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1257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8-09-11
阅读:2076回复:1

配音演员胡连华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2-23 09:19
  胡连华是个让人愉快的人,说愉快是因为和他一来一往的谈话间,他从来都是痛快淋漓、直奔主题。作为一个语言艺术的工作者,胡连华平常的聊天也相当具有感染力。他的语言饱含热情,他的声音富含活力,2002年播出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电影就投射着他对生活和事业的专注。有观众感叹寅次郎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而对胡连华来说,银幕上的寅次郎和银幕下的自己其实各有各的影子,尤其他的“热情完全接近寅次郎”。

  采访胡连华的那天早晨,他正准备泡方便面,见记者来,便也热情地邀我共进早餐。一杯方便面和一杯速溶咖啡,这就是胡连华生活的节奏。我们聊起了他的配音生涯,依他一向乐观的看法,那是一段乐多过于苦的日子。
 
小时候是苦并快乐着
 
  胡连华很自信、幽默,也爱侃,并且自认为脑子非常活跃,正因为如此,胡连华认为自己后来的道路也是应了这活跃的脑子才显得诸般风顺。胡连华的父亲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做的是服装设计。小时候长影剧场时不时会有电影放映,年幼的胡连华虽然身无分文,但他机灵,每每跟着送电影片子的人进剧场,之后就再也不出来了,有时就猫在座位底下以躲过清场,这场景不禁让人想起了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小多多后来在电影业有了出息,而胡连华也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电影,胡连华那时与文艺的有限接触就是样板戏。虽然对于派别唱法懵懂无知,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一样将八个样板戏唱得极有味道。山东京剧团在长影排练《奇袭白虎团》的那两年里,胡连华没少学,他“不由自主”就和整个团混了个脸熟。团里的人说:这个小孩应该去学京剧,胡连华心里却暗自自卑起来。他虽然生在演员堆里,那也不过是天天在门缝里窥视罢了。看着郭振清、李亚林、李汝林等长影的名演员从家门口走过,胡连华越发觉得他们神秘、遥不可及。后来,他干脆就在演员们下班路过他家门口时,故意来两嗓子。“那胡臣家的老三嗓子不错……”偶尔听到几声夸奖传扬过来,胡连华心里多少有点美。

  胡连华的好嗓子此后一直没有被埋没,他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在公社他教人学唱京剧,后来返城到果品公司当装卸工,她是唱着唱着就过来了。即使是之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而去拣粪,胡连华也没有郁闷过。在那个苦闷的年代,是歌声给了他生活的乐趣和力量,他称那是“苦并快乐着”的日子。“饱吹饿唱,比吃饭还要有力量。”胡连华乐呵呵地说。
 
直言天生就对配音有灵感
 
  就在胡连华快乐地当着一名工人歌手时,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一次近乎奢盼的试探让随后的胡连华真正踏进了文艺的圈子。1978年他考上了吉林艺术学院。回想当年考试的经过,胡连华用了“蹊跷”两个字以说明他当时纯属误打误撞。

  这一年的夏天与往年有些不一样,随着恢复高考后第一次夏季高考的到来,成千上万的人将因此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胡连华就是其中之一。一天,他坐在货车上,载着运往各个商店的水果,在经过吉林艺术学院的大门时,一眼瞥见了墙上贴的红纸:“恢复吉林艺术学院”。底下是招考的通知说明。出于自卑心理,一向胆大的胡连华有那么一刻犹豫了一下,终于没敢亲自前去,而只是寄出了报名信。

  回信很快就收到了,上面却写道:报名日期已过,下次再努力。“本来就没抱多大希望的胡连华没在意,5天后的复试,他随手拿着这封信找到学校。当时戏剧系的创始人王景山被他的声音吸引,便位着他的手直接进了考场,结果考了第三名。以后一想起这次的奇遇,胡连华便感慨不已,他把一切归于偶然和运气,直言自己是稀里糊涂进的学校,想想那时候自己可是连小品是什么都不知道。

  胡连华考上之后很是活跃了一阵子,演戏、录广播剧,还因时常模仿《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的列宁,而被封了个外号“小列宁”。也正是在那段时间,胡连华渐渐觉出了配音的妙趣来。等到毕业后开始为第一部国产电影配音时,胡连华感觉自己简直就是天生为配音而生的。“天生就有灵感”。他信心满满地坦言。即使是第一次参与配音的朝鲜影片《不能授勋的英雄》,“也没有经历过对口型、找感觉的过程”。尽管那时他只是借调到长影偶尔配几个小角色,但长影已经对他表示强烈的兴趣。

