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351回复:1
[转帖]关于《悲惨世界》的几个电影版本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filmTV&idArticle=96506&flag=1
『影视评论』 [电影]关于《悲惨世界》的几个电影版本 作者:le_corsaire 提交日期:2005-3-24 21:31:00 ??昨天将本人发表在其它论坛的关于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唱片版本比较转贴过来,得到部分朋友的支持。现在再次将本人关于《悲惨世界》电影版本的帖子转贴过来。 在众多的《悲惨世界》改编的电影电视中,我看过三种:1957年法意德合拍版(Jean-Paul Le Chanois导演,Jean Gabin主演)、1998年好莱坞版(Bille August导演,“辛德勒”Liam Neeson主演)、2001年电视版(Jose Dayan导演,“大鼻子情圣”Gerard Depardieu主演)。 由于受到载体和容量上的限制,大部头名著改编的电影往往不可能达到原著文字所表现的广度和厚度。俺一般判别一部改编电影的优劣就是看它是否体现了原著的精神,而不是很在意它怎样去讲故事。通俗些说,就是看它是否像,而不是是否好看。 1998年好莱坞版本的演员阵容很强:“辛德勒”、“Shine”中的钢琴家(沙威)、大美女Uma Thurman(芳玎)、还有小五大姐提到的“朱丽叶”,每个人单独都可以撑得起一部片子。但我比较不喜欢的就是这个版本(可能和小五大姐说的“好看”的观点有些不同),原因就是太好莱坞,原著中的人性的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最最受不了的改动就是冉阿让爱上芳玎,因此才有了收养珂赛特的动机。片中那段让秃好莱坞的真情告白,让俺鸡皮疙瘩乱起,几乎看不下去。极其不理解该版本因何去掉了部分重要人物:安灼拉、爱潘妮、德纳第夫妇,这使得电影显得很单薄,原本厚重的题材变成了典型的好莱坞大逃亡模式,冉阿让像是哈里森福特众多角色的古装版,悲天悯人的色彩却几乎荡然无存。不知是不是对57年三国合拍版的印象太深,我觉得“辛得勒”的外型还是偏斯文偏年轻了,不够沧桑。很奇怪,一直觉得Uma长得特欧洲特古典,可她一演起欧洲的芳玎来,又觉得她秃美国秃现代了。看来美国美女还就是没有欧洲美女的那种“范儿”或者“风情”,而人家法国意大利随便走出来的美女个顶个都如此这般风情万种。 2001年电视版是俺在某店的偶然发现,事先从来不知道有这个版本。和98年版相比,这个英文版要忠实于原著得多,平铺直叙地交待故事,虽说该有的都有,但总觉得缺很多东西,细想一下,其实缺的就是原著的精神。但可能是由于拍电视在资金投入等方面无法和拍电影相比,这个版本在摄影、场景、灯光等方面都不讲究,比较毛糙,氛围营造得不到位。可能法国人是真喜欢 “大鼻子”Gerard Depardieu,只要是名著改编的电影,基督山、冉阿让等,什么都让他上,好像有点咱们李亚鹏的意思,虽说观众的口水狂喷,但该上不该上都还照样上(希望俺哥们看不见俺诋毁他哥们)。“大鼻子”版冉阿让从外型上俺就接受不了,一堆大肉山上面架了一个白乎乎的大肉头。另外,除了John Malkovich的沙威还凑合外,芳玎和马吕斯的演员都很难看,尤其是马吕斯奇丑无比,偏偏这个呲牙咧嘴的主还让两个女孩着了迷。这个版本虽说不像“辛德勒”版那样让我生气,但是粗制滥造,甚是乏味,俺分好几次才看完。之所以看完,完全是把看此片当做科研项目来对待。 个人最喜欢的版本是1957年的法意德合拍版,80年代初在国内公映过这个版本的电影。一直没找到DVD,现在保存着从朋友那里死缠烂打要来的上译配音的VCD。57年的电影,画面上肯定是没办法同几十年后相比,但这个版本无疑是几个版本中最忠实于原著,最富于人文精神,最精致的。影片用了大量的旁白来交待背景,看似刻板老套,但对用三个多小时的电影来表现一部宏篇巨著起到了高度概括的作用,同时对电影无法表现的人物背景作了交待。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很细致,譬如在米里哀主教把银烛台送给冉阿让,并把他从警察手中解救出来后,旁白说冉阿让开始“思潮翻滚”,然后画面中呈现了一个场面:冉阿让捡到扫烟囱的小孩掉的一个钱币,并恶狠狠地占为己有,此时旁白道出冉阿让对做“贼”,欺负比他还弱的人感到真正的“于心有愧”,并要开始另一种生活。这样,就很合理地、有层次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并且也交待了社会环境。类似的处理还有很多,譬如马吕斯的出场,遇到珂赛特和爱潘妮等细节。总之,这是个很文学的电影改编。不知是不是因为先看电影后读书,而且因为熟悉这个版本,又不熟悉这些演员(除了德纳第的是《虎口脱险》的油漆匠)的缘故,一直觉得这些演员不仅“像”书中的角色,而根本就“是”书中的角色,一直把冉阿让的形象固定成了让加班饱经沧桑又内敛的样子。