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阅读:3730回复:9

[转贴]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10-19 13:29
[ 中国电影百年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1)  
         www.gmw.cn
--------------------------------------------------------------------------------
   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同时占有崇高和亲切的名词。
  今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
  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
  本报撷取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
  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
  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
  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在历史光辉的映照下,
  这些制片厂的未来需要人们关注。


  专题统筹:王小山、杨彬彬、牛文怡
  采写:张映光、张文伯、周文翰、张悦
  执行:金秋、尚娜、王春晖、刘铮、刘帆
  周松、袁红、张鹿鸣、谷峪
  摄影:徐万涛、张映光、周文翰、张悦



                                                 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

注:

  ●1995年前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制片厂
  ▲专业类制片厂
  ■1995年获得故事片出品权的省市级制片厂(目前多数从事电视剧摄制)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1958年月建厂,后改名内蒙古电影译制片厂,专门译制蒙古语影片。1979年恢复原名,重新拍摄故事片,厂址为呼和浩特市新建东街。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前身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81年1987年改名。专门拍摄儿童故事片,代表影片有《小刺猬奏鸣曲》、《我的九月》等。现已并入中国电影集团。

  ●北京电影制片厂创建于1949年,1956年前为综合性电影制片厂,1956年改为故事片专业厂,1999年并入中国电影集团。厂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6年10月1日,1955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7月长春电影集团成立,长影厂并入长影集团。厂址为长春市红旗街。

  ●广西电影制片厂1958年开始筹建,先后以广西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译制厂为厂名,代表影片有《黄土地》、《流浪汉与天鹅》等。最新摄制的影片有抗战影片《铁血》等。厂址为南宁市友爱北路。

  ●福建电影制片厂1958年7月建于福州,初期以摄制纪录片为主,1980年摄制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代表影片有《路》、《木棉袈裟》等。最新摄制的影片有《我的母亲赵一曼》等。厂址为福州市柳河支路。

  ●珠江电影制片厂1956年初开始筹建,1985年改建成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代表影片有《大浪淘沙》、《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廖仲恺》、《雅马哈鱼档》等。最新拍摄的影片有轻喜剧故事片《喜洋洋》等。厂址为广州市新港中路。

  ●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2年8月1日,所制作的影片多是以军事题材为主。厂址为北京市广安门外六里桥。

  ●青年电影制片厂前身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曾拍摄《沙鸥》、《邻居》、《青春祭》等影片。厂址为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

  ●天山电影制片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电影制片厂,1956年筹建,1960年拍摄第一部故事片《两代人》。该厂的主要工作为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影片。厂址为乌鲁木齐市17号路。

  ●西安电影制片厂1958年成立,2000年改组为西影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以原西影厂为核心组建西部电影集团。现址位于西安市西影路。

  ●峨嵋电影制片厂1958年成立于成都,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电影制片基地,代表影片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内当家》、《红衣少女》等。2003年以峨嵋电影制片厂为主体成立峨嵋电影集团。现址成都市清江路。

  ●潇湘电影制片厂前身是湖南电影制片厂,创建于1958年6月,1980年改用现名,代表影片有《国歌》、《候补队员》等。最新摄制的影片有《归去来》等。厂址为长沙市劳动东路。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7月,原名昆明电影制片厂,1985年改用现名,以拍摄本地区题材、民族题材影片为主。厂址为昆明市西站麻园。

  ▲上海电影译制厂1957年成立,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年译制影片数量曾达到30余部,代表影片有《寅次郎的故事》、《追捕》、《佐罗》等。现已并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中国农业电影科学制片厂1964年建厂,专门从事农业科教影片摄制。最新摄制影片有《拯救大白鲟》等。厂址位于北京市白石桥路。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3年7月,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5年划归中央电视台。厂址位于北京海淀区北三环中路。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7年建厂,代表影片有《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等。现已并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53年建立,主要拍摄科学教育片,厂址位于上海市斜土路。

  ■龙江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少年陈真》(合拍)等。

  ■辽宁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春桃》(合拍)等。

  ■宁夏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家丑》(合拍)等。

  ■山东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孔繁森》(合拍)等。

  ■天津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闯江湖》、《凤凰琴》(合拍)等。

  ■河北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远山姐弟》、《钟馗》等。

  ■兰州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太平使命》、科教片《柽柳》等。

  ■山西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暖春》、《暖秋》等。

  ■南京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草房子》、《下辈子还做母子》等。

  ■湖北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世纪之梦》、《千秋三峡》等。

  ■浙江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女儿谷》等。

  ■江西电影制片厂曾拍摄影片《毛泽东与斯诺》(合拍)等。
 
--------------------------------------------------------------------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系列转自《光明网》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小米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2-16
1楼#
发布于:2006-10-19 13:37
嘿嘿,楼主动作真够快的,那我抢个沙发先!!!!
挑水 挖井
译制经典
钻石会员
钻石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5
  • 贴图大奖
2楼#
发布于:2006-10-19 13:58
真没有想到,中国曾有这么多电影制片厂啊!估计现在可能已经所剩无及了吧。
—— 哦!亲爱的,有句忠告,像美国人常常说的,悠着点。
配音眺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8
  • 网站建设奖
  • 现实互动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3楼#
发布于:2006-10-19 15:26
引用第2楼译制经典2006-10-19 13:58发表的言论:
真没有想到,中国曾有这么多电影制片厂啊!估计现在可能已经所剩无及了吧。

大多已经名存实亡了.
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4楼#
发布于:2006-10-19 16:23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2)

                                              电影体制改革进行时

  1986年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由文化部成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

  198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该领导小组受辖于中宣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全国有关影片的规划、审查和资助。

  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即“广电字3号文件”),决定一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不再对国产片统购包销,各制片厂可以直接同地方发行公司进行出售地区发行权、单片承包、票房分成、代理发行等多种形式的交易。二是电影票价要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内地电影体制改革由此迈出了重要一步,各制片厂亦开始着手内部机制的改革。电影的投资方式不再是由国家独家投资,而准许企业投资甚至是与港资、外资合资。

  1994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宣布从1995年1月1日起,各制片单位可直接将影片发行到任何一级发行机构,乃至电影院。此举旨在打破通过省级发行公司逐级向下发行影片的成规。

  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关于改革故事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宣布除原先经国务院批准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16家制片厂外,其他13家省、市级国有制片厂亦可出品故事片;社会法人组织若投资额超过70%,可与拥有出品权的制片机构同署“联合拍摄”。从1995年起,又采取影视合流的作法,并在电视台开设电影频道,所获收益的一部分返还电影制片业。

