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396回复:100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个贴子最后由穆阑在 2004/10/13 10:22pm 第 3 次编辑]
论坛里晃了很久,近来良心发现,决心做点贡献,制作18个文件,记录一场盛会 齐越朗诵艺术节是北京广播学院一年一度的语言艺术大赛,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更将于今年覆盖整个北京各大院校。第六届的比赛分为诗词歌赋 ,散文小说,戏剧台词广播剧,影视配音四场,参赛选手遍及广院各系,参赛节目100余个。最后,选拔出15个节目参加最后的决赛及颁奖典礼,同时请来多位重量级评委和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和齐越奖。 应该说,在增强朗诵题材的丰富性和朗诵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齐越节是有着独到的品位和贡献的,在保持朗诵的高雅品位的同时,尽可能的推陈出新,扩展观众群体,提高观众热情。 也许,听过了以下的作品,名家的发挥,以及最后的奖项归属,会让人对于语言艺术,有新的认识,让我们丢掉嗓音条件抛开语音面貌这些外在因素,一起来寻找能够吸引你的方方面面。 1.[color=#DC143C]序曲 开头的那些东东,不过,里面藏有王明军老师宣读比赛规则哦 2.[color=#DC143C]母爱的光辉 大二同学演绎,感人的亲情故事 3.[color=#DC143C]忆 名篇名作,水准之作,来自续本 4.[color=#DC143C]徐涛表演 徐涛老师献艺,名作,处理极度有特点,还等什么 5.[color=#DC143C]最后的藏羚羊 各方面近乎完美的作品,代表了一面旗帜,来自三年级 6.[color=#DC143C]法尼娜法尼尼 无人不知的作品,在上译配音不可逾越的高峰面前,两位同学已经做得很好,动情无比。来自三年级 7.[color=#DC143C]给妈妈的一封信 来自一年级同学的真情流露之作 8.[color=#DC143C]喊黄河 唯一一位从众多参赛者中杀出重围的外系选手,技巧虽然不成熟,但喷薄欲出的激情却道出了朗诵的真谛,深受好评也绝非平衡的产物 9.[color=#DC143C]昭陵六骏 金戈铁马,气势雄浑,复古雄风,来自2年级 [color=#DC143C]文件又都挪过地方了,可到声库欣赏: 点这里 |
|
|
1楼#
发布于:2004-10-28 07:32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我觉的我们都在注意作者的当时背景和心情的想象.现代美学有句名言:"作者死了".作品一旦发表,作者的就不"存在"了.决定作品意义的是作品本身的结构和语境.作者的背景也成了语境.朗诵是一种演绎和再创造.加入很多演员的主观的东西.当然这个创造有个框.这个框是作品符号或语言结构 |
|
|
2楼#
发布于:2004-10-14 06:12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个贴子最后由火锅吹雪在 2004/10/14 10:19am 第 1 次编辑]这个帖子里,有争论,有探讨,有真诚,有幼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请注意情绪化。 |
|
|
3楼#
发布于:2004-10-14 05:57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是什么解释?这是他自己创作的体会感想???不是吧?就是的话,就更不应该朗诵成这样的!这首诗真的不应该这么处理地!我总感觉老许念东西好像很累啊?好吃力啊!不象那些名家轻松呀!这是什么缘故呀??别解释说那是在刻苦钻研哦。 他知道,自己只能这样故作苍老才能讨好于人! 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声音真的不好听!没有特点,缺乏艺术魅力!很普通。。。他的声音就是配现在进的一些打打杀杀的大片还行。观众会喜欢的! 可是,他的《再别康桥》我还是无法接受! |
|
5楼#
发布于:2003-05-01 14:58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下面引用由火锅吹雪在 2003/04/13 04:01am 发表的内容: 支持!曲高合寡不一定是好事情,一味的追求深度也许真的会越来越脱离观众。毕竟,演出是面向观众的,如果连观众也弄不明白,看(听)不进去了,这场演出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先不说创新,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让一件事物变得有生命力也很不容易。感觉好多成功的艺术家,在成功后的发展上常常容易迷失方向,反而找不到自己原有的优势了。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了解观众喜欢你,倒底喜欢的是什么,然后才是基于这些的发展和提高。 我不懂那么多理论,就是一个单纯的听众,说简单了,我喜欢徐涛的声音,就是喜欢他的飘逸潇洒还有轻松幽默,这些是别的配音演员根本学不来的,是属于徐涛自己的特点。那样低沉的作品,有一个李易已经发挥到极致了,再好,也就是两者混淆。 可能我说话太愣,或者有些词不达意,或者见识有限。。。。但也都是我真心的想法。 |
|
6楼#
