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48回复:0

[转贴]中国电影产业化渐次展开:一部大片路线图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7-30 14:23
  中国电影产业化渐次展开:一部大片路线图

李宏宇 南方周末  
 
  2002年6月,全国出现31条电影院线。2003年3月,国产电影发行权全面放开。2003年8月8日,进口影片发行的“第二家公司”华影电影发行公司挂牌。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渐次展开。
 
  7月上旬,已加上中文字幕的《终结者3》工作拷贝由华纳公司专门派人,一路24小时看护,送到中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有不少国外影片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中影的视线,还有更多是通过中影进出口公司业务员到国外参加电影节和电影市场看片。每年经他们过目的国外电影总计有800-1000部。从这些电影中,大约100部影片被提交到一个选片委员会,再度筛选出70-80部,送交电影局审片。通过的影片经过具体的引进程序,便决定了它将以分账式或卖断式进入中国。
 
  进入中国之前,《终结者3》的经历与以往的“大片”并无不同。但8月底,当它把影迷久盼的、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超级机器人“终结者”带到中国的数千面银幕之时,施瓦辛格一定不知道这部电影在遥远中国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发行:二分天下
 
  因为“非典”期间中国的电影发行暂停,当《终结者3》经过了如上程序进入中影进出口公司,与它相伴的已经有积攒下来的另5部进口影片;因为8月8日中国第二家拥有进口电影发行权的华影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影)即将挂牌,它和这5部影片经历了第一次进口电影的分配选择。
 
  华影与中影分配这6部影片的规则是:抽签决出A和B,然后按照“ABBA”的顺序,在4部影片中各自挑选2部;再抽签,按“AB”顺序分掉剩下的两部。华影作为刚成立的新公司得到优待,它免抽签获得优先权,首先挑选了《终结者3》。中影接着连续选了《飞龙再生》与《X战警2》,剩下一部《绿巨人》由华影得到。接下来的两部影片分配,用中影进口片发行公司经理许兵的话说:“大家都很谦让,都请对方先来。这时候就决定抽签。”这回中影抽到了A,选择了韩国影片《古典情人》,剩下《憨探妙警》归入华影。至此《终结者3》成为华影的进口分账式“大片”开张之作,成为中国进口电影发行“打破垄断”的标志。
 
  这之后,中国每年进口的20部分账式电影与30部卖断式电影,将在中影、华影两家发行公司参与下选片,向电影局报审通过后,仍由中影进出口公司统一购买。“在20部分账大片中,对1-3部双方都认为非常有价值的影片,由两家公司协商共同发行,按照各自投入发行成本的比例来分配利润。其他部分,每次都将由中影进出口公司拿出偶数部的影片,按照如上的规则分配给两家公司。”电影局宣发处长毛羽补充介绍说,这偶数部影片需要经过一个通报电影局的过程,因为“影片质量相对来说应该是均衡的,比如不能拿一个《终结者3》和《印度往事》往一块放”。而“ABBA”的顺序,对大家相对来说公平,因为如果是“ABAB”,那抽到A的一方就总是选到好片子。“这种状况下,我们觉得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公平,如果还觉得有不公平,最终可能还是会由电影局发挥点宏观调控的功能———电影局会保留这个职能,但是可能不会老用。”
 
看不清的竞争
 
  四川的峨嵋院线公司现在想在自己的影院放映《终结者3》,它需要向华影提出申请,在申请中说明自己打算在哪些———符合电影局规定有资格放映“大片”的———影院放映,说明需要的拷贝数和放映时间,之后按照规定的分账比例签合同。
 
  “合同条款总是固定的,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他说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他可能比飞机、邮政还厉害。”峨嵋院线总经理赵国庆颇有抱怨。虽然早有说法:两家发行公司今年发行国产电影、进口电影的综合业绩将决定它们明年进口大片的分配份额,赵国庆认为目前还看不出两家发行公司的竞争体现在哪儿,给了院线什么好处。“无非是中影公司的一半影片给了华影。比如说要演《终结者3》我必须找华影,要演《海底总动员》我必须找中影,除非你不演。但作为院线来说不可能不演,实际上它是一家垄断变成两家垄断。”而华影常务副总赵军并不否认,在《终结者3》上没有人跟他竞争:“只有我在发《终结者3》,我跟谁竞争?我是把这部片子拿到市场上和其他片子竞争。”
 
