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41回复:4

解放前我国有没有译制过外国影片啊?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8-23 15:12
  RT!!!!!!!!!!!!!!!!!!
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1楼#
发布于:2007-08-23 17:14
  《随风而去》精彩电视电影/首播

  电视电影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2005年出品

  编剧:郎云

 
 
 
  
 
 
 
  导演:宁敬武

  主演:赵文瑄、孔林、侯方

  故事梗概:

  从小就喜爱电影的富家公子胡维臣,六岁那年被医生诊断出患有遗传性视力萎缩,被家人送去美国治疗眼疾。生性顽劣的胡维臣到了美国就如脱僵野马,终日沉浸在电影院里。若干年后的某天,上海传来他父亲病重的消息,在管家徐福的苦苦哀求下,胡决定启程回国。但等他归来之际,父亲早已撒手人寰。徐福宣布遗嘱:胡维臣要得到全部财产,必须立刻与汤家小姐成婚。

  胡维臣对这门婚姻充满了厌恶。订婚之日,一个美丽女人即兴的钢琴表演牵动了他的心!定婚典礼总算勉强举行,但徐福极力反对他拍电影的计划。胡只好每日里混迹于歌厅酒吧,为当红歌女媚娘一掷千金。胡以酗酒相挟,医生警告徐福,胡如再酗酒,极有可能失明。徐福无可奈何,终于让步,答应胡维臣先买个电影院来一圆电影梦,条件是要尽快与汤家小姐结婚。但在婚礼当天,胡维臣却故意气走汤家小姐。而在胡氏公司里,徐福履行遗嘱,胡维臣正式接管胡氏企业。

  汤家小姐终于回来了,要求解除婚约。解除婚姻关系的仪式上,胡维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来参加签字的汤茵小姐竟然就是自己一直追觅的神秘女郎。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假装眼疾突发,退出仪式。

  1932年日本人进攻上海,战争爆发了。胡维臣突发肺炎,昏迷不醒,而他的电影院也因为突然失火,毁于一旦。胡维臣的眼睛几乎失明,老管家把一贫如洗的他接到自家阁楼上居住。但此时的媚娘早已是名声大噪。听说这个消息,便执意要把胡维臣接到自己的洋房。胡维臣坚决拒绝,要工作。

  不久,日本人封了花旗银行,媚娘破产了。胡维臣侠肝义胆,收留了媚娘。胡维臣劝说汤茵解除婚约,汤茵却不同意。胡决定和媚娘结婚,并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在媚娘的帮助下,胡维臣被安排在影院门口收票。他又一次获得了与电影有关的工作,欣喜若狂。媚娘找到汤茵,告诉她自己在照顾胡维臣,胡维臣也需要自己一生对他的呵护。汤茵心中再无牵挂,她准备签署解除婚约的证书,离开国内。

  新片《滑铁卢桥》到了上海,胡维臣发誓要把这部影片译成最完美的艺术品。媚娘根据自己的身世,提出用《断桥残梦》。胡维臣认为此名不妥,但由于影院初急功近利,已打出了《断桥残梦》的名字。他大受刺激,走到外白渡桥,一个响亮的名字跳进他的脑海——《魂断蓝桥》,此时,他已经冻饿交加,无力地滑倒在地上。

  写有“魂断蓝桥”的小纸片从外白渡桥飘起,飞在空中,如胡维臣的一生,随风而去。

  精彩视点:

  正值中国电影诞辰百年,《随风而去》向电影百年献礼,以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辉煌时期的老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电影幕后工作者在他曲折的人生中与电影结下的不解之缘。电影的主演是有着“台湾小生”之称的演员赵文瑄,不论在戏里还是戏外他都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对造型、剧本都有“苛刻”的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着儒雅的气质的他,说话慢条斯理,穿起长衫和西服,立刻就会有那个年代上海小开的样子。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2楼#
发布于:2007-08-23 17:20
另外《翠堤春晓》原名《伟大的华尔兹》,《出水芙蓉》的翻译都是30年代的人翻译的,很古典,很中国的,大众电影和电影故事曾专门介绍过当时外国片在上海上映的盛况。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7-08-23 17:37
1948年 中译片《一舞难忘》(1)
 

--------------------------------------------------------------------------------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10:43 新浪读书  

连载:中国电影百年(上编)   作者:李多钰主编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48年 第一部外语中译片《一舞难忘》

  摸着石头过河,走自己的译制片道路

  译制片在中国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最初的默片时代配中文字幕,到“译意风小姐”在你耳边用国语讲解剧情,到配上中文的译制片真正出现,观众逐渐习惯外国明星讲一
 
 
口中国话,再到今天的观众越来越倾向于观看原版字幕的好莱坞大片,译制片在中国的兴衰更替或许就在这个过程中清晰可辨,同时它也见证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巨大影响。