  显然,入戏快的胡连华也很快适应了配音演员这一角色。1986年,他的业余配音生涯正式翻开了新的一页,他从吉林市话剧团正式调入长影译制片组。在接下来的20年里,胡连华成了长影配音的中坚力量,《伞中情》、《罗马假日》、《魔窟寻谍》、《未来水世界》、《蝙蝠侠与罗宾》等经典影片记录了他配音生涯的巅峰岁月。

  曾经有人说,胡连华配音从来听不出是他自己。作为一名性格演员,胡连华实践着自己的创作原则:不去重复昨天,也不把自己定型。而他今天所以不愿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也是这个原因。胡连华最喜欢的配音角色有两个,在意大利影片《月夜》中,他深沉、充满人情味;到了《变相怪杰》里,他却又成了滑稽、无厘头的神探飞机头。对两个个性迥然不同的角色的成功塑造,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胡连华在配音方面的可塑性。他自己说过:我当配音演员可以适应任何一种性格的人。
 
配“寅次郎”时有创举
 
  二十年下来,胡连华配音的电视达到几千集,电影也有四百多部。这其中,就要数日本影片《寅次郎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不仅因为影片的故事富有哲理和启迪,还因为48部的长度无论对观众还是对胡连华本人,都是创了世界纪录的,这也使得一向顺风顺水的胡连华在配音这行总算吃到了一丁点苦头:48部影片配了足足一年,这让他感到身心俱疲。

  《寅次郎的故事》是一部田园式的喜剧,主人公寅次郎虽然其貌不扬,却善良热情,素以助人为乐为荣,哪怕是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他仍然能够义无反顾地去帮助别人。对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日本民众而言,寅次郎身上那种无私互助、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无疑是一种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寅次郎这个人物虽然充满喜剧感,但他也有自己的悲伤和苦恼。

  正是这个朴实却又丰满的角色,激起了的创作欲望。在许多场戏中,胡连华发挥了自己的创意。比如寅次郎为别人介绍对象时,他便在台词里加一些幽默的小噱头。有些时候,他甚至已经不是去贴近,而是超出原片了:“如果说你的每个语气语调完全模仿渥美清(寅次郎扮演者),出来的效果就不如渥美清,可能会给他减分。但如果你把他的声音夸大,相反会给角色加分。”

  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影片开头寅次郎那一成不变而又颇具特色的自我介绍:“我生长在东京的葛饰柴又,是帝释天的水把我养大,姓车名寅次郎,人们都叫我疯疯癫癫的阿寅!”这段表述在原片中说得很正,但为了与全片的喜剧风格相契合,胡连华对此处的语调进行了夸张处理,用他的话说就是“弥补”。胡连华更具创造性的一举是在表现寅次郎的忧郁时,他甚至采用了一种喜剧的调子来配,而这样反而增强了令人揪心的效果。

  《寅次郎的故事》在央视连续完整地播出后,胡连华的配音和渥美清的寅次郎形象一起深深地在观众心中扎下了根。影片拍了27年,渥美清老了,但寅次郎没有老,胡连华的声音也没有老,胡连华说,寅次郎的乐观精神是不会老的,我的声音自然也要跟着性格走。何况,他自己和寅次郎实在接近,不仅一样热情,还一样有趣。

  胡连华喜欢让自己时刻处于变化中,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让他在长影获得了“配音狂”的称号。他说,配音这个职业非常有意思,真正钻进去了,会特别有创作欲望。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匠人,就会循规蹈矩,就永远没在创造力。相反,如果你做每件事都不按规律去办,你会每天都有一种新鲜感,每天都要重新开始。我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胡连华印象
 
  对胡连华的第一印象是,他相当自信,并且毫不谦虚,难得的是他还不狂不躁。自认为很有天分的他其实很清醒,他说演员不是万能的,所以他只在自己的这一方天地辛勤开垦着,从来不去作天方夜谭的幻想。

  胡连华还说,自己是个透明的人,活得真实。即使面对第一次见面的记者,也没有“隐情”可言。

  采访这天,胡连华实在忙,间或有学生敲门,手机铃响,他也乐得这么充实。结束时问他有没有电子邮箱,他认真想了想,说还真有,取了“实在忙”三个字的拼音,但哪个网址不记得了。还真应了这独特的邮箱名。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1楼#
发布于:2007-02-23 09: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