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楼#
发布于:2008-04-02 10:47
上译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所译制的外国影片,将外国文化中国化又不失洋韵,做到了极至。既赏心又悦目。使比较陌生的东西熟悉起来,比较遥远的东西觉得触手可摸。体现了译制演职员深厚的文华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才华。归根结底,译制片既是各国文化的交流,又是本国文化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文化艺术的再创作。这就要求译制演职员将翻译、表演做到准确到位,又要做到个性张扬。既能听到是你,又能体会到不同人物特有的细微变化。在这点上,那些年代的上译们的表演,至今仍有众多的粉丝,也不足为奇了。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 ![]() ![]() ![]() |
|
46楼#
发布于:2008-04-22 20:20
我选了70-90年代的片子 、世界名著片、上译的、长译的、央视的。
70-90年代是译制片的鼎盛时期,期间出了很多的经典佳作,特别是上译的佳片层出不穷。。。 ![]() ![]() ![]() |
|
47楼#
发布于:2008-06-17 13:10
同意楼上説的
![]() ![]() ![]() |
|
51楼#
发布于:2008-09-18 11:46
还是上译的好呀。
![]() |
|
55楼#
发布于:2009-04-10 14:48
辽艺的~主要是动画,经典译制片也有兴趣
![]() |
|
|
57楼#
发布于:2009-06-21 15:05
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听来很亲切,还有上译配音的外国电影:毕克、邱岳峰、刘广宁、丁建华的声音真令人心驰神往!
|
|
58楼#
发布于:2009-08-10 22:37
上译的二战题材的译制片,70到90年代的。
|
|
|
60楼#
发布于:2010-01-14 18:37
每个人年龄不同,感受各异,本人的体会是;50-80年代,国外很多影片质量虽很一般,但大家仍记忆犹新,如故事情节、经典配音片段等,为什么,因为当时有像毕克、邱岳峰、李梓、杨成纯、刘广宁、童自荣、尚华、于鼎、赵慎之、胡庆汉、富润生、盖文源、高博、孙道临等一批空前绝后的、无与伦比的一代配音大师,每一位特点都非常鲜明、突出,百听不厌;再看看现在,再好的电影,一听配音就够了,也没心思看,更谈不上下载收藏了。“过去的上译,一生的眷恋”。
|
|
62楼#
发布于:2011-12-04 20:03
电影剪辑是非常好得到艺术形式,只是现在什么都差广告,再也听不见了,其实现在很想听听过去的东西!!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