  1997年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发出《关于试行“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 的通知》,宣布国有省级以上和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市级电影单位、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均可向电影局申请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

  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对进口影片的供片政策也进行了调整。

  2001年12月18日,广电总局与文化部联合出台《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实施细则》,以政令的形式要求各省市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

  2004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下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但明确了电影是一种产业,更使民营影视获得了从影视剧制作到发行的正规待遇。

  2005年:中国电影100周年华诞广电总局把2005年确定为“电影发展年”,将有重点地促进整个电影业的发展。


                                     60岁长影的无奈:消逝还是新生

        “新中国电影摇篮”拆除殆尽,昔日辉煌小白楼无人问津,员工从上千人锐减到不足百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影片均为东影创造。长影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从1993年至今,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

  “60年,长影的生命到了最后周期。如果说‘长影集团’这四个大字还在,伪满政府留下的这栋小白楼还在,它还没完全死。但厂房没了,人也没了。在我眼中,它已是名存实亡。”胡昶(原长影厂办副主任,电影史学家)站在正对长影大门的毛主席像下说道。不久前,两个拍电影百年纪录片的编导在离开长影前送给胡昶一张照片:通向长影的大道上残存着积雪,只有主席像茕茕孑立,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工地。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毛主席也无奈。两个编导在离开长影时对胡昶说,电影百年里长影这绕不开的一节怎么办呢?难道只留下一个空白画面吗?

            

  纪念1995年长影50周年画册的扉页上,这张老长影照片纪录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巅峰时的模样。今日除了照片中的大门、毛主席雕像和灰色主楼,老长影原址已经“消失”殆尽。

  老厂区被拆,长影历史已变得残破不全“长影60年,前58年和我有关,后两年和我没关。”退休整两年的胡昶说道。1985年,长影40岁生日之际,胡昶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书。迄今,这仍是最详实的一部长影史。但是,随着两年前,占地21公顷的老厂区被拆,这部历史也已变得残破不全。

  穿过一条崎岖的土道和一片破旧的工棚,胡昶带记者追寻着长影的昔日。全国最大的洗印车间只剩下一面断壁。录音车间已化作一片商品房。承载了几代长春人电影情结的长影剧场,只留下一块锈迹斑斑的迪迪歌舞厅的招牌。

  4月的长春,风沙依然大,工地上不时卷起几米高的沙尘。步行十几分钟,登上一个土丘,胡昶指向百米外一座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的白色洋楼,它的正面已被一座高大的土山掩盖。“那就是小白楼”胡昶说,“长影的辉煌全刻在那儿了,如今,它也不再属于长影。”走上通向小白楼的土道还要翻过几个土坡。记者没再叫胡昶带领,他只站在土丘上远眺了一会儿,摇摇头便没再看。

  小白楼作为伪满时期的文物幸存下来。现在它的正面是一座3米高的土山,旁边是上千平方米的工地。跨过残缺的院栏,门廊前满地大便,透过钉死的窗子,可见里边积满极厚灰尘。小白楼另一侧大门上着锁,有一看门人住。但记者先后三次探访,均未见踪影。这一侧的对面是一座灰色水泥建筑,上面挂着“长春国信”的牌子,那是小白楼乃至老长影这片土地现在的主人。

  昔日见证辉煌小白楼,今日破败不堪很多人一提到长影都会首先提起小白楼。中国电影100年的历程中,这座建筑承载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在东北解放初,长影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周围基本是荒地。院墙上拉着电网,马路对面还有国民党放冷枪。”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美术指导刘学尧回忆道。从“满映”时期做学徒到东影在一片废墟上,一砖一瓦的建设起来,拍出第一部电影,直到如今老长影已不复存在。刘学尧见证了一切。 “我们拍《桥》的时候住在长影主楼的二层,冬天没暖气。大家睡在通铺上。” 刘学尧说,“但接待明星和著名的作家、导演,这种条件是不成的。长影附近的小白楼原本是一伪满军政大臣的别墅,因位置有些四处不靠就划给了长影,正好用来接待一些大牌演员、作家。”

  “1948年,我从东北文艺团调东影只有16岁,那时这里是一片黄甸子,只有一个厂房,遍地地雷。”《保密局的枪声》导演常彦回忆,“1949年2月下旬为三八节演出到长春,这里没有宿舍。

  我们就住在小白楼。清垃圾,扫房子。从此,小白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著名电影人一来到长影就住进小白楼,我亲眼看着这里逐渐变成了中国电影人的圣地。

  “长影辉煌时,这座建筑是神奇的。”胡昶说,“那时往往一个看上去很一般的剧本带进小白楼,几天以后就成了经典名剧。因为这里常年住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导演、演员、剧作家。长影几乎所有优秀影片都是在小白楼创作出来的。”

  《吉鸿昌》导演齐兴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多次呼吁,把小白楼变成一个电影艺术馆,完好保存。“我对他们说,哪怕在每个房间挂几张照片也好,让大家知道,都有谁在这里住过。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没人做。”齐兴家无奈地说。

  小白楼残败不堪的景象如今成了老长影侥幸残留的缩影,这令许多老艺术家心痛不已。“长春电影节期间,很多铸造了长影辉煌过去的老艺术家回到这里,徘徊在空荡荡的工地上还只是嗟叹不已,一看到小白楼就都忍不住落泪。”刘学尧说着说着眼圈有点发红,“于蓝那时没能回来,我写信告诉她这里的情况,后来听于洋说她哭了。”

  长影第四代导演贺米生与《离开雷锋的日子》导演雷献禾从2003年开始拍一部反映长影的纪录片《光荣与梦想》。雷献禾拍《大雪无痕》后接片较多,拍摄工作主要由贺米生一人承担。

  “去年,浦克去世前两个月,我邀他做向导讲述长影历史,尤其是伪满时期的历史。”贺米生说,“浦克为我讲述了伪满特务头子甘粕正彦的许多故事。走到小白楼,老人在传达室歇脚,感叹道,‘这座楼记载了长影的辉煌,长影啊长影……。’我于是不由自主地凝视着这座建筑,有些怅然。当我回过头的时候,看到浦克在那里擦眼泪。没想到,两个月后,老人就走了。”

