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82回复:7
[转贴·整理]怀念敬爱的苏里导演送别——悼念敬爱的苏里导演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16日 17:30) 2005年5月2日晚22时25分,著名的电影导演苏里在看完两集电视剧后,坐在家里沙发上仙逝了,享年88岁。 噩耗传来,亲人们无不心碎。一天以前,鹤发童颜的苏老还去菜市场买菜,还在餐后散步,和宿舍楼前的邻居同事们开着玩笑。依照自己的习惯,他在家里阳台的窗户上伸出鲜红的国旗和党旗。两面红旗还在随风飘扬着。每年的重大节日他总是这样。他的妻子刘淑彩还和他开玩笑,问他 “六·一”要不要挂,他说 “六·一”不一定,但是“七一”肯定是要挂的。 可惜的是,“五·一” 未完,“七·一”未到,苏老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当年,他就追随着红旗去的延安。打过鬼子,杀过汉奸,如果不是工作的需要,凭他的性格 ,是一定要在阵地上浴血奋战的。国家需要他的才华与天赋,他便与文艺结了缘。他当过演员,做过编剧,最得心应手的是导演。我们熟悉的电影《钢铁战士》就是根据他和武兆堤先生携手创作的歌剧《钢骨铁筋》改编的。他导演的《平原游击队》、《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等都是名片。有多少人是唱着“准备好了么”、“幸福不会从天降”、“山歌好比春江水”长大的,有多少人羡慕“双枪李向阳”的胆魄,幻想着自己也该出生入死,有多少人爱慕着美丽的孔淑珍和英俊的高占武,对困苦的山村生活也充满了浪漫。 一部《刘三姐》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当年它可以在香港和好莱坞打擂,创造了连映数十天至今无法突破的票房奇迹,也让影片的外景地阳朔一夜成名,那棵著名的大榕树每年还为当地创造着800万的收益。 没有多少人知道,那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 ,苏老帅率剧组每天吃着馒头夹腐乳拍出来的。那次,他烫伤了,躺在担架上指挥拍摄,一天还拿下60多个镜头。 他当过长影的副厂长,拍过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却始终谦逊、平易。坚守争吵在业务上的底线,2004年,他亲口对我讲,昨天夜里又梦见武兆堤了,他哽咽着,思念故友的真情溢于言表,听者无不动容。 他尊重每一个和他走过的伙伴,谈《平原游击队》,他会说,可惜武兆堤不在了,谈《红孩子》,他说,应该采访时佑平,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他说,这里面还有尹一青,谈《刘三姐》,他说,这可是乔羽的功劳。他把一切功名都推开,甘愿做长影厂一名退居二线的默默无闻的老头。 他对应得的尊重表现出的慌乱让人吃惊。2005年春节,广西南宁的杨春海夫妇以老影迷新朋友的身份请苏老去南国过冬,他们拿出自己宾馆最好的房间盛情款待,这是对偶像发自内心的情谊。苏老却总觉得受之有愧,天天嚷嚷着要换个小房间,要饭菜简单一些,要结束假期,回到长春。 我们知道他惦记着长春实际上是想着长影,大家都担心他回去以后寻不到熟悉的气息,心烦意乱。杨春海真切地劝他,再住些天吧,再过几天,红彤彤的木棉花就要开了。 我赶到南宁去看他,他很高兴,88岁的老人还在为我的身体担心,嘘寒问暖,我们一起去了海边,听他把我爱听的老电影传奇又讲了几遍。 我听到了他的担心,担心长影的辉煌从此不再有,我说,要不咱们抓紧拍《我们村里的年青人》第三集,让孔淑贞、高占武、七十三行、小翠、二狗都变成落后分子,让他们的后代和这些老顽固做斗争,他听后爽朗地大笑,神色却多少有些黯然。 有些被他一手栽培起来的演员不念旧情,大家都怕他不开心,他却看得很淡,说现在都很忙,正是干事的时候。 我知道,那时候,他面朝大海,真的是浮想联翩。 那天我离开南宁的时候,他一直送到机场,挥手之间,相互叮咛着保重,没想到那阳光灿烂下的挥手竟是永别。 永别了,苏老,别忘了,在天堂再开一座电影院;别忘了,清理一下那些褪了色的胶片,别再和故交争吵;别忘了每周的“二泡”(每周二苏老要约老友们一起泡澡)。 活着,苏老经风历雨,始终挺直着身板。 走时,他坐如松柏,没给别人添什么麻烦。 苏老,一路走好! 