此外,芳玎、珂赛特、马吕斯等都很漂亮养眼。 另外,这个版本的中文配音不能不提。该片的翻译应该算得上是电影翻译中的上上品,剧本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教研室翻译,虽说不是从法文原文翻译,但译得很精确,而且文字质量高,所谓信达雅也不过如此吧(和中译本比较,俺不认识法文的说)。我很喜欢旁白的译文,文艺但不造作,非常符合原著的风格,“她们喜爱他的清寒”、“芬芳而又辛辣的鲜花”等,现在的电影字幕中永远看不到这样的用词。德纳第和爱潘妮那段经典的关于“绝望”的“绝”字怎么写的对话,实在是神来之笔。配音演员也是超豪华dream cast:毕克(旁白)、胡庆汉(冉阿让)、尚华(沙威)、刘广宁(芳玎)、童自荣(马吕斯)、邱岳峰(德纳第)、赵慎之(德纳第太太)、丁建华(大珂赛特)、程晓桦(大爱潘妮)、伍经纬(安灼拉)、还有李梓、苏秀、杨成纯……。我有个感觉,好像当年上译厂的这些声音本身就是为《悲惨世界》准备的。单听这些声音都是享受,如果哪位看官也想享受一番的话,点开下面的链接吧,上译配的《悲惨世界》全剧录音: http://www.bjradio.com.cn/download/movie/beicanshijie_1.mp3 http://www.bjradio.com.cn/download/movie/beicanshijie_2.mp3 http://www.bjradio.com.cn/download/movie/beicanshijie_3.mp3 获悉上海影城或新世纪影城现正放映1957年版《悲惨世界》,好像要连映一个月以上(小五大姐下个月回上海兴许还能赶上)。喜欢这部电影和喜欢上译配音的上海朋友们自然是好福气,此次回沪时间太紧,没能看成挺遗憾,虽说回家可以温习VCD,但和看大电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也因为这个遗憾,促使了我写上面这些文字。 还有一个俺非常喜欢的版本,就是过去已经说了很多的音乐剧版。虽然大大简化了原著的情节,但极好地保持了原著的人文精神。这个版本对原著最大的改动就是把让人憎恶的德纳第夫妇改成了搞笑的角色,把有点讨厌的爱潘妮改得楚楚可怜。 本想写细一些,忽然发现记忆力不行了,好多东西都只有一个模糊印象,不清晰了,记得的反而是小说多一些。老,岂止是之将至ING,早已之至ED。哼唧,只能写一个大致的感觉吧。 作者:就是吃不胖 回复日期:2005-3-25 9:59:50 获悉上海影城或新世纪影城现正放映1957年版《悲惨世界》,好像要连映一个月以上(小五大姐下个月回上海兴许还能赶上)。 呀,真的嘛??????我去查查,LZ太谢谢你了! 作者:就是吃不胖 回复日期:2005-3-25 10:36:13 Liam Neeson版我没看过,但好象一直被几个LM的骨灰级FANS们批评的?1957年的也没有看过,只看过大鼻子那版的。至于你说几个演员的外形问题……呵呵,Gerard Depardieu的电影也看了不少,偏偏就是在冉阿让之后,我居然觉得他满帅的(汗~~~~~不过看到最后真的有这个感觉~~,至于块头大,本来人家就是大块头大力气滴嘛)。John Malkovich虽然看的不多,但也是一直喜欢,他演的还算行,但也许因为先看了音乐剧版,觉得舞台上的Javert更形似些,John Malkovich则略瘦了点。芳玎和马吕斯……虽然不太抢眼,倒也算不上其丑无比吧,呵呵~~马吕斯我不认识,演芳玎的Charlotte Gainsbourg,只看过她的《Ma Femme est une Actrice》和《21克》,觉得她虽然不特别漂亮,但有时候看起来倒也觉得满有味道(八卦一下,听说她家世满好,父亲Serge Gainsbourg 是知名作曲家/演员,母亲Jane Birkin就不用说了)。倒是演 Eponine 的Asia Argento我满喜欢(~~~为什么叫Asia呢?),还有她老爹~ 另,书中我记得Fantine是金发美女,但Charlotte Gainsbourg是棕色的。Fantine好象卖了头发还卖了牙齿,这一版里却只是少了头发。我最最疑惑的一点,却是第四集最后,大鼻子向Marius坦白了一切,最后说他“爱Cosette”,Marius说“嗯,像一个父亲”,大鼻子否认了,“不,我爱她”,言下之意也就是说他对Cosette已经不仅仅是父女之情了(Mrius当然一下子傻掉了^_^)——我只在很小的时候看过连环画版本,5卷装的原本看的也不全——这个地方,是该版的导演的特殊处理(就像另一版中Jean Valjean爱上Fantine一样),还是原著里也有这点痕迹(怀疑雨果不会加进这样的元素吧)?如果是导演的特殊处理,那Jean Valjean是真的爱上Cosette了呢,还是仅仅为了远离他们才故意这样说的? 作者:就是吃不胖 回复日期:2005-3-25 10:39:19 “悲惨世界 复映”……楼主……你这文章……是3年前的吧……:( |
|
|
1楼#