             20多年前,全国尚有1/6电影出自长影

  “长影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深谙长影历史的胡昶介绍。“上世纪40年代,新中国电影从长影发轫,1950年至1952年,两年间生产了19部影片;1952至1953年进入低谷;195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

  1958年产量很多,到1959年,有了一个真正的高峰。 随后,3年困难时期,长影又走入低谷。1965年,再次迎来高峰。“文革”中,尽管受政治形势左右,但仍拍摄了《创业》等影响很大的电影,从1979至1980年复苏,1985到1986年达到最高峰。一直延续到1989年拍《开国大典》。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有六分之一左右的电影是长影拍的。其中得奖影片占三分之一。如果把长影看做一只股票,此前有涨有落,呈曲线上升。进入90年代,长影则直线下跌。“

  齐兴家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最辉煌的那段历史时说道:“我只举一个例子,拍摄《人民的战士》时,导演翟强说需要两辆坦克。但在预算里没提到坦克。于是晚上7、8点召开会议,军代表(相当于现在军事顾问)问什么时候要,答越快越好。第二天早上7点,一趟专列运送着两辆坦克从天津抵达长春,立刻投入到拍摄中。要知道,担任拍摄小组组长的是聂荣臻。大致50年代军事片都是在这种局面下拍摄的,后面全有一位元帅挂帅。”

  胡昶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影景象说:“1978年左右,我担任厂办公室主任。每天都有几百人参观长影,我负责接待。可容纳120人的会议室里经常坐得满满的。记得一次,一个美国华人代表团访问,问了许多问题,概括起来无非就是电影的生产程序,送审程序,我只用5分钟就答完了。一位著名华人科学家问我,我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你用5分钟就说完了,而我们好像又问不出新问题来,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你们提的那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到那两个问题上。他很不甘心,说:那我只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好了,长影的院子里怎么有这么多漂亮姑娘。当时,长影驻着两三个剧团,摄制组。一个《蝶恋花》就有100多个女演员,主席像前的这条大道上,熙来攘往,香风阵阵。每天有上千人在大院里走动,热闹非凡。”

                    迎60华诞,老长影却快要“不见了”

  “长影的衰落首先是从乐团开始的。”胡昶说,“上世纪80年代,乐团每天排练钟鼓齐鸣,人员进出,摩肩接踵。乐团解散后,长影一下子安静了。随后,人们发现,一年拍不了几部电影的长影变得越来越冷清。

  到我退休前,想在厂里找块木头做个楔子,居然都找不到了。“1997年,做媒体出身的赵国光接任厂长,原吉林省体育彩票中心主任刘丽娟任主管经营副厂长。据赵国光向记者介绍,次年,长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首先是开展土地置换,将长影老厂区21公顷土地以3亿元价格卖给长春国信集团。同时提出“一厂三区”的计划和“不拍陪钱片”的口号。随后,贷款3亿元加上自筹资金共6亿元,建设长影世纪城。世纪城对外宣称投资15亿元,据赵国光介绍是因怕引起一些民营企业家盲目投资类似项目。此后,长影又分别成立了由副厂长韩志君和宋江波牵头的影视公司。并与长春电视台合作成立了长影影视频道。2005年初,长影以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精简人员。同时,大型旅游项目长影世纪城竣工,预计2005年4月底试营业。短短几年时间,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长影在即将迎来60华诞之际“不见了”。

                不到两天,电影宫只拆剩破砖烂瓦

  2003年初,长影老厂房动工拆除。贺米生得到消息急忙与摄像赶到施工现场。从这时起,开始了记录长影历史变迁的采访、拍摄。

  “我先去了电影宫,这是长影建造的一个外景基地。”贺米生回忆,“头一天去,在拆前门楼,这是为拍摄《谭嗣同》建造的,后来还拍过《两宫皇太后》。我们拍了一些镜头就回去了。我想这么大的工程,不会拆那么快。谁想第二天去,拍摄《开国大典》、《七七事变》等影片的明清一条街也拆了。

  开发商是连夜拆,速度很快。偌大一个电影宫不到两天只剩些破砖烂瓦。我连忙抓紧拍。这时,没想到来了几个不三不四的工头。问我拍什么。我说我是长影导演,想拍个片子。那几个痞子模样的人叫嚷,这已经不是你们长影的了,没得到我们允许不许乱拍。然后就派了一群人硬把我们赶走了。我1965年从电影学院毕业,便来到长影。长影有那么多老导演,以前人家一直把我称为中年导演,如今,不知不觉我也变成老年了。看着两天前这片土地还是长影的,我还是一名长影导演,如今,一群流氓在这里对我耀武扬威,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后面的拍摄像打游击一样,偷偷摸摸地进行。但是,由于洗印厂、录音厂、道具厂基本都是同时动工,而且拆除速度非常快,我还是有很多镜头没能拍到。“

  在长影老厂区拆除时,崔永元恰好在长影拍摄“电影传奇”《战火中的青春》一集。影片结尾,道白细数着长影的辉煌,镜头中却出现了老厂区的断壁残垣。

                三天,员工从1000多人变为不足100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影员工最多时曾达到3000多人。2005年2月20日至23日,也许是长影大院十年来“最热闹”的三天。1000余长影人回到长影解除了与长影的关系。“这其中有很多人其实早就跟长影没什么关系了。”贺米生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长影人便出走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为准自由职业者,这些人只是要出国或需要单位开证明时才回到长影。”齐兴家介绍,“有人曾细数过在北京定居的长影人,有300多人。”

  “这三天,这些人全部回到长影,很多多年不见的人都见到了。”贺米生说,“有些实在回不来的,厂里还专门派人上门办理手续。

  大部分人寒暄后议论着得失,还有些人大声喧哗着斥责不公。“贺米生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短短三天,长影从1000多人又变为不足100人。

          

  长影昔日的辉煌全刻在这栋小白楼里。如今,破败的它已不再属于长影,隐藏在一片工地中。谁也不会联想到这里曾经住过苏里、田华、新凤霞、金焰、浦克、于洋、于蓝……曾经走出过《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刘三姐》、《甲午风云》……

          

          在标志性毛主席雕塑和长影主楼(图中部)背后,原先大片的厂址现在都已拆成一片瓦砾。

          

