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82回复:11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9-09 14:42
看了朱军对方明老师,雅坤老师,下集还有林如老师的访谈
特别感动,这些老艺术家真的值得我们尊重和颂扬
他们真可是德艺双馨,我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看节目真的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
我好想打听小时候经常听的一个节目
小喇叭的节目是哪位老师播音的啊
特别是那个片头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1楼#
发布于:2004-09-10 06:29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是蔡国庆说的。
专门播小喇叭的有康英老师和曹灿老师。
当然,还有孙敬修老爷爷~~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2楼#
发布于:2004-09-10 07:46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这个贴子最后由recanyan在 2004/09/09 08:53am 第 1 次编辑]

哦,那个时候好小好小哦
\"回看过去常陶醉,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梦如人生,世事谁能料,甘苦深刻藏骨髓\"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4-09-10 09:13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播音员方明、雅坤、林如做客《艺术人生》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6日 11:30
  
 
  
  今天,当我们被周遭斑驳陆离的电视影像所迷乱,沉醉其中的时候,我们依然还记得那些只有广播的日子:每天清晨薄雾蒙蒙天刚乍亮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次播音;大学时代每个夜晚自习归来守候的《今晚八点半》;更早的时候,一些聪明的男孩子用磁铁、二极管、线头来自制广播,寻找娱乐匮乏时代的难得娱乐,比如朱军童年制作的那个小广播;老人沉醉于京戏、黄梅戏,年轻人热爱热线节目和点歌,理智的中年人依然如故的是新闻和摘要,即便到了现在娱乐极大丰富的年代依然割舍不断许多人的“广播情结”。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有一台袖珍的收音机,虽然如今这些物品已经被遗忘在了角落,成为遗迹,但是尘封的外表丝毫也不能埋没它陪伴我们成长的历史。我们在广播浸染的岁月中慢慢成长,广播也因此成了我们无需购买的教科书,和如今可供翻看的历史资料集。
  于是,《艺术人生》精心策划了这样一期节目,为了纪念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广播岁月,纪念广播书写的难忘历史瞬间,纪念一批老去的播音艺术家,也为观众撩开我们喜爱的播音员的神秘面纱。定名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心愿和意义自在题中。
  零距离接触播音员
  在没有明星的年代,我们也有偶像。那些从匣子里发出的或浑厚或清脆或冷静或热情声音的人物成了我们当年的偶像。我们猜想着他们的样子,而他们即便在影像传播活跃的当今也极少露面,普遍的低调性使得他们身在媒体又远离媒体。当录制现场响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想起了《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声音,方明、雅坤、林如通过广播向大家问好。声音如此熟悉,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却又让人莫名地感动,可见编导的别具匠心。
  
 
  
