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德
  • 最后登录
阅读:1209回复:7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5-17 03:41
1、译制片的对白应该文气一些还是通俗一些?应该中文化还是留点外国味?
2、为了对口形,有时要对译文做调整。忠实原文和对口形哪个更重要?
3、译制片的译制是艺术再创造。那么译制人员有多大的创造余地,可不可以为了适应或满足本国人的习惯而改变对白语言的原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或删减内容?
4、虽然电影是一种比较通俗的文艺形式,但只要是文艺都有雅的一面。配音演员的话音应该是很美声的(如意大利歌剧演员的发声)还是很生活化的(如可以是沙哑的)?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1楼#
发布于:2004-05-17 12:07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这个,这个就好象武侠小说常说的,招数的运用是灵活的,不是死搬教条的,应当视情形而定吧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2楼#
发布于:2004-05-17 12:12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这个贴子最后由法兰在 2004/05/16 12:13pm 第 1 次编辑]

我个人的看法:
1、译制片的对白应该文气一些还是通俗一些?应该中文化还是留点外国味?
应该是看不同的题材吧。古典的题材肯定措辞应该典雅一些,现代的题材,应该更活泼自然。 还是要忠于原片的风格,像《兄弟连》这种在战场上跟死亡随时相撞的场合下,大家说话文质彬彬不是很奇怪吗?
最好的对白应该是既能让人体会到中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但同时又不至于过份土俗的吧。不同的人对这个度好象有不同的承受底线。比如《乱世佳人》,我就特别烦傅东华的那种译法,但有人则赞不绝口。
 
2、为了对口形,有时要对译文做调整。忠实原文和对口形哪个更重要?
这两者应该不是绝对矛盾的吧?当然是表意精准最重要。
 
3、译制片的译制是艺术再创造。那么译制人员有多大的创造余地,可不可以为了适应或满足本国人的习惯而改变对白语言的原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或删减内容?
我个人是觉得,不应该借口满足本国人的习惯而改变对白的原意(当然,为了审查过关不得已而为之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更不应该随便增删。这好比你不能因为觉得身边的友人鼻子眼睛长得不合你的审美观就拿刀去人家脸上乱割一样,观众有权看到电影原来的样子——接不接受能不能理解是另一回事。
 
4、虽然电影是一种比较通俗的文艺形式,但只要是文艺都有雅的一面。配音演员的话音应该是很美声的(如意大利歌剧演员的发声)还是很生活化的(如可以是沙哑的)?
根据角色的需要来吧。再说,生活化的嗓子就等于哑嗓子吗?哑嗓子只是生活式嗓音中的一小部分。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3楼#
发布于:2004-05-17 13:46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回复及联想——美声通俗,眉毛胡子一把抓!    
    楼主所述的话题在“前陈叙一时代”好像不是什么问题,老百姓也基本认可老上译的许多经典作品,甚至更早期的译制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片风格。俺还有一个印象:在《广阔的地平线》中,阿尔巴尼亚工人同志洗澡后念了一段中国式的“顺口溜”——“有句俗话说得好,工作以后洗个澡,好像穿件大皮袄!”后来自己当工人后下班洗澡时每每就想起这话;现在想来肯定和“陈老头”中西合璧作风的倡导有关吧?
    至于“洋味儿”的保留,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像《英雄虎胆》里土匪婆子李月桂那一句“跳个‘伦~巴’!”,那打个弯的声调给了六、七十年代多少想“偷食禁果”学跳舞的人多大的诱惑和遐想呀!又如《真实的谎言》的老施的角色-文本翻译为“哈里”(当年还没有“哈里波特”这部小说呢!),而上译版读作“嗨瑞”,洋味儿就“正”多了。
    在译制时对口型也是重要一环。过去感受不深,因为上译、长影的老前辈兢兢业业,精耕细作,让大家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不舒服”,所以观众认为“本该如此”。现在“草台班子”或不敬业的人配出的东东,怎么听怎么别扭,甚至声音停了,洋人嘴巴还在动,只好自我解嘲为“洋人在嚼口香糖”了。曹雷老师讲起过,她在接受那部由国内投资、请俄方演员参演的新版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配音导演任务后,化了几十天时间对着“毛片”录像,根据镜头里演员的嘴巴张合一个一个口型数下来,然后在原文学本上重新修改适合的台词对白,工作量极大。目前的《牛虻》她也是按此程序办理;从这里就能举一反三了。
    另外,俺以往和网友对央视请上译的朱晓婷翻译、周志强主配的《巴顿将军》和八一厂里坡主配的该片进行对比的争议,实际上是“直译”和“意译”的理解各不相同所衍生的;(当然,其他网友英语基础好就认为朱译本错漏很多,巴兄的粗口译得太文气)只是俺一直未将片首“巴顿演讲”的两个中文版本台词和碟片英文字幕打上网来,看来还得努力加把劲了。
    至于“美声”和“生活化”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简爱》和《虎口脱险》是最好的范本。女声中李梓、向隽殊、刘广宁是绝对“金嗓子美声”,无人替代得了;而程晓桦那种带有磁性的声线,则有“通俗唱法”韵味,用“诱惑”、“性感”指代,好像不太符合中国人习惯,但她配野性的洋妞或“坏女人”,确比刘广宁的《尼罗河》的杰蒂更自如些。窃以为:刘的《大篷车》的“小辣椒”和《尼》片里的杰蒂,至多是尝试与客串,刘的“美声”更适合配温柔贤淑的弱女子或公主,就像男声中的童自荣的主要方向是王子和俊朗美男子一样。举个国外演员例子,莱昂那多·迪卡普里奥演了《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就该“挂靴”了,“封存”了,再演《纽约黑帮》里的坏小子,他还是杰克!有的演员艺术生命就那么“单一”;
    不知楼主听过八、九十年代在国内电台播出台湾《梦园心韵》的主持人秦梦重(众?)的节目没有?那个声音简直是从丹麦的“发烧级”音箱里传出来的,浑厚的男中音,能使你的耳鼓产生共振。前几天俺翻以往的报纸没找到,他的形象也是挺经典的,戴细框眼镜,净白脸,一副书生模样。要是配音绝不输童、乔!
    比照央视、八一“御用”的徐涛、陆揆等人普通话标准、用气均匀的配音,俺更喜欢尚华老师带有山东味儿的“气泡声”,他配的德军军官、警察、乞丐、流氓、打手、小偷,海盗(不一一报出片名了,大家全明白),当然绝少不了“指挥家”!直至《角斗士》中的老恺撒,叫人爱也爱不完——那才叫生活化!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mermaid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4-05-17 14:45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下面引用由法兰2004/05/16 12:12pm 发表的内容:
我个人的看法:
最好的对白应该是既能让人体会到中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但同时又不至于过份土俗的吧。不同的人对这个度好象有不同的承受底线。比如《乱世佳人》,我就特别烦傅东华的那种译法,但有人则赞不绝口。