  东影第3期训练班同学合影。当时东影集合了全国优秀电影工作者,并培育了一大批电影人才,为搭建其他电影制片厂输送了骨干力量。

  ■长影档案

  1945年,中共接收“伪满”时期的“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1年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7月长春电影集团成立。现址吉林省长春市红旗街。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除吸纳满映人才,还举全国之力,从各军区文工团及上海等地征调了大批电影工作者。在此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可以说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均为东影创造。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辉煌达到巅峰,拍摄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刘三姐》、《甲午风云》等一大批经典影片。苏里、郭维、田华、新凤霞、金焰、浦克、于洋、于蓝……几乎所有的优秀演员、导演、编剧都曾到长影排片。

  同时,长影成为新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基地,新影、北影、上美、西影等电影制片厂均由长影派出骨干力量搭建。长影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拥有7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1993年,广电部启动了中国电影机制改革的3号文件,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国产故事片,各制片厂必须自负盈亏。长影面临真正的困境。

  从1993年至今,长影经历了阎敏军、李国民和现在的赵国光三任厂长,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据长影艺术处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1年和2002年甚至每年只拍一部电影。

          

       长影主楼大厅内悬挂着昔日影星与经典影片剧照,如今无人问津,只能承载灰尘。

          

   长影前身东影1949年曾拍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标志着中国电影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昔日长影内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如今已成为一片工房。

          

           《桥》的美术指导刘学尧见证了东影在一片废墟上建设起来,到如今老长影的衰败。

          

        《吉鸿昌》导演齐兴家曾呼吁,把小白楼变成一个电影艺术馆,让人知道有谁在这住过。

  ■数据个案

  (数据综合《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以及长影集团文艺处消息)

                                                                                         制图/俞丰俊


          

                           图一长影各阶段出产影片

        

                             图二长影在职职工人数

                         “世纪城”与新长影的梦

              长影厂厂长赵国光解释振兴计划“一厂三区”前景仍是未知数

  在位于长影主楼三层的厂长办公室,记者与厂长赵国光交谈了近两个小时。胡昶与长影艺术处处长王霆钧都称,这是赵国光几年来第一次用这么长时间应对媒体。这也许因为2005年对赵国光而言,意义非凡。

  在长影进行土地置换之际,天津某媒体报道称“长影被卖掉了”。这篇报道被海外媒体转载后反响强烈。记者出身的赵国光追究了那家媒体的责任。同时,没有放缓卖掉老厂区的计划。

  “1997年上任时,长影亏损很严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使长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赵国光说,“长影最多时有职工3000人,其中一半离退休。长影有自己的托儿所、派出所、卫生所、车队、学校、甚至消防队,除了火葬厂没有,一应俱全。拍电影是赔的多赚的少,到1997年,长影亏损总额达3000万。我当时算了笔账,如此发展下去,长影到1998年冬天就维持不下去了。冬天要支付一大笔取暖费,一万吨煤的钱都不知道从哪里来。”

          

     图为长影世纪城和标志建筑物,这个模仿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大型电影娱乐项目牵动着长影新生的梦。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张映光

                      亏损严重被迫卖地,真的是这样吗?

  记者从一些长影职工处了解到,1997年到1998年,长影与其他国有厂相比,日子要好过些。主要因为,长影早在赵国光上任前便开始出卖土地,主要是宿舍区用地。贺米生介绍,“长影和一汽以前并称长春两面旗帜。在长影最辉煌时,有人曾夸张地说,长影占长春三分之一。”同时,长影出卖老影片版权,也所得不菲。

  记者得到一份1998年3月25日,省审计厅对长影上一年度审计财务收支提出的问题和情况说明显示,长影曾刻意隐瞒1997年度出卖电影频道播放权所得200万,出卖进口大片播放权所得350万,后电影开发VCD收入312.5万,洗印分厂洗印拷贝收入339.9万,影片发行收入182万。另有洗印厂等多项账外资金,收入不实共计2008万元,成本费用不实共计688万元,资产不实共计1725万元。

  对此,长影曾做出检查并缴纳了罚款。按照这份资料,长影从1997年累积亏损3000万到1998年赢利1380万的数字,存在诸多疑点。

                 “一厂三区”的振兴计划曾令长影人憧憬

  赵国光强调,长影卖掉老厂区并不意味着卖掉长影,而是将资产盘活的一种手段。 “薄熙来在视察长影时曾说,‘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为何如此破烂不堪?’这么破的厂子,没人愿意投资,只有卖掉它,投资新项目,才能吸引大企业为长影投入资金。”赵国光说。为此,他同时提出了“一厂三区”,长影新生的计划。

  所谓“一厂三区”的计划,就是通过卖掉长影老厂土地在长春郊外建造一个大型旅游娱乐项目———长影世纪城,再以此融资,回笼资金建造长影新厂和一个旅游景区。将残留的老厂建成电影艺术馆。这个宏伟的振兴计划曾令一些长影人憧憬。

  “用土地置换3个亿加上贷款3个亿,我们投建了世纪城。世纪城与横淀等影视基地不同,是一个模仿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大型电影娱乐项目。”赵国光介绍,“不久前,我们又吸引北京首旅集团注入资金,双方各占50%股份,以共同经营好世纪城。”

                   游艺项目多为惊险刺激的鬼怪故事

  在赴长春采访的第二天,记者参观了世纪城。从去年9月份开始,许多长影人陆陆续续怀着好奇来到这里,这个大型游乐厂牵动着长影新生的梦。

  来到长春市,可见四处遍布两大项目广告,一为长影世纪城,一为长影世纪村,两个项目都与长影息息相关。不了解内情的人很容易将之混淆。老长影厂外,有些残缺的院墙耸立着高三米,长百米的广告牌———长影世纪村:中国独有的超大型影视生态社区。这是由收购长影土地的国信集团投资兴建的商品房。其每平米三四千元价格在长春已属中高挡社区。前行一站地,每隔几米便可见一块长影世纪城的广告牌。

  从长春市区驱车到净月开发区的长影世纪城花了40分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游览了世纪城10个娱乐项目中的5项。其中包括号称亚洲最大的球幕电影和巨幕3D电影。世纪城的整体建筑风格令人联想到好莱坞大片《指环王》。欧洲中世纪的喷火巨龙,树人雕塑、鹰神山……很多游艺项目的内容都是惊险刺激的鬼怪故事。

  在幽灵古堡中,一些由真人扮演的鬼怪着实把记者吓出一身冷汗。这些扮演假鬼的工作人员在游艺结束后自我介绍,他们是来自长春影视艺术学校的学生。在众多游艺项目中,只有一处以展示爆破技巧为主题的项目,在建筑上贴上了《董存瑞》、《英雄儿女》等影片的老剧照。

