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085回复:123
[原创]炮轰中国译制片:我们需要怎样的配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译制片在我们能看到的外国片里仍一统天下。《罗马假日》、《英俊少年》、《追捕》、《佐罗》、《茜茜公主》。。。。。。译制片曾给我们带来多少欢乐和泪水。但对于我这样70年代末生的人来说,自从跨入大学校园起,译制片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大学时代我们买的多是盗版VCD,画面普遍比较差,中文字幕也翻译得很不地道。更有无良盗版商,用软件翻译原版英文对白,看字幕犹如读天书。即便如此,大家也是不愿听中文配音的,因为我们可以忍受画面的差强人意,但很难接受僵硬、缺乏个性的中文配音,将剧中人物的精气神消磨殆尽。盗版商们临时请的草台班子给碟子配音,设备的简陋就可想而知了,原片扣人心弦的音乐和声效往往在对白时被压制得声若游丝,所以我们往往宁可切换到原版的声道。盗版碟是这种状况,正规译制片厂的出品也好不了多少。大学里常会组织看电影,其中很多是译制片,但看过众多原版片的我们,面对略带文艺腔的配音和较差的声效,仍是提不起兴趣。 因为中国的配音水平的不能与时俱进,多年来已经很少看译制片了。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对译制片是否过于刻薄,有太多的偏见了?其实看译制片也有好处,譬如不会因为看字幕而错过精彩瞬间。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硬件的完善,译制片厂商对音效的处理应该会日臻完善,而中国的配音演员队伍应该也逐渐壮大了,会有更多“声优”涌现,配音水平应该大有长进了吧?正好今年留深过年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于是初六在CCTV-6看了《指环王之双塔奇兵》,八一厂译制片,感觉配音尚可接受。初七还是这个频道,又看了央视配音版《风语战士》,却让我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于配音届的不正常现象,即便我是一个纯业余的西片爱好者,也是忍无可忍。 中国翻译届一直讲求的是所谓“信、达、雅”,配音届似乎也是以此作为参照来给大片配音的。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信、达、雅”这个标准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留辫子的满清遗老提出来的,本身是颇值得商榷的。但是不管怎样,“信”和“达”目前仍然对译制片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是配音届在理解上出现出了偏差;至于“雅”,则明显不符合时代潮流了,目前我们的某些译制片制作单位还是奉若神明,透着一股迂腐。 [信] 为什么要看译制片?有的观众,特别是中老年观众,因为多年的习惯,觉得听中文就是亲切。还有不少观众,对他们来讲看译制片只需要听对白就好,可以不用紧盯字幕,随时关注剧情发展,图的就是省心。但是目前译制片的现状是,大部分观众看译制片是很累的,非常累。最大的困扰是演员的嘴在动,配音则像机关枪,常常一遍台词过去,观众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100分钟的电影,往往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深藏玄机不容错过,特别是大片里电光火石般的精彩瞬间,若是配音不到位,将会大大影响观众对整部电影的解读。在家看影碟还可以后退反复看,但是在影院、在电视上呢,有BACK键可用吗?我看这种不该叫译制片,直接叫翻译片好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信”的问题。我从不怀疑大陆现在制作单位的翻译水平,最起码翻译出来的对白,从字面上绝对是有“信”的,是符合原意的。但是电影不同于小说,配音是要用来听的,字面翻译得再准确,在观众听来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了。作为译制片很重要的翻译,我们追求了准确,却忽略了观众的感受。