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阅读:8212回复:92

[公告]曹雷老师新著《随影而行:追寻银幕里的踪迹》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5-19 00:18
大家看个封面先解解馋吧,估计很快就会在各大书店见到了。
1楼#
发布于:2006-07-06 17:24
看了,支持曹雷的新书。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2楼#
发布于:2006-07-06 17:17
本书宣传专题已经启动,希望读过本书的网友多多提供书评、读后感和宣传建议。
地址: http://www.peiyin.com/2005/Article.asp?articleid=1647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6-07-03 22:11
没有。
sundf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8-27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 爱心大使
4楼#
发布于:2006-07-03 21:48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7-3 21:42发表的:
小声说话真会省钱:)

to sundf:好像也没有光盘……

没有光盘也买~
PS:富润生老师的书出版有着落了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5楼#
发布于:2006-07-03 21:42
小声说话真会省钱:)

to sundf:好像也没有光盘……
小声说话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5-03-13
6楼#
发布于:2006-07-03 20:28
买是没买,我想等老师的新书出来,到卓越一起买,这样可以省一些钱!
我钱不多呀,能省一点是一点了,站长!
sundf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8-27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 爱心大使
7楼#
发布于:2006-07-03 20:13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7-3 19:53发表的:
这本买了吗就想买新书了?:)
曹老师的新书8月份出版。

期待中.......
曹雷老师的<<随影而行>>写得非常好,唯一遗憾的是没带曹雷老师朗读的MP3.
很想知道:新书带光盘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8楼#
发布于:2006-07-03 19:53
这本买了吗就想买新书了?:)
曹老师的新书8月份出版。
小声说话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5-03-13
9楼#
发布于:2006-07-03 18:09
期待曹老师的新书,到时请站长发贴告之!谢了!
恋水莲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09-03
  • 原创大奖
10楼#
发布于:2006-07-02 23:19
我比较遗憾地没有在录节目前买到,所以错过了拿着书直接让曹老师签名的机会…………

因为以为在书店里可以买到,所以没去网购
 
一个人能够从事一份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是一种幸福。

关于这种爱
——是DNA,是长在血液里的爱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夺走我的欢乐

——对声色光影永恒的恋慕


欢迎来我的博客:
http://hi.baidu.com/qianyemeinan/blog

百度翟巍吧
http://tieba.baidu.com/f?kw=%B5%D4%CE%A1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11楼#
发布于:2006-06-05 00:47
本书在线试读就发这些,最近会在主页做一个小专题,期待大家的书评。
本书在卓越网和当当网都有售,目前卓越价和当当价都是33.80元。
网购地址:
卓越网  http://www.joyo.com/book/detail.asp?prodid=zjbk332460&uid=w7su48u7qpw88z5zluggqgguq
当当网  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9174/9174910.shtml
豆瓣网的评论地址: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83389/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12楼#
发布于:2006-06-05 00:37
《随影而行》选读·之八

在美国感受“恐怖”

作者:曹雷


  近几年看美国电影,凡看到有纽约曼哈顿的镜头,总会留意一下那些画面里有没有世贸大楼那双塔的形象,并以这一点来判断这部影片拍摄的年份:“9·11”之前还是以后。而我第二次去美国的时候,“9·11”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我特地去搭乘了一次开往斯塔腾岛的渡船,到赫德孙河的出海口,去看一眼失去了双塔的曼哈顿南端景象;还到了世贸大楼原址,去看了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的废墟。废墟四周,人们悬挂在栏杆上的纪念物还在;悼念者写下的哀伤的词句还在;出自孩子们手笔的《9·11印象》的画展还在。但是,这时的美国人留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已经把这个创痛埋在心里,不怎么提它了。

  并非由于健忘,而是新的恐怖让他们心神不宁。

  美国电影里有一类叫“警匪片”,还有一种“惊栗片”,这类影片里充满了犯罪、暴力、恐怖。那当然是制作影片的人为了吸引观众、为了票房而虚构出来的,它们总是尽量让观众在看片的两个来小时里感到一种紧张和恐惧。但那是一种虚幻的刺激,会让有的观众感到过瘾。可是,真的生活里要是遇上这种事,那感觉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在我动身去美国之前,就传出华盛顿一带有冷枪杀手的消息,而且已经有好几个无辜百姓被打死。到美国后的那些日子里,听到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件事。人们关心会不会在家门前被人打死远胜过关心何时出兵伊拉克。

  报纸传媒众说纷纭。刚猜测凶手好像专在加油站作案,得,商店门口也给打死了一个;才说凶手好像专打白人,“叭”,打死一个黑人给你看看……由于找不到作案者的动机和规律,甚至是一个人还是团伙作的案都弄不清,人们更是惶恐不安。

  华盛顿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各种主题的博物馆,而且全部免费,你可以整天泡在博物馆里,这对我极有吸引力。我若去华盛顿,计划中,打算住在表弟那里,不过他家在华盛顿边上的马里兰州,正是冷枪杀手作案的地方。