  政策性强的方明
  广播中方明老师浑厚的声音、稳健的语流,传达给我们关于他的这样的信息:中年、眼镜、精神、稳重。站在台上的方明老师如同想像,只是眼前的他更让我们感觉到男性独有的优雅气质和谦和态度,与新闻中的客观、冷静有些出入。似乎已经习惯了面对一支话筒的广播环境,刚刚登上舞台的方明显得有些拘禁,和朱军谦让之后才坐定。简单的一句话:“有什么你就问吧”,如同新闻报纸摘要一样爽快、简明。
  方明的1976
  朱军给方明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感谢他广播中标准的普通话对自己主持事业的启蒙。让朱军记忆犹新的是1976,那天他通过自制的广播收听新闻,无意中听到了方明老师播出的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于是赶紧告诉老父。父亲一个巴掌拍到了脑后,“不要胡说”。消息是真实可靠的,只是太多的人情愿相信这是孩子的玩笑。亲历这一历史大事件的方明说:“播周总理讣告时我是悲痛又悲恸”。政治局势的紧张,许多人在事件中明哲保身的态度令方明愤怒,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度和优雅让方明感到痛失一位好总理的悲痛。那天,方明的播音饱含了悲痛之情,但是他依然责怪自己当时“化悲痛为力量”的情绪不够。
  方明播过了三个重要领导的讣告,总理之外还有陈毅老总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他说播报三位领导的讣告是三种心情和三种播音语气。陈老总戎马一生,鞠躬尽瘁,却在1971年文革中含冤去世。高压之下,言语受限,但是方明依然坚持用悲愤的语气播完讣告,到最后甚至要提出抗议,情绪非常激动。小平同志去世的时候,方明说自己播报时更多是一种悲壮的心情。他三起三落,实现了拨乱反正,之后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积极投入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仅解决了国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一部分人的小康生活水平,国家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指日可待之中。
  呼啸的战斗机
  方明一直把夏青老师作为自己的偶像,当初夏青老师播报罗荣桓将军去世消息时的沉着与恰到好处成为方明日后播报此类消息的摹本。但是之后,由于过于注重了播音技术,忽视了播音的内容,方明酿成了一个重大事故,在政治紧张的年代方明遭到了各方的批评甚至批斗。如何才能达到夏青老师的炉火纯青?35周年国庆阅兵大典让方明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练兵。
  那天,方明和另外一个播音员在天安门城楼上东边的一个临时搭建的播音间里进行现场直播。阅兵梯队分为陆地和空中,由于当天雾气蒙蒙,能见度极差,播音员需要准确地判断战斗机起飞的时间和速度,等到飞机到达天安门上空的时候要播报完成。在第二梯队过去之后,领导要求赶紧播报,方明则判断两个梯队之间肯定有一些间隔,于是过了一分钟之后,方明才播报了战斗机飞过来的消息,而此时的第三梯队也恰好呼啸而来,时间上吻合无误。对于自己的冒险行为,方明的解释非常简单:新闻最注重的就是事实。
  好事多磨的婚史
  每天忙于处理各种各样的新闻,以至于到了适婚年龄的方明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主动求爱的人不少,他们在观众来信中表达了爱慕之情。方明说,自己的爱情属于包办,齐越老师牵头,认识了现在的妻子。1972年相识,1975年才正式完婚,方明说其间三年一直处于向领导打报告要求结婚和领导审批之中。岳父被定为特嫌,由于方明经常要出入一些重要场合,这桩婚事因此被拖延。于是,方明提出以后仅仅做一些日常播音工作,可以不参加重要事件的报道。领导见其断然坚持,于是成全了婚事。
  无奈的儿子
  结婚之后,由于夫妇两人各自忙碌,于是做出了不要孩子的决定。但是,社会舆论给予的压力改变了这个想法,1978年儿子崔征降生。儿子从小就习惯了独立,即便有一次他被下了病危通知也是自己一个人到医院就诊。现在的崔征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做出镜记者,但这全然不是父亲的功劳。他说,自己曾央求过父亲期望得到他的帮忙,但是父亲严词拒绝,坚持“自己的路自己走”。方明解释:现在社会流行走后门、通关系,而自己每天都在传达正面的消息,不从自己做起没有理由,而这多少让儿子感觉不爽。
  方明告诉我们,过去感觉不可调和的事业和家庭的矛盾现在可以调和了。如今,一家三口除了上班之外都聚在一起,星期天他们也经常携手来到公园放松。但是,方明说自己还是有两大遗憾:一是父亲和母亲去世的时候没在身边守候;二是没有机会尝试更多的节目形式,比如让他羡慕的朱军的《艺术人生》。
  
 
  
  言行优雅的雅坤
  雅坤的声音和她的年龄似乎有一些出入,那清脆而富有弹性的声音让你断然猜想不出是站在面前的60多岁的女士发出。她举止优雅,恰符合她的名字。而从谈话中,我们也得知了这个艺名即原名,只是去掉了姓氏“佟”。
  今晚八点半
  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众多听众,每天晚间八点半人们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收听。这档节目名为《今晚八点半》,主持人就是我们面前熟悉的雅坤。不常露面于媒体的雅坤说自己还是喜欢播音间的感受,她喜欢保留一些神秘感,用声音塑造的形象来打动听众。雅坤透露观众来信中曾经给自己这样的描述:40多岁的年龄,20多岁的声音。于是,错误的年龄判断让雅坤得到了许多异性的爱慕,无数的求爱信可以作证。
  听众是朋友
  除了那些求爱信,雅坤还有许多的仰慕者,比如一位年轻的日本男孩。正在上初中的男孩偶然在调频中听到了雅坤的声音,他的感觉是中文非常优雅,而播音员的声音更好听。于是,大学他选择了中文专业,之后又从事了中文的事业。一次,男孩在青岛出差,偶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于是就打听到了雅坤的消息并且提出了能否帮助引荐的要求。记者非常帮忙,男孩来到了北京,雅坤则主动去了饭店见了男孩,两位未曾谋面的忘年老友一见如故。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朱军一一读了雅坤和听众的来往信件,能够深切感受到雅坤和许多听众间友谊的深厚。
  绿壳暖壶陪伴的日子
  一段日子,绿壳暖壶成了整日陪伴雅坤的必不可少之物。那段时间,雅坤由于面神经麻痹,半边脸瘫痪了。这对于一个播音员来说是无比巨大的打击,事业面临停滞的危机。雅坤跑了好多家医院,有一位医生用了传统的秘方,采用针灸加热敷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条件简陋,绿壳暖壶成了雅坤热敷的工具之一。如此,陪伴了四个月之久。
  一个人的孤独
  让雅坤始终心存不安的是自己曾经在强迫之下和家庭划清了界限,弟弟、妹妹都离开了北京,但是我们清楚那只是时代酿就。弟弟妹妹走后,雅坤一个人孤独地呆在北京,有一种孤立无援的酸楚。到了适婚的年龄,经人介绍,雅坤也谈了几个朋友。但是在上报的时候,领导都表示反对,理由或是家庭出身不好或是有海外关系,时间一晃就进入了大龄青年的队伍,而雅坤也由此放弃了结婚的念头。恰巧此时台里进了一批军人,一个年轻的东北人被分在了播音部。年轻人是雅坤的领导,时常表现出热情,这让孤独奋战北京且出身不好的雅坤感到格外的温暖,两人不久确立了恋爱的关系。领导发现以后分别找他们谈话,劝说男方考虑自己的未来,不要因此和黑五类沾边断送大好前程。劝说女方不要耽误了男方。于是,雅坤提出让领导包办的要求,理由是:找出身好的不行,出身不好的也不行,无路可走。领导经过反复的调查和论断,终于同意了婚事,28岁雅坤完成了人生大事。
  试图逃脱母亲阴影的儿子
  雅坤儿子名叫王彤,随父姓,取了雅坤姓氏的谐音,可见两人爱情的深厚。王彤现在是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坦言自己一直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中。谈到与母亲的合作,王彤说:“我没办法跟她合作,因为我妈不单纯是合作的伙伴,她老忘不了她是我妈,老数落我,所以我就特痛苦。导演说行了,没问题,过了,她会说你这个不行,你再来一遍这个,弄得我特被动。我就想杀出一条血路,如果一直这样,我想我不可能走出头。”言语虽然有些反叛,但是依然可见儿子对于母亲的尊重,如此的豪言也让母亲高兴。
  