  而中影已经为对应竞争格局作内部结构调整。经过调整的中影进口影片发行公司是精干、年轻,只有16人的队伍。16人里,30岁以下的有10人,这10人里25岁以下的又占一半。“8个人是电影学院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理论,使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比老同志快。能够自己出点子,给外国片商提供非常漂亮的发行企划书,能够自己用外语解说演示。”进口片发行经理许兵说,“公司给我们的政策,是要让最精英的人做最尖端的事情。”她领导16人全力负责进口分账影片,买断式引进片分到另外一个部门。而且只做分账影片的首、二轮发行,之后大约10%的没有什么票房收益的收尾工作,又被分解到另一个部门。
 
  赵国庆是“第二公司”筹备的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对华影“整个诞生的过程都是清清楚楚的”。
 
  “1993年开始讨论打破中影公司独家垄断成立第二家发行公司,整整10年时间,要从一个国有的、垄断的中影公司拿走一半的资源,这就已经是向旧有电影体制动了一次大的手术,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是以后这两个公司各有各的院线呢?还是两个公司同时供应每一条院线?如果是后者,我觉得就没有达到改革电影发行体制的目的,最终是要走到院线的分配。”
 
院线:35家割据
 
  2001年12月广电总局发布1519号文件,要求“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要率先组建两条院线,否则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2002年6月,全国出现了31条院线。这31条院线有11条跨出了省域,有9个省份出现了两条院线。进入院线的影院共有800多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在当年长春的“WTO与中国电影产业高级论坛”上讲话,认为院线多了:“1999年美国本土票房70亿美元,就是560亿人民币,我们是8亿,美国是我们的70倍。但是美国本土市场的院线大的是六条,整个加起来,大大小小十几条,我们一个相当于它1/70的票房市场,我们有31条院线。”
 
  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院线35条。中影、华影两家公司同时向全部35条院线供片。
 
  赵国庆主张这样的规则:将来一家发行公司只能且必须向某些院线供片,这种供片是排他性的。“如果华影只向100家影院供片,中影只向100家影院供片,看谁供应得好。一两年后影院、院线可以跑,这样才有竞争,才有积极性。”作为院线经理,赵国庆说自己本不应该这样想———影院当然希望能两家的都要,尽可能多放大片,因为好赚钱:“这是从中国电影产业的立场出发。国产片所有院线都可以演,别怕多,进口片就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如果真的没有国产电影了,那么人家想怎么要价就怎么要了。如果我们每年有两三部《英雄》这样的影片,国外片商也不敢轻易要高价。”按WTO条文规定,中国进口分账式大片将逐年递增,直至每年50部。“如果院线不分开,那时所有影院每星期都有一部进口片。进口片还演不透,国产片哪来的档期?原来我们的大片票房那么高,为什么?因为一个月都在放《亡命天涯》,没有其他影片。”
 
  但他也承认,从目前来说不可能做到院线的分配。“这两个公司现在所做的,是为他们今后能够赢得院线做铺垫。”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2002年完成的院线制改革可以说是第一步,华影的成立是第二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回忆说,讨论“第二公司”成立,“最开始是说分院线的。全国的院线由他们两家分头去控制,不能是两家都向所有院线发。”现在这成了改革设想的第三步。而设想中的第四步,就是华影拥有自己独立进口影片的权限。赵国庆说:“当时赵部长让我去做华影的时候,也谈了一些条件,包括允许华影公司自己去选片,但通过中影公司引进。现在是中影进出口公司选回片子,无非录像带拿回来以后,‘来,你们两家都来看一下,这个影片怎么样,要不要?’这都假的。我觉得应该是各有各的进口体系,这才是真正达到了竞争。”
 
