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阅读:13719回复:83

《伤寒论》录音版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10-31 22:01
  这是04年开始录《伤寒论》时边录边讨论的贴子,《伤寒论》等录音,己在09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为“用耳朵学中医”的一个系列。看着多年前对字音的讨论,的确感到,古汉语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改错的过程。
电驴打包下载:http://www.verycd.com/topics/348614/(2010年补记)

在线收听地址:http://baiyuncx.com/zhuanchang/shanghan/index.htm

  挺难的一件事。倒不是因为太长,实在是有不少字不知该怎么读。一点一点录吧,希望能有人替我正一下音。

[wmv=450,70,0]http://59.64.144.16/zhuanchang/shanghan/data/shanghan00.mp3[/wmv]
下载

张仲景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leleyin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10-01-25 15:40
好好谢谢白云老师。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2楼#
发布于:2010-01-25 13:32
  孔子的原话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的“知”,杨伯俊译为: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践中遇到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了。
    《论语注疏》:“学而知之者,次也”者,言由学而知道,次于圣人,谓贤人也。
  据此,知读阴平即可。
  《医古文》中言:知通“智”,一家之说。
  识通志(誌),没有问题。
探路之际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3-06-29
3楼#
发布于:2010-01-25 12:56
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识(zhi四声):记录
知(zhi四声):同“智”

翻译:生来就明白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闻广记是智慧的次一等。
聆听一切美好的声音!!!
探路之际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3-06-29
4楼#
发布于:2010-01-25 12:25
期待期待,我是学中药的,学过点医古文,谢谢白云老师。
聆听一切美好的声音!!!
5楼#
发布于:2010-01-25 12:16
- - 白云老师啊。。。。你读的很好  就是很多下载让人吐血  怎么这么慢啊。。。

就是有些字还有错误 “擘”  通“掰” bai4

最后感谢您为中医学复出的汗水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6楼#
发布于:2007-03-07 07:57
  录音服务器还没收拾好,经常打不开,不过现在可以用电驴下这些文件了:
http://www.verycd.com/topics/348614/
wangmei
  • 最后登录
7楼#
发布于:2007-03-06 22:38
我是学中医的,可电脑学得不好,有好几篇下不来。能给我发到邮箱里吗?谢谢!
WM5827@YAHOO.COM.CN
8楼#
发布于:2006-06-26 15:03
相当好的声音!
极适合读“有声资料”之类作品!
好!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9楼#
发布于:2006-06-26 14:36
下面是引用和美于2006-6-22 11:56发表的:
请白云老师诵读老子《道德经》以及《灵枢》

希望与老师交个朋友可以吗?我的qq188557339,uc39083636


  雅坤老师录的《道德经》在《儿童经典诵读》里有


灵枢、金匮也己经录好了:
http://baiyuncx.com/zhongyi/index.htm
晨小
  • 最后登录
10楼#
发布于:2006-06-26 11:51
听的缓冲超慢噢
和美
  • 最后登录
11楼#
发布于:2006-06-26 08:23
实在太好听了!!
实在好听极了!只可惜总是无法全部下载,只是下载几集,如果可以有CD就更好,不用费时间下载,而且收藏慢慢听。哪位已下载完全的(全套)并刻录成VCD的?  
12楼#
发布于:2006-06-25 23:54
白云什么时候念金匮阿~~~~~

金匮要比伤寒好玩的多,你有空看看吗~~~~~~比如他的王不留行散
13楼#
发布于:2006-06-25 23:52
有些字就是误音,但所有中医都那么念,跟他们说正音他们反应不过来的~~~~~~、

你说应该听谁的呢
阿杰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9-06-09
  • 金话筒奖
14楼#
发布于:2006-06-22 12:00
懂中医的未必读音是准的……含糊了还得查字典
和美
  • 最后登录
15楼#
发布于:2006-06-22 11:56
请白云老师诵读老子《道德经》以及《灵枢》

希望与老师交个朋友可以吗?我的qq188557339,uc39083636
和美
  • 最后登录
16楼#
发布于:2006-06-22 11:50
感激白云老师为中医界诵读!我听后感激不尽!白云老师你辛苦了!!

