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man
  • 最后登录
阅读:6593回复:14

列宁在1918 中配斯大林的是冯喆 (冯喆的命运)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1-04 12:15
  由于电影界宣传的不够,再加上他个人婚姻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原因,所以提起电影明星冯喆,年轻的观众恐怕知道的不多。但是,只要一提到《南征北战》中有勇有谋的解放军高营长、《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羊城暗哨》中孤胆英雄的公安侦察员、《铁道游击队》中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沙漠追匪记》中的为革命而献身的骑兵班长,还有《桃花扇》中的多情而又变节的一代名士侯公子,那么,热情和痴情的观众定会对这些中国著名的影片中的著名角色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这些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影迷朋友熟知的银幕角色的扮演者,正是鲜为人知的冯喆。


不难看出,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他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的“性格演员”。 然而,冯喆早在“文革”初期就已经在偏僻遥远的大西南默默无闻地含冤死去,他留给人们的只有生前在银幕上永久定格的音容笑貌。

      关于冯喆的悲剧命运,最近几年才陆续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然而关于他人生的悲剧,特别是他在“文革”初期的1969年的6月2日非正常死亡的前后过程,目前却没有一篇做过详细的文字记叙,有的也往往只是蜻蜒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冯喆的死,成了难解之谜。笔者怀着对冯喆的敬仰,在他去世30周年以后,终于联络到冯?惟一的在世亲人———香港前凤凰影业公司演员、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前副会长冯琳女士。从冯女士的往事回忆中,我得知了许多冯喆生前的演艺轶事,特别是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以及死于非命的不幸结局……

    早在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运动中,遵照某些极端错误的路线,在全国各省一窝蜂地纷纷都成立起电影制片厂。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省要有电影厂,市要有电影院,乡要有电影队”,四川省会成都也不甘落后,挂牌成立了“峨眉电影制片厂”,到了1961年,接踵而来的是“大跃进”带来的后遗症和自然灾难的无情来临,国家重新调整经济方针,开始压缩和改建各省的电影制片厂。上影的天马厂决定与峨影厂进行合并,厂址仍定在成都。消息传来,天马厂一片骚动。冯喆便是第一批入川援助峨影厂建设的人员。 究其原因,表面名义上是以照顾夫妻两地分居之由,实际上是厂方对他的一种残酷而致命的惩罚。在此之前,冯喆有一天到街上购物,见有一位女士相貌出众,便不由自主地跟随那位女士走了一段路,谁知跟着跟着竟不知不觉地跟到了派出所里,原来那个便装的女士竟是一名民警,出于职业警觉,那位女士发现后,认定冯喆不怀好意,便一气之下告到天马厂,把本来很平常的一件小事,说得有鼻子有眼。冯喆受到了严肃的处分:第一,工资降两级;第二,开除党籍;第三,调遣到峨影厂。



对于这种荒唐绝伦的“处理”,今天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是想不到、想不通的,为了多看了几眼一位长得漂亮的年轻女性,既没有动手动脚,也没有搭腔,仅仅只是远远地跟踪了一段路,望其背影而已。这件鸡毛蒜皮小事,却在那个荒诞的年代里,小事变大,被无限上纲了。冯喆对于组织错误而伤透人心的决定,只有被迫服从。冯喆把个人感情的惟一慰藉和希望,寄托在妻子张光茹身上,他希望从妻子那里得到温暖。