发布于:2003-05-01 11:53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埃,本来海想去学校拿碟把上一届的也发上来 偏偏sars作怪 |
|
|
7楼#
发布于:2003-04-18 16:41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好的作品各有各样不好的作品都是一样的 |
|
|
8楼#
发布于:2003-04-18 12:58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呵呵,看了大家的讨论,我更想早点把我那个关于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帖子编辑好了~~~~~~~~冰冰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已经打好了一半了,大家可以先去那个帖子看看:) 这些前面的都是讲的徐志摩的人生,和他生活,思想的转变 是什么让他转变的,哪些人对他有什么影响,~他在不同时期思想有什么变化 这些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请看~~~~:) |
|
|
9楼#
发布于:2003-04-18 10:27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下面引用由那条坏鱼在 2003/04/17 03:28am 发表的内容: 火锅吹雪的表演在“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下篇)里,是另外一个帖子。我无法登陆,无法给你提到前面来,你往下看吧,就在这一页,加了精品的。 他朗诵的是《捉弄》。获得一等奖。 |
|
|
10楼#
发布于:2003-04-18 09:27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很高兴看到蓝色百合、旷野尘风等友情论坛的重量级朋友前来发言。:)欢迎你们的到来! |
|
|
11楼#
发布于:2003-04-17 19:24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个贴子最后由菁菁的雪在 2003/04/17 09:10am 第 2 次编辑]听了徐涛老师的《再别康桥》,鼻子酸酸的,5555555555。 志摩是个浪漫的人,一个人的性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尽管他后来经历情感的波折坎坷。 这首诗我是这样理解的,在“但我不能放歌”之前,诗句中还有志摩对往事甜蜜的回忆,是很浪漫的。这一句“但我不能放歌”又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化,也许浪漫的人都如此吧?我觉得此时他的情绪有了很大的转折,诗句就显得悲凉些,最后那几句“悄悄的,我来了。。。。”似乎是带着无奈和眷恋。 一首诗歌之所以美,在于它的音律美,在于它一波三折,我觉得《再别康桥》就是这样的。这首诗的情绪是复杂的,有悲有喜有回忆有对往事的留恋。是不是可以把多种情绪在不同的诗句中用声音表达出来呢? 其实我更喜欢配音演员的朗诵,我觉得自然。播音员的语言面貌虽然不错,在朗诵时却带有很浓的“播音腔”。为什么经过专门训练的声音却往往舍去了自然?? |
|
12楼#
发布于:2003-04-17 16:28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你好火锅~~很偶然在今天中午与你认识,我是在QQ里和你说话的那个宝宝。我还是没能找到哪篇贴子是你朗诵的?告诉我好吗? |
|
13楼#
发布于:2003-04-17 11:47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是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难乎 一不留神就人云亦云,不温不火了 |
|
|
14楼#
发布于:2003-04-17 11:14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个贴子最后由旷野尘风在 2003/04/16 10:16pm 第 1 次编辑]很认真很仔细地听了徐涛老师演绎的《再别康桥》。 徐涛老师的诵读非常有特点,最特别的处理是最后一句“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果不是不经意的话)。 徐涛老师的声音在我的耳畔回响,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什么? 一个站在灵魂栖息地的徐志摩; 一个美丽追求幻灭了的徐志摩; 一个心灰意冷的徐志摩; 一个再无所往的徐志摩; 一个与未来与挚爱作最后诀别的徐志摩; 所以,悲凉,灰色,抑郁,悲观的色彩似乎浓了些。 从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唯美主义的追求和实践、他当时所处之境遇看,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一些亮色出现。我基本同意一种判断:《再别康桥》总体情感的基调是伤而不悲,忧而不愁的。 |
|
15楼#
发布于:2003-04-17 10:40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几天来,反反复复,一个一个地品味着这些作品。常常听完一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尽是有语言展现出来的种种画面。恢宏的,壮美的,温情的,诙谐的。忽然感觉,聆听,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