 
  
  淡然自若的林如
  很多纪录片中我们都能听到林如的声音,音质干净,力量与温柔之间过渡的自如,这也正如她的形象,满头银发遮不住激情。
  阿信与《新闻和报纸摘要》
  《阿信》中阿信温柔的旁白和《新闻和报纸摘要》中的客观冷静的播音判若两人,以致于当年有人怀疑是不是有两个林如。事实上,这只是林如的播音的两种技巧,两种表达方式,可见运用的恰到好处。
  不喜欢播音到优秀播音员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播音员,在刚刚进入播音行业的时候居然并不喜欢这个职业。高中毕业那年,林如被挑选成了一名播音员,这在抗美援朝时期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情。但是林如颇为遗憾的是自己从此没有了大学的经历,选择了一套道路却封闭了另一条道路。之后,他们被送到中央台接受专家的训练,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如今已经颇为成就的林如老师依然谦虚的说自己进入情况太慢。
  一次哭和一次笑事件
  每一个播音员都会出现一些失误,林如也不例外,比如她的一次哭、一次笑事件。那是拨乱反正开始的时候,陶思亮写了一篇给父亲陶铸的文章,写家庭在政治风波中受到的冲击,写父亲受到的委屈,全国各大报刊和广播都转载了这篇文章,非常感人。当林如拿到这篇稿子的时候,充满了播报的激情,但是无法遏制的激动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让她泪流满面止不住地哭。于是,压制了许久才一气呵成。
  至于“笑”,那是一次在倒班的接口,同事正好进来交接,看到林如还没播完,同事对着玻璃摆弄起了小辫,林如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之后怎么也停不下来。经验告诉他赶紧关闸,这才避免了向听众传递笑话。但是,严重的是当时正在播报的是朱总司令给朝鲜前线彭德怀老总的一封信,信还没有播完,而换班的同事也并没有接着读完信件的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播出事故。之后,大小检讨进行了一番,最让林如感到耻辱的是朝鲜前线一封信件说没有抄录完内容,表示非常的遗憾,至此,林如明白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
  黑衣服和红衣服
  节目录制的当天,林如老师身穿黑色的衣服,只是到了录制的当口她才换上了红色的上衣,说这样显得精神。其实,林如的母亲正是在近日刚刚去世,她满怀悲痛地坚持参加了我们节目的录制。母亲离去,陪伴家人许久的保姆也要回家了,林如说很难过但是不会很寂寞,因为有许多事情做,有没看过来的书,没探望过来的朋友,还有没去参观的一些地方。
  名播音母亲和名主持女儿
  作为著名的播音员,林如老师不光是女儿们的骄傲,她那著名的主持人女儿王雪纯也是她的骄傲。林如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去教育女儿,只是一直在观察孩子的成长,给她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生活积极、工作认真即可,并不要求她拔尖、出名。正是这样,曾经已经身处主持一线的雪纯淡然退出,去了十套的一个教科性节目,虽然收视率不是很高,但是母亲非常欣赏她的决定,因为那更让她表现自如,发挥自由。
  听三位播音前辈讲人生,宛如放历史片断,闪回历史镜头,许多故事就如同我们看过的电视剧和电影。有意思的是,当问及三位来生会不会选择再做播音员时,方明和雅坤的回答非常坚定:一定还会。看来,他们已经迷醉其中,事业成为人生的主要追求。而林如老师的回答有所不同,“我不选播音了,因为我想好容易又给我一辈子,我何不再学一门呢。”林如老师更看重的是人生。
  