    分别四年,今又重逢,夫妻两人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然而,一向疑心很重、心胸褊狭的张光茹,很快通过其他渠道,得知冯喆调入“峨影”的真正原因。她恨冯喆,残存在内心的一丝爱意,化成一种无比的仇恨,并且马上把这种仇恨转成实际行动,以冷漠来报复丈夫,拒绝与丈夫共处一室。极端的自私心理,扭曲的乖戾性格,使张光茹正在一步步开始实施她的报复计划。
张光茹对冯喆“追女”一事,同样也小题大做,以她极端狭隘心胸,去随意地夸张、想像。这种报复心态至到她晚年,还余恨未消,真是铁石心肠。
     冯喆只有无奈而痛苦地搬进峨影厂的宿舍,开始又独自一人过起夫妻同居一地,却不能同住一处的反常生活。初到峨影期间,冯喆一门心思投入到建厂的各项工作。在他的心中,只有忘我地、拼命地加倍工作,才可以暂时忘却抑郁的无限痛苦,才可以打发独身一人的长久寂寞。可是,作为一名演员,无戏可演,却又真正使他感到内心更加的苦闷。这双重的痛苦,使冯喆积郁心头,难以消除。冯喆回首往事,不由得感慨世态炎凉,伤感至极。善动感情的冯喆,真是情到深处人孤独。
   1963年新春过后,情形似乎出现了一些好转。这时,上影天马厂的《金沙江畔》摄制组来到了大西南,准备在阿坝马尔康等地进行实地拍摄。起初上影知名导演傅超武力邀北影的赵联来主演这部由他执导的《金沙江畔》。但赵联却因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而退出。傅超武只好“就地取材”,赶到峨影厂搬来救兵,让冯喆扮演红军指导员金明。
     金明的这一形象,是冯喆继电影《胜利重逢》、《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沙漠追匪记》、话剧《英雄的阵地》后,第六次扮演军人角色,且连同《羊城暗哨》中的公安侦察员一起,完整地塑造了我军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公安侦察员等一系列军人的形象。这在中国影坛上众多男演员所扮演的诸多角色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正当《金沙江畔》拍摄进行中,远在大西北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又向峨影厂发来邀请,请求峨影厂同意借用冯喆前往“西影”拍影片《桃花扇》。冯喆来到西影,见到了从上影厂借来的著名演员王丹凤,心里非常高兴。联想1948年曾与王丹凤共同主演过《鸾凤怨》,两人就有过非常愉快的银幕合作。冯喆由此更坚定角色胜任和塑造成功的信心。在塑造侯朝宗的过程中,冯喆是出于对其人物持有同情的态度,来进行角色创造的,尽可能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和情节里,来完整地表现出侯朝宗的性格转变过程。他发挥自己一贯的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性格变化的表演特长,不露痕迹地完成了侯朝宗的性格转变过程。这部影片拍竣上映时,在几乎是清一色地反映当代现实题材的诸类影片中脱颖而出。冯喆首次主演的第一部“才子佳人”的古装影片,也获得了观众青睐,这不仅反映出广大观众对王丹凤和冯喆的由衷喜爱,同时也无形地表明广大观众对电影题材多元化的渴盼。 1963年,对冯喆的演艺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取得丰收的一年。他自1961年到1962年在峨影两年期间,没有拍成一部电影,反倒是在原来所待的天马厂和新成立的西影厂,一年中连上了两部戏,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由姚文元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开始有预谋地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作为“三名三高”的他即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和革命群众的围攻和批斗。 这来势凶猛的打击,给冯喆猝不及防的当头一棒。他极力申明,极力表白、解释和辩护,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他过去在解放前参加“同茂”剧团的演出,和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经历,本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历史,不但给全盘否定,一笔抹杀,反而成为自己的一大污点。给予冯喆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游街,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拳打脚踢。冯喆?身陷囹圄,随时随地都会被失去人性的造反派招来,进行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 这是一段冯喆一生中最为沉重而悲凉、凄惨而恐惧的日子。冯喆每次开完批斗会后,身上都会留下造反派打的累累伤痕。这时的冯喆正是迫切需要关爱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张光茹。  此时的张光茹,自然也是被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被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虽然不像冯喆?那样挨批斗,但却是整天不断地反省自己,写检查、学习。此时此刻,总该是同地相牵,同病相怜吧! 可是,张光茹对冯喆?却没有丝毫的宽容,反而觉得自己如今沦落到这般田地,是冯喆?连累了她。特别每每想起冯喆?在上海街头追女一景,她就不由得怒火中烧。 然而,冯喆?根本不可能知道张光茹仍旧对自己这般仇恨,一场又一场没完没了的批斗游街和挨打,使冯喆?心中更加迫切地想见到张光茹。冯喆?打听到张光茹已从学习班回来,他便瞅准空闲时间,匆匆跑到张光茹居住的地方,倚着门槛神情凄惶地哀求她说:“光茹,我们还是和好嘛!” 张光茹没有与分别已久的丈夫抱头痛哭,反而对冯喆?痛骂一通;不是去拥抱丈夫,而是用力地把冯喆?推出了还没跨进的家门。张光茹甚至由此产生报复念头,她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峨影,向峨影厂造反派密报,并将以前冯喆与同事谈论形势的话,统统抖了出来。结果造反派们又把冯喆打得七孔流血,方才罢休。 冯喆的肉体在遭受摧残,冯喆的内心在默默地流血。当天晚上,他浑身伤痛难以入睡。眼前的一切,心中的一切,过去的一切,都像是在做了一场可怕的噩梦。冯喆感到神情恍惚,心中积郁成疾。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1楼#
发布于:2006-01-04 12:24
哪个女警察还活着???