  我并不想去撞枪口,于是,先在纽约呆了一阵。可大半个月过去了,凶手没抓住,受害者倒越来越多。我的假期也有限,总不能因为有人打冷枪,就不去华盛顿了呀。真是没了主意。

  听说那家伙已经离开了马里兰,转到相邻的弗吉尼亚州打枪去了;又听新闻里说那人好像周末不作案。于是,我下决心拣了个星期六,让侄女开车送我去马里兰。我们带好点心和水,不打算在途中多下车;进马里兰州之前先把油加满,免得在凶手出没的马州的加油站停留。

  不想,到表弟家的第二天一早就听到消息,那个神秘的冷血枪手偏偏在周末出动了,星期六晚上又打死了一名从餐馆里出来的男子。

  消息加重了人们的恐惧。出门时,大家相互关照不要在户外站立,要不停地走动;有的中小学已经停课;表弟的孩子所在小学取消了户外的所有活动和课程,并嘱咐家长一定要把学生送到教室;有的加油站干脆在四周拉起了遮蓬……

  人人都感到好像不知何处有支枪对准了自己的后脊梁。

  在华盛顿市内,可说是戒备森严。参观游览的人却很稀少。白宫自“9.11”以后再没有对外开放过;总统会见外国首脑,也多半在他老家的庄园里。国会大厦等主要建筑物外面到处停着警车,往往两辆并排,车头各朝一方,以便一有动静,能尽快行动。街上警察成群,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让我们有了一些安全感,但也增加了紧张气氛。不论走进什么建筑,参观博物馆也好,去图书馆也好,门口都要经过安检,连有口袋的外套都要脱下过X光。

  在我到马里兰州的第4天,一清早,电视新闻就报告说杀手窜回了马里兰,打死一司机。已经去上班的表弟妹打电话回家,说路上车辆都受到检查,让她迟到近1个小时。那天出动了3000警员,天上地下都有巡逻。表弟送我们去地铁站时,汽车同样在公路上排着长龙,一辆辆等着接受检查。
就在这时,他的车没油了!

  我们到了加油站,只见来加油的车主个个神态紧张,有的躲在汽车和油泵的夹缝里,有的蹲在地上加油。一对老夫妇不敢站在外面,躲进营业员的小屋,睁着惊恐的眼睛从窗户向外四处张望。我表弟也不停地左右探察,还关照我们不要从车里出来。

  第二天,我们离开马里兰时,传来凶手被捕的消息,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但听说两个凶手里有一个竟是未成年人,又让大家大大地吃了一惊。

  美国人的恐惧感并未因此完全消失。已记不清有多少人劝我:晚上早回家,天黑以后少乘地铁;身边备上20元零钱,有人来抢赶快给他;千万别与可疑的人对视,免得召祸;小偷不多,要么动抢,要么动枪……生活在惶恐中的美国人已经有了很多教训和经验。

  到了西部,住在一个宁静又安逸的小城,连“9·11”对他们来说都是遥远的事。我那紧张的神经也慢慢放松了下来。

  可是有一天,我随舅舅和他女儿一家去餐馆晚餐,吃完往外走时,忽然不见了12岁的小外孙,大家顿时失色,急忙忙四处找寻,结果发现他就站在走廊里看电视。他妈妈厉声斥责他:“怎么可以一个人走开?!”我劝她不必过分紧张,她说:“你不知道,这是在美国!很可能这么一来你就永远见不到他了!”回家之后,舅舅翻出报纸给我看:统计下来,单在1999年一年中,全国失踪的孩子就有20万之多!有的被拐骗了,有的被虐待致死,有的成了性变态者的牺牲品……难怪有一本描述失踪的女孩被强奸、肢解的书《苏西的世界》会那么畅销。

  复杂的种族关系,宗教矛盾的激化,枪支、毒品的泛滥,历史遗留的积怨,使得美国人整天生活在人人自危的气氛中,似乎永毋宁日。甚至发生了在自家院子里挥舞扫帚,竟被过路的警察误以为摆弄武器而一枪打死的事。死者是个华人,官司至今还打不清。

  在这个自由女神高举火炬的国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恐怖”。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13楼#
发布于:2006-06-05 00:35
《随影而行》选读·之七

《铁面人》的王宫

作者:曹雷


  走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华丽的大厅里,望着那些金碧辉煌的壁柱天顶、烛灯墙镜,忽然有一种熟识的感觉:一点不错,我曾在电影《铁面人》里,为太阳王路易十四那位秃发王后配过音,她与国王路易的孪生兄弟菲利普跳舞,不就在这间大厅里吗?

  凡尔赛宫之大,短短的半天只能粗略看看它的几分之一。在为《铁面人》配音时,我曾特意去查了些有关片中主人公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史料,知道凡尔赛宫原先只是他的父亲国王路易十三留下的一座打猎时才用的荒凉庄园,并不被看重。而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福凯因大量贪污受贿,富可敌国。他为自己建了一座有华丽花园的豪华府邸,得意万分,忘乎所以,竟把国王请去作嘉宾。路易十四一看,抑制不住心中妒火怒火交加,马上决定把旧凡尔赛宫改建。他把给福凯建造宫苑的设计师、建筑师、美术家统统召了过去,嘱他们一定要把凡尔赛宫造得超过福凯府邸。同时,他又找藉口把福凯打入大牢。倒霉的财政大臣没享受几天新居的快乐,就去品尝监狱的苦日子了。