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本身就有很大不同,原始对白在英文环境听来幽默有趣,但完全直译为中文就无法表现它的风格了,因为不符合汉语习惯,在观众听起来要么是废话连篇,要么是不知所谓。 什么才是配音的最高境界?剧中人物对白讲完了,观众也完全听懂了并了解弦外之音(如果有的话),而不需要回放(如果能回放的话)。相对而言,港台的配音这一点做得比较好,多用中国的成语、俗语,能使用配音更通俗、风趣。类似于音乐界民族唱法的划分,大陆很多译制单位包括上译厂,可以归于学院派,翻译和配音总略显呆板、生硬,总感觉与剧中环境和气氛脱节。 [达] “达”,就是要忠实原片的风格,不要人为的去加工、创作成另外一种风格。 但是,对西片修饰过度,滥用文艺腔,刻意去营造一种与国产片不同的配音风格,这似乎是我们配音届的通病,这种风气盛行至今。为了对口型,拿腔拿调,拖长音调。一些制作单位片面追求对口型,凭空生造一些语气词,口型对上了,我们却发现语气跟画面不是很协调,跟原音对比,语调、语气变得拖泥带水。 口型重要,还是忠实原文语调、语气更重要?我认为是后者,而我们的译制片却本末倒置了。有一次看CCTV的节目,一位知名配音演员现场为电影片断表演配音,此君颇喜欢腹腔发音和拿腔拿调,而且从其陶醉的表情来看,对自己的配音似乎是颇为自得的,或许他自认为这才是优雅的配音艺术吧?可惜原片我看过,其配音跟原音相比,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个人感觉就象吃了个苍蝇。 原音干脆利落的,我们的配音也应干脆利落;原音平淡的,我们就不应该试图去美化,毕竟这不是话剧。举例,英文里一句平淡而简单的打招呼“Hi,Mr SMITH”,我们的配音演员却非要用腹腔发出这样又长又做作的声音:“OH~~~~~~~~~~,史密斯~~~~~~~~~~~~先生~~~”。长期以来,这种学院派的艺术腔误导了多少国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VCD大规模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都认为外国人说话都象译制片里一样,个个绅士且中气十足,说话喜欢拖着音调。 长期以来,译制片厂还有很不好的一个风气,就是习惯用成年演员给小孩配音。大人就是大人,无论演员如何努力,如何腻着嗓子装嫩,那一份童稚总是模仿不出来的。我不是反对大人给小孩配,但一定要专业。其实日本动画片很多就是专业给小孩配音的,但是他们配音比较到位,也很自然。但是日本声优人才济济,我们目前还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直接用小孩子来配音呢? [雅] 过“雅”则失“信”。 无论是翻译,还是配音,雅跟达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尤其是后者。电影的对白基本上都是口语,如果一味强调雅,就容易偏离角色性格和其社会背景。本来剧中人物是个小痞子,满嘴脏话正好体现了其人物性格,可我们一味回避,美化,这就严重背离了剧情。还有音色,一些反面人物的角色原声是干瘪、生涩的,正好反映了其性格特征,可是我们听到的配音音色却往往是中性甚至是优美的,直接破坏了原片对人物角色的诠释。 我们的国产剧都可以骂王八蛋,难道洋人在电影里就不会说脏话?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英文骂娘,都一律要翻译成好听的“该死的?”这句骂娘的话中文里没有,基本上属于译者无谓的创造。这种现象在八九十年代的译制片相当常见,那时影迷们都感叹:外国人素质就是高啊,彬彬有礼,说话都不带半个脏字!当然,过度美化和修饰,现在的译制片有所改观但还不能说已经拨乱反正了。译制片,就应该尽力用中文配音再现原片风格,而不是搞什么再创造将原片弄得面目全非。 我一直觉得,译制片的衰落,不在于VCD、DVD的普及,也不在于其他娱乐媒体的冲击,而是我们的配音演员在思想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配音队伍鱼龙混杂,另外译制片厂僵化、保守的体制也限制了有潜质的年轻配音人才的发展,而不少主力配音演员依旧固守着文艺腔,过度修饰,一人分配多角,这些都导致与角色性格特征脱节严重,这样出品的译制片没有人爱看。长此以往,中国的配音队伍将逐渐萎缩,配音水平上不去,译制片完全被字幕片取代也就为期不远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
1楼#
发布于:2008-01-28 13:10
[原创]Re:[原创]炮轰中国译制片:我们需要怎样的配音?