红颜薄命也适合美男子啊.家有BT妻,不幸啊.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2楼#
发布于:2006-01-04 12:29
冯喆的气质和形象是独一无二的,儒雅中透着英气.怀念他!!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3楼#
发布于:2006-01-04 13:02
那个女警察有眼无珠,简直不识抬举.
   
咋不是俺啊?俺一定转身向着美男子飞奔,来个热吻,还要PS数张永久珍藏,哈哈!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死..."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wangzhe1973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19
4楼#
发布于:2006-01-04 21:04
5楼#
发布于:2006-01-06 15:08
冯喆的气质儒雅,风度翩翩,可惜死得太惨。
还盼楼主继续告知详情
hanane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4-05
6楼#
发布于:2006-01-06 17:55
我就是对他演的电影《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印象非常深刻。记得《流金岁月》对他的生平有过一个简单的介绍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7楼#
发布于:2006-01-06 22:09
下面是引用goldman于2006-1-4 12:15发表的列宁在1918 中配斯大林的是冯喆 (冯喆的命运):
  由于电影界宣传的不够,再加上他个人婚姻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原因,所以提起电影明星冯喆,年轻的观众恐怕知道的不多。但是,只要一提到《南征北战》中有勇有谋的解放军高营长、《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羊城暗哨》中孤胆英雄的公安侦察员、《铁道游击队》中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沙漠追匪记》中的为革命而献身的骑兵班长,还有《桃花扇》中的多情而又变节的一代名士侯公子,那么,热情和痴情的观众定会对这些中国著名的影片中的著名角色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这些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影迷朋友熟知的银幕角色的扮演者,正是鲜为人知的冯喆。


不难看出,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他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的“性格演员”。 然而,冯喆早在“文革”初期就已经在偏僻遥远的大西南默默无闻地含冤死去,他留给人们的只有生前在银幕上永久定格的音容笑貌。

.......

         那母警察--妈的个老B!!!!!!!!!!!!!
8楼#
发布于:2006-01-06 22:58
羊城暗哨,金沙江畔
记得《大众电影》上有纪念他的文章,如果他不离开上海,就不会去世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他永远留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那么英俊倜傥风流儒雅~~~~~~
     
光影虫虫
制片小组
制片小组
  • 最后登录2024-02-15
9楼#
发布于:2006-01-07 15:15
他的离去固然有那个女警察的原因,但他的妻子张光茹是罪魁祸首,娶不到贤惠的妻子是男人的一大悲哀!
问:“楼主张光茹是演员吗?她的命运又会怎样”?
10楼#
发布于:2006-01-07 22:49
zt