 
  
  寻找“齐越”“夏青”
  许多人还记得那个通过高音喇叭收听广播的年代,高昂的声音、缓慢的播报、生硬的断句如今看来都觉得有些好笑。林如老师说,由于当时的设备传输速度极慢加上政治环境导致了这样的播音效果。但是,当我们现场响起了一个浑厚的男声的时候,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了,那就是我们仰慕中的齐越先生。
  播音界许多人都称齐老为“老头子”,既是因为他的严肃,又是对他的尊重,是他奠定了播音理论的基础。方明的印象中老头子既严肃又活泼,每每联欢他总是献上拿手的自编民歌。而林如当初最害怕的就是老头子,每每见面总是鞠躬。老头子有一句名言“玩真的”,意即要动真情,要真情投入,于是我们现场听到了老人家的一段关于焦裕禄的播音稿饱含热情,有泪水熔铸。
  播音界的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当属夏青老师,他刚刚离去,在世的时候曾经有“字音政府”的美名。林如说,他就是字典,每每遇到摸不清楚的多音字或生字找他就行。夏青老师学问深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幼年读私塾,古文底子丰厚,国高学土木建筑,理工科,培养了他的逻辑性思维,后来在东北大学学中文,随后又进入新闻总署办的新闻学校,从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曾经在中南海怀仁堂宣读宪法,只字不错,郭沫若夸奖“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此的本事,先生也一一传授给方明等,多年之中夏青一直遵照总理的指示,担负培养播音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把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三位老师以及所有播音界的老前辈们,那就是今天活跃在播音和主持岗位的红火的年轻一代的声音祝福,包括罗京、敬一丹等等。他们的成熟让我们有了踏实感,而现场一位7岁少年的朗诵也让我们遥想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正如三位老师最后朗诵的深情激昂的诗歌题目——《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因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因为电波永远连在你我间。文:周敏
 
 
(编辑:凌微?来源:CCTV.com)
看图片: http://www.cctv.com/program/ysrs/20040906/100791.shtml
老式汽车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10-25
4楼#
发布于:2004-09-10 10:58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小学时有一年“6.1”,康英老师还到我们学校来讲故事
油门正常、离合器正常、挡位灵活、制动灵敏、油箱充足、发动机——唉,正常! ————好,我们可以上路了!欢迎乘坐老式汽车。
5楼#
发布于:2004-09-10 11:50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猪主持太让人倒胃口,红楼20聚后就再也没看过,可惜
6楼#
发布于:2004-09-10 17:16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真是气死我了!
这节目是不是昨晚放的?!
我昨晚还在学校里!
学校不让回来!!
没看!!!!
gog
gog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11-06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 优秀录音师
7楼#
发布于:2004-09-10 19:22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昨天外出开会,晚上只看了后面一小部分。他们的声音伴随着我长大,他们的声音已经是我对过去记忆的一部分。
《[font=雅黑][color=darkred]死亡档案[/color]》[/font]字幕版已在C区发布。剧情和连环画(共七册)文字参考及1-5集字幕,下载地址:[url]http://gog775.ys168.com/[/url] 博客:http://gog775.blog.163.com/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8楼#
发布于:2004-09-10 21:56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下面引用由穆阑2004/09/09 07:29am 发表的内容: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是蔡国庆说的。
专门播小喇叭的有康英老师和曹灿老师。
当然,还有孙敬修老爷爷~~

天啦,这是蔡国庆说的啊.尖尖的,脆脆的.奶声奶气的.我就只记得这话了.可无论如何也和他当了歌唱演员后的声音挂不上来.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9楼#
发布于:2004-09-11 07:01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老兄,蔡国庆也戴过红领巾啊,是那时候说的。
雨中蔷薇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9-07
10楼#
发布于:2004-09-11 07:54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邮递员 叔叔叫什么来着?他的声音也非常有特点
只要你轻轻一笑,我的心就迷醉
aimee
游客
游客
11楼#
发布于:2004-09-11 08:28
谁看了8号的艺术人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有重播吗???那位知道重播的时间啊??/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