  新的凡尔赛宫以东西为中轴,长3公里,南北宽400多米。绝对君主独裁也在这样的宫廷建筑中得到体现。宏伟宫殿中的奢华难以一一描绘,单说那间由原先的过道改建的镜厅(亦称“镜廊”),一面是一排对着花园的落地门窗,另一面却镶着由400多块镜片组成的17面巨大的镜子,间以落地镀金烛台和大型水晶吊灯。这些大镜子白天反射出窗外花园的景色,夜里照映着无数支巨烛的光亮,显得整个大厅无比璀璨。

  其他王家生活的房间、餐厅、会议厅、收藏室、图书室、教堂、剧院,一应俱全。据说,当年住在这里的王亲国戚不下两万人!而花园更是精致华丽:对称的花圃,种植着奇花异草;形态各异的喷泉,衬着风格不一的建筑。有湖泊、河渠,还有露天剧场和音乐厅。

  建凡尔赛宫耗费了巨资,以至搞得国库枯竭、国力衰落。对路易十四的功过,也各有不同的说法。怎么来评价这段历史呢?《铁面人》人的作者大仲马自有他高明之处。他杜撰出路易有个孪生兄弟菲利普,本该他继承王位,可是被路易篡夺,他反被带上铁面监禁起来。后经三个火枪手等好汉相救,菲利普悄悄潜入凡尔赛宫,把路易带上铁面;自己用路易的名义,人不知鬼不觉地重新夺回王权,做起了国王。

  我站在镜厅里,想起影片中王后与菲利普跳的那场舞。那时,菲利普已经把路易扣起,自己以路易的身份出现在宫廷舞会上。这个掉包计没有人察觉,但却逃不过王后的眼睛。在悠扬的舞曲声里,在曼妙的舞步中,老谋深算的王后,面带微笑,不动声色地与假路易达成了一笔政治交易:她不出卖菲利普;菲利普保证她的地位和子女的继承权。

  作者把坏事情都说成是路易做的;而好国王却是那个冒充路易的菲利普——表面上,他始终是路易。连王后都守口如瓶,别人谁知道呢?大仲马戏说历史向来是有本事的,这次说得特别巧妙,不单把剧中人唬了,把观众也给唬了。

  回来后,我把这一切讲给躺在病床上的毕克老师听,他正是当年电影《铁面人》的译制导演,还在片中为福凯配了音。我告诉他,福凯根本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在这些大厅里进进出出,他老早进了监狱了;太阳王也并没有这么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兄弟。至于他的王后是不是秃头,那只有天知道了。他听了,睁大眼睛,哈哈大笑起来。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14楼#
发布于:2006-06-04 20:55
[引用]:曹老师把这本看成她真正的处女作。
============================
      那前一本大概指“作者介绍”说的——
      “二十年前曾出版过一本为孩子们写的音乐童话《奇妙的乐器王国》”。
    曹雷老师在文学、音律、舞蹈方面都达到一定深度,所以在译制片导与配以及话剧表演方面都能游刃有余。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frui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10-25
  • 原创大奖
15楼#
发布于:2006-06-01 22:24
出过一本的,但是曹老师把这本看成她真正的处女作.:)
椅子是电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声说话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5-03-13
16楼#
发布于:2006-06-01 18:26
就是就是,我的《蒲田进行曲》就是一位姐姐专门传给我的!真是热心的好姐姐!!!
不过,曹老师以前就没出版过其他书吗?
挚爱叮当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5-05-02
  • 优秀管理员
  • 爱心大使
17楼#
发布于:2006-05-30 20:22
下面是引用怀念上译于2006-5-30 18:00发表的:

你是女的?


本论坛的美女如云,也算是一大特色啦~
夫人们、小姐们、先生们,该收场了!我赫卡尔.波洛现在很清楚地知道,是谁杀死了道尔太太、露伊丝和奥特波恩太太~ 作为检察官犯下如此罪行……我杜丘冬人决定就此结束你的生命~
挚爱叮当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5-05-02
  • 优秀管理员
  • 爱心大使
18楼#
发布于:2006-05-30 20:20
下面是引用speech于2006-5-30 18:49发表的:

难道我有哪点儿像男的吗?


别理他,明显是套辞……      要不,你用短讯使劲批评批评他的眼神儿~
夫人们、小姐们、先生们,该收场了!我赫卡尔.波洛现在很清楚地知道,是谁杀死了道尔太太、露伊丝和奥特波恩太太~ 作为检察官犯下如此罪行……我杜丘冬人决定就此结束你的生命~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19楼#
发布于:2006-05-30 19:48
回复小声说话:曹老师还有一本《远去的回响》,不出意外的话,今年8月以前可以出版。
speech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9-10-11
20楼#
发布于:2006-05-30 18:49
下面是引用怀念上译于2006-5-30 18:00发表的:

你是女的?

