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44回复:10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猫和老鼠》陕西版在三秦大地火了一把,从5月份前3集上市,6月份前6集上市,目前已销售的正版VCD有上万套,盗版则是正版的几倍。除了陕西版,四川、河南、山东方言版的《猫和老鼠》也演绎着各自的地域故事,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眼球。市场一片叫好的同时,制作方紧赶慢赶,目前28集已全部制作完即将上市。 方言+再创作=大话经典模式 看过陕西版《猫和老鼠》的观众都有这样的体会:剧中人物说陕西话特别逗、特别亲切和有趣。3个配音演员功不可没,可如果仅是根据情景配上方言了事,这部陕西版经典可就不是现在的模样了。 谈到此剧受欢迎的原因时,制作方光中影视的赵军总经理说:“这主要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地域文化魅力和娱乐性质。” 将经典进行再创作,再加入方言,似乎成了陕西版《猫和老鼠》带来的另一种影视创作启示。据了解,光中影视不仅购买了《猫和老鼠》的全国各地方言版权,还购买了《城市之光》等系列卓别林经典幽默片。一方面有经典片的成功剧情人物做基础,再有陕西话带给西安人的吸引力,加上精心的再创作,这一创造市场需求的改编法宝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从经典乱谈到方言剧经济 “只靠表情、动作而没有语言,经典幽默片本身有很大限制”。在创作者眼里,语言就成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卡通片的各种方言版可以发挥出各种语系文化的特点,在当地都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有人说这是在弘扬地域文化,是方言影视经济时期的到来,但从专业角度讲,目前这只是一种“乱谈”,是以娱乐观众为目的的大话经典。如何才能让方言发挥更大魅力,呈现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方言影视剧? 《西安虎家》让陕西观众美美笑翻了一回;《手机》中那句“做人要厚道”的四川话成了观众记忆深刻的台词;《12•1大案》更是凭地道的陕西话走红全国……其实,地域性方言剧从来都是各地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赵军提到,非常后悔没有让《关中匪事》讲陕西话。“在方言剧文化中,陕西一直都做得比较弱”。业内人士认为,拿经典注入方言只是短期行为,原创方言剧才能真正弘扬关中文化,若在此基础上再创造出一个方言剧品牌,才是真正的方言剧经济到来的时候。 来源:《西安晚报》 |
|
1楼#
发布于:2004-07-15 10:16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肯定有搞头,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好事嘛。何况还有经济收入! |
|
|
2楼#
发布于:2004-07-15 10:28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反正我感觉不错,各有特色么:) |
|
|
3楼#
发布于:2004-07-15 11:34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这个贴子最后由rhea在 2004/07/14 12:57pm 第 1 次编辑]好什么呀!? “给苍蝇戴头套,给蜈蚣戴手铐,给蚯蚓戴套……”、“哎呀,这哥哥看起来满健壮嘛,是不是传说中的X哥呢?”、“哼,又叫人家条XX舞,也不给人家买感冒药……”……《猫和老鼠》中居然会有着这种下流庸俗的台词,这哪里是在改装经典?如果把这种都叫作“特别逗、特别亲切和有趣”的话,我国国民的素质实在是令人担忧。 最后再说一句:支持方言版,但是请不要把通俗变成庸俗。 |
|
|
6楼#
发布于:2004-07-15 16:39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剧情没变,就是改了词儿了 |
|
|
7楼#
发布于:2004-07-15 16:42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据说只有36集,对白是见缝插针插上去的。目前已经有了沪语版、北京话版、四川话版、东北话版、河南话版和陕西话版。 |
|
|
8楼#
发布于:2004-07-15 17:20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看过李伯清四川话版的,听不大懂,觉得还不如他的散打评书有意思。 |
|
|
9楼#
发布于:2004-07-17 09:32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方言的配音我也看过,满有趣的,就是有时听不懂。我看来用方言毕竟地域性太强,只能是对某一地区博一笑。我有时觉得四川一个这么大的省,加上重庆,人有1亿余,讲出来的方言竟然是差不多的,简直太不敢思意。好像整个江北广大的地方也都有相似的情况。那做方言版或许方便些。 但是到江浙沪,隔上几十里音都要变得找不到了,都说常州话听上去像日本话,到青田呢,就像西班牙语了。在这种情况里方言版的制作,推广也很麻烦,不如不做。 可是每种方言实在是又有各自的深意在里边,不是熟谙的人即使听懂也无法解出其中的乐趣,岂不是很可惜? |
|
10楼#
发布于:2004-07-17 10:17
[转帖]方言+经典 观众还会买账吗
我觉得在制作方言版和其他电视剧的时候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日剧和动画片中一般讲普通的标准东京音,可是一遇到滑稽搞笑的人基本上都会操一口关西腔(就像我们这里的东北话一样),有时候主角到某处去旅游——比如京都——在那里接触的当地人也是一口京都地方的口音,念日语的同学们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上不会教的日语方言的……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也有几十种,这样拍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贴近现实生活。实在是比较难懂的方言也可以打上字幕嘛,我认识一个江西的同学,她说她那里的年轻人几乎已经不会说当地的方言了,还有一个安徽的同学也不会说安徽话。真不知道这是普通话的普及,还是方言文化的失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