还再请白云老师为我们中医界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灵枢》
mafuyun
  • 最后登录
17楼#
发布于:2006-01-02 19:32
         
18楼#
发布于:2005-01-27 02:17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好多啊,我慢慢听了再说。
19楼#
发布于:2005-01-27 01:50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我是中医,我来了,首先是谢谢楼主
20楼#
发布于:2005-01-17 05:00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谢谢先生。先生所付出的不仅是中医的荣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荣幸。
乐乐
  • 最后登录
21楼#
发布于:2005-01-08 03:37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我觉得白云你当配音演员真是浪费人才啊,你比较适合当中医师,包你发财!~那么会说!~
yiya
  • 最后登录
22楼#
发布于:2005-01-02 23:45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嗟呼~~~~~~~~实在佩服~~~~~~~~~~~
楼主真够强的!
我只听了第一篇,总体感觉还好,发音吐字还不错,只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似乎不是很好。节奏与其的掌握差一点,或许是因为专心认字的缘故了,本来就很拗口的东西嘛!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念字,没有将字句读出整体意思。
粗浅见解,继续努力~~~~~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23楼#
发布于:2005-01-02 05:12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这个贴子最后由白云出岫在 2005/01/01 09:14pm 第 1 次编辑]

  只是一剂发汗药,那么紧张干吗。
  不喜欢就换几个药吧:
[fquote]雷电颂(王卫国) 海燕(殷之光) 前赤壁赋(白云出岫) 春江花月夜(雅坤)
  上四篇,下载后,早晚各听一遍,以汗出为度,不必尽剂。(尽剂的意思就是吧药喝完,估计你没听完雷电颂就该出汗了。)
[/fquote]
乐乐
  • 最后登录
24楼#
发布于:2005-01-01 17:33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白云啊~~~你能确定毒不死我吗??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25楼#
发布于:2005-01-01 04:38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equote]下面引用由乐乐2004/12/31 06:10pm 发表的内容:
天那天那!~ 你确定这是治病的吗??这么看下来我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头痛!~
[/equote]
  这文字是给中医看的,你吃药就可以了: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水煎,日三服
  医师:白云出岫
乐乐
  • 最后登录
26楼#
发布于:2005-01-01 02:10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天那天那!~ 你确定这是治病的吗??这么看下来我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头痛!~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27楼#
发布于:2004-12-20 01:39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谢谢穆阑
七六、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这句刚才听了一下,已更新过。
  《伤寒论》已改完一遍,只是后几段还没上传(单位网不通),明天应该可以完成更新。
西蜀五月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0-11-16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 现实互动奖
  • 金话筒奖
28楼#
发布于:2004-12-17 06:47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我哭,这部作品的的文字真够复杂.汗
五月是闲适而恬淡的时节 总是隐藏着一些微妙,一些惬意 不会有那么欣喜,也不会有那么悲伤……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6-10
  • 优秀管理员
29楼#
发布于:2004-12-17 05:49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这个贴子最后由穆阑在 2004/12/17 08:11am 第 1 次编辑]

07
这段好难啊!凭想当然好像有点吃不住了。
为若更发汗  geng4  ?
水药不得入口  读的是“水药不够入口”
30楼#
发布于:2004-12-08 08:29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伤寒论》录音妙!妙!妙!若能配上忧雅的古典音乐更妙!!希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中医古籍录音版!!!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31楼#
发布于:2004-12-02 23:23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这个“合”字,还要再改一阵呢。
  “更”字如你所说。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6-10
  • 优秀管理员
32楼#
发布于:2004-12-02 19:52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06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更  是否去声?  “再、还、另外”的意思。
去滓,顿服
读的是“温服”
“合”都改过了吧?我听的是最早的录音。
speech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9-10-11
33楼#
发布于:2004-11-16 17:20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曾不”中的“曾”还是应该念zēng,“曾”只在“曾经”的义项上与“尝”同义,因此也只在这个义项上读céng。参见《王力古汉语字典》449页,中华书局2000年。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6-10
  • 优秀管理员
34楼#
发布于:2004-11-16 01:35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这个“曾不”的“曾”,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zeng1,但是这次我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觉得挺有理的:
“曾”怎么读