难道我有哪点儿像男的吗?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21楼#
发布于:2006-05-30 18:00
下面是引用speech于2006-5-30 09:28发表的:
进圣马可教堂还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我穿的是无袖连衣裙,守门的就不让进。~

你是女的?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小声说话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5-03-13
22楼#
发布于:2006-05-30 12:17
请问曹雷还写过什么书?
小声说话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5-03-13
23楼#
发布于:2006-05-30 12:15
卓越网也有了,33.8元
speech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9-10-11
24楼#
发布于:2006-05-30 09:28
我所到过的意大利城市城市中,威尼斯是最让我怀念的。
曹老师问居民们都住在哪里,我觉得就住在这座城市里:)——我是自己逛的,导游就是无所不在的路标。一路走去,小巷子里似乎都是居民住宅,虽然房子古旧,可是家家的阳台上都有盛开的鲜花,那些带着艳丽花朵滕藤蔓蔓经常从楼上悬挂下来,越发衬托出建筑物的古老,浪漫啊~~。甚至有好几次我还听到了居民楼里的钢琴声!无限怀念ING。
进圣马可教堂还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我穿的是无袖连衣裙,守门的就不让进。后来我看另一个队伍的守门员对着装要求比较宽,就又排了一次队,终于混进去了。呼呼~~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25楼#
发布于:2006-05-30 09:10
《随影而行》选读·之六

威尼斯印象

作者:曹雷


  已经在电影、戏剧里看到过太多的威尼斯。在《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马可·波罗》里,在《威尼斯商人》里,熟悉到好像在那些小水巷里穿行过,在叹息桥上走过。真的身临其境,反而觉得人到了戏里,恍若走在布景里似的,不知是虚是实。

  也因为太匆忙。这样一个著名的城市,在我们的日程表上只安排了5个小时,还包括一顿午餐时间。所以一踏上码头的台阶,心里就发慌。放眼四周那些久闻大名的建筑,那些昨日在电影中熟识的景色,不知道往哪里奔才好。

  哦,总督府!在《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里我曾为她配过音的伯爵夫人曾在这回廊上疾步走过;海边高大的圆柱,马可·波罗就从这里出发去到中国;里亚托桥,狂欢节时,人们一个个从桥上跳到河里,这景象今天能看到吗?还有这河边的小广场,夏洛克不就是在这里跟安东尼奥定下了还不出债要割一磅肉的契约吗?

  但是这些都来不及让你停下来细细品味,导游带着我们几乎是一路小跑来到最主要的景点:圣马可广场。

  抬头仰望那鼎鼎大名的圣马可教堂,金色的马赛克镶拼的圣画在阳光照射下让人炫目。但我们没有时间排队进教堂去参观,只能在外面多看几眼,使劲观察它的种种细节,好让它刻在自己的记忆里。可是一转身,印象中还是模糊的一片,除了那金色的圣像。

  教堂边上那由两个大铜人轮流敲响大钟的钟楼正在大修。想起电影《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里,钟敲12下,那无辜小伙子的头就要落地,一桩冤案就永无平反之日,尽管那钟楼用布围着,看不真切,还是让我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之感。

  鸽子,满广场的鸽子,满天满地的鸽子。不知何时何朝开始,这里成了鸽子的圣地;也不知它们已经繁衍了多少代了。人们把鸽子养得肥肥的,也没人把它们做红烧乳鸽或炖个鸽汤什么的,它们从来没有什么危机感,就这么踌躇满志地在广场上踱步。听人说,威尼斯人很骄傲,威尼斯鸽子也很骄傲,只要你手里有一包玉米粒之类的鸟食,它们会飞到你的头上、肩上、臂上来啄食,这时拍出来的照片里,于那些高高在上的鸽子包围之中,人总是显得很狼狈。可要是你手里什么也没有,那么无论你蹲在地上怎么低三下四招呼它、逗引它,它会昂首阔步打你身边走开,正眼也不瞅你一下。世态炎凉,鸽子也不例外。

  喂完了鸽子,或者说遭鸽子冷遇之后,我们奔“戆大拉”而去。“戆大”,是沪语里“傻瓜”的意思,当然,这只是我们对那种世界有名的威尼斯小舟“贡杜拉”的謔称。这种一个船夫划的小舟也是威尼斯的骄傲。据说欲当船夫先得查三代,一定要纯种威尼斯人才行,比当红卫兵还严。划船的小伙子要是知道我们怎么戏称他,非杀了我们不行。

  小船在水巷中穿梭而行,让我们充分享受威尼斯风情。上船前人家告诉我们,付给船夫10美金,他会给你唱船歌。我们当然不想放弃这种享受,老老实实给了船夫10美金,小伙子老老实实收了钱,提起嗓子唱起来,才唱了两句就走调了,接着就没声了,他说“感冒啦”,于是再没开腔,也没把10块美金还我们的意思。过来一条别人的船,船上的歌手唱得很动听,我们的船夫问,要不要跟着那条船行?我们想,付了钱还让我们听蹭歌?不干!于是大家拉开了嗓门自己唱起了《桑达露西亚》,引来其它船上游客的一片掌声。