崔永元 老照片 ![]() ![]() ![]() ![]() ![]() ![]() ![]() 作品辑 ![]() ![]() ![]() 《我们村里的年青人》 苏里指导《刘三姐》 《红孩子》 ![]() ![]() ![]() 《平原游击队》 演出《回到自己队伍中来》 演出《保卫胜利果实》 苏里年表 中国电影导演 原名夏传尧 1919年 生于安徽当涂县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29年 安徽当涂县第五小学 1931年 安徽省芜湖高级农业职业中学 1935年 安徽当涂县四合山蚕种制造场任技术助理员 1937年 离家与同学乘船去武汉 1938年 在武汉国民革命军48师暂留 1938年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大队9队学员,毕业后改名苏里 1938年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4大队10队学员 1938年 抗大文工团员,参加创作演出话剧《日出》等 1939年 随抗大总校到晋绥敌后边办学边参加抗日战争。此间创作演出了《战陈庄》《青天白日》《民兵上前线》《太行风云》、京剧《忘宋鉴》《四郎探母》《打鱼杀家》《将相和》等 1945年 抗大文工团团员,从延安到东北 1946年 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员、副团长,参加创作《旧恨新仇》《姑嫂擀面》《小八路》等 1947年 与武兆堤、吴茵共同创作歌剧《钢骨铁筋》 1949年 东北电影制片厂《回到自己队伍中来》饰匪连长 1948年 参加东北局宣传部召开的文艺宣传工作会议,会上成立东北文委,被选为戏剧委员 1949年 作为东北戏剧界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打回,受到周恩来接见,决定调入电影界 1949年 文化部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 1950年 在伊琳、李恩杰导演的《保卫胜利果实》影片中任副导演并兼演角色 1951年 文化部电影局,期间为拍《钢铁运输线》到朝鲜深入生活 1952年 在吕班导演《六号门》影片中任副导演 1955年 在严恭导演的《祖国的花朵》影片中任副导演;与武兆堤 1955年 与武兆堤联合导演《平原游击队》 1956年 导演《哥哥与妹妹》 1957年 与严恭联合导演《青春的脚步》 1958年 导演《红孩子》;获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59年 导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 1959年 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团员访问越南民主共和国 1960年 导演《刘三姐》;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1963年 为拍摄中越合拍片《连枝的榕树》与摄影李光惠、美术王兴文到越南工作 1963年 与尹一青联合导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 1966年 与袁乃晨联合导演《战洪图》 1972年 与王炎联合导演革命样板戏影片《奇袭白虎团》 1978年 与张健佑联合导演《严峻的历程》 1979年 任长影副厂长 1980年 导演《春眠不觉晓》 1984年 导演《点燃朝霞的人》 责编:赵蕾 来源:CCTV.com http://www.cctv.com/program/dycq/02/01/ |
|
|
3楼#
发布于:2009-02-25 12:37
那时国际大环境很不好,国内物质条件极度缺乏,但是我们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他们很刻苦很用功,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拍出了许多优秀电影,是我们后生晚辈所难以做到的,向他们致敬.
|
|
4楼#
发布于:2007-02-08 18:52
对,没错,《战洪图》和《艳阳天》、《青松岭》、《火红的年代》都是73年,文革电影厂恢复拍摄故事片的首批作品。 谢谢晨笛提醒!
![]() |
|
|
5楼#
发布于:2007-02-08 18:32
《战洪图》应该是苏袁合作1973年的作品!
片中阶级敌人王茂有句经典的台词: “下吧,下吧!下他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