|
16楼#
发布于:2003-04-16 21:05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中山公园朗诵会有几次选材实在太失败,离听众太远。同感 我们都是坚实听众,尚觉无聊。。。 |
|
|
17楼#
发布于:2003-04-14 09:33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朗诵什么作品恐怕是大会举办者的意思……真正的朗诵会也许没有广院那么自由吧,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不过我得说,中山公园朗诵会有几次选材实在太失败,离听众太远。我还联想到了霍金来京讲座的场面,有机会去听的包括不少纨绔子弟吧,他们就是想凑个热闹,看看这个身体奇怪的天才。当他们发现漫长的演讲只能看到一个老头坐在舞台正中央一动不动,而播音器所讲的根本象天书,肯定失望透了,只好呼呼大睡。这是对科学的亵渎,可谁让他们有钱有关系呢?所以大厅还必须给他们一个座位用作休息。 老许说的堂会是不是很类似呢? |
|
|
18楼#
发布于:2003-04-14 09:32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下面引用由老许在 2003/04/13 02:56pm 发表的内容: 真抱歉,一时找不着了,怪我用过之后没有把具体地址记下来。因为我们填写“出处”的地方不能写太多字,不然不好看了。这里有一张同一地点copy的孙道临先生的照片: ![]() |
|
19楼#
发布于:2003-04-14 05:02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在这种前提下,或许表达方式有不同,但总能打动有同感的人吧。\"最开始看帖子时,VK的这句话很打动我,觉得很激动.觉得自己是同感的人. 但是再看的时候想到,相对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对朗诵艺术会产生同感的人又有多少呢~?!这是一个让我比较丧气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综合性的晚会上,也常常会有些朗诵的表演.但是这时真正去认真听他的人却不多.有些人认为这时就是枯燥的东西上来了,是什么让观众在观看表演之前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心理呢? 朗诵的形式是不是必须定位在传统的表现方式上,或者有时应该在内容上作些改变,比如<捉弄>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出格\",他正好也反应出现在人们需要些什么样的作品,喜欢什么样的东西.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完全去迎合观众,被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表演者估计也很难被观众所接受,现在的观众就是这么难伺候,冰冰也是其中之一,呵呵~~挑剔)但是朗诵表演艺术家们在表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要考虑一下观众的喜好和口味呢?还是要多贴近观众一些呢?你的表演还是给观众看的,不然,再怎么曲高和寡也没有什么意义啊!自己在家对着镜子表演给自己欣赏不就行了.(这只是一点看法和建议,没有什么别的意思) |
|
|
20楼#
发布于:2003-04-14 03:56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下面引用由mulan在 2003/04/13 07:07am 发表的内容: 新浪网那里? |
|
21楼#
发布于:2003-04-14 02:59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个贴子最后由璎珞冰在 2003/04/13 02:12pm 第 1 次编辑]呵呵,忙了两天,没时间上课,没时间上网,晚上健美操彩排弄完后,一来就看到火锅的这个帖子后面一下跟了6页了~~呵呵,这在播音论坛实在是第一次啊:) 我看到了一个精彩的讨论,这个讨论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徐老师这个家和我们一群孩子的交流,是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交流,是前浪和后浪的交汇:)我感觉是两代人在讨论我们对于同一样事物的不同看法. 徐老师作为老师和前辈,经历了很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对于一些事物和艺术的看法和我们自然有些不同,我们要借鉴前辈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我们也希望,通过交流,让徐老师这样现在朗诵艺术事业的中坚砥柱能明白我们年轻人的想法,看看能不能让您的思想和看法也更年轻一些,更靠近我们一些,让您的艺术也更年轻一些. 对我们来说您是老师,我们向您学习.但是这里也是我们交流的平台,我们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您,希望能给您一些建议作为参考.不管我们这些想法成熟与否,他代表的是我们共同爱好朗诵艺术的一颗心. |