  乘船也好,走路也好,几个小时里,也算兜了威尼斯的不少地方,可是心里陡然生出一个疑惑:这里到处是教堂、宫殿、优美的古建筑、游览的景点,但是,除了商店里的店主、雇员和贡杜拉上的船夫,威尼斯的居民在哪里呢?看到的只是游客、游客,全世界各地来的游客,各种肤色的游客,就是看不到威尼斯的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小舟经过水巷旁的石屋,我忍不住要伸头往小门里张望。躲在这些窄窄的石门后面的人在干什么呢?不嫌住在这里太潮湿吗?他们患有风湿病吗?屋里的东西会发霉吗?我真希望那长满青苔的石阶上能有位当地妇女在那儿洗点什么,或是吆喝一声,哪怕跟邻居闲聊或吵架也好,让这城市有点生活气息。可惜,没有。所有的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好像是布置出来给游客看的。天天都好像在过节,让外国游客过节,就是不知道威尼斯人自己在干嘛。也许让外国人过节,这就是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

  是的,许多年轻的威尼斯人已经不愿再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生活,他们像他们的祖先马可·波罗一样不断地往外跑。现在的威尼斯只剩下六万人,这六万人就靠着接待每年六百万游客为生。
威尼斯每年在不断地往下沉。这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

  威尼斯,这个罗马帝国衰亡时,罗马人为避匈奴之难,在海上建起的城市,一千三百多年来曾不断向世界展示罗马人的坚毅和智慧,但今天,它经得起每年跑来六百万人(包括我在内),把它使劲地往下踹吗?想到这里,心中总有一丝罪过之感,走起路来,脚步也有意放轻了些许,尽管知道于事无补。

  听说,我们走后不久,一场洪灾就把圣马可广场淹没了好几个月,游客们只好走在木板搭起来的过道上。那些肥肥的鸽子也不知飞到那里去栖身了。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26楼#
发布于:2006-05-30 09:08
《随影而行》选读·之五

佛罗伦萨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作者:曹雷


  一帮子英国的中产阶级,组成旅游团,来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为在旅馆里争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发生了不同游客之间的摩擦、接触,还生发出很多小故事,这就是根据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情景。当然,意大利只是个背景,小说要写的还是年轻人心中对自由、真实、爱的追求,以及意大利的自然风景、下层民众的淳朴和二十世纪初英国市民阶层的假道学、传统陋习以及窒息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受了电影的影响,到了佛罗伦萨,很注意住在什么地方,是不是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到底时代不一样了,大量来到佛罗伦萨的游客不再住市内那种窄小古老、看出去只有屋顶的旧旅馆。在离市区二十分钟路程的郊外,造起了一栋栋设备齐全的新饭店,到处都看得见美丽的风景。饭店外,一片农田。透过路边稀疏的矮树,看得见农田中散落着的农舍。离饭店不远处,还有一间乡村小饭馆。晚间,有当地一对新人在那里举行婚宴,奏着乡间舞曲,跳着民间舞蹈,热闹非凡;清晨,我们沿着乡间小路走上小山坡,趴在刚割下的圈成筒状的麦秸上照相,听着远处传来的教堂钟声,不由得想起《音乐之声》里修女玛利亚在旷野唱的歌曲。这就不难理解《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在金色的麦田相遇那场戏了:大自然的美激起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使他们忘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禁锢,大胆地在麦田里接吻了。

  记得电影里那位女作家来到市政厅前的大公广场,对着骑马的大公雕像,用刚学会的意大利语打了个招呼:“蓬乔诺(早安)!”我也就用这句电影里学来的意大利语与所有向我微笑的当地人打招呼。
那电影里的女作家还不时拿出书本对照着研究“凉廊”。到了那里才知道,所谓“凉廊”,是指大的建筑物下一边靠墙一边有柱子的走廊。有名的兰奇凉廊就在“大公广场”上,凉廊内有几尊雕像世界闻名:詹波洛尼亚于1583年创作的《抢掠萨比纳妇女》和皮欧·费迪的《劫持波利塞娜》(1866年)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兰齐凉廊正是因这些雕塑而著名。

  从电影里的时代到现在,光阴已经流淌了近一百年,在佛罗伦萨却几乎看不到时光走过的痕迹,整个城市就像是座历史博物馆。佛罗伦萨市内那些古迹、建筑、雕像,当然还跟电影里一样,哦,不,应该是更旧了,或是有的修补过了,只是我们看不出来罢了。用三色大理石镶拼墙面的圣母百花主教堂依然那样华丽、壮观;吉贝尔蒂化了25年雕铸而成的洗礼堂的“天堂之门”依然金光灿灿。我们和电影里的人所看到的,也几乎没什么两样。

  依然游人如织,但是,物是人非。这些游人中,女士不再穿着长裙,男士不再戴着礼帽;多数是背心短裤旅游鞋,不看肤色已经很难分出是哪国人了。主教堂旁边的窄小而古老的街道上,从前是马车辚辚,而我们去的那天,却听见人声喧闹,原来这里竟在举行汽车大赛。

