱好者们簇拥出来,出出书,写几个回忆性的文章,再以有限的精力参加参加一些活动,蜻蜓点水般地出现在爱好者的眼中。听说有些也讲讲课。说实话,目前配音界虽不景气,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并不少,爱好者也大有人在,可为什么就越来越日薄西山?除了市场因素,观念因素,我认为,老艺术家们缺乏传承的理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老艺人们虽出书,讲课,甚至自己迈着老迈的步子上台表演,和粉丝们互动互动、签名售书,其实翻来倒去也就是八十年代末以前的那些经典,往事的回忆等等,但是无论是教学性的资料,或者在收徒方面都几乎没有,除了有个别人自称是某大师徒弟,学生之外,从未见过上译的老艺术家们主动收徒、或编纂教程加以传授,很遗憾!当然这其中必定有各种复杂的原因,并不想讨论。但上译艺术和上译精神随着老艺术家的渐渐凋零而越来越远去甚至消亡,着实令人担忧! [上以联盟雁门关于2017-02-21 08:19编辑了帖子]
|
|
1楼#
发布于:2022-11-01 15:05
我以为是缺乏优秀的领导者(比如陈叙一),缺乏人才(到目前为止,也为发现声音好过或相当李梓,刘广宁,毕克,童自荣等新人),缺乏专心致志的精神(大环境使然).
|
|
3楼#
发布于:2022-10-24 21:36
|
|
5楼#
发布于:2022-10-24 15:23
从时效上来说译制片赶不上如今影片的档期,那个年代引进的影片数量也不是太多,上译长译可以很好地完成二次创作,放到如今追求票房档期的年代是不可想像,另外有一点就是对于这类艺术的传承,那个年代是国家指令模式,并不计较个人的收益,上译的黄金一代几乎都是科班出生,有些还是建国以前留下的老艺术家,试问如今有哪位中戏上戏的科班生愿意去干配音这种纯幕后的工作,那怕是混个二线节目的主播都觉得干比这个强,某译二代跳槽去干网络主播就是最好的例证。故只能说译制片的辉煌也是时代的产物,对于我们这些人虽然有点难以接受,但这毕竟是事实。
|
|
6楼#
发布于:2022-10-17 09:07
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时的上译厂拥有一大批嗓音特别有味道的配音演员,这是最主要的;二是当年外来影片也就从几个国家进口的寥寥可数的几部片子,来源少,自然化功夫多;三是当年慢生活时代,上译对每一部片子从翻译到根据人物特点选定配音演员,配音时对口型等等都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这是现在高节奏时代做不到的
|
|
7楼#
发布于:2021-09-15 20:13
问题是就是老上译那班人马复活, 面对新生代杀马特抖阴等能不能重现辉煌, 更别提guan方的冷漠...
|
|
8楼#
发布于:2021-09-15 16:20
传承?老上译的人一个个离去,新上译又没有什么风格,只能这样了..........
|
|
10楼#
发布于:2021-06-01 18:27
社会已经没落了
|
|
|
11楼#
发布于:2020-09-18 15:36
老人马慢慢的退了,没有接班的,就成了现在这一番局面。
|
|
12楼#
发布于:2017-07-27 17:15
时过景迁
上译的风格绝非后人所称的译制腔 相反 我倒觉得译制腔是在长译南下培育京译后一步步萌芽产生的 老上译和老长译本身都是不译制腔的 上译的风格是在不失写实的基础上 追求传统戏剧化的风格和行当化的演绎 而世界范围内的电影作品在风格上自新浪潮之后以接近生活化为美学追求之一 戏剧化与生活化在我认为中是相冲的 要研究译制风格的演变离不开世界范围内表演风格的演变 如果离开了表演 光想着念着当年的上译风格的话 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
|
14楼#
发布于:2017-07-27 10:32
两方面原因都有吧:一是老一辈配音人渐渐老去,同时也带走了现代人不具备的态度、方法,二是新生事物太多渠道涌入,使得人们对于配音基本不需要了,环境使然
|
|
15楼#
发布于:2017-07-26 22:23
zhangguohong:在读潘争写的《棚内棚外》这本书时,看到有这么一段,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从不表扬配音演员,在鉴定《加里森敢死队》时只说了一句“人各有貌”。这就是对配音演员的褒奖。现在看译制片,声线千篇一律,没有几个特色声音,甲乙丙男生几乎分不清,甲乙丙女生几乎...回到原帖其实就是演技问题 |
|
16楼#
发布于:2017-07-26 22:07
外国电影的台词能够流行,完全是中文配音的功劳。
那些说喜欢看外国原版片的,你们记得影片中的哪句台词哪句话?! |
|
18楼#
发布于:2017-07-19 10:47
你想多了
|
|
19楼#
发布于:2017-07-19 00:04
dongyuduihua:你好 你是业内人士吗回到原帖这跟业内不业内有关系吗,观众不就是最好的评委吗?你这是走脱离群众的路线呀,如果这样你也内有什么意义吗?“业内”不是搞砸了的代名词。 |
|
20楼#
发布于:2017-04-03 00:02
那么多的译制单位为什么独钟上译是有道理的,从那时候的内参片就知道委派者是认同上译的,他们的声音气质和演绎是最能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叹的。相比较而言,其他的译制单位的配音演员是既演戏又配音,不是像上译专门招考的,所以只能在演员中挑选。是吧!