![]() ![]() 这个“炮轰”二字,搞来那麽多帖子,这就叫“发啦” 译制片和翻译片是两个概念,好,一下把我点明白了,邱岳峰遗句;不让观众听出“字儿”(台词),应该让观众听出“事儿”(潜台词),使观众品出点“味儿”(观众参与而带来艺术享受)。 向隽殊和孙敖的“复活”; 翻译片差不多是译本的旁白,当配音遭遇网络文化,又遭遇关系导演、关系译本、关系声优,又遭遇大量棚虫流水化的声音生产(好鬼不挡人财路,没数据),如果你时间足够,看看“博物馆”那片子翻译的太赞了;博物馆馆长看到游客动手动脚,大喊:“素质,注意素质”,女讲解员对复活的印地安女人大喊:“我是你的粉丝”!欧文扮演的牛仔说:“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如果春晚你看到芙蓉姐姐上台,劝你不要大惊小怪,中国目前的医生啦、小姐啦、声优啦、律师阿什么的都精简为一个职业啦,你不知道? (*^__^*) 嘻嘻踢歪、电影JJ、中影的上级主管只有一个,谁?个体户呗…… 这不是艺术,这叫娱乐,中国人的酸葡萄心理等等...... 译制片则是独立的艺术,因为它需要”制“,这里浅尝译制艺术,基本关键词定义为;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影视艺术门类;我国的译制艺术,从长译到上译,经过从旧社会过来的老艺术家们的热血浇灌,初步发展为以进口片为载体,负有对这片被污染的土地进行高尚教育的使命;所谓人性,并不是非善即恶,非爱即恨,都要通过对外片文化意象重构、修润、转换的翻译,最后由语言艺术家点送到位的表达来完成。 所以,观看过去的译片,简直像享受巴洛克那又稚巧,又恢弘的有着丰富层次的音乐,可以一遍遍的看,在享受中获得教育,有一种模仿的冲动。这是艺术。 人不时也需要精神排泄,被骗也是一种满足,反正你口袋里那最后十元钱也不是你的。这就是翻译片啦。 最后,如果有人胆敢给诺顿的耶鲁撒冷王配音,第一个干了他! |
|
2楼#
发布于:2007-04-05 13:38
引用第123楼恋水莲于2007-4-5 13:07发表的言论: 终于看完了穆阑的那篇帖子,有些说不清楚的感觉,大概还需要整理。做一部真正好的译制作品,着实不易! 我的回帖大概还不至于伤害到你,但是不是伤害到别人就不知道了,如果有的话,借着回复你的帖子请他们谅解。在论坛看帖回帖本来娱乐的程度居多,有些事不用太放在心上,有时候言语尖锐些,只是一时争强斗狠而已,毕竟,来到配音网论坛都是因了一个共同的爱好,不一定是朋友,但做到相互尊重并不难。 |
|
3楼#
发布于:2007-04-05 13:07
引用第120楼冰点于2007-4-5 12:57发表的言论: 和八卦好象没有啥关系吧,只不过讨论的重心有点偏题罢了 你想得太严重了吧?我没觉得这里有谁受到伤害。大家的承受力还不至于这么弱吧 如果你觉得有被伤害,那我诚恳道歉,海涵就不必了 |
|
4楼#
发布于:2007-04-05 13:04
引用第119楼且听风吟于2007-4-5 12:55发表的言论: 我列举这几部是因为我喜欢看,我看过,我就举一下,不是说去电影院就非要看这几个 引进哪些片子这就不是译制机构能决定的了,除非国家把引进权放给译制机构,目前来说属于天方夜谭,在这里讨论也没有意义 |
|
5楼#
发布于:2007-04-05 12:59
引用第118楼冰点于2007-4-5 12:06发表的言论: 她也提了论据不足论证模糊,你怎么没看见? 本来这个也不是问题的核心,你要争论就继续争吧…… 另,这里根本就没有棒杀楼主文章的帖子,倒是楼主对国内配音的评价有那么点棒杀的意思…… |
|
6楼#
发布于:2007-04-05 12:57
静下心来又看了看穆阑的那篇帖子,感觉上面讨论因为什么事情扣分挺无聊的,其实楼主自己都不在乎,倒是几个局外人在一起聊得挺热闹。想扣分就扣吧,扣几十分,减点威望,没什么大不了,不当吃不当穿的。想说别人无聊就说吧,反正那也是网友的权利。
To 恋水莲:在这个帖子里吵来吵去,感觉较汁有时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不过,八卦的话题到此为止吧。喜欢电影,因为电影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喜欢电影,所以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译制和原声电影;喜欢电影,但不喜欢因为喜欢电影而争吵,伤害别人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如果回帖中有冒犯之处,还请海涵。 |
|
7楼#
发布于:2007-04-05 12:55