  主教堂前面的广场上,警察不时地过来驱赶就地设摊的小贩,那些一见警察就背起包袱四处逃散的小贩中,我们发现还有不止一个中国人。

  最重要的变化是:在以前,我只能看到银幕上的佛罗伦萨风景;而今天,我亲自来到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来感受这里风景的魅力。虽然比电影里的人晚了一百年。
上帝的指纹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1-08-31
27楼#
发布于:2006-05-29 10:07
周六的时候在淮海路上的三联书店买到了曹雷老师的新书,目前正在努力研读中
心中的中国美声永远的No.1 & No.2——童自荣老师和刘家祯老师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28楼#
发布于:2006-05-28 21:42
这样随影而行的阅历应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吧?
西方配音演员配的都是西片,亚洲电影他们又不配,量也很少,在西方国家随影而行也看不出有多大意思,谁都可以自由杀进杀出的。
中国的配音演员就不同了。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29楼#
发布于:2006-05-28 20:42
听过曹雷老师的《寻找银幕里的踪迹》,太希望这本书也有曹雷老师朗读的光碟了!!!
但就算没有,这本书也绝对不能错过!!!太希望得到了!!!
找。。。。。。
谢谢曹雷老师又一次让我这个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出国的人既享受了域外风情,又一次重温了那些译制电影,谢谢
sundf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8-27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 爱心大使
30楼#
发布于:2006-05-28 20:32
这两天我在宁波考试,在新华书店买到了曹雷老师的新著《随影而行:追寻银幕里的踪迹》,这是我此行很大的收获.很期待曹雷老师另一本著作的出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killercop
共享小组
共享小组
  • 最后登录2024-01-30
31楼#
发布于:2006-05-28 08:03
当当网有货了
萍水相逢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11-23
  • 网站建设奖
32楼#
发布于:2006-05-27 23:37
我终于买到了。今天特地跑到淮海路的上海书城,如愿买到了。
然后又去看了《达芬奇密码》。幸福的一天。
人要知道廉耻,不能什么都干。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33楼#
发布于:2006-05-27 20:05
《随影而行》选读·之四

想起了《斯巴达克思》

作者:曹雷


  走在罗马的很多地方,都会联想起电影中的画面,让你不愿抬足离开。在塑有海神像的特莱维喷水池旁,你会想起意大利著名电影《甜蜜的生活》里那女主人公跳到池中的镜头;走过小街旧楼,你会担心地张望那窄小的楼梯会不会像《罗马11点》里描述的那样坍塌下来;有小贩在街上叫卖炒栗子,你眼前又会出现那个从乡下赶来应征打字员的女孩,摸出口袋里仅有的钱买几个热栗子充饥的情景;而走在通向罗马的大路上,那幅路两旁夹道的十字架上钉满了起义奴隶的画面,会突然在面前展开,奴隶中间,就有他们的领袖斯巴达克思。

  走进了赫赫有名的罗马角斗场,站在可容8万人的看台上,耳边仿佛响起了如潮的人声:“杀死他!” 双腿一软,我怔怔地坐了下来,就好像在等候斯巴达克思的出场……

  《斯巴达克思》是我较早时期担任译制导演的一部美国影片。它改编自美国作家霍华德·法斯特的同名小说。我还是中学生时,就看过这部小说,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罗马大道两旁十字架上的奴隶和这座角斗场。为了译制影片,我又认真地重温了罗马这一段历史和关于角斗场的介绍。尽管电影里的角斗场是一座木板拦起来的小场子,但我仍然相信,斯巴达克思曾在这座万人角斗场里作过生死决斗。

  今天来到这里,我看到原先铺在地上的砂土已经掀去,露出了底层狰狞可怖的一道道壕堑和一个个洞穴,那是从前奴隶们和野兽们行走的过道和关锁他们的地方。过道的尽头,是他们的上场门——早已没有什么门了,只是个黑黑的洞口。

  我不知道有多少生命从那洞口出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我也想象不出为什么有那么多嗜血的罗马人,对着一个无辜的生命,会朝下竖起大拇指喊着“杀死他!” 《斯巴达克思》里有一个镜头,我从来没看,因为工作中每每放映到那里,我都死死地把眼睛闭了起来,我实在不忍看见克拉苏用刀切进反抗奴隶的脖子,尽管我知道拍电影是假的。

  今天,我好像仍然闻到了那原先铺着的浸透了鲜血的砂土里散发出的腥臭。同行的旅伴们在讨论: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到这里来看角斗士的相互残杀吗?谁都不可能拿出一个肯定的答复。不过,当场外化妆成角斗士的意大利人招徕游客与他们合影时,我却快步跑开了。老天保佑我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

  但是,两千年后的今天,在早就废除了奴隶制的社会里,毫无个人冤仇的人们之间相互残杀的事,不仍天天在发生吗?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34楼#
发布于:2006-05-27 20:03
《随影而行》选读·之三

一座特殊的纪念碑  

作者:曹雷


  在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市中心,有一个以乌克兰民族英雄波格丹命名的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波格丹骑在马上的英姿勃发的塑像。在广场的一头,是建于11世纪的古老的圣索非亚教堂,而遥遥相对的另一头,则是一座崭新的蓝色墙体的米赫尔教堂。米赫尔教堂原先也是一座古教堂,苏联时期曾被拆毁,近年又在原址的右边重建(原址的一部分现是外交部大楼),1999年我第一次去到那里时还没完工,而在它的围墙前,却已经有了一座新建起的纪念碑。