|
|
|
21楼#
发布于:2017-04-02 10:41
这就是人才的断层!辉煌的上译已经渐行渐远了!
[lxd于2017-04-02 10:44编辑了帖子]
|
|
|
23楼#
发布于:2017-03-18 20:06
同事是一位70后的北大硕士,对上译没什么感觉,主要是觉得声音不太真实。呵呵,一家之言。
|
|
25楼#
发布于:2017-03-18 10:48
其实当年苏秀老师退休后去了上海电视台译制部也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配音演员,如刘彬、张欢、魏思云、金林、晨光、林栋浦、倪康、夏志卿、梅梅、刘家贞、计泓、龙俊杰、宋忆宁、梁正辉、宋怀强等,主要是为当时的《海外影视》中的外国电视剧配音,最著名的《鹰冠庄园》、《成长的烦恼》、《黑暗的公正》、《神探盖布瑞》等,当时上海电视台译制部的配音阵容丝毫不亚于上译厂,但是在90年代末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逐步消失了,上述的这些配音演员也纷纷被外流、流失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其实这就是错误的大政策所造成的结果,造成现今配音演员毫无特色,音质雷同的尴尬局面。
|
|
26楼#
发布于:2017-03-18 00:33
做人真的很难
做事情更难...... 题外的话,“12,123,1234567......" 拍戏时这样的风气对配音界是好事儿还是? [other于2017-03-18 00:40编辑了帖子]
|
|
|
28楼#
发布于:2017-03-16 21:39
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吧,时代不同人们的理念也不同了。想想老上译的大师们对每一部片子从翻译到最后译制完成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的推敲打磨,而现在的创作环境好象也不可能做到的,如今是追逐”利“而不是追求”艺“,所以但求曾经拥有吧。
|
|
|
30楼#
发布于:2017-02-27 19:40
甭说上译,就是上影演员的声音也是独具特色,像:夏天、林彬、冯喆、狄梵、韩非、程之、程引、陈述、孙道临、邓楠、乔奇、赵丹等,只这一拨老演员也可为上译第二梯队。
|
|
|
31楼#
发布于:2017-02-27 19:32
现在的上译厂徒有招牌,哪里还有当年的艺术功力,长影亦如此!
|
|
|
33楼#
发布于:2017-02-27 18:13
实际上现在的上译还是有传承的,问题是上译的片子越来越难被观众看到!!
|
|
|
35楼#
发布于:2017-02-27 17:27
在读潘争写的《棚内棚外》这本书时,看到有这么一段,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从不表扬配音演员,在鉴定《加里森敢死队》时只说了一句“人各有貌”。这就是对配音演员的褒奖。现在看译制片,声线千篇一律,没有几个特色声音,甲乙丙男生几乎分不清,甲乙丙女生几乎分不清,有鲜明特色声音的配音演员更是寥寥,就无法做到人各有貌,每个人的面孔不同,声音也不相同,老上译的配音演员虽然一个声音配了好多角色,但都能做到人各有貌,着实不易。
|
|
36楼#
发布于:2017-02-27 13:22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确实让人心焦,真踏实不下心来了!(咱们倒是挺悠闲的啦!)
|
|
|
38楼#
发布于:2017-02-27 12:03
这个现象不是孤立的,是三十年来整个社会转型在文化领域的一种折射。实际上,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的同时开始关注经省上的涵养,也许只差一个合适的契机和关键先生。
|
|
39楼#
发布于:2017-02-27 08:28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热点,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切不可能重来............只有怀念啦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