--------------------------------------------------------------------------------

现行高一册《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课文注:“zēng   竟、乃  ”。前面《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的“曾”,没注音(《教参》的解释还是相当于“竟、乃”),大约后面有注,此处略之。
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版),“曾  céng 副词,加强语气。相当于“连……都……”。《愚公移山》:“曾不若孀妻弱子。”
《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版),“曾céng 副词,竟然。《愚公移山》:‘曾不若孀妻弱子。’”
《文言常用多义词解释手册》(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编辑出版):“曾 céng  2 ,用来加强语气。有时可译为‘连……都……’,副词。‘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你思想顽固,顽固得打不通,连寡妇小孩子都不如。”
《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4月版):“曾 céng 2,简直,竟,用于否定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或问句(尔何曾比予于管仲?=为什么竟把我跟管仲相比?)”
以上各本注“曾”的音义相同,都认为读 céng ,作语气副词用(有的是递强语气,有的是意外语气),相当于“连……都……”或“竟”。与此不同的是下列一些著作:
《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版):“曾,‘尚’也。《说文》‘尚,曾也。’是‘曾’亦‘尚’也(这就表明‘曾’也就是‘尚’)。《列子·汤问篇》:‘以君之才,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泰山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它把“尚”的意思的“曾”归属在“音‘增’,子登反”的读音之下。跟它相同的有:
《古汉语虚词》(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81年2月版)“曾zēng  表示事出意外,可译为‘竟’。‘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史记·赵世家)——我脚害病,竟不能快走。’”认为“曾”作副词用。《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1954年11月版):“曾zēng(它使用的是国音字母,这里改变成与之相当的拼音) ⑶ 副词‘乃’也。‘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卫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史记·赵世家》”《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所注同《词诠》,所引例文均有“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说黄河很宽?我看它连刀口那么窄都没有!)。”《学生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曾zēng 副词,竟,乃。《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
清末著作《经词衍释》(中华书局1956年10月版):“曾,音‘层’,此‘曾经’之‘曾’。《经传释词》曰:‘曾,犹尝也。’”它认为只有相当于‘尝’的“曾”读 céng ,其余读 zēng 。
以上诸本都认为“曾”作语气副词用(有的是递强语气,有的是意外语气),相当于“连……都……”或“竟”“ 乃”“尚”。但读音是zēng 。下面两本著作又有近似于折中的判断:
《文言虚词通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曾 céng   ② 副词  尚,尚且,还。旧读作zēng。‘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凭你的残年余力,还不能损毁山上的一根草呢,能把土和石头怎么办?’”本著认为zēng是“曾”的“竟”“乃”“尚”等义的旧时读音。
《康熙字典》:“曾 《唐韵》:‘昨稜(棱)反。’《集韵》《韵会》:‘徂稜切。’并 音‘层’(唐朝时,“昨”读 cuó ,与现在湖北地方的方言同)。《孟子》:‘尔何曾比予于是?’《增韵》:‘尝也。’《韵会》:‘乃也。则也。’(你怎么竟拿我跟这种人相比?)《孙奕示儿编》:‘曾’字除人姓及‘曾孙’外,今学者皆作‘层’字音读,然经史并无(注)音,只当(读)音‘增’。《韵会》:今‘曾’字详有音者(原句为‘今详曾字有音者’),合(依)从本音(读);余无(注)音者,从‘层’音,亦通。”《康熙》认为相当于‘尝’‘乃’‘则’的“曾”读 céng;孙奕认为读‘增’;《韵会》的考证是,书上注什么音就读什么音,无注则两可。
从《说文解字》以来,汉字的形音义的统一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认同。没有无缘无故的“形”,没有无缘无故的“音”,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义”;它们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是互依共存的。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的,而是必有其内在的原因。从以上所列举的各著本看,基本上越是后来的著作(不能单看出版时间,有的是原稿在先好久,出版时依稿出版。如中华书局所版《十三经注疏》等)越有正确的音义归属原则,除了资料性的著作(如《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外。
关于“曾”的音义的由来和演变,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论述如下(为阅读视觉计,不用总引号):曾,词之舒也。(小篆)从八、从曰,?(从其小篆看,就是囱)声。与“乃”略同。《论语》:“曾是以为孝乎?”郑(玄)注:“‘则’也。”按:犹“乃”也。《孟子》:“尔何曾比予于管仲?”注:“‘何曾’犹‘何乃’也。”〔假借〕为“层”。《楚辞·招魂》:“曾台累榭。”注:“重(chóng)也(层叠)。”《淮南子·览冥》:“还至,其曾逝万仞之上(等到(燕雀)飞来,它(凤凰)已高高地飞到万丈云霄之上)。” 注:“犹‘高’也。”又《尔雅·释亲》:“孙之子为曾孙。”注:“犹‘重(chóng)’也(重叠)。”《左传·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将”,注:“曾臣,犹末位之臣也。”——曾即是末。又(假借)为“增”。《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又(假借)为“尝”,“曾”“尝”双声。《论语》:“曾是以为孝乎?”黄侃疏“犹‘尝’也。”〔声训〕《释名·释亲属》:“曾祖:从下推上,祖位转增益也。”
这段论述从《说文》的解释开始,“词之舒也 ”,即表达语气,把语气舒展出来。这个意义是从“八”“曰”来的,“八,象气之分散”“曰,象口气出也”(中间一横比拟气流正在出来)(《说文》)。
?,即“囱”的古字(段玉裁注),是“曾”的读音的来由,即由“囱 cōng”的读音转来(所谓一声之转),读 céng (《说文》注音“昨稜切”)。“曾是以为孝乎?”(竟然认为这种行为是孝敬吗?)是举例说明“曾”是“乃”的意思。就是说,“乃”是“曾 céng ”的始义,因为“乃(竟)”表达了意外的语气。
以下讲引申,引申的渠道是假借,一是因为“曾”与“尝”的声母都有“c”(清朝中期还没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区别,《康熙·等韵》所列守温36字母中没有读舌尖前音 z c s的字母,现在的湖北方言仍无区别),韵尾都是鼻根音,也是“一声之转”(在朱骏声那时,也是双声),所以近音假借为“尝 cháng”。相当于“尝(曾经)”的“曾”,读 céng 。
二是同音假借为“层 céng”,又由“层层叠叠”的意思引申出“增多”(层叠的结果),竖直方向向上增就会“高”;向下(倒增),就是“下  、末 、小  、少  ”。读音也就由“层”变为“增 zēng”,朱骏声同时认为“增”是“曾 zēng ”的声训(从读音——同音字找到意义)的结果。
应该说,这整个演变过程的逻辑推理是明晰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该读 céng 。从发音方式看:“c”是气流从舌尖与上齿背之间摩擦而出的,而“z”是气流被堵塞在舌尖与上齿背之间的,没有“i”,气流根本很难出来; céng比 zēng容易“词之舒也”(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塞音声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语气副词,特别是语气助词)。总之,相当于“竟”“竟然”“连……都……”“连……还(也)……”这一类表达语气的副词“曾”读 céng比较有根据、比较好 。                                                                                    