影院:底层的无奈
 
  赵军向媒体宣布,华影发行的首部大片《终结者3》8月底上映之际,将请来女主角、德国名模克莉丝汀娜·罗根出席北京的首映式。大观楼电影院对此无动于衷。大观楼电影院是新影联的二轮影院。
 
  最初由57家影院签约的“新影联院线”,是国内第一个获得批准的院线公司。新影联目前拥有74家影院,60家在北京,大观楼电影院是其中的一家。院线的电影排映顺序是首轮影院、二轮影院和外围影院。按照惯例,《终结者3》首映至少10天之后,才会在大观楼影院放映。
 
  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大观楼电影院始建于1905年,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因为离旧时的“八大胡同”很近,周边又多有商店、饭馆,形成吃喝玩乐一条龙,1920年代初的大观楼成为全国首家男女同座的影院。解放后到1960年代初,因为大栅栏地区仍属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两大商业区之一,周围戏园遍布,影院一直保持红火。1976年影院在火灾中被毁,1988年才重新开业。现任经理苗造堂已经在这里任职10年,此前10年他是珠市口电影院经理,亲身经历了电影体制20年的变迁。
 
  1980年代初,影院属于文化事业单位。“解放后各部门单位都拿电影当一种福利,有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的,电影院自收自支。属于‘吃饭靠自己,发展靠国家’,电影票房收入解决职工工资,利润缴给国家,不纳税,影院改造和设备更新由则国家拨款。一直延续到1986、1987年,利改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有的运作全是企业模式,营业税,各种所得税,全部按企业来缴纳。”
 
  影院最火、经理最不着急的时候,就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看电影甚至是需要走后门。“文革中有一年,全年就演了一个片子,《海港》,场场满不说,业务员抽屉拉开里面全是烟。到了过年,业务员身边的挂历都是一堆一堆的。那会儿北京电影院连开放礼堂大概100多家,都是这样。”苗造堂回忆道。改革开放后大栅栏地区逐渐萧条,如今正在放映《黑客帝国2》的大观楼电影院门口很是冷清。作为二轮影院,《黑客帝国2》在大观楼的票价是30元,对南城市民来说相当高了。“这是北京发行放映协会定的价格,不能破坏行规搞价格竞争。”苗造堂解释。
 
  “电影体制改革20年了,让我说,实质的东西没变。为什么?第一,你仍然对影片的放映没有选择权,就是对你所经营的东西没有选择权。其次在管理过程当中仍然是‘吃饭靠自己,发展靠国家’,只不过国家现在也不管你了。再者排片依然是发行方怎么排,放映怎么做,档期依然是发行方说了算。”苗造堂似乎有着很多的无奈。“过去买断影片的时候,发行和放映各分一半票房———改革前我们不交税,但票价也低———虽然少点,吃喝够了。现在票价高了,但上座率下来了,虽然票房高了,但是有泡沫。应该是上座率、场次、人次和收入同高同低,现在是人次下去了场次下去了票价上来了,这泡沫能持续多久,谁也不敢说。我们有了变化,进口大片了。从大片,我们得到什么了?前两天媒体写黑客4000万票房,其实影院得到多少呢?大片分账,过去我们拿46%,新影联54%,现在两条院线,新影联让两个点,我们48%他52%。我要交营业税3%,电影基金5%,其他综合税还有3%,那么我们只拿到37%。100万我才拿37万,维持起来就很困难了。”从他略显寒酸的办公室看来,这家影院在经济上的确并不富裕。
 
  “上座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超过100%,现在北京的影院超过15%就是好的。实质上北京不是座位少银幕少,而是节目挑选余地少。再好的柜台没有好的商品,也没人来。为什么多厅影院效果好?影片极大丰富了,影院也就活了。电影是个什么东西?政府说,这是教育;拍电影的说,我这是艺术;到了发行部门,这是商品;到了放映这儿,那是饭碗啊。尺度、定位不一样。”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