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324回复:38
[原创]观译制片经典《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谋杀案》有感
以上三部片子都是根据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佳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而成,而且都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进,通过配音演员的努力,最终的国语配音版的效果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是让中国观众清楚的了解了剧情的发展。
昨天我一口气完整的看了这三部片子,在惊叹于小说家敏锐的逻辑思维时,也突发奇想,想谈谈对这三部片子的感想。(由于是名片,故事情节不多赘述)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是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个恶贯满盈的杀人凶手,十二个受害人的亲戚朋友、一位大名鼎鼎的法国(哦,不,先生,是比利时人)侦探波罗、一辆从伊斯坦布尔开往加莱的豪华列车,一件神秘的谋杀案(确切的是复仇)就这样开始了。克里斯蒂喜欢把故事安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空间-一条游船、一座小岛、一列火车等等,这样就排除了其他一些干扰(当然凶手也不可能逃跑),便于波罗侦破。但是仅仅从侦探角度上来说,这部片子我认为没有《尼》剧和《阳》剧的情节引人入胜。影片开始就给出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案子,而从后面第一个问话的人开始就很直白的表明了跟阿姆斯特朗一家的关系,也就是说,即使不需要等到最后波罗的结案陈词,很多观众就可以很清楚的想到两个案子的联系,容易就想到“复仇”这个词语。最后波罗的结案,也只是做到了这十二个人都有杀人动机,并不能证明这十二个人都参与了杀人。当然片中波罗根据死者身上十二处深浅不一的刀口,“证明”了这十二个人一人一刀参与了谋杀。所以我认为这部片子从侦探角度讲故事情节有点弱。 《阳光下的罪恶》-一位风情万种的女士在一个供富人游乐的小岛上被杀了,碰巧波罗也在那里,侦察开始了。我很骄傲因为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就认为那个参与杀人的女士故意调整了手表,使人证明了她没有作案时间。单从这件谋杀案来说,也写得很不错,一波三折。但是有几处地方我认为可以改进。首先就是影片一开始的那桩骗保险的杀人案仅仅最后结案时引出了作案的夫妇有前科,我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可以删去,增加影片完整性。其次,故事发生的小岛上,面积比船、火车大多了,因此有必要交代一下几个重要的地点(案发海滩、旅馆、悬崖、画画、海滩)几者的关系,片中虽然提到,但是不太直观,比如让老板娘当着波罗先生的面在岛的模型上指给他看,效果会好一点。还有就是情节比较散,案发时人物散布在岛的各处,个做个的事,联系比较少。但是这点似乎很难改进,因为如果要改的话,跟重写一部小说没什么区别了。 《尼罗河上的惨案》-我认为本片是这三部里面从情节上说最好的一个。配音也是最好的一个(上译厂的名家都出动了)。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一个现代陈世美的故事,事实证明这个很有效果,误导的很多观众。这点上就比《阳》剧开始那个跟后面没关系、直到片子最后才出现的,让人看了莫名其妙的案子好的多。在凶杀案发生前,波罗就从各种角度发现船上几乎都是于被害人有过节的人,这就很婉转的交代了每个人都有杀人动机,遗憾的是前述的《东》剧到这里就结束了。凶杀案开始暗示我们是一个情杀案,但是情杀案怀疑的女主角有不在场的证据巧的是每个人都有杀人的时间和动机,妙就妙在这里,而《阳》剧是每个人有动机没作案时间。现在波罗就是要从一大堆都可能是凶手的人里面找出凶手,幸运的是这次他没有像在东方快车里一样把所有有动机的人都认为是凶手。总的来说拍的很好,很有看头,但是有几个地方我认为还是不懂。有几个问题没有交代清楚:1。在神庙里推石头的人到底是谁,波罗曾经在推测是说过是美国商人推的,但是最后这点没有得到确认。2。那位偷死者珍珠项链的夫人是什么时候偷的。3。为什么凶手赛蒙要把那瓶装着红墨水的指甲油瓶再放回原处?!他完全可以毁灭证据朝尼罗河里一扔就是了,为什么要放回原处?!让人难以理解,大概是为了让波罗先生早点破案吧 ^_^ |
|
2楼#
发布于:2006-06-19 11:33
我还有一个问题:
以前小时候看《尼罗河上的惨案》时,记得最后波罗和雷斯上校的对话 大意是,波罗诈杰基说他们有“印模实验”可以验证她是否开过枪,上校对波罗说这一招很玄,因为在船上没法做“印模实验”,最后波罗说:“你太老实了,根本就没有印模实验”。 我印象里这最后一句话非常深刻,可现在反复看译制经典都没有这句话了,不知道是我自己记错了,还是确实有两个版本,也许当年电影审查部门觉得大侦探用子虚无有的鉴证方式破案不太正大光明,所以最后删了。 期待有哪位高手能够解开这个疑问。 |