  电影大历史:“舶来”的盛宴,观赏的奇观

  西方和东方两股世界文化之流在战后时期激烈地碰撞着,这种情况下的电影,犹如一个怀有欲望的精灵,尽力使自身全部的活力纳入开放的世界电影对话体系中,作为西方“舶来”的工业文明的产物,汲取着丰沛的养料。

  这种状况首先表现在文坛。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和外国当代作品翻译出版,正如茅盾当年所说的“隐隐然成为一种运动”。当时的人们既能读到古希腊悲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又能读到小说方面的大量译著,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随风而去》(《飘》)等等。

  当时一批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也颇为热门,它融会较多文学与戏剧的活跃因子,如《夜店》、《表》、《欢天喜地》、《春残梦断》等文化品位高且十分卖座的影片,而那些早年在外国留学的“海归派”编剧和导演则功不可没。比起这些“混血儿”,血统纯正的好莱坞电影,随着抗战的结束也大量涌入,重新为包括电影人在内的广大观众提供了观赏的盛宴,更重要的是也为战后中国电影的再度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

  “小别四年,我们不妨看看人家是怎样地在进步着。”这是当时新创电影刊物《世界影坛》发刊词中的一句。外国电影在中国恢复大规模放映,最直接地促进了电影公司不断恢复或迅速成立,甚至膨胀。报道外国影讯的电影刊物也大量出现,像《国际影讯》、《电影周报》、《好莱坞电影画报》等,出刊都非常迅速。而当时运入中国的外国电影除了少部分英、法、德、意等国影片外,主要是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和前苏联的影片。

  好莱坞影片的上映自不必说,战后前苏联影片虽然在气势和数量上远不如美国,但却始终不断,而且随着时代需要发生着微妙的起伏。当时放映的《列宁在1918》、《彼得大帝》、《森林之曲》、《碧血花》等影片满足了挑剔的观众对迥然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新奇渴望。当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生动地说道:“美国电影适宜在一间雅致的小客厅放映,苏联电影就适宜在广场上开映,热热闹闹地挤满了人头。”

  这些看不到大腿、谋杀以及飘飘然爵士歌曲的“广场电影”,以实实在在的拳拳爱国之心,紧密地贴合着时代的脉搏。而这种鲜明的意识内容与风格,也为新中国电影提供了经典的蓝本。

  口述影像:时光荏苒,从字幕走向声音

  外国电影,尤其美国好莱坞电影,自“一战”以后不断运到中国,一度占据了中国的银幕。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的影片占据了上海各大电影院,上海最高档的电影院几乎是以放映好莱坞电影为业的,到高档影院看新鲜面目的外国影片对于当时时髦的上海人来说,不仅是时尚,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一台投影仪和上千块玻璃片

  对于大多数不懂外语的中国观众,好莱坞影片依靠什么来吸引他们?一个是靠很精美的说明书,里面会有演员和剧情的介绍;另外一个就是中文字幕。

  我那时候刚从学校里面出来,就去一家外国老板的电影院做翻译,当时薪金不算高但也不低。工作比较辛苦,每天四场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来一部新片后,我要很快译成中文,当时随片带来的还有英文台本,我主要也是做台词的翻译,并不是每句话都翻,找认为主要的话来翻。

  我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随片放映时控制字幕。先把翻译过来的话写在一个窄长条的玻璃片上,然后编上号。什么用途呢?当时字幕不像现在是打在影片上的,而是在银幕旁边另外有一块白色小银幕,在放映室除放映机外另架设一台投影仪,我把编好号的字幕在投影仪上放出来,因为对影片已经很熟了,听原文然后更换玻璃片。一部影片大约一千句左右台词,所以玻璃片堆得很高,工作也很紧张。

  “译意风”并不普遍

  就是用这样配字幕的方法,我翻译了当时好莱坞最卖座的经典影片,像大家熟知的《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出水芙蓉》、《红菱艳》等等。这些影片在美国本土放映没几天就能在上海看到,因为那时候上海是租界,非常开放,不受限制,所以好莱坞影片垄断着上海电影市场。

  后来也推出过一种新型的译制方法,也就是“译意风”,记得当时“大光明”推出的广告语是:“贡献给:爱看外国片而不懂外国语者;向来只看国产片而现在想看外国片者;欲求完全明了外国片剧情者。”尝试新鲜的观众不少,但是“译意风”并不是当时看外片的主流方式。一是设备要求比较高,需要影院投入大量资金;二是观众要交的钱比看字幕的要高一些。“译意风”只是作为“大光明”以及“国泰”等少数几家电影院的特色服务项目,并不普遍,外片依然是以字幕为主的。


 http://book.sina.com.cn/nzt/ent/dianyingbainian1/85.shtml
奥兰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11-23
  • 贴图大奖
  • 现实互动奖
4楼#
发布于:2007-08-24 09:58
《卡萨布兰卡》40年代也在中国放映过,据说还有配音。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