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85回复:3

[原创] 总会有读诗的人:《日瓦格医生》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6-13 07:08
总会有读诗的人:《日瓦格医生》
—— 银幕视觉经典《日瓦格医生》

导演:大卫 里恩
原著:帕斯捷尔纳克
编剧:罗伯特 鲍特
主演:奥马尔 沙里夫  朱莉 克里斯蒂  亚历克 吉尼斯  杰拉尔丁 卓别林  汤姆 考特尼
出品: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1965年摄制
奖项:获1966年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编剧 摄影 艺术指导 作曲 服装设计五项金像奖


四十年前的1966年的四月之春,在圣莫尼卡公共会堂的颁奖式上,故事影片《日瓦格医生》输给了罗伯特 怀丝执导的影片《音乐之声》。这一夜,影片《日瓦格医生》只是拿走了最佳编剧 摄影 艺术指导 作曲 服装设计五项金像奖。有点意思的是,在影片《音乐之声》收获的五项奥斯卡奖座最佳影片,最佳导演,音响,剪辑和作曲当中,最佳作曲这一项跟影片《日瓦格医生》的作曲重合拿奖。稍有不同地是,影片《音乐之声》的音乐人欧文 科斯特尔比较偏重电影的诗画配乐的情境部份,而影片《日瓦格医生》的写谱人莫利斯 贾莱则更加求诉于电影的作曲主题。两部片子的作曲各有千秋,无疑是说得过去的。

按照常理,影片《日瓦格医生》导演大卫 里恩先生在1966年奥斯卡之夜也应当没有什么应该太难过的。因为仅仅才是上一回不久时候,第三十五届奥斯卡大奖典礼上,名导大卫 里恩凭借着他的电影力作《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举拿走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小金人座像。影片《日瓦格医生》的序片极长。一副白桦树的空镜伴着绵绵音乐。那副黄绿蓝白相间的白桦画景有一点近似东瀛画坛巨匠东山魁夷的水山名画。接下来电影《日瓦格医生》进入正题。弱小年少孤儿尤里 日瓦格的身份介绍属于回溯式的插曲。墓场一段十分悲情。影画的悲调艰难摇曳着沙皇俄国的统治。《日瓦格医生》很快步入人生的现实。孤儿尤里 日瓦格在父母邻人葛罗米柯家慢慢长大,上学成为医生,娶了恩人葛罗米柯家的女儿冬妮亚为妻。孤儿尤里 日瓦格成为影片的绝对男主人公。

尤里 日瓦格:一个新旧世纪之交小人物,一个被旧式沙皇权贵遗弃了的私生子。一个不断梦想冲破个人牢笼般先天恶劣命运的平凡医生,贯穿于整个“史诗”式的影片《日瓦格医生》的经纬深处。一部比较象样的视听艺术好看之缘,往往都是因了它立体的和稍带仰视的反映人生与人性。影片《日瓦格医生》就是这样一部着重于史的叙述的象征性电影。正统的纯情故事弦外之音,总会出现另一位女主人公。冬妮亚之外出现了另外一位裁缝的女儿拉拉。其实影片《日瓦格医生》的大部份后来故事,几乎全都环绕着日瓦格医生与拉拉展开。总会有读诗的人,也总会有心内纯爱之情的人。日瓦格医生就是这样的人。尽管日瓦格医生身上的缺点也多。可是他一直都是努力着去克服自我不足的一个人。包括他的爱。还有他的情。

影片《日瓦格医生》里面的主要人物日瓦格医生在电影里面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他有哭,他有笑,他也有烦恼甚至危难关头放弃欲生的念头。日瓦格医生的生活里也有许多经典式的台词。其中有这么一句让人捉磨不止的普通老话:“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生活中总会还有读诗的人”是这部197分钟片长的电影里面格外富有韵味的言语。属于该片万千话语对白及台词当中最富有意昧的人物的高级思维调式。想一想,品一品,“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言语简单,内含深醒,是一句在困苦生活里面可以常读常新的踏实话。“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多么的自给自足呵?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许多欧洲电影导演执筒的经典影片当中,确实有比较多的类似“总会有读诗的人”这一式的人物语言。漾溢着希望,流淌着生息,活水一般泊泊的进入观众的视听境界。

其实单就大卫 里恩个人的影片而言,类似“总会有读诗的人”这样的人物语言也是层出不穷的。比如观众再熟悉不过的名片《鸳梦重温》中,就有这样一句模式化的经典台词。女主人公在寻尽爱人的踪迹之余,煎熬地道出来这样一句心里话:“我的生活从你开始。”。我的生活从你开始。这样的话听了,真的叫人不能不受感染和向往。也愿意跟着讲这样话的女红一起往前走。一份良好扎实的情感的首要条件,也许必是这样子的:“我的生活从你开始”。如果我们在这一部影片《日瓦格医生》读后,再一次观看大卫 里恩执导的又一名片《孤星血泪》犹会发现,大卫 里恩导演在同情和关注着视野所及的整个人类命运的同时,也还特别关注与关爱着一代春青少年们的晴暖圆缺。家,一直是日瓦格走上人生的最初一步。家,也是一个人爱心养成的一处场所。