|
3楼#
发布于:2006-06-19 11:38
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管他什么“印模实验”
|
|
|
4楼#
发布于:2006-06-19 11:41
|
|
|
5楼#
发布于:2006-06-19 11:48
最后雷斯上校说,船上没有腊。波罗嘲讽的说:“你真老师啊,上校,你真老实。”以前就是这样的台词。
|
|
|
6楼#
发布于:2006-06-19 11:58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侦探题材的弱点,为了吸引观众,往往情节复杂,犯罪分子手段高超,之后就会带来一个问题:缺少证据。因为光凭推理是不能定罪的,所以波罗要么故弄玄虚、要么犯罪分子自己理亏跳出来承认,否则是定不了罪的。
|
|
7楼#
发布于:2006-06-19 13:02
波罗最后对雷斯上校说的是:“你真老实!我的上校,你可真老实!哈哈。”没有‘根本就没有印模实验’这句词
|
|
|
9楼#
发布于:2006-06-19 14:46
实际上《尼》和《阳》只是配音方面的经典,这是本网广大朋友公认的,但情节都经不起推敲的,很多情节是为了情节而情节,太多巧合与人为设置,若按常理是绝对不能发展下去。《东》开始的案件交待纯粹是个败笔,原小说就不是这样处理的。
|
|
|
10楼#
发布于:2006-06-19 14:54
还有,彼得。乌斯蒂诺夫1987主演的《死亡约会》里,他饰演的大侦探波洛,这片影响不大,原来在有限电视里经常放,配音还算可以,但现在却找不到盘。
|
|
11楼#
发布于:2006-06-19 17:27
下面是引用奥兰多于2006-6-19 14:54发表的: 请问兄台知道哪里有下《死亡约会》吗?! |
|
13楼#
发布于:2006-06-19 20:05
下面是引用奥兰多于2006-6-19 20:00发表的: 我在emule里找到了,但是没有字幕,我准备自己翻译一下(当然如果我可以的话^_^),到时候奉献给大家! |
|
14楼#
发布于:2006-06-19 21:03
下面是引用奥兰多于2006-6-19 14:54发表的: 应该是《古宅迷踪》或者《人性记录》吧,《死亡约会》好象没有引进。 |
|
15楼#
发布于:2006-06-19 21:23
最近,阿加莎的作品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有意者请留意各地新华书店详情。
|
|
16楼#
发布于:2006-06-20 12:50
下面是引用马普尔小姐于2006-6-19 21:03发表的: 这个片的录像引进过,我看过,波洛的造型已经有些老了,灰白的胡子和头发,行动也迟缓了,那时他有 66岁了。这是那片的连环画。 |
|
18楼#
发布于:2006-06-20 17:50
下面是引用马普尔小姐于2006-6-20 17:35发表的: 这三部我都有,可是没有字幕,原版英语,正在挥汗如雨,老牛拖车得翻译。 望哪一个好心人提供一下字幕,谢谢 |
|
19楼#
发布于:2006-06-28 15:56
我以前看尼剧的时候绝对是听到大侦探说根本就没有印模实验这句台词的,好像前面上校说他没法做这个实验,因为船上没有腊,结果就得到了这句回答。
|
|
20楼#
发布于:2006-06-28 16:21
楼上兄弟,我总算找到知音了,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啊
我突然想到,其实去查一下原著就一清二楚了,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我就不信不能查个水落石出。 |
|
22楼#
发布于:2006-07-02 15:32
下面是引用飞飞同学于2006-6-19 21:23发表的: 最近才出?我六年前就买了一套,大概是80册左右,花了我一千多大洋呢。 |
|
|
23楼#
发布于:2006-07-02 21:30
下面是引用上译迷于2006-7-2 15:32发表的: 外币市场价吧? |
|
|
25楼#
发布于:2006-08-29 20:41
16楼的连环画真的是《死亡约会》吗?能否说以下内容。我本来想上淘宝买,可是后来发现介绍连环画是1987年出版发行的,而《死亡约会》是1988年拍的,而且《死亡约会》应该没有什么“海滨凶宅”吧,我记得案子是在一个沙漠帐篷里面。
另外关于《阳光下的罪恶》,我看到许多阿婆官网的阿迷总结出来了电影改编之后有许多原著没有的漏洞,给大家看一下,权当一乐: 1.女凶手跑上崖顶,为什么要冲着琳达挥手呢?如果她不挥手,琳达也知道她是在12点左右离开山凹湾,而且也没有了波洛后来的疑问,就是为什么那个写小说的没有提到她,同时她有恐高症的借口也不会被识破了。 2.琳达和那个写小说的碰见是在和女凶手挥别后接近半个小时吧,琳达难道不怀疑两个人提出的时间证明吗? 3.打晕死者的话,万一男凶手来的时候,她醒过来,从山洞出来怎么办? 4.既然死者已经被打晕,女凶手何必伪装成死者?晕了就和死了差不多。 |
|
26楼#
发布于:2006-08-29 22:39
请问这三部都是上译译配的吗?我只有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是央视重配的版本,上译的版本则是通过录音剪辑来重温的。
