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虎
  • 最后登录
阅读:1101回复:11

关于“百万英镑”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6-05 03:16
不知道是因为看的电视是黑白还是怎么回事。小时候记得“百万英镑”是黑白片。
昨天买的片子居然是彩色的,哪位记得清除呀。
可惜不是长译的原配,说实话配的也还行,但是对原来的声音印象太深了(听录音剪辑的后果)。
千堆雪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11-19
1楼#
发布于:2004-06-05 13:00
关于“百万英镑”
呵呵,我买的也是你说的这个彩色配音版DVD,配的效果的确还不错,贝塔斯曼才卖5大元,真是便宜啊!!
[url=http://wpa.qq.com/msgrd?v=1&uin=593039&site=配音网论坛&menu=yes][img]http://wpa.qq.com/pa?p=1:593039:13[/img][/url]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2楼#
发布于:2004-06-05 13:59
关于“百万英镑”
    现在美国许多老黑白片都用电脑手段“染”上彩色,想来那旮的从业人员多得像咱这儿做运动鞋的乡镇企业加工厂的外来妹那样——海了去啦!
    
    央视后来播的秀兰·邓波儿“卷毛头”时代影片、《魂断蓝桥》、《最长的一日》都“染色”了,真是灾难。
    大家看时,只要将遥控器上摁键转成黑白,只看原来的色调就行了。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苗苗
  • 最后登录
3楼#
发布于:2004-06-05 14:53
关于“百万英镑”
啊,原来可以选择黑白显示的呀.谢楼上指教.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4楼#
发布于:2004-06-05 15:42
关于“百万英镑”
    俺家的碟机遥控器上,摁左下的“视频”键显示CVBS 电视画面就是彩色,再摁一下显示YUV 就是黑白;电视机上应该也有此类东东吧?老式的彩电把颜色旋钮转到底不就是黑白的了吗?不过老美是迎合喜欢大红大绿的观众想出此染色“损招”的,现在一般人谁不“好色”?!这里人有点老土。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苗苗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4-06-05 15:48
关于“百万英镑”
呵呵,谢楼上的详尽指导,不然我这个机器盲还真没辙,只能看染色版的。:)
还好没见过染色版的《罗马假日》,觉得安妮公主就是这样清清朗朗的最好,想不出黑白之外还能有什么颜色配的上她。
九虎
  • 最后登录
6楼#
发布于:2004-06-05 22:28
关于“百万英镑”
原来如此。感叹自己真是衰老了(衰老的表现之一就是记忆力减弱)。以前老听说翻版染色,这次见识了。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7楼#
发布于:2004-06-06 09:57
关于“百万英镑”
                   回复“九虎”兼侃黑白片的好处
   “九虎”朋友不必客气,不少零星资料谈过黑白片染色这个话题。另外拍彩色片也有它的历史。早期美国彩色片初创时用的摄影机相当庞大,那时的胶卷曝光不是像现在拍彩卷那般一个镜头一次曝光就行,而是类似现在的三色投影仪的方式(彩色电视机的红、蓝、绿三个光子束原理亦如此)分别在三条胶片上分色曝光,分别冲洗,然后像印刷机分色套印那样合成染印,工艺相当复杂。因此,像《乱世佳人》、《出水芙蓉》这类早期彩色片一般公司是拍不起的,投资大,制作难;不到万不得已,大家都愿拍黑白片。