  世纪城的票价很难吸引普通家庭据同行的一位长影工作人员介绍,长影世纪城曾在去年9月、10月间短暂试营业,票价为128元,但效果并不理想。赵国光向记者介绍世纪城时谈到赢利前景显得信心十足。“很多人觉得128元票价太贵,可大多数人看过几个项目以后都觉得超值。”赵国光说。

  长春市政府网站上对长影世纪城赢利前景的估算是,“保守计算,长春市居民每年到长影世纪城参观、娱乐的人数可达35万人次;东北其他两省及吉林省除长春市地区以外的地区每年参观长影世纪城人数最少可达65万人次;东北以外的国内外游客每年至少将有50万人次到长影世纪城参观。以上三类客源,按平均每人在长影世纪城消费150元(含门票、这是最低标准)计算,长影世纪城每年可以实现旅游收入2710.8万美元。”

  常彦、刘学尧、胡昶在谈到世纪城时不约而同为记者算了另外一笔账。长春一家三口去一次世纪城光买票就要花去384元,再加上往返车费和饭费,要花费近500元。按照长春的消费水平,很难吸引普通家庭。

  实际上,世纪城并非长春首个号称模仿好莱坞的电影旅游项目。早在1992年,长春便兴建了一处包含环幕电影等游艺项目的长春电影城。电影城位于长春市区,距一汽不远,记者来到这里发现,电影城从建筑风格到游艺项目与世纪城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是周日,但电影城内游客寥寥,游艺项目也大半闲置。

  记者从世纪城一位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在首旅注资后,世纪城的领导班子还要重新调整,经营方针和票价都会相应做出改变。世纪城未来的命运显然已不完全掌握在长影一家手中,它的前景仍是未知数。

                     许多珍贵资料和档案流失长

  影在卖掉老厂区遣散人员的同时,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无形资产。用常彦的话说,长影一直在败家。“在我们这些导演和主创人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长影卖掉了众多电影的版权。”常彦边说,边从VCD架上翻出几张由广州俏佳人公司发行的自己拍摄的影片。

  这其中最令常彦感到惊异和不解的是一张自己在文革时拍摄的电影处女作《芒果之歌》的VCD.“这部电影是文革中‘四人帮’命长影拍摄的。名字取自送芒果的典故。片中含有批斗走资派的内容。”常彦说,“这是我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文革后,尽管这部电影未被列入五大阴谋电影,但肯定是要禁播的。有意思的是,粉碎‘四人帮’后,老中宣部长陆定一在视察长影时指名要看这部片子。

  我这时才知道,《芒果之歌》在粉碎‘四人帮’前不久曾在中南海放映过一次,老将军们就是借看电影的机会,在厕所里商定抓四人帮的。当时,陆定一被关在秦山监狱,无缘目睹该片。此后,《芒果之歌》被永远地封存在影库中,要看到这部片子必须经过省委宣传部批准。连我这个拍片子的人都几十年没看过这部影片了。但是,没想到,崔永元在拍摄电影传奇时,送给我这张VCD.我至今不知道,这部电影怎么流到社会上去的。“

  长影除卖掉大量电影版权,还将许多珍贵的电影资料和长影艺术家的档案当作废纸处理掉了。《两个小八路》的导演朱文顺和伪满时期老演员吴江归的儿子朱晶便在旧货市场购回了自己父母的两本文革档案。

  胡昶介绍,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他为记者出示了几份长影艺术家档案材料复印件,胡昶说,这些资料都是由一些长影职工从旧书市场上高价购回的。

          

          长影厂厂长赵国光几年来第一次用这么长时间应对媒体。

          

                   空无一人的摄影棚。

          

   长影主楼一层大厅,胡昶脚下的地砖绘制着伪满时期的主楼地图。60年前,主楼四周空空如也。如今,老主楼将被一片商品房包围。

                           国信的崛起与老长影的衰落

          国信瞄准长影土地资源开发房地产,长影提供开发用地,国信集团负责项目实施

            

           国信集团的大楼与长影仅一墙之隔。

            

           国信集团的大楼与长影仅一墙之隔。

  老长影只剩一座主楼,四周被工地包围。从空寂的大院向外眺望,附近只有一座高楼———国信大厦与长影仅一墙之隔。

  “这些楼都是国信盖的。”刘学尧指向窗外说,一排崭新的商品楼簇拥着国信大厦,楼下竖着“阳光景都”的牌子。“我们这儿也卖给那个国信了,这栋楼就快拆了,还不知道怎么安置我们呢。”刘学尧说,“反正这阳光景都是没什么长影的人……”

  作为被国家授予终身成就奖的长影第一代艺术家,刘学尧住着所谓的高职楼,楼体和墙壁只剩下光秃秃的水泥,房屋狭小陈旧。马路对面,靓丽的阳光景都与寒酸的高职楼形成鲜明对照。

  “把长影的地卖给国信这样的民营企业是很多长影职工难以理解的。”贺米生说,“一些职工难免产生猜忌。在采访中,我听到各种关于国信与长影领导之间关系的传言,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在一次对赵国光的访问中,我鼓起勇气直接问他,有没有从中拿好处,他坚定地看着我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一分钱也没有。”

        一份报告显示:国信的崛起与长影息息相关

  温元凯教授任董事长兼总裁的北京南洋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2001年曾应邀为国信做过一次企业发展战略的专项咨询服务。其中,在《南洋林德———长春国信发展战略咨询———尽职调查与诊断报告》中详细叙述了国信从1998年5个人集资127万元到2001年拥有几亿资产的发家历程。这份完全依据国信提供数据拟写的报告显示出,国信的崛起与长影息息相关。

  该报告显示:国信集团主要创始人均为原吉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董事长王岩曾任吉林国托副总经理。

  1998年,王岩、马秉臣等人集资127万成立国信。靠为某银行建处长楼以不足100万的投入赚得540万。

  随后,国信瞄准长影土地资源优势,以合作开发的形式进行“隆礼嘉园”立项。

  除项目中9800平方米用于长影职工回迁外,充分利用“隆礼嘉园”位于长春市繁华街区的地理优势,顺利将85套商品房中的80套和8775平方米铺面房售出。国信集团“隆礼嘉园”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0637万元,净利润4709万元,成功跨出创业第二大步,公司资产规模一举超过五千万,使国信集团从原始积累阶段进入资本集聚阶段,同时进一步奠定了房地产开发作为公司主业的根基。