|
|
27楼#
发布于:2006-08-30 00:41
引用第19楼ss23于2006-6-28 15:56发表的“”: 不仅如此。在我的记忆里,自沪光电影院举办“庆祝上译厂成立35周年暨优秀译制片影展”至今,一句非常适合黄色小说家奥特伯恩太太所说的台词,也没了。 |
|
28楼#
发布于:2006-08-30 08:58
非常喜欢看阳光下的罪恶,很多朋友都觉得本片的汽车、沙滩等比较散,可我觉得这更增加了破案的难度和影片的悬疑程度,而且最后泼罗结案陈词的时候,影片采用多画面、多人物、多场景的交换拍摄和叙述,让人看着很是过瘾
而尼罗河上的惨案可能更紧凑一些,但翻来覆去都在一只船上,视野和想象空间都受约束 至于东方快车,剧情设计悬念感差,主演比乌斯帝诺夫缺乏吸引力,虽然他的形象可能更接近原著,但比起老乌来 太过于书卷气,没有那种诙谐的幽默和灵气 |
|
|
29楼#
发布于:2006-08-30 11:55
引用第19楼ss23于2006-6-28 15:56发表的“”: 尼剧我是在电影院看的,记得好像是有“印模实验”这样的台词。 |
|
|
30楼#
发布于:2006-08-30 15:52
引用第19楼ss23于2006-6-28 15:56发表的“”: 应该没错,我也听到这句台词的。 |
|
31楼#
发布于:2006-09-09 16:00
我怎么觉得阳光下的罪恶有3个国语版本,上译/央视/未知,未知那个版本经常在各地方电视台重播,央视那个版本好像是完整版,比其它2个版本长10分钟左右
|
|
32楼#
发布于:2006-09-09 21:37
道尔:你没有证据,你什么证据也没有!
瑞斯:会有证据的,你别担心,你不能逍遥法外。 道尔:不吗?没证据陪审团不会相信,你打算从哪找证据,林耐特那? 波罗:哦,不,不是林耐特,从你那! 道尔:什么意思? 杰基:他是诈你,塞蒙。 波罗:这完全不是诈你,有一种简单的实验,现在任何法庭都承认它可以作为真凭实据,叫做印模实验。 道尔:印模实验? 。。。。。。 波罗:呵呵,上校,你来进行这实验? 瑞斯:听候吩咐。 波罗:我想你当然愿意接受这个实验,一点不痛苦,就是有点热乎乎的。 道尔:杰基,我们? 杰基:我们怎么办?没办法,完了。 。。。。。。 瑞斯:你这案子破的真高明,你知道我当时不可能做那个印模实验,我没有蜡。 波罗:你真老实,我的上校,你可真老实! 这是结尾的部分台词 |
|
33楼#
发布于:2006-09-10 10:25
"你真老实,我的上校,你可真老实啊!"——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为什么非得说出“根本没有印模试验”呢。
人文版新出的阿婆小说,采用老译本后又加以“修订”的,各位要特别谨慎了,因为“修订”有可能弄巧成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最最有名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贵州和人文都采用了老版宫英海译本,不同在于,贵州版除将人名跟全套书统一外(比如将“普瓦罗”修订为“波洛”),译文基本没有改动,而人文版则对译文做了所谓“修订”,说是要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实则不伦不类。相比之下,本人比不能容忍“白罗“更难以容忍”帅哥“”炒鱿鱼“”我好喜欢他“这样的字眼出现在阿婆的小说里。所以,目前本人手头不得不收了三本《尼罗河上的惨案》,最早为1979年江苏人民出版本的,因为品相太旧,得知这次人文版使用的是老译本后,赶紧去买了来,结果发现上述问题,大失所望,只好又去淘宝网淘了一本贵州版的,折腾哦。 |
|
|
34楼#
发布于:2006-09-11 16:07
楼上的都是内行啊,佩服佩服
|
|
|
35楼#
发布于:2006-09-20 10:28
三部影片都很精彩,相对来说《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更胜一畴,两片中的风光或古老神秘,或旖旎安逸,比起全剧都发生在封闭车厢中的《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更吸引人。但对于配音爱好者,《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中上译的配音则是最引人入胜的。
|
|
36楼#
发布于:2006-09-20 14:59
引用第15楼飞飞同学于2006-6-19 21:23发表的言论: 我九九年元月买了一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套装。一共八十本,人民出版社又出了? |
|
|
37楼#
发布于:2006-09-20 15:04
引用第33楼子然于2006-9-10 10:25发表的言论: 我买的就是贵州版的,书面设计包装和印刷质量还是很不错的,80本,我是99年买了一套。 |
|
|
38楼#
发布于:2006-09-22 08:18
个人观点,《尼》和《阳》剧中演绎的波罗可称经典,不说空前也说绝后了,比《东》剧强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