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48回复:2
[转贴]译制片种类知多少
译制片种类知多少 [转帖]
我们平常看到的译制片一般都是从一种外语翻译成汉语的外国故事片,也就是汉语译制片,其实这只是一种译制片,如果我们将所有经过语言翻译的影片、电视片都称作译制片,那么译制片是有很多种的,而且译制配音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人需要汉语译制片,因为大多数观众不懂外语,即使有些观众懂一两门外语,但进口影片来自很多国家,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多种外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译制片里的汉语本身也是电影欣赏的审美对象,它不同于原文,也不同于国产影片的中文,它是一种"中间语",既包含着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也包含着汉语文化。喜爱译制片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感受,译制片的汉语对白别具风味,它融合了中外两种文化,是经过了艺术再加工、再创造而产生出来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也是译制片艺术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观众需要译制片,外国观众也同样需要他们的译制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事自己的译制片生产,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日本人用日语配音的一些美国影片就相当精致。电影译制一般由进口国完成,但也有出口国在出口之前就为外国观众译制好了的,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出口国要向外国大力推销它的电影的时候。美国就曾经花大价钱请李扬为他们的《米老鼠和唐老鸭》配音,以便打进中国市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还不懂汉语普通话,有些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很大,同样存在着语言障碍,无法直接观看汉语影片,所以我国还存在着不同民族语言和方言影片译制的需要。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区在民族语言影视译制片方面已经卓有成就,随着影视节目交流的日益增加,形式的不断翻新,经过语言翻译和处理的影视节目的数量越来越浩大了,样式也越来越纷繁复杂。无论是为了从总体上把握译制片,还是要探讨各种译制片中的具体问题,我们有必要该将各种各样的译制片进行系统分类,分析并概括出它们的基本特点。 从语言转换方向的角度分类 一部影片的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即影片原来的语言和需要翻译成的目标语言。这两种语言有两个基本关系,其一是跨度范围关系,即是跨国的还是国内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或者国内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其二是翻译的方向关系,也就是从哪一种语言翻译到另外的哪一种语言。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译制片分成四类: 1、外国影片汉语译制片这类影片是经过翻译处理的外国影片,原版影片上的语言是一种外国语言,翻译成中国的汉语。这种影片在译制片中所占比例最大,是译制片的主体,平常我们所说的"译制片"就是指这种影片。 2、中国影片外语译制片这类电影指用一种外国语言翻译配音的中国影片。原版电影的语言是汉语,目标语言是一种外语。我国电影工作者一直努力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为了让外国观众易于理解接受,他们曾经把很多影片译成外语电影,如英语的《小花》、法语的《城南旧事》等。还有些中国影片出口到国外,由外国人自己翻译成了他们自己的语言。长期以来,我国影片的进口和出口很不成比例,进口的远比出口的多,中国影视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将中国电影译制成外语电影,把中国电影推向国际市场。 3、中国影片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译制片中国是个地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众多,目前国内还存在着语言不通的问题。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很大,具有对译制成他们民族语言的国产电影的持续需要,如我国的西藏、新疆地区每年都需要把很多内地制作的汉语影视节目译制成当地民族语言节目。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就曾将《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翻译成粤语,将《水乡的春天》、《董存瑞》翻译成维吾尔语。 4、外国影片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译制片也有些外国电影被译制成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的影片,这种译制片为数不多,一般都由地方电视台译制。近些年日本、韩国的电视剧很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其中有些被翻译成了粤语,在广东、香港的电视台播放。 