|
|
22楼#
发布于:2003-04-13 20:49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开,开,开车子,开车子,快开车子,快开车子——晕倒~! |
|
|
23楼#
发布于:2003-04-13 20:07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个贴子最后由mulan在 2003/04/13 09:22am 第 1 次编辑]下面引用由老许在 2003/04/12 11:34pm 发表的内容: 是新浪网。不然也不敢相信。呵呵。 |
|
24楼#
发布于:2003-04-13 20:05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人车合一,人就是车,正所谓---好快的车。最高的层次就是安全,就是,不开! vicki,开不开,vicki,开不开。。。。。 -----vicki学车英雄版 |
|
|
25楼#
发布于:2003-04-13 19:23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刚刚学完车回来,累得半死不活的,脑袋里还残留着师傅的呵斥,晕晕乎乎地上来播音论坛,立马看到了这篇帖子下这一长串的精彩的跟贴,犹如大热天喝了一大壶冰绿茶,立刻神清气爽起来,开心起来!:)——在心里为论坛四月的“水星”颁奖评选暗暗叫苦。许多的观点的交锋,思想的交流,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容我们再细细聆听,慢慢咀嚼。而这过程,真是一种无以言传的快乐! 看了这里的讨论,我想起有句话: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艺术的创作,首先是创作者自身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者的感动和激情应该是首先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或许表达方式有不同,但总能打动有同感的人吧。:) 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曾经在不同场合许多次表演过一个经典配音片段《简爱》:)——记忆中最过瘾的一次是在川大的文化墙那里跟下面的观众很近距离的一次交流。我站在台上,很浅的台阶,大白天下面的同学围成了很大的圈子。我完全沉浸在那段对白里,那天的氛围很好,当音乐响起,那大段的独白完全把我带进了简爱的内心世界里,我觉得我就是简!我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只能感觉到我声音的激越,感觉我眼中的酸涩。当我用力地把最后一句几乎是喊出来“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我感觉到下面半天没有声音,眼睛这才注意到面前的观众,我看见了观众的脸和眼睛,那是一张表情生动的动容的脸和一双紧紧凝视的痛苦的眼睛。就象一面镜子,我看见了我自己。我不记得后面的掌声,对那样的脸和眼睛一直记得。呵呵。 我想起了今天的学车,压圆饼老压不过。五个大铁饼子在地上就象五个陷阱,我绕过这个绕不过那个,方向盘回得老是不准确,不是前轮就是后轮要掉进陷阱。师傅说:你得把自己跟车融合!:)艺术创作跟学车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 |
|
|
26楼#
发布于:2003-04-13 17:13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由衷的说能有多少有资历的“家”如您愿意参与到与毛孩子如我的讨论中?从这点看,您又怎么可能是个放不下架子的人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间内,我们还将只是您忠实的观众,崇拜者,欣赏者,一切讨论,源于希望看到个更多更新更喜欢的作品,对于语言艺术,爱好者和名家的热情也许差距并不大,多么希望朗诵这门艺术形式,可以获得更多支持,更多关注,更有朝气,希望它永远成长而不要暮气沉沉,真的,对您这样的中坚力量,有时候也宁可爱之深,责之切了。 |
|
|
27楼#
发布于:2003-04-13 17:01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到底是专家,相当解惑正是在实践中前进,其实理论方面的过分较真有时候挺不必要的,我总认为实践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也许每一次实践都可以形成你自己心中的一点理论,一点经验,也许是独特的,也许是别人早就发现的,也许是你以前所不认同的,不过应该都会作用于下一次的实践 开个玩笑,爱较真的人都去搞理论了,看得开的都去一线了。 每一个上过台的朋友可能都曾体会过那种激动万分的气氛,一场成功的演出,一次全身心的投入,很久很久,可能还会让人激动的颤抖,屏息。我所提到的交流,无非是想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体会这种激动,体会创作者的意图,同悲同喜同呼吸,如何能动的去实现这种意图?就是我所说的交流,无论是内心的,还是形式的,都希望看到,我遗憾的是,看了那么多场朗诵会,好的作品不是没有,比如徐涛老师,姚锡娟老师,张家声老师,孙道临老师,都是让我产生期待的大家,总有让人兴奋的新东西,但是,总体上说,相对沉闷。 徐涛老师谈过的场合不同,效果不同的问题,我也经历过,但我觉得,适当转换题材未尝不是办法,太不深刻的场合,何妨来一些轻松幽默的东西?