  这之后,国信集团继续采取与长影合作开发的形式,“阳光景都”立项。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实现公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储备(包括“阳光景都”二期、三期用地及长影新厂区的土地资源分享等)。同时,托管经营长影装璜公司并成立物业公司,直接介入长影物业管理。

  2000年,长影注册成立长影影视股份公司。国信出资1350万元参股长影影视股份。将与长影单一的商品房合作开发关系提升到资本运作层面,积极推动和直接参与长影影视股份公司的组建和上市操作。

  在与长影的项目开发利益分配方面,长影提供开发用地,国信集团负责项目开发实施。双方按实现利润4(长影):6(国信)的比例共同获益。

  这份报告中尤其提到:“严格而言,虽然目前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国信集团的主导性产业,但在国信集团创业当时却并不具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条件。

  国信集团创始人在当时情况下实现自我创业只有一种最佳选择,即背靠吉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充分利用其操作背景优势,调动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在熟悉的行业中寻找最佳的创业项目。

  基于特定环境条件,‘空手道’似的房地产开发成为国信集团创业的首选项目。 在当时长春市这种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才有可能进行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不规则游戏。(国信集团与长影)双方高层领导良好的个人人际关系是形成合作纽带的重要基础。“

           国信集团在长影世纪城中有否利益?

  记者调查中并未找到赵国光、刘丽娟等长影主要领导在国信占有股份的证据。在国信股东名单中,只有许汉林曾任长春影视艺术培训学校副校长。后任国信北山大世界冰雪娱乐公司总经理,持有8万股。

  而另一方面,如前文提到,2000年,国信以长春市中网公司与长春易高文体公司名义入股长影,成为拥有长影影视公司27%股份的第二大股东。这其中令人不解的是,按照长春市政府网站公布的长影世纪城一期工程项目介绍,长影世纪城项目由长影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而据赵国光介绍,长影世纪城6亿元资金来自出卖长影厂区土地和银行贷款,应属长影集团一方出资。如此一来,作为长影影视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国信集团是不是也成了长影世纪城的第二大股东?

                       远去的长影?永远的长影?

         如今的长影是不拍电影的电影厂,厂长认为发展相关产业是为了更好地拍电影

          

          曾经为许多经典影片担当道剧的飞机模型散落在影厂的角落里。

  ■长影关键词

  工农兵电影:194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这也是中国首部以工农兵为主要题材创作的影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陆续创作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一大批经典影片。其中大部分影片以工农兵题材为主。

  长影的厂标“工农兵小金人”成为这一类电影的标志。工农兵电影代表了长影的辉煌,也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

  小白楼:长影附近的小白楼原本是一伪满军政大臣的别墅,因位置有些四处不靠就划给了长影,正好用来接待一些大牌演员、作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几乎所有著名演员、导演、编剧到长影拍片或访问,都住在小白楼。

  许多经典影片是在小白楼中创作出来的。小白楼因此承载了中国电影一段辉煌历史。

  中国之最:长影辉煌的历史中产生了数个中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在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拥有7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被认为是当时中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长影世纪城:长影世纪城是长影通过卖掉老厂区土地换得3亿元资金,并向国家贷款3亿元,总合6亿元兴建的影视娱乐城(对外宣称15亿元),位于长春郊外的净月开发区。长影世纪城的游艺项目号称模仿好莱坞环球影城,包括球幕电影、水幕电影、4D电影、激光电影等一系列与电影有关的游乐项目。

  一厂三区:所谓“一厂三区”的计划,就是通过卖掉长影老厂土地在长春郊外建造一个大型旅游娱乐项目———长影世纪城,再以此融资,回笼资金建造长影新厂和一个旅游景区。将残留的老厂建成电影艺术馆。

  这个宏伟的振兴计划曾令一些长影人憧憬。

         

      以《保密局的枪声》创造过6亿人次观影纪录的导演常彦认为,长影现在的局面绝不是历史的必然。

      

             近年来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长影影片就是《开国大典》。

  不久前,吉林作家乔迈撰写《远去的长影》一文,引起一场“笔伐”。长影艺术处处长王霆钧立刻撰写《永远的长影》予以回击,并指出,长影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获得了新生。关于长影是死是生,消失还是涅槃,一些老艺术家与厂长赵国光看法截然相反。

           老导演:不拍电影还叫什么电影厂呢?

  胡昶在带领记者参观老长影厂途中,遇到一些长影艺术家和普通工作人员。在被问及对长影现状的看法时,许多人摇头叹息,并称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记者于是请求这些人只回答一个问题:长影是死了还是活着。

  “这个楼还在,招牌还在,可不拍电影还叫什么电影厂呢?”老导演刘文余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影已经死了。”

  “长影已经没了,老长影没了,新长影,我们还没看到。”老演员荣振东说。

  “人没有了,厂房没有了,作为地产公司,旅游公司的长影也许还活着,作为拍电影的长影已经死了。”常彦说。

         副厂长牵头成立两个影视公司

  赵国光不赞同这种说法。在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反对意见时,赵国光回答,“改革前,长影年年亏损,伸手向国家要钱。改革后,长影不仅丢掉了包袱而且优化了资产,今年是长影六十岁生日,现在我敢说长影过七十岁生日没有任何问题。王中军不是说过,一个电影公司能活六年就是奇迹,长影再活十年一点问题没有。”

  在用老长影换来世纪城的同时,长影成立了以副厂长韩志君和宋江波牵头的两个影视公司,担负生产电影的任务。

  “两个影视公司,长影都是相对控股,即最多只占40%股份。”赵国光说,“在老体制下,导演是花别人钱拍别人的片子,结果是高成本低回报,拍一部赔一部。与民营或外资合作,并采取相对控股,民营或外资充分根据市场确定投资,才能保证回报。”

         赵国光:认为电影厂只能拍电影是观念落

  后按照相对控股的原则,2004年,长影拍摄的13部影片中,基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由长影独立拍摄的影片。

  2005年,长影重点宣传的在美国上映发行的合资片《微笑》,实际只出了10%的资金。从编剧、导演到演员更与长影没有直接关系。

  身为电影厂厂长却不拍电影是一些老艺术家对赵国光最主要的指责。“长影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的艰难是有目共睹的。”常彦说,“大家也不反对改革。

  但是希望能够留下老长影,这毕竟记载着中国电影发展的一段历史。赵国光提出卖地搞旅游时,就有好多老艺术家提出,能不能保留老长影,将其改造成一个旅游项目。要知道,即使现在,长影已经拆掉了,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再有就是,无论怎么改革都是要拍电影。不拍电影还叫什么电影厂呢,改革不能把性质改了啊。按照现在长影改革的计划,即使世纪城真能如期赢利,新厂区真能建起,长影到2007年也没有硬件和人员拍电影。“

  面对这样的责难,赵国光说,“认为电影厂只能拍电影是观念落后,世纪城同样是电影的相关产业。包括DVD、VCD,电影频道都是电影的相关产业,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发展相关产业,是为了以后时机一旦成熟更好地拍电影。”

           长影现在的局面是不是历史的必然?