引用第88楼恋水莲于2007-4-4 14:46发表的言论: 说实话,“恋水莲”所列的这几部影片,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讲,除“达芬奇密码”去看看,其他的的几部是不会看的(即使其配音在好,也不是我需要的)。这实际还涉及我们应该引进什么影片,来满足大家不同需求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复杂,涉及文化、政治、宗教等等敏感问题。楼主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更为关键。 |
|
8楼#
发布于:2007-04-05 12:06
引用第115楼恋水莲于2007-4-5 11:22发表的言论: 法兰扣分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标题过于刺眼,哗众取宠,或者还有些当年红卫兵造反派的架式。我说是,你说不是,咱们俩争有什么意思,有时间你去请教一下法兰,我和她不熟。 一个帖子有争议,恰恰说明有值得争议的地方,这就是帖子存在的价值。有一句话叫做“不招人妒是庸才”,当然,这句话用在这里不合适,但至少说明有争议不是一件坏事。 况且,回帖也不全是喊打之声,至少有部分网友也认可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看一篇文章,无视事实,一味吹捧固不可取,但一味棒杀也不应是面对问题的正确态度。 |
|
9楼#
发布于:2007-04-05 11:58
楼主谈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大家再讨论讨论,交流思想,这其实是大好事,我们应该鼓励提倡
![]() ![]() |
|
|
10楼#
发布于:2007-04-05 11:53
在这样的论坛里引用“炮轰”一词,也没有什么吧?这里又不是什么党报党刊,不过是一家之言,没有操纵舆论导向的可能。至于那些从事译制片工作的人是否看见,也不得而知。但目前译制片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颗“炮弹”打的是否准确,并不是关键。世上没有圣人,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楼主的苦心能得到大家的关注,给从事译制片的工作者带来一点思考,使得中国译制片的制作不滑坡,水平有所提高,不也是好事么?
![]() |
|
11楼#
发布于:2007-04-05 11:22
引用第113楼冰点于2007-4-5 10:53发表的言论: “炮轰”只是导火索,她的不满同样包括内容,不信你也仔细看她的回帖 何况持反对者不是法兰一个人,难道大家的不满都只因为一个标题吗?呵呵 针对内容的反驳大片大片,就不用再计较一个标题及其“代沟”问题了吧?——虽然我本来不知道你说“代沟”只是关乎标题的 |
|
13楼#
发布于:2007-04-05 10:53
引用第112楼恋水莲于2007-4-5 10:44发表的言论: 我也不喜欢这个标题,“炮轰”太严重了,换个中庸一点的题目会好一些。 文章观点及论证上的不足,回帖中大多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不过,法兰扣分主要是因为“炮轰”二字,不信可以看她的回帖,我说的“代沟”也是指标题而言,与内容无关。 |
|
14楼#
发布于:2007-04-05 10:44
引用第111楼冰点于2007-4-5 10:30发表的言论: 所谓“炮轰”,我反感它和时代无关(我又不是那个时代过来的= =),只是觉得这词用得太悍然,更显得莫名其妙,“矫情”的不是我,“矫情”的是这个词用在这里。而且关于这个词仅仅是一个小细节,更大的分歧在于楼主列出的主要观点,恐怕不能以“代沟”一言以蔽之了。讲求事实和逻辑性,就更和时代年龄无关了,这是研究讨论最起码的精神。 |
|
15楼#
发布于:2007-04-05 10:30
引用第119楼恋水莲于2007-4-5 09:36发表的言论: 呵呵,昔日释迦牟尼佛布施众生,不惜舍身喂虎,割肉饲鹰,终成正果,今又见阿莲甘为野狼腹中之食,愿心慧根,确非我等凡夫俗子可比,佩服佩服。 恋水莲有时候有点矫情,代沟就是代沟。拿“炮轰”两个字来说,经历过文革的朋友会觉得很刺眼,大概还会联想到某些不堪回首的岁月,但对于七十年代后的朋友,“炮轰”只是普通的两个汉字而已,也许造句时没有考虑到年纪较大的一些网友的感受,也只是虑事不周而已,无须过于计较。 这么说你该明白了吧,这就是代沟的问题。 |
|
16楼#
发布于:2007-04-05 09:36
冰点和娃娃狼真能干,话题都从马六甲偏到百慕大去了……
再对冰点说一句:代沟是指时代和年龄不同造成的分歧,而反对楼主意见的人里,不乏和他同时代同年龄的人,这么说你该明白不是代沟问题了吧 再对娃娃狼说一句:再有谁继续叽叽歪歪,你就麻利点把他叼了去当夜宵吧……万一我也变成祥林嫂,概不例外,我送给你吃 |
|
18楼#
发布于:2007-04-05 00:29
配音艺术论坛其实还包括存档区,翻到最后一页就会发现现在这个区的帖子是从去年4月开始的
|
|
19楼#
发布于:2007-04-04 23:36
继续八卦一下,呵呵!
