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10-24
  • 贴图大奖
阅读:1168回复:0

[转贴]早期译制片海报的分类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2-07 17:37
早期译制片海报的分类

     这些海报从创作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引进,即将影片出品国的原版海报加上中文片名后直接使用。但是这种引进其实也并不全是盲目的,是要经过我国电影发行部门选择后才引进的。这类海报要占译制片海报总量的一半强。这种直接引进的情况贯穿了建国以来译制片发行的始终。例如苏联H.赫莫夫画的《乡村医生》、《金星英雄》、《人民歌手江布尔》(1951年我国发行)、《列宁格勒交响曲》,别尔斯基创作的《作曲家格林卡》(1953年),瑞林斯基创作的《奥赛罗》(1956年),《在伯爵的废墟上》等;日本的《女人的一生》;美国的《车队》;墨西哥的《命根子》;民主德国的《山中魔鬼变石头》;捷克斯洛伐克的《锁链》;南斯拉夫的《他俩》、《攻城记》;西班牙的《房客》;瑞士《海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芬兰的《根据法律》;英国的《雾都孤儿》、《士兵的经历》等。
     这些直接引进的译制片海报除给我国观众带来的不同风格的异域风情和艺术的享受外,还使我们直接地看到国外的电影海报创作水准,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的电影海报的创作,其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类是在引进原版海报的上面进行了简单地再创作,比如由我国的美工师在国外原作的基础上添加少许内容,改变原作中人物或物体的方向等,这类海报往往没有署名也基本等同于第一类。这类海报在早期所占数量较大。
     第三类是我国美工师的原创手绘作品和设计作品。我国的美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非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的这些美术作品,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和海报收藏者的青睐,其中精品多多美不胜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创作上除借鉴了国外原版海报的创作手法外还推陈出新把时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引进到海报创作中来,创作出了如《一寸土》、《难忘的一九一九年》等独特的手绘连环画式海报。参与译制片海报创作的我们熟悉的海报创作大家有:焦焕之,创作有《妲卡》、《夜店》、《快乐的竞赛》等;王延陵,创作有《被开垦的处女地》、《不可战胜的人们》、《没有太阳的街》等;颜地,创作有《箱根风云录》等;李念淑,创作有《水堤》、《伟大的公民》《红菱艳》等;谷梅,创作有《一的女矿工》、《肖邦的年轻时代》、《九月英雄》等;方海雄,创作有《蟹工船》、《美丽之歌》、《匈牙利革命摇篮》等;樊楠,创作有《魔鬼的峡谷》、《暴风雨》、《在压迫下》等。这类海报要占译制片海报总量的三分之一多。
     在早期的不同类型的译制片海报中我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苏联影片我国美工师创作的海报相对较少,其他国家的相对较多,在我国创作的其他国家的海报中也总能找到前苏联海报的影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前文提到过的前苏联海报整体创作水平较高以及当时对苏联老大哥的一点点崇拜心理,意大利影片《警察与小偷》和《金星英雄》的海报就有这些嫌疑:在我国发行《警察与小偷》时采用的竟是前苏联版的海报(前苏联画家M.赫费茨创作)而不是该片的意大利原版海报;《金星英雄》海报在前苏联是受到很多批评的且艺术性不太强,而我们却直接引进了。



樊楠、焦焕之联合创作



引进的苏联版《警察与小偷》



意大利电影《警察与小偷》的意大利原版海报



苏联的柯弄诺夫创作的《墨西哥人》原版海报



我国电影美术工作者“参考”原版再创作的《墨西哥人》

转自:http://blog.daqi.com/liugang/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