发布于:2005-03-30 17:06
[转帖]关于《悲惨世界》的几个电影版本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filmTV&idArticle=96380&flag=1『影视评论』 [海报]音乐剧《悲惨世界》各英文版唱片唱片之比较 作者:le_corsaire 提交日期:2005-3-24 1:04:00 ??自从第一次看了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演出后,本人逐渐购买了该剧的全部唱片(四个英文版,一个法文版)。本文专门就四个英文版作一下比较。这四个版本的唱片按照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是:Original London Cast Recording(简称“伦敦版”,2CD,Relativity和First Night唱片1986年出版),Original Broadway Cast Recording(简称“百老汇版”,2CD,Decca唱片1987年出版),The Musical that Swept the World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 - Dream Cast (简称“梦版”,2CD,Relativity唱片1996年出版),Complete Symphonic Recording – International Cast(简称“国际版”,3CD,Relativity唱片1999年出版)。 总体上说,伦敦版出版最早,演奏的速度也最慢,一开始的弦乐成分比较重,明显和其它版本不同;百老汇版高音比较突出,但音乐部分显得有点单薄,音量比较小;梦版也许是因为是现场录音,速度比其它版本快一些,部分演唱可能由于现场发挥的原因,和其它版本有些小的不同,比较显著的地方是一开始的“Work Song”中的几个领唱都提高了八度还?拾媸俏ㄒ坏奈奚窘诼家簦?家糁柿亢谩?br> 下面按出场顺序细数每个角色的表现。 除了国际版是Garry Morris,其余三个版本的冉阿让都是Colm Wilkinson。虽说Morris的表现应该说相当不错,而且音色坚实,演唱的力道十足,但也许由于太熟悉的缘故,已经把Wilkinson那把饱经沧桑的嗓子和冉阿让完全联系在一起,似乎这个角色是Wilkinson的专利。别人再好,也只是步Wilkinson的后尘。本人比较喜欢Wilkinson最后的假声运用,气息很弱,但又很均匀,像一根游丝,把角色在弥留的际的无力表现得非常到位。遗憾的是,在大家都熟悉的“梦版”(相信很多人看过这个演唱会的DVD)中,Wilkinson的声音有点不稳。私底下猜想应该不是年龄的缘故,因为零一年他在上海的表现要比在这个演唱会中好。 沙威是梦版和国际版的澳大利亚人Philip Quast比较突出,声音又结实又明亮,他在“Work Song”中和冉阿让的对唱较好地体现了沙威的骄横和冷酷。Quast唱的“Star”比较收敛,或者说比较柔一些,个人认为比其他几个演唱者更能体现沙威当时的心境。伦敦版的的沙威Roger Allam音色和Quast非常接近,但在收放自如上略微逊色于后者,百老汇版的Terrence Mann就有点呆版。 至于芳玎,个人毫不犹豫地推荐伦敦版的Patti LuPone。其实按理说,她的声音对于芳玎这个角色来说,略显苍老。但毕竟LuPone的演唱功力实在深厚,“I Dreamed a Dream”唱得如泣如诉,让人心碎。剧终时,芳玎的灵魂来迎接冉阿让,LuPone处理得很安静,气息均匀,从而使声音显得纯洁。LuPone在韦伯名剧《日落大道》中也有相当精彩的表现,尤其是著名的“With One Look”, LuPone的用暗哑的声音开始,然后逐渐进入慵懒陶醉的状态,人老珠黄又红鸾星动的角色刻画得诚惶诚恐。对于被国内观众熟悉的芳玎Ruthie Henshall,本人则不以为然,唱得咬牙切齿,一点不像命运凄惨的弱女子。 德纳第夫妇是一对搞笑人物,他们的“Master of the House”也是著名唱段。伦敦版和梦版都是Alun Armstrong和Sue Jane Tanner。可能因为地理上比较接近的缘故,私底下毫无道理地认为二人浓重的伦敦口音更接近于法国乡村的酒店老板。同样原因,操伦敦口音的小珂赛特、伽弗洛什、以及群妓女等都是伦敦版和梦版的好。 Michael Ball来了,虽然音乐剧在中国还没有“兴”,更谈不上“艾”,但似乎Michael Ball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拥趸。马吕斯这个角色似乎是为他身定做的,要不然怎么除了百老汇版是David Bryant外,其余三个版本全部都选了他来演这个角色。Ball有把天生的深情款款的情种声音,好像又温暖又厚实的天鹅绒,这种声音唱又有革命的热情又沉溺于卿卿我我的马吕斯再合适不过。虽然“梦版”DVD中,他已经明显发胖,但仍然能看得出十年前的风采。拉丁红星