太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场合?何妨来一些故事吸引人或者短小精悍的作品?也许这就是我说的放下架子吧,这绝不是针对谁,对事不对人,我曾看过电视上的联谊会,茶话会,偏要安排朗诵者朗诵诸如人民万岁这类的恢宏题材,音效不好,没有气场,看着都让人提朗诵者尴尬,这就是我认为地放不下架子,尽管这更多的原因是来自组织者。 简而言之,希望看到的朗诵局面是百花争鸣,管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喜闻乐见,何妨一起花人眼来,遗憾的是,现在看来,戏剧市场群雄并起,朗诵市场略显沉闷。 多说不如多干,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这里的讨论者们,可以用更多的作品与名家对话。 |
|
|
28楼#
发布于:2003-04-13 16:45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下面引用由火锅吹雪在 2003/04/13 01:22am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平和、真诚和客观的态度来讨论。同意吗? 我想,电影还是有艺术和商业之分的。现实中有许多我们看不下去的影片,但我们不会说它不好。除非有那么一个人特有个性,认为只要他看不下去的影片一概不是好东西,那我无话可说。注意,我并没有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对立的意思。商业电影的进步与发展很多地方得益于艺术电影的创作者们那忘我地投入、不懈地努力和永远地追求。 不久前。吾国某位还算有名的电影导演,拿着自己刚刚拍完的一部片子组织观众跑到影院征求意见,随后成片隆重推出。结果——上海的票房总收入是人民币5圆整。 |
|
29楼#
发布于:2003-04-13 16:01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任何一种艺术进步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实践而不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之所以加入你们的讨论是因为我发现有些观点是我在朗诵艺术的弯路上徘徊是所经历过的。因此,我想把我的一些心得奉献给大家以供参考,仅仅是参考。其实,我也非常希望朗诵艺术能够如你所说的平民化。但现实并非如此。我曾参加过几次演出,不,应该说是堂会。台下无序的观众不是不喜欢你的表演而是根本没有注意你。要知道,象你们这样的人是不多的!对不起,扯远了。就说眼下唐宋名篇的演出。不知你注意了没有。演出的现场是有字幕的。为什么?是瞧不起观众?不,是没办法。唉!难啊! 至于说到戏剧性、故事、完整的表演气氛。在实际的朗诵演出中,往往是那些富于戏剧性、故事、完整的表演气氛的更受大多数观众的欢迎。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你所说的“朗诵是不是更容易放下架子,更容易产生交流呢?”使我有些难受。难道你认为我们是端着架子,拒绝交流吗?什么是交流?什么是真正地交流?我曾经对一个什么媒体这样说过:演出就如同练气功一样,我是与观众在同一个气场里经历着心与心的碰撞。 再有,我印象里西方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好象并非是演讲,而是一种我叫不出名字来的形式。有点想我国的说书。不同的是现场有一架钢琴,弹琴者时而弹奏时而聆听,“说书者”手里捧着正在说的书,不是说而是读。累了,换个人,继续。我们曾经并一直打算尝试它。 还有,你提到的四面墙的理论应该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它强调演员在表演中要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之中,忘却观众,忘却自我。它除了在前苏联盛极一时外还导致了我国表演艺术中的伪现实主义猖獗至今。而与此理论相对立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布莱西特的理论了吧。他强调演员的表演意识、自我意识、观众意识。并在演出实践中大量采用间离手法,以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于情节与现实、角色与自我之间自由进出。 拙见! |
|
30楼#
发布于:2003-04-13 14:22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电影创作者当然不能走下屏幕和观众交流但是一个愿意交流的导演的片子是会考虑到这个片子是大家一起看得 会力求让观众看得下去 我通常认为这样的导演很有诚意,他不是逢迎你,他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但是,他希望把这种东西传达给你,所以他会注意贴近你,适当的照顾你。 |
|
|
31楼#