  纪念碑很特别:粗糙的灰色方石碑当中,有一个镂空的十字;十字中间,是一片黑色金属铸成的一个妇女的全身剪影,颇似圣母的形象;妇女的上半身中间,又有一个镂空的孩子形象,很像是圣子,孩子双手平举,远处看去,像似一个小十字架。方石碑竖立在一条长方形的石座上,四周围着一小片圆形的草坪。有一盏照明灯在石碑脚下,夜间会照亮它。纪念碑周身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是在它的上额,妇女形象头顶的上方,刻着“1932-1933”这两组象征着年代的数字。

  第一次见到这座石碑时,我被它特别的造型所吸引,一边说着“有特点!有特点!”一边乐呵呵地跑到它后面,紧挨着那女人金属像拍了一张照。事后,我心里又嘀咕那“1932-1933”到底什么意思。找着当地的翻译一问,不料竟听到了一个极为可怕又悲惨的故事。

  我再也笑不出来了。我后悔刚才不知就里,轻率地去拍了那张照。我暗自说,下次还要找机会再认真拍一下。单独拍。

  两年以后,我真的又有了一次机会。这次,我参加旅行团,再次来到了基辅,再次来到了这座纪念碑前,为它拍了一张照。

  1932-1933,对乌克兰来说,这是一个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年代。乌克兰原本是个盛产农作物的地方,大片富饶肥沃的黑土地使它成为前苏联著名的粮仓。上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时,错误地采取极“左”的强硬路线;引起乌克兰农民不满后,又强行大量没收乌克兰农民的粮食,以补充首都莫斯科和军队口粮的不足。这样做的后果,造成了乌克兰的大饥荒,估计有近500万人在这场人为的饥荒中饿死。传说有的母亲迫于饥饿,吃了自己饿死的孩子身上的肉……

  为了防止乌克兰人的情绪由不满发展成对抗,当时的苏联领导还在军队编制上作了调动,将原驻乌军队将领中的乌克兰人,都调到俄罗斯去;又将大批俄罗斯的将领,调来指挥驻乌克兰的军队,以此对乌克兰官兵实行控制。

  同时,在文化上也采用了高压政策,禁止使用乌克兰语言,禁止出版物采用乌克兰文字,禁止学校用乌克兰文的课本,不准用乌克兰语讲课等等。

  错误的政策,导致了民族和国家的悲剧。

  与施行高压者的愿望相反,乌克兰人并没有忘记那一段饥饿的历史,在独立以后没几年,他们就修起了这座“饥饿纪念碑”。

  他们也没有丢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现在在那里,乌克兰语和乌克兰文的使用,已与俄文并重,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甚至用得更多。并且已经有用乌克兰语演出的戏剧,在舞台上重现乌克兰的历史。

  将纪念碑修在重建的东正教堂前,并用十字架和圣母、圣子的形象来隐喻,这可能出于宗教上的解释;但也不妨称它为“启示录”,因为凡看到它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宗教意义以外的更多的启示。
隆美尔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5-18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35楼#
发布于:2006-05-27 18:06
此书已经在当当网上架了,售价33.8元
恋水莲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09-03
  • 原创大奖
36楼#
发布于:2006-05-26 00:02
看节选就觉得,果然是本美妙的书~~
 
一个人能够从事一份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是一种幸福。

关于这种爱
——是DNA,是长在血液里的爱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夺走我的欢乐

——对声色光影永恒的恋慕


欢迎来我的博客:
http://hi.baidu.com/qianyemeinan/blog

百度翟巍吧
http://tieba.baidu.com/f?kw=%B5%D4%CE%A1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37楼#
发布于:2006-05-25 23:05
等待ing……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5-03-12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38楼#
发布于:2006-05-25 17:50
长影的老师看了[艺术人生],非常赞赏苏秀老师和曹雷老师.对上译厂老艺术家高龄还参加译制片工作表示敬佩.
[艺术人生]很久前就想做长影的专辑,但苦于向隽殊和张玉昆老师多次谢绝.还有肖南和徐雁老师.他们认为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过去就过去了.感谢配音爱好者的关心.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2-27
  • 优秀管理员
39楼#
发布于:2006-05-25 17:44
《随影而行》选读·之二

跟着波洛游尼罗河·埃及历史上的三女性

作者:曹雷


  一百多年来,无数的游客沿着尼罗河走过,在金字塔、神殿、沙漠里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也留下了无数文字,抒发他们的惊奇和感叹。而第一次踏上尼罗河岸的我,仍按捺不住心的狂跳,有一种终于了了平生一大心愿的感觉。

  埃及的悠长历史,有关它的种种神秘故事,它留下的那些千古之谜,有许许多多吸引我的地方;其中尤让我动心的是埃及历史上3位不平凡的女性,每到一处,我都格外地留心寻找她们的踪迹。

  说到埃及的知名女性,谁都会第一个想起那位“埃及艳后”。我想那多半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电影的功劳。但是,且慢,不管论辈分或者论业绩,克丽奥佩屈拉都该往后靠靠。哈恰帕索特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虽有些拗口,也比较陌生,但她自该是排在首位的。

  3400多年前,哈恰帕索特,这位30岁的王后因丈夫图特摩斯二世早亡而成了寡妇,嗣子图特摩斯三世(丈夫与妾所生)年仅12岁。她当了3年的摄政王以后,就宣布自己为女法老。比我国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早了2000年。