1966年到1969年,是“文革”掀起的狂飙最为猛烈之时,来势凶猛的“红色风暴”已席卷全国。四川自然是紧跟形势,1969年新春刚开始,江青的爪牙刘结挺、张西挺把持的省“革委会”就迅速做出决定,把整个省级文化系统单位的人员,全部赶到著名的“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所在地——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也就是所谓的“刘文彩庄园”去接受阶级斗争再教育。全班人马一千多人都驻扎在安仁镇中学,当时名称叫:“四川省级文化系统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而对那些重点管制的“专政对象”,则集中在与一般人员居住的相隔一片草坪的一排并列的大教室里,即后来称为的“红色牛棚”,并按照军事化管理,对他们每天要进行集合、点名、操练、训话以及开展时事学习和“革命大批判”等活动。
                        冯?作为“黑线人物”,自然被列为“专政对象”的对象之一的,其他两类则为“走资派”、“当权派”。这个学习班的活动,首先是“天天读”、“天天学”,而且是早请示,晚汇报。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大批判”,再就是每逢“最高指示”下达,而开展的游行、集合、庆祝活动。他们往往扛着红旗,呼喊口号,敲锣打鼓,扛着领袖像,唱着语录歌,跳着忠字舞,浩浩荡荡在安仁镇那条小石子路上,反复折腾得筋疲力尽,直到造反派们也感到疲惫时,方才收兵。
                        1969年的初夏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里对“重点管制对象”的历史问题和现行表现,正在进行综合定论。所以令人倍感恐怖的“大逼供”全线铺开,这些“重点管制对象”一个个被单独带走,重新进行提审,令其交代过去所谓的历史问题,过去的批斗、游街和毒打,现在升级到更为残酷的严刑逼供。
                        6月2日这一天,整个“集中营”内充满了阴森恐怖、令人窒息的气氛。突然,院里的高音喇叭,猛地传出凶神恶煞般的声音:“冯?,你在哪里?赶快回来!如不回来,后果自负……”这种声音反复叫嚷了十几遍。在这吼叫声中,十几个专政队员来回奔跑,像是在上天入地般搜查“逃犯”。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在大草坪上,生硬地宣布:“冯?在堆煤的破屋子里,上吊自杀了。他自绝于党和人民,死有余辜。”就这样,一代影星冯?自此永远消失于人间,他死亡的时间是1969年6月2日,年仅48岁。
                        然而,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历史以真实的本来面目,冯?的死因,从定性的“自杀”中,却出现了几处明显的疑点和破绽:
                        其一,冯?在学习班里性格是较为开朗的,且与大家能团结一片,自杀前,还在学习班和大家一起学习,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的厌世情绪,突然自杀,来势蹊跷;
                        其二,据见过冯?遗体的峨影厂的同事说,冯?决非是上吊自杀,因为他表情从容,不是上吊死后的面部变形。后来,冯?的妹妹冯琳前往峨影参加冯?的追悼会,一位同情冯?的同事,曾悄悄地暗示说:“你哥哥人长得很漂亮,死得也漂亮。”
                        其三,冯?在死亡的头天下午,曾被造反派几个头目叫去训话,至此再也有去无回。显而易见,冯?的死因,与这几个造反派头目有直接关系。据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忍不住对冯?的妹妹冯琳说:他曾亲眼见到冯?与造反派头目有争执,冯?是被造反派头目一气之下用一张三条腿的板凳对后脑勺打死的;
                        其四,冯?在死后被伪造成上吊自杀,其现场即安排在他生前负责给学习班一千多人烧水的开水房的煤堆里,似乎符合情理。随后,又在宣布他死亡的当天下午,赶忙送往火葬场当即火化,进行焚尸灭迹,其用意就是由此查无凭证,死无对证。
                        冯?的非正常死亡,是死在“文革”的残酷迫害的高压之下,是死在灭绝人性的造反派手中,同时也是死在自己妻子张光茹的手中。可叹一代影星冯?,他的人生悲剧正是由他的爱情悲剧所酿造,如果说夫妻两人能志同道合,在逆境中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话,冯?也许不会过早地碧落黄泉,死于非命。
                        记不清是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人是可以在活人心中死去的,而死人却可以在活人心中活着。”细品此话,不无道理,而且含义深邃,冯?正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距今已经故去整整30多个春秋,但他所主演的23部影片,其中最著名的还能够时常放映、播出,人们乐意看到他的银幕形象,足可表明广大观众、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对他的深深缅怀和长久追忆。这久久挥之不去、浓郁深厚的“怀旧情结”,不仅仅只是欣赏和哀挽他昔日的银幕风采,更多的是影迷朋友,对一个已故多年的著名演员,有一种发自内心由衷的爱戴,这也是对一个不该过早凋谢的生命,所倾注的真情表白……
林凌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9-07-14
11楼#
发布于:2006-01-08 05:37
下面是引用凌波微步于2006-1-7 15:15发表的:
他的离去固然有那个女警察的原因,但他的妻子张光茹是罪魁祸首,娶不到贤惠的妻子是男人的一大悲哀!
问:“楼主张光茹是演员吗?她的命运又会怎样”?


张光茹是位川剧演员,解放前就比较出名,40年代和冯喆结婚后留在了上海。50年代中期,为了继续演出川剧,她自愿去了四川,开始了和冯喆两地分居的生活。
紫悠
  • 最后登录
12楼#
发布于:2006-07-17 15:18
不知张光茹现在有何感想
tom1870
  • 最后登录
13楼#
发布于:2006-07-17 16:05
冯喆作为那么有名的演员,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干吗非得跟着那警察?真有这事吗?
老片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10-24
  • 贴图大奖
14楼#
发布于:2006-07-17 16:51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