胡兰成在个人的名篇《中国文学史话》中谈及到“西方文学是社会的。”而我们知道,家又是整个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引线。影片《日瓦格医生》告诉我们,现实生活里面的家庭歧视远远苦于冶政斗争的层次。家庭生活常常属于一个人面对日子好坏的底线。电影中的日瓦格医生到了无家可归的时候,最终才走上了无言又无奈的流浪征途。不过不要紧的是,日瓦格医生始终是那么的坚定着个人的光明信念。把个人的不幸运生活当做诗一样来过。那么的坚信“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这里不太渴求影片《日瓦格医生》属于那一种比较小儿科的所谓励志电影。影片《日瓦格医生》的艺术境界早就远远的高超于了什么励志方略的东西。影片《日瓦格医生》甚至是一种高于了普通人性的视听作品。

对于日瓦格医生,爱心又是具体的现实。该爱要爱。该恨当恨。日瓦格医生就是这样的人。日瓦格医生的情始于某种母爱?而最终几乎又是丧于另一种母爱。关于这一点,恐怕还是要稍稍一读《日瓦格医生》原创文本,可能收益更大?记得小说原作《日瓦格医生》一开篇这样讲道“母亲在世的时候,尤里甚至还不知道父亲早就遗弃了他们”。通过电影或者小说知道,日瓦格医生的这一生,身边紧紧环绕了不多数的几个亲密女人。包括母亲,妻子还有那衷情的恋人。日瓦格甚至最后是为了真情而死的。能为一份真情而逝,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影片《日瓦格医生》中的日瓦格之死是那么的突然。并且镜头最后画页也永远的不期望交待日瓦格临终之前,在莫斯科尼基塔大街的电车上看见的那个女人,究竟是不是他的恋人拉拉?害怕失望?

刻意去品读了小说《日瓦格医生》的倒数第二章。书上印着这样的文字:“那个穿着淡紫色连衣裙的女士过了一会儿又出现在电车窗前。日瓦格医生感到一阵头晕,四肢无力。他强撑着从座位上站起来,想打开电车的窗户,可是怎么也打不开……” 就这么,日瓦格医生死了。死在了他日夜幻想出现的恋人面前。人毕竞是有情动物。面对现实中有的情,我还真的有一些不太怎么习惯接受。比如对于情搞一些什么:“过去就让它过去吧”,“好就在一起,不好就拉倒”之类的东西。讲这一类言语的人们,若看了新近一部翻拍自高仓健主演的名片(《南极物语》)《零下八度》,当中名犬动物的感情之后,恐怕是要脸红的?更多时候在喧嚣街头,那些款款去来的狗猫宠物从一定的视角下,真有可能纯净了人心当中不少的为善情感?其实太多的经典名片中的人物情感,都是值得生活现实里的人们珍视与借鉴的。

比如这一部影片《日瓦格医生》。又比如大卫 里恩的其它名片《印度支行》《瑞安的女儿》等等当中的人物形象语言与行为,也都是那么的一缕新蟾,随人天角。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总会有读诗的人。所谓的诗,在这里并不一定单纯是指影片《日瓦格医生》中间,日瓦格诗集当中的那些意浓情诗。诗在这里,仿佛已经是一种春近来时,越断山青的人生意境了。诗是爱心的诗。生活当中总会有读诗的人。生活里,哪怕有那么一丝半句闪着哪怕属于一丝丝明光的人情语言呢?大概也会叫我们的生活静透许多。喧热的物质生活是否太需要华美一点的理想来点缀了呢?诗是美的。生活当中总会有读诗的人。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传统国学的初学者科目是把所谓诗是当作经来读的。所谓经,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有言:“其强半皆古人之所谓传也”。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还是来听一听电影《日瓦格医生》里面那位日瓦格医生诉说的某一种诗情画意吧 ——

天边燃尽晚霞的余光
在荒僻的松林泥泞路上
朝向远方乌拉尔的田庄
骑者蜘蹰纺徨
一路匆匆赶上


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
奥兰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11-23
  • 贴图大奖
  • 现实互动奖
1楼#
发布于:2006-06-13 11:32
确实是好片子,音乐,故事,摄影,表演,服装,道具等等都给人们留下强烈印象,我觉得只有与后来的英国病人接近此片的水准。
2楼#
发布于:2006-06-13 13:39
下面是引用奥兰多于2006-6-13 11:32发表的:
确实是好片子,音乐,故事,摄影,表演,服装,道具等等都给人们留下强烈印象,我觉得只有与后来的英国病人接近此片的水准。


非常谢谢奥兰多。


大卫.里恩导演的史诗式战争文艺巨片改编自苏联作家鲍利斯彼斯特纳克的诺贝文学奖作品,着重描写了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的爱情故事。熠熠的北国风光和动荡的时代背景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译制经典
钻石会员
钻石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5
  • 贴图大奖
3楼#
发布于:2006-06-13 13:51
支持原创!
—— 哦!亲爱的,有句忠告,像美国人常常说的,悠着点。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