  哈恰帕索特,我敬佩她在一个历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居然执政了22年,而且给埃及带来了22年的繁荣昌盛。历代法老王都是以战争的功勋彪炳千古,哈恰帕索特却擅长外交,发展与邻国的贸易,使埃及成了经济上的强国。

  她巾帼不让须眉,建起了埃及最高的方尖碑,在离国王谷(从她父亲图特摩斯一世开始,历代法老都墓葬于斯)不远的山岩中,她为自己建起的神殿,设计独特,气势恢宏,是真正的大手笔,至今仍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

  不幸的是,那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最终还是没能容忍这样一位女法老。在她逝世以后,她的嗣子图特摩斯三世登基,不知是出于怨恨还是男人的自大,他把神殿里每一根柱子前所竖女法老石像的头或脸都砸毁了。尽管女法老生前有意将自己的一些石像塑成男身,装上胡子,仍不能幸免于死后的厄运。她的坟墓也始终没有被发现,很可能早就被毁。后人在一个离哈恰帕索特神殿不远的山谷里,曾找到许多石像的残块,可以分辨得出那全是女法老的塑像,她的后继者企图把她完全从历史记录上抹去,只有极少几座完整的像侥幸漏网,才让后人认识了这位伟大女性的形象。

  如今的哈恰帕索特神殿已是“像毁楼空”,但它的气势仍会给人一种震撼。我呆呆地站在这座让我心仪已久的巨大神殿前,不能不为它折服。我想如果要评说女中豪杰,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这该算是第一位了吧!

  当我在她头像的残片旁拍照的时候,一些感叹不免油然而生:30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而努力着,在每年过妇女节的时候,我的心中也许会多了一位想纪念的先驱呢。

  另一位古埃及的女性却比那位女法老幸运。到处可以看到她美丽侧影的头像。在瓷盘上、首饰合上、在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旅游纪念品上,都有她的形象。她的名字叫奈菲尔提蒂,是3300多年前法老埃赫那顿的爱妻。

  埃赫那顿是埃及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法老,他主张宗教改革,以削弱祭司的势力。他强制信仰多神的人们只信一个太阳神,还把太阳神的名字“阿蒙”改成了“阿顿”。据说这位法老是个喜爱艺术、文学、诗歌的人,还特别注重天伦之乐、家庭亲情。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奈菲尔提蒂,而她,也是位出色的贤内助,相夫教子,并且全力支持丈夫的改革。在埃赫那顿所建的建筑物墙壁上,有很多图画是描绘他的舐犊之情、夫妻恩爱的,也有很多诗句是赞美奈菲尔提蒂的。

  埃赫那顿死后,那些反对宗教改革的后继者又恢复了原先的信仰,还把他竖起的建筑物尽可能地推倒铲平,因为每朝法老的建筑物都是一部史书,他们认为销毁建筑物就可抹去这段历史。但是有一座奈菲尔提蒂的彩色胸像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漂亮的王后带着高高的帽子,表情娴静优雅,气度非凡,这使她成了埃及人的骄傲,成了埃及美女的典范。她的墓室里那些美丽的壁画,也保存完好,成了国王谷中最吸引人的去处。进她墓室的门票贵于其他法老墓室好几倍,而且每天限制人数。没有时间排队进去看一眼,成了留给我的一大缺憾。

  第三位女性才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文艺作品中讲述得最多的那位“艳后”,去埃及之前,还有朋友要我着意收集一些有关她的形象资料,那就是克丽奥佩屈拉——古埃及最后一位女王。

  那部有名的美国电影,我们翻译成《埃及艳后》,其实是委屈她了,因为她确确实实是女法老,尽管是末代法老,她也是女王,而不是什么罗马人的“后”。使我意外的是,在我所到的地方,竟没有看到一点关于她的遗迹和介绍。听说在靠近尼罗河上游的丹达拉,有座神庙的后墙上刻有她向富庶女神哈索尔献祭的浮雕,但那个地方并不在热门的旅游路线上。

  偶尔,在开罗一个古老的集市上,我从一位卖银饰的老头儿那里觅到了一枚克丽奥佩屈拉头像的挂坠,我十分欣喜,可是我们的导游,那个会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小伙子看了一眼,说了声:“哦,埃及艳后。”一付颇为不屑的神态。我想想也就明白了:克丽奥佩屈拉当女法老,本来就是在埃及历史上最混乱的时候,她纵有绝顶聪明,百般手腕,也难挡不断的内忧外患,最后她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姿色来保住王位和国家。在西方人的眼里,她是个带有东方色彩的女子,她和罗马两大将安东尼和恺撒奇特的情爱关系,加上给莎士比亚描写得那么妖艳凄婉,成了千古传奇;可是在埃及人来说,那并不是一段值得夸耀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耻辱。克丽奥佩屈拉活着没有什么建树,她不光彩的自杀宣告了托勒密王朝的终结,还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不过,不管埃及人怎么看,在我心目中,她只是个活在莎士比亚戏剧舞台上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女性,这个艺术形象是不朽的。

  回来的时候,我的手提包里多了三件宝物:两枚分别饰有奈菲尔提蒂和克丽奥佩屈拉头像的项链坠;还有一片金饰名牌,上面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刻着:哈恰帕索特。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