看来是 个人体会各自不同咯
MERMAID 就是喜欢傅东华的译本
大仲马 三个火枪手 系列
也喜欢 他的译本
侠隐记 续侠隐记
翻译作品 总喜欢挑剔译者
成习惯了 便也么办法
看电影 也如此 :em22:
谷德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4-05-18 00:56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感谢recanyan,法兰,戈舟,mermaid.  我问大家这些问题,是想自我反省.平时大家争论问题,我常受到批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然就不会那样认为.但人不能死守自己的观点,听听别人的说法,看能否说服自己,改变自己,改变了就是个进步,不改变也多了一分把握.我认为对的东西我也想去争辩,想说服别人.
二项对立做取舍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确实简单机械,但可以简明一些.擅于用辩证法的朋友总是把对立统一起来,说即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我一遇到这种情况就起急,因为好不容易问出的问题让他一折中打个包就仍到垃圾堆里去了.为了避免折中,我干脆就极端一点,二者只选其一,目的是明确观点.我也不反对在实际做片子的时候综合辨证一点,但谈问题的时候就该立场鲜明,观点明确.
那我的取舍是:
1. 译文的中文化比留外国味重要;
2. 对白的语义忠实于原文比对口型重要;
3. 译制多考虑再现原片,少考虑创造,不加不减最好;
4. 配音演员的声音应以比较美声的为主,以符合特定人物需要的有独特特点的声音为辅.
欢迎大家批评.

门外汉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7-16
  • 先锋碟报员
6楼#
发布于:2004-05-18 08:49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为啥这个问题一经讨论就变得复杂了捏??
既然原声听不懂,中文字幕眼睛跟不上,你们干嘛还要听还要看呢?听听公映普通话配音就行了,干嘛还要JJYY呢?
x-ra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6-01-01
  • 网站建设奖
  • 特约记者
7楼#
发布于:2004-05-18 19:22
译制的几个问题,征求大家的见解

   我认为配音演员的声线能有些自己的特点为好,毕竟现在大部分的外国电影也是很生活化的,难道引进过来就要通过美声使之“艺术化”、“高雅”吗?艺术不是这么体现出来的。译制片最重要的就是还原。您既然认为语意应忠实原文,为什么不要求声音也要忠实原声呢?
    我很同意法兰,要尊重原片风格,原片需要什么声音,导演就应尽量找到和其相配的配音演员,即使没有,也要努力做到配出来不会显得突兀和虚假。我周围的很多人之所以不喜欢看译制片,正是因为配出来的声音太假了!一个个说话都字正腔圆,那并不真实啊!现在配音界缺少的就是有个性的、多元化的声音,以前上译有过,辽艺也有过,但它们在逐渐地成为历史,这是一种悲哀。
  
     另外,有个性化声音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个性化的配音表达方式。为什么大家都赞赏张国立给《海底总动员》的配音出色?我想原因并不在于他的声音优美(优美吗?),而是在于他突破了配音的一贯定式,配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也许和原声也不吻合,但它符合人物性格,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这才是关键。
[color=blue][size=5] [font= 楷体_gb2312] [b] 这世界上所有的悲伤与痛苦,都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幸福­ 这世界上所有的喜悦与快乐,都完全来自希望别人幸福 [/b] [/font][/size] [/color]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