  记者问,在现有条件下,长影不再独立拍片,是否说明国有电影厂不适宜独立拍片。

  赵国光说,不与民营或外资合作,国有厂独立拍片难有生路。

  “长影现在这个局面并不是一两个人造成的。与全国电影产业萧条的大环境有关。”齐兴家说,“1990年退休后,我被长影反聘当了三年总导演。后与赵本山合作拍摄《男妇女主任》。这部影片由长影和赵本山各出一半资金。最后赚了100多万。但是只收回了成本,没有收回利润。不健全的院线发行机制使大部分利润无法回到投资人手中。《男妇女主任》是长影进入90年代少有的一部由自己拍摄并取得赢利的电影,但也没赚到钱,可见投资电影之难。几个厂长上任后,投资一部赔一部,这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而是电影市场的大环境所致。”

  沿此思路,记者追问齐兴家,长影现在的局面是不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齐兴家沉思了一下回答,“这不是必然。拍不好电影不能成为电影厂不拍电影的理由。长影拆除前每年有生产20部电影的能力。实际上,它一年只拍一部叫座的好电影就可以了,经过群策群力和相应改革,这应该是能办到的。”

            长影世纪城成为赵国光改革的“毕业答卷”

  常彦也认为,长影现在的局面绝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为所致。这位以《保密局的枪声》创造过6亿人次观影纪录的导演有些心痛地说,“人们说现在长影没有导演了,有人反驳,长影还有两个导演,韩志君和宋江波。这两位导演自己写,自己导,一年还能搞一两部片子,甚至拿个奖。我却觉得这是耻辱。

  长影60年历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由某某厂长拍片子。让两位厂长拍一两部片子也只是应付国家的任务,这两个所谓的影视公司只是个空壳而已。“

  对人员大规模解聘是人们对赵国光的另一指责。

  对此,赵国光解释道,“用买断工龄等方法解聘人员使长影丢掉了一个大包袱。这其中80%-90%的人过得比以前要好,还有10%的人离开长影便无法生存,理应被淘汰。而心存不满的正是这些人。”

  从2003年,一些长影职工多次上访,并几次把赵国光告上法庭。对此,赵国光称,“这些人只想多捞一些好处,这种行经卑鄙无耻。”

  2005年,长影世纪城将成为赵国光在长影推行改革的“毕业答卷”。这份答卷的结果将会验证各种猜测和推想。关于长影的生与死,消失与新生的争论也将有一个最终答案。
                                                                       本报记者 张映光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电影粉丝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02-11
5楼#
发布于:2006-10-19 16:31
让人惋惜啊,我倒是经常坐公车路过西影集团
往事飘渺虚如烟,记忆心畔音相牵; 你我共建毫寸地,论坛幻化腾飞仙!
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6楼#
发布于:2006-10-19 19:18
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7)

                                       受制多重竞争因素近况堪忧

       上海电影译制厂——靠中影有计划交译仍需国家和地方补贴,“棚虫”活跃、明星涉足

  虹桥路1376号广播大厦19F,想象中,上海电影译制厂无论如何不应该“囚禁”在大都市的写字楼里,这样封闭的空间和忙碌的电梯怎么能容纳下绕梁的曼妙声音?堪称“豪华”的录音棚陈列着引进的价值数千万元与国际接轨的录音设备。据说上译厂今后的目标是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声音制作基地。大概是因为现在译制片的配音已经从艺术家的工作间转到了电视台、音像公司的流水线。现代节奏已无人乐意为了配一句台词而仔细揣摩,如前辈艺术家那种拿配音当艺术的认真,那种平和、真诚的心态,以及在这种心态中才能滋养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才华。

  和乔榛厂长的谈话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有弧型的可以远望的外飘窗和黑色的皮沙发。他的声音很轻而且缓慢,又有些客气和小心,但并不华丽,我努力地想象他的声音应该是《斯巴达克斯》里那种收敛后的霸气;或者是《寅次郎的故事》中憨厚而富于喜剧感的声音。当我和他提起那时他和邱岳峰出演《珊瑚岛上的死光》时,他微微一笑,“应该是1979年吧,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装裱精美的字,上书“能复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牛”。他坐在那幅字的下面倒有一些老迈的安然,我向乔榛提起了以前众所周知的老厂址永嘉路383号。

  ■上译厂档案

  中国将外国故事片或非汉语普通话的影片译制成汉语普通话的专业制片厂。他们的配音质量享有国际声誉,拥有几代观众热爱的配音演员。如邱岳峰、毕克、尚华、李梓、刘广宁、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等。这个享有盛名的译制厂拥有辉煌的过去,然而当前却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和难题。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旧址

    

             新办公地点    本报记者 张悦 摄

       记忆深处的永嘉路383号

  永嘉路383号是上译厂1976年到2003年的厂址,标志性的西式洋房,有阳台有烟囱,据上译厂的老人讲,那里的录音棚是最好的,不只是说设备上的,还指那时的人心所向。中国的电影译制事业起源于长春,1950年上海成立电影译制片工作小组,开始译制一些苏联电影,直到1959年正式成立上海电影译制厂。限于当时政治和历史条件及地域人文特点,长春的译制片一直以来有一股抹不去的中国气息,还有配音演员声音中的东北味,相比之下上译厂的译制与配音则更为全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人作过一次统计,当时长春译制了30多个国家的700余部电影,而上海则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余部电影,上译厂译制的影片类型多样,甚至包括一部分纪录片,像日本的《狐狸的故事》。这充分体现出上海这个地区作为中国电影发源地雄厚的专业基础和人文基础。

