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45回复:6
佐罗Zorro ~~~~~~~~~
佐罗Zorro ~~~~~~~~~
在我小的时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是《佐罗》 童自荣和邱岳峰,是他们的声音,令片中的部分段落成为我们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佐罗是少年人心中的英雄,中年人眼里的侠客,老年人呼唤的公正的化身,少女睡梦中的白马王子,在那时的胡同里,你会看到十二岁的少年一边模仿童自荣的声音大声说着佐罗的台词:“无声就是默许,是不是,维尔塔上校。” “一匹马,关键是要一匹马” OH~~~~~~~~是佐罗(音乐想起) |
|
1楼#
发布于:2006-04-28 22:22
超棒的曲子~
|
|
|
2楼#
发布于:2006-04-28 22:25
噶西亚~~~~~~~~~~~OH~~你太胖了~你只会欺侮无辜的百姓!!
叉叉几下~~~在他的裤子后面华了一个~~~~~~~~~~Z |
|
4楼#
发布于:2006-04-29 08:44
在《艺术人生》上第一次看到童自荣时,非常激动,因为他的声音,短短的一句话使我一下子确定是:《佐罗》--阿兰·德龙,马上就想起奥丁西娅表妹,还有那个“是的,先生,您呢”、“是的,先生,您呢”的嘎西亚。让人惊讶的是,我并未过多地思考影片本身的情节,其他的东西却迎面扑来,这,使我招架不住。时间感的忽然疯涌而至,使许多的链接,一下子跑了出来,击打着我。甚至门前的两棵垂柳、篱笆墙外的那片沼泽、坡上的一户人家,还有风雪的小路……我不知道,这些情节是否跟我的忏悔抑或其他灵魂深处的东西有关,十分清楚的一点是,那一刻,我宁静而心怀感恩。
|
|
5楼#
发布于:2006-04-29 20:56
小任朋友的LOGO是金城武啊!初看时也像陆毅,您是追捧俊男一族的,基本上是信奉“偶像派”的。而嘎西亚是作为俊男陪衬的,所以你身边需要一个“丑男”朋友,就像佐罗与嘎西亚,“童”声旁要有“翁”声一样。可能俺的容貌长得比较适合做陪衬……
那句“是!您哪”的口气在翻译上似乎是学《茶馆》里店小二的京味儿应答,观众们会一时反应不过来。而上译的整体风格倾向于带洋文吐字念白的“海派”语音,如把“加里森”念成“盖~尔森”;把“佐罗”念作“梭~罗”。另有一句“海派”台词更典型,是《海狼》里的“轧(念‘嘎’音)轧苗头,还是轧轧朋友”,把沪上俚语都放了进去。 相比之下,有一部译制片《青山翠谷》刘广宁配小男孩,对着毕克(派克)叫“爹~!”听下来的感觉怪怪的,活像《红灯记》李铁梅向父亲李玉和撒娇。上译风格较统一、成熟的应该首推《尼罗河上的惨案》,其群戏是最成功的典范。而东影早期译制片《普通一兵》里有一句士兵的东北味对话“他还有点儿抹不开呢”倒是很符合俄罗斯“伏特加”烧酒的味道。 |
|
|
6楼#
发布于:2006-04-30 00:52
我不是你认为的那种追星族,也不是什么信奉“偶像派”,只是我喜欢的类型罢了。
如果我是追星的,我也不会到这里发帖子,个人认为外表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的修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也相当重要。这里是电影文化的交流,电影文化的演变,电影文化的思想。 随便什么事情不要轻易地去下结论,哲学上讲,现象和本质区别(我就不详细谈论)如果你是轻易下结论的人,那么说明你是比较轻浮的人。请你不要见怪:) 在这里是放松心情,放松思想,与电影爱好者和配音爱好者交流的大舞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