这个帖子的回帖数量已经占据了排行榜的三甲位置,目前排在亚军位置的是穆阑站长的讨论帖(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25298),共计108张回帖;第一是上译迷的《品头论足达芬奇》,127张回帖。 按目前的趋势看,短期之内上升到第二位当无问题,能否登顶需要继续观察。 |
|
20楼#
发布于:2007-04-04 23:32
私下认为 ,参与这帖子辩论的诸位都够祥林嫂的
![]() ![]() |
|
|
21楼#
发布于:2007-04-04 23:25
引用第103楼恋水莲于2007-4-4 22:54发表的言论: 呵呵,干嘛那么想当祥林嫂,小心让狼叼了去。 其实在艺术论坛聊天的都不是小孩子了,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管理员不是幼儿圆的阿姨,网友也不是三两岁的娃娃,总是担心别人会被误导似乎没有必要。要知道,大家脖子上顶的那个圆圆的家伙都叫脑袋,那个家伙不光只负责吃饭,偶尔也会想想事情的。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摆出来就是了,扣分其实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不过,希望三言两语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似乎不现实。 代沟指的是对“炮轰”的看法,有人看了会觉得很刺眼,有人觉得平常,这大概就是代沟,无他,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而已。 |
|
23楼#
发布于:2007-04-04 22:54
引用第102楼冰点于2007-4-4 22:27发表的言论: 根本就不是代沟问题 言论要讲求实事求是和逻辑性 我十分赞同法兰姐的意见 老实说,此文某些段落让我越看越窝火,很想也扣个10分20分的,但是,算了……如果楼主以及和楼主一样陷入误区的人不清醒,扣分有什么用 ![]() 都说了那么多遍要讲事实,要有逻辑,跟扔井里似的,回声都听不见,我都快成祥林嫂了 ![]() |
|
24楼#
发布于:2007-04-04 22:27
引用第100楼法兰于2007-4-4 17:20发表的言论: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无所谓对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 |
|
25楼#
发布于:2007-04-04 22:19
引用第93楼wolfkid于2007-4-4 15:19发表的言论: 阿祥嫂太可怜了,光知道冬天里狼没有吃的会窜到村里来,没想到春天里的狼也这么狠……阿毛叼走了不说,哭两声也遭来这么大的罪过,什么世道…… ![]() ![]() ![]() 刚才很八卦的看了下艺术论坛的排行榜,这个帖子的回帖数量竟然高居第五,也算是论坛的强帖了。位居第四的是法兰的《热爱不是让你偏执的理由-给所有的人》,回帖数102,虽然这位大姐说话时嗓门高一些,脾气冲一些,文章却着实写得不差!(个人意见,不同意可以拍砖!) 感觉真正的强帖未见得逻辑要多么缜密,观点无懈可击,恰恰相反,这样的帖子有时候需要有外延,有漏洞,要让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前些时候在别的论坛读到一篇据说是2006年该坛暴强的帖子,大意是说最近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感动的稀里哗啦,想给大家推荐一下,那部电影的名字好象是什么泰坦尼克号之类的,回帖好象某些人的眼泪一样哗哗的,似乎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看见大家讨论的挺热闹,随便搭个腔,各位大侠继续!诸位说得这么热闹,楼主本人却不知道跑到哪去了,大概是浪迹天涯了吧。 |