  上译厂的老厂长陈叙一曾经说过要“原汁原味”,现在上译厂的录音棚的大厅里还写有老厂长的话:“有两件事是要天天下工夫去做的,一、剧本翻译要‘有味’,二、演员配音要‘有神’。关键是要下工夫。”据说当时上译厂要求非常严格,就是8点整准时开机器,所有准备工作都要事先完成,这个制度延续了几十年一直严格执行,从没有人抱怨过。直到搬进了这广播大厦,作息时间要按照大楼统一的规定,这项制度才放松下来。

      为配音而生的一帮人

  和上译厂的老人提到从前,开口闭口首先就要提邱岳峰,提毕克。说到上译厂的那帮人,几乎可以认为他们是一群专为配音而生的人,要讲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不可不提早逝的邱岳峰,可称得上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这位声音独特的配音大师完美地诠释了“传神”二字,我听到的一位老人评价他时用了这么句话,“他连一声叹息都是角色的”,对于他的过早离世多是扼腕叹息的声音,对他在《追捕》中那句动人的台词的记忆从未遗忘:“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一直朝前走,不要往两边看,走过去,你就会融化在那蓝天里。”

  孙道临不是上译厂在册的配音演员,只是临时借调来用一下,《王子复仇记》就是他的杰作,据说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后来成为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还有毕克,功力深不可测,深沉浑厚的男音把杜丘,把大侦探波洛演绎得完美至极。《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毕克的波洛,邱岳峰的雷兹上校,乔榛的赛蒙,李梓的林内特,刘广宁的杰基,丁建华的女仆,童自荣的马克思主义者,赵慎之的富孀,苏秀的黄色小说家,每个名字都如雷贯耳,他们的声音都被称为“偶声”,而现在他们的大多数都已隐退或者安眠。

  上译厂的配音实力比较平均,配角往往光彩夺目不让主角,而且他们在几十年敬业且专业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还拥有一种难得的书卷气。据记者了解,由于历史的原因,上译厂的创作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已有一段时间了,和遍地开花的影视表演学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培养配音人才的地方屈指可数,一方面是自命“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把很多年轻人挡在门外,另一方面是为数不多的现有人才往往耐不住清贫纷纷转行。据记者了解,近年上译厂先后吸收了5名年轻人,成长很快,乔榛表示,“应该更多地去宣传他们,关注他们,这几个年轻人都非常出色,进步相当快,厂里今后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译制艺术不可替代?

  当记者提出近几年观众感觉译制片的数量少了,译制厂有些衰落的迹象,乔榛强调,译制配音事业至今依旧是一个“朝阳”事业,首先上译厂的优势还在,就是他还是全国惟一一家专业的译制厂,但是他在全国范围和全球范围中拥有极高声誉,因为别的国家没有专门的一个电影译制厂。而且译制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不是其他方法可以替代的。

  有声音认为配音损坏了影片原有的艺术风味,属于二度创作的译制片由于替换原有语言,必然糅进创作者对于角色的主观理解,但是根据现有国情,很少有人能够品评外国影片,不仅是英文或其他外文水平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积淀,并非只是工具。“译制艺术是永恒的。”他的声音变得冷峻起来。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上译厂风波至今已经平息一些,“童自荣事件”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受不仅是个体之间的纠葛,而是整个译制厂的处境严峻,关于“译制片行将灭亡”的一些声音也纷纷传出,乔榛或许回答过太多这样的问题,他表示,“我们从来就是把自己从事的译制事业看成是神圣崇高的事业,形势多严峻,我们也会坚守下去,神圣的事业是垮不了的,我们身上有这种使命感。”

      近况堪忧蛋糕被切走

  译制片目前的处境是受众分流的结果,一家老小同去电影院的时代过去了,正如上译厂老一代配音演员苏秀女士所说:“蛋糕被切走,同时一批铁杆观众也就留下了,他们是我们真正的知音,有利于我们拿出精品来,因为他们有很挑剔的耳朵。”

  在记者拿到的数据中显示,2004年上译厂译制完成中影公司交译的外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芳芳郁金香》、《阿波罗13》、《致命报酬》、《冷山》、《后天》等19部248本,完成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电影电视《造就明星》、《埃及艳后的任务》等7部,完成国产电视剧配音66集。现在上译厂的电影方面译制主要还是靠中影公司计划引进的片目有计划地交译,最近几年逐渐接纳电视台的部分电影电视,但是数量少、译制费用低等政策性的因素使上译厂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要国家和地方上的补贴。上译厂虽然在译制和配音工作中一丝不苟,使得译制质量虽然无可匹敌,但是一些不公平竞争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困扰着上译厂。

  据彭副厂长讲:“现在配音界‘棚虫’活跃,收入丰厚,电影配音严格要求的翻译、初对、对口型、复对、配音、鉴定、补配、混录等多道严格而完整的工序,现在搭起来的一些‘草台班子’很少有如此认真执行的。经常能够在电视屏幕上听到许多翻译和配音质量非常差的声音。还有现在明星配音也切去一块蛋糕,可以说是一个尝试的方向,比如《海底总动员》,一位明星去配音一下子就能赚到十几万元,上译厂的主要角色配音演员配一部片子仅能拿到450元。现在的电影市场就是一根橡皮筋,很多东西是无法衡量清楚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悦
 
对此系列报道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面网址继续阅读相关内容: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4/14/content_215984_3.htm
其余内容:
调查(3)上影:何日重现“东方好莱坞”辉煌
调查(4)北影:一块留在心中的“金字招牌”
调查(5)西影厂改革的双重叙事:曾经辉煌———走向衰落———期待再次奋起
调查(6)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纯真年代进入世界大战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上译迷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2-08-08
7楼#
发布于:2006-10-19 20:29
社会变革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千古箴言。几千年过去了,朋友,你认识自己了吗 ?
gonow
  • 最后登录
8楼#
发布于:2006-10-19 22:34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译制厂
上海电影制片厂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
峨嵋电影制片厂
福建电影制片厂
广西电影制片厂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
天山电影制片厂
西安电影制片厂
潇湘电影制片厂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
珠江电影制片厂
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
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9楼#
发布于:2006-10-20 19:58
我的一点困惑:
上译译制片《斯巴达克思》主配不是盖文源吗?怎么老有人说是乔榛?把我都搞糊涂了。再有,这篇介绍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文章,点到了不少配音人的名字,但对尚华、于鼎、富润生、杨文元、胡庆汉、杨成纯等,这些这么优秀的配音艺术家怎么只字不提呀?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