少数民族语言的影片也可以译制为汉语影片或外语影片,也就是少数民族影片汉语译制片、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外语译制片,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译制片,在此不多赘述。但属于这一类情况的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很多香港生产的影片使用的是粤语,引进到内地后翻译成了汉语普通话,这实际上是将一种方言的影片译制成了汉语普通话的影片。 从题材和体裁的角度分类 1、电影译制片 即翻译成中文的外国电影故事片。在各种译制片中,电影译制片的历史最长,数量最多,普及得最广,是译制片的主体。狭义的"译制片"概念指的就是这种译制片。 2、电视(连续)剧译制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电视机逐步在我国千家万户普及,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引进了很多外国电视剧,有单本剧,也有连续剧。如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血疑》等等。 3、其他还有纪录片译制片、科教片译制片、旅游风光片译制片,综艺节目译制片等等,例如《飞行史话》、《失落的文明》、《神秘的地球》、《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可以说,任何外国影视节目都可以通过语言翻译而制作成为中国观众服务的译制片。 从语言存在方式的角度分类 1、字幕译制片 就是在原版电影画面的底部叠加上中文字幕的外国电影,字幕的文字内容与人物的对白或画外解说员的解说在时间上同步。加字幕是最简便的影视译制方式,不必对原来的电影做任何改动,既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又保持了电影的完整。字幕译制片的缺点是观众看字幕时会影响看画面,难免顾此失彼,此外,用文字语言代替声音语言,丢掉了语言的动态美和生动性。 2、配音译制片 指用口头语言为影片里的人物或画外解说员配音的译制片。配音译制片的生产制作比较复杂,对脚本翻译、配音表演、录音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相对于字幕译制片,配音译制片更加完美,有更高的审美欣赏价值。译制片配音是在原有电影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翻译、配音表演、录音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我国的配音译制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形式,经典名作不胜枚举,如美国电影《乱世佳人》、日本电影《追捕》、英国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印度的《流浪者》等等。配音译制片的配音有三种方式: (1)现场解说 这是比较原始的为外国电影作口头翻译的方式,它不必对电影作任何加工,只是在放映时有人在现场做口头解说。这种方法在外国影片刚刚引进中国的时候用得比较多。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有些外国电影只在小范围放映,不可能进行完全的配音加工,有时也用这种方法。为外国电影作现场解说有时显得很滑稽,解说员通常是懂片中语言的翻译,事先看过电影,对影片的内容已经很熟悉,在放映的过程中他一个人要扮演片中所有人物,一会儿男,一会儿女,一会儿老,一会儿少,装神弄鬼似的,偶尔还要介绍一下情节背景,解释片中展现出的风土人情,还要扯着嗓子喊以便压住影片里的声音,忙得不亦乐乎。 (2)叠加配音 这种配音方法是将原版电影的声音音量调小,然后将中文话音叠加上去,观众可以同时听到两种语言的声音,原文的声音比较小,中文的声音比较大、比较清晰。叠加配音通常不对口型,原文的话音和中文的话音在时间上基本同步。这种方法在纪录片、科教片、旅游风光片、综合艺术片中用得比较多,因为这类节目没有很强的戏剧性,不需要塑造完整的戏剧人物形象,所以对口型的意义不大,如果对了口型反而可能破坏原片的现场感、真实感。如在科教片里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一位科学家正在某个野生动物附近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这时只要把中文的话音加上去就可以了,观众既能理解科学所说的话,又会觉得很自然。在这类影片中,叠加配音和在画面上叠加字幕异曲同工。 (3)替换配音 就是用中文的话音替代原文的话音,录音中只有中文一种语言。替换配音通常都是对口型的,如果没有原文话音,中文话音又与片中人物的口型不一致,那么影片会显得支离破碎,非常怪异。无论什么样的影片,如果不对口型,最好用叠加字幕或者叠加配音的方式,以保持影片声画之间的完整性,协调性。 狭义的"配音"概念指的就是替换配音,它是所以译制方式中最难的,对译制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替换配音通常用于电影、电视剧的译制,要求翻译要有文学和戏剧艺术修养,要求配音演员具有戏剧表演能力,要求录音师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电影录音技术。使用替换配音方式精心译制出来的影片可以达到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为原版影片创造出新的艺术价值。外国电影的中文对白是整个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同画面、声效一样,是重要的电影审美对象。完美的外国电影配音对白具有戏剧艺术效果,我们在广播里经常可以听到译制片的录音剪辑,其效果可以同广播剧媲美。 |
|
2楼#
发布于:2006-09-17 09:03
请楼主注明作者及出处!(我听说李扬老师为动画片配音是不收费的,有这事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