|
26楼#
发布于:2007-04-04 17:20
配音如果需要以这种方式来吸引所谓的关注,那还真是悲哀。
主帖就逻辑不清论据乏力,误导读者,而回帖里更充斥着陈词滥调,骂配音的那些话没一句新的。 不过帖主深谙在网络上哗众取宠之道,上来就“炮轰”,天涯最欢迎这种充满挑衅的标题了。 你试试到娱乐八卦版挑个当红的明星取个火药味十足的标题,然后可着劲的胡编,不用管行文不用管事实,反正天涯里永远不缺凑热闹和骂人的,跟着骂的人够多,我包你进热帖。 这就是我当初要扣此君二十分的原因。这种文章和标题不是真心诚意讨论问题的态度。 |
|
|
27楼#
发布于:2007-04-04 16:33
穆阑以为天涯是什么好地方吗?除了部分板块,天涯就是个巨型垃圾站,缺乏有宝贝,但包裹在无数的废料中。
如果想看辩论,不妨学球迷论坛(MS天涯也有过)每月搞一次辩论会。拟好题目,自选立场,各推举数名代表,其余是参谋智囊和评论员。肯定比这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猛烈炮轰”和“誓死捍卫”强多了。 |
|
|
28楼#
发布于:2007-04-04 16:18
引用第97楼穆阑于2007-4-4 16:11发表的言论: 我也怕啊,俗话说“好狼架不住一群嘴”啊,这么负面的总结出现在那个帖子里,还不招的板砖横飞、脑浆子四溅,我想忍了算了 ![]() |
|
|
29楼#
发布于:2007-04-04 16:11
狼,你太强了,你的总结真是到位啊,可是为什么不贴到那个帖子里去啊?
【穆阑】无限郁闷地走开了。 |
|
30楼#
发布于:2007-04-04 16:03
引用第94楼穆阑于2007-4-4 15:29发表的言论: 猫姐你贴的会谈纪要里面的主角基本上都是配音行业的从业者,通篇充满了苏老的悲观、曹雷的愤懑、徐燕外交辞令式的欲言又止、童自荣怀旧式的顾影自怜,另外不时冒出来崔永元赶场式的敷衍和北京特有的骂人不吐核。虽然整篇帖子充满了悲观气氛,但那是来自配音行业真正从业者的第一手信息,该说的情况基本都探讨到了,就是把问题摊开了,但是谁也没有解决办法。咱们坛子里再高的人能高过那几位去?回帖无非是感叹一下,来几句寄语,要么满怀感激的鸣谢示意,因为帖子的主角大家都信服,没什么可争议的。 这个帖子可不一样,这种谁也不服谁的感觉很熟悉啊!整体上看,就是双方谁都想把对方按到脚下,然后再满满的灌上一碗孟婆汤。可惜谁都不服谁,谁也都按不倒谁,更别说灌汤了。最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汤是谁都没给谁灌下去,全让我们这帮看贴的喝了。立场坚定的会去厕所抠嗓子,回来接着挺,立场不稳的就成了孙二娘店里的董平薛霸。 ![]() |
|
|
31楼#
发布于:2007-04-04 15:30
引用第93楼wolfkid于2007-4-4 15:19发表的言论: 因为这个祥林嫂比较特别罢 不是自己孩子被你叼走了 而是“据说有孩子被娃娃狼叼走了” 于是围绕着“孩子究竟有没有被叼走”、“狼为何吃人”以及“凶手究竟是不是娃娃狼”甚至“娃娃狼之生平”等话题,无限延伸 看,这就是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可靠的后遗症 |
|
32楼#
发布于:2007-04-04 15:29
不然,不完全是老生常谈啊。你看这个帖子里的回帖,就比我贴的座谈会纪要里的回帖有质量得多啊。
![]() |
|
33楼#
发布于:2007-04-04 15:19
引用第91楼穆阑于2007-4-4 15:09发表的言论: 汗…… ![]() ![]() |
|
|
34楼#
发布于:2007-04-04 15:11
正因为译制片的配音是捆绑在原片上的,所以更有必要发展原创动画和广播剧了,前者基本上缺不了声音,后者就更不用说了。日本就做得非常成熟
不过国内的审查机构太“牛”了,目前让人看不到多少希望,叹气 ![]() |
|
35楼#
发布于:2007-04-04 15:09