    也有资料说,人眼对黑白图象观看时精力易集中,看彩色图象精力易分散;所以经典电影以黑白片的形式使大家更能聚精会神,领悟编、导、演的意图和演技。早期摄影用光也很考究,主光、侧光、轮廓光、眼神光都很到位,就像照相馆的艺术照。看《罗马假日》、《蝴蝶梦》观众一点也没觉得不舒服;而我们看《地道战》、《董存瑞》、《英雄儿女》更不会觉得没有爆炸时火焰的橘红色会有什么不妥。而后来的彩色片越来越被色彩牵着鼻子走,像我们第一次拍彩照时手足无措一样。不说外国片,就拿九十年代前后拍的抗战题材的《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除了烟火师营造的大爆炸,片中人物不会给观众留下诸如《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小兵张嘎》的罗金保等传奇英雄的深刻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姜文为何要用黑白片拍《鬼子来了》的原因吧?而该片尾的杀头场面用彩色的感官刺激实际上是个败笔,反而显得浅薄了。对比之下,传说的《战舰波将金号》起义水兵升起的红旗是一格格涂上去的(俺没看过,但《环球银幕》杂志上有图介绍);国产黑白片《兵临城下》末尾的彩色片红旗画面就做到了“惜墨如金”,看了舒坦。老谋子把《红高粱》做成红色基调的“一根筋”方法,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把《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做成旧彩色片的举动俺双手赞成,因为这能集中观者注意力且又有历史沧桑感。
    所以俺提议:看历史题材电影,谢绝彩色,只看黑白。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九虎
  • 最后登录
8楼#
发布于:2004-06-06 13:06
关于“百万英镑”
好家伙,真不亏我和别人介绍我们网站的时候说这才是专业的业余爱好者。
印象里最早看的彩色影片是“三个伙伴”是这名字吗?意思是三个儿时的伙伴在文革中的不同生活。一个是走向爪牙那类的,一个是变成老学究了,被爪牙给整了。一个是富有正义的。因为当时的情况所以整个片子是黑白的,而他们的回忆则是彩色的(也许寓意着回忆是美好的,显示是残酷的)。这是我看过的最早的彩色电影。
确实存在色彩抢了演技。所以一部好的片子必须看几遍。“拯救大兵”我也看了二十几遍(从头到尾)仔细琢磨他的置景和人物细节,我也顺手发现了几个BUG,最后一段阿本给人送机枪子弹的时候,弹带上不断有子弹掉落,可一转脸又都有了。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9楼#
发布于:2004-06-06 13:52
关于“百万英镑”
    继续胡侃——业余爱好者没有那么多顾忌。
    最早看到彩色、黑白交叉的是南斯拉夫宽银幕影片《67天》,里面拍到铁托画面时用了黑白片形式,尽管是演员演的,但也做成类似纪录片模样,影片很有气势。
    后来国产片《小花》,因洗出的胶片色差校正不过来,干脆改成黑白片段和彩色片相交,歪打正着,反而大受好评。《生活的颤音》大部分是黑白的,幻想和结尾部分用了彩色,既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前后境遇不同的感受。到《开国大典》,把“真假纪录片”揉进故事片,黑白与彩色间还用了“渐变”过渡,效果就出来了。
    与《拯救大兵瑞恩》同时代出品的《细红线》以及后来吴宇森的战争片《风语者》,在绿草色彩上未“做旧”处理,太艳丽,历史感尽失。加上片中士兵的议论与紧张剧情不协调,显得累赘。
    国外导演好象还有“黑夜情结”。俺在VCD的时代曾一度抱怨外国佬怎么专拍黑咕隆咚的镜头,让碟迷们面对黑乎乎的屏幕无可奈何。就像王家卫从不肯摘下墨镜,大概能更多体验黑暗中内心的情愫吧?现在有了DVD,就不怕了,咱也“厚黑”一下!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hugh
  • 最后登录
10楼#
发布于:2004-06-06 23:40
关于“百万英镑”
“长译”版《百万英镑》曾经出过VCD,画面已经斑驳不堪。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11楼#
发布于:2004-06-07 16:55
关于“百万英镑”
    真是想啥来啥。好像碟商也感应到我们的议论,他们也应时地纪念“D日”。俺已得到题为《最漫长的一天》的纯黑白片。里面的对话是以前配的“101师”的那个版本,开始加长部分用了英语原声,并有日文字幕(可隐藏)。是“天龙映画”/”复合直灌D-5”的。但俺主要喜欢的还是它提供的央视配音和宽银幕的画面。
    弄幅效果图给“九虎”等朋友看看,而不是“荐碟”。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