发布于:2003-04-13 13:49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种关于交流的问题似乎非常接近两种表演理论的探讨,我不是学表演的,并不是十分理解但也大概知道关于第四道墙的争论表演者需不需要第四堵墙,表演现场需不需要将自己封闭在观众之外,很多年来莫衷一是,而且都诞生了各自的理论大师表演大师,这是不是说明,其实两种理论本无谁更高明,就因为这世界上永远不会只有一种观众。 我以前曾想一个问题,问什么会有朗诵这门艺术?或者说,它何以成为独立于戏剧表演,相声等等这些舞台艺术的一种?他又何以吸引人呢?从表现形式上讲,朗诵者即使可以象优秀的演员一样投入,可舞台效果和一场戏剧演出相比仍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观众的投入程度也很容易缩水。从选材上讲,老实说,还有比精彩的故事更容易吸引人的吗? 那么何必要朗诵?而且我相信,一个演员从一出精彩的表演中获得的个人快感怕也是任何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那么,何必要朗诵?如果观众看了一场再好得朗诵会也不如看一场水准不错的话剧过瘾,那么,为什么要这种形式? 我个人的一点零散的想法是,首先,无戏不成戏剧,观众对于朗诵与戏剧的心理期待是不同的,没有戏剧性,没有故事,没有完整的表演气氛,观众是不买帐的,但是朗诵相比起来不是更加平易近人吗?只要可以带给观众语言艺术的享受,什么不能朗诵?多么短小的文章不能朗诵,多么简单的情节不能朗诵?多么独立的一段台词不能朗诵?从这点说,我认为朗诵是一种更加平民化的艺术形式。而我认为,朗诵相对表演,拥有更大的与观众交流的可能性,因为表演中任何脱离情节的对观众交流都是不合时宜的,但表演难道不也经常寻求交流,我看过的不少优秀话剧,当其中出现一些演员冲到观众面前目的性强烈交流感强烈的段落,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从这一点说,朗诵是不是更容易放下架子,更容易产生交流呢?因为很多朗诵作品并不是要扮演谁,而是转述,而是和观众一起欣赏,帮助观众欣赏,当然,永远不能脱离内容谈形式,对于可以适当交流的题材,何乐不为。 还有一点想说,西方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演讲,而演讲是绝对要互动要交流的,我曾看过大卫科波菲尔一次魔术表演,在一个节目中,他感情丰富的向观众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故事,很有交流感,再加上魔术得技巧,实现的现场气氛之高之感人,我记忆犹新,我们当然不能说哪也是朗诵,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强调交流的西方类似演讲的表达形式中,借鉴一二呢,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更加丰富的观众。 如何许朗诵一个未来? |
|
|
32楼#
发布于:2003-04-13 13:44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回复文字前的表情是随机的还是在哪里可以选? 上面的表情不代表我的心情 :) |
|
33楼#
发布于:2003-04-13 13:42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自我陶醉不一定会使观众陶醉,交流是有必要的。电影如果过于自我,也可能只成为叫好不叫座的作品,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去欣赏,但不一定会喜欢。 |
|
|
34楼#
发布于:2003-04-13 13:39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明白可是,朗诵毕竟是舞台艺术,和话剧,相声一样具备一些舞台特有的表现方式啊 我们喜欢您的声音和作品,受您的感染和震撼,这是听众的角度。当您站在舞台上释放自己时,从来不接受观众的反馈?如果有很多观众在窃窃私语,一样不会影响到您吗? |
|
35楼#
发布于:2003-04-13 13:19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有一个问题:朗诵不需要和观众交流?自我陶醉就可以了?还是这样做了,听众,观众自然便会也陶醉?你能告诉我电影是如何与观众交流的吗? |
|
36楼#
发布于:2003-04-13 12:57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个贴子最后由X-Ray在 2003/04/13 02:54am 第 1 次编辑]没想到老许这么快就来啦,大家的讨论我还没细看,不过想先说说照片,到底从哪个网站弄下来的啊? 第一张很可爱,至于第二张我好象在电视上看过那场演出,还录了音。当时老许说的是:“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和他同台演出的还有金铭和何炯(好象是。汗) |
|
|
37楼#
发布于:2003-04-13 12:42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聆听教诲~~----此时作品只归自己所有 有一个问题:朗诵不需要和观众交流?自我陶醉就可以了?还是这样做了,听众,观众自然便会也陶醉? |
|
38楼#
发布于:2003-04-13 12:38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这张呢:) |
|
|
39楼#
发布于:2003-04-13 12:34
北京广播学院第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节目实况录音
下面引用由mulan在 2003/04/12 07:28am 发表的内容: 网上那里???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