 
【大 中 小】  打印此页    发表评论    Email 推荐    关闭窗口  
--------------------------------------------------------------------------------
来源:  作者:徐贞家 (2003.5.26 20:36:0) (147)  责任编辑:xu  
http://www.99edu.net/doc/keyan/html/030526202815.html
不妨听听专家怎么说。
白云出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6-10
35楼#
发布于:2004-11-16 00:38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伤寒论》的录音,也可以到下面地址下载:
http://baiyuncx.com/zhuanchang/shanghan/index.htm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6-10
  • 优秀管理员
36楼#
发布于:2004-11-15 23:42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什么时候你看到白云出岫的头像了,什么时候你就听到录音了。:P
水湄
  • 最后登录
37楼#
发布于:2004-11-15 23:35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为什么我不能听到你的录音啊?要怎么才能听到?
38楼#
发布于:2004-11-15 04:24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首先,感谢楼主为祖国医学的推广和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在此向楼主致敬!现在在网上的中医资源极其匮乏,我想恳请楼主和广大喜爱配音的工作者能参与这项工作,支持我们的祖国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谢谢各位有识之士!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5-06-10
  • 优秀管理员
39楼#
发布于:2004-11-13 02:54
《伤寒论》录音版 请求指正
05
听不出毛病来,就是觉得“证”用在这里别扭。查了现汉,明确“證”简化为现在的“证”和“症”,故有几处“证”疑为“症”。(不是每一个都是。)不过读音是一样的啦。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