引用第89楼wolfkid于2007-4-4 14:57发表的言论: 这帖子的话题多有意义,沉了多可惜 |
|
36楼#
发布于:2007-04-04 15:02
引用第88楼恋水莲于2007-4-4 14:46发表的言论: 那些片子我们看过,我们知道他们的优点在哪里,进步所在和特色所在,我相信普通观众看了之后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现在在网上的一些论坛和博客里面还能看到一些年轻人看了《加菲猫2》后对配音赞不绝口的帖子,前不久我在漫游论坛还看到有人推荐《博物馆惊魂夜》,即使如《银发阿基德》这样配音水准一般的作品,也有很多人说配的好。 这就说明有好作品出来观众会接受的,特别是在对配音多年误解下突然看到优秀的译制片更会留下深刻印象,打分也会比平时我们经常看的人打的高,《银发》就是典型例子。 但现在问题就是观众看不到配音的译制片,我可以说大部分观众一年难得认真看过一次译制片,甚至一次都难。这样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译制片的普及如果做不到,那怎么会有观众注意到。 我认同配音艺术这个提法,但是配音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当的不同,她必须依靠已经完成的电影之上,说直白点给别的电影做后期加工,她死死的捆绑在电影之上,是从电影艺术上来的一个分支,而如今的电影是需要宣传,需要票房的,哪怕是艺术电影,也会有大量的影评,艺术电影就算院线票房不高,但其音像制品销量绝对不差。可以说电影是有着成熟的分支和定位。 可我们的配音却与目前的电影市场形成强烈的反差。 新时代的中国译制片,中国配音,需要给一个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有的放矢。 大框架都没建立好,谈细节是谈不上的。 目前的中国译制片依旧在夹缝中生存。 |
|
|
38楼#
发布于:2007-04-04 14:46
引用第86楼穆阑于2007-4-4 14:36发表的言论: 所以我更希望不了解配音的朋友们不要急于发表意见 要多去看,多去听 那是译制人员的劳动成果,他们都是用作品说话的 或许楼主和那些完全不了解配音的观众还是有区别的,他曾经听过,也关注这行 但他用以佐证他的观点的论据实在太苍白,我不知道他除了一些经典老电影和CCTV那几个水平一般的片子还看过多少。哈利波特3、4,加菲猫2,冰川时代2,达芬奇密码,南极大冒险,丛林大反攻……可能都没有看过 所以我诚恳地希望他多看看片子再来提意见,那时他的意见会更有说服力,更有建设性 天涯的讨论里很多都没有意义 特别是根本就没看配音片的人,说的都是废话 |
|
39楼#
发布于:2007-04-04 14:45
引用第86楼穆阑于2007-4-4 14:36发表的言论: 质量上去了,肯定会有观众喜欢,我身边很多朋友在我影响下慢慢了解了译制片,慢慢沉下心来看,喜欢上了译制片。虽然不会像我这样狂热····· 需要专家拿出对策,但就是怕专家的对策不对,有些观众虽然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话虽然令人觉得讨厌,但不可否认有其现实意义,你必须对观众的反应做出反应,别说配音艺术了,就算从市场来看,没有观众也是死路一条。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如今这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了,对于译制片,对于配音,对于声音作品,不去宣传是不行的,这个时代节奏过快,人们根本无心去聆听声音,所以译制片配音也要去宣传自己,要和时代同步,不然也不会给观众留下一种一谈译制片一谈配音就彷佛是很遥远的事情一样。 尝试一下市场化的操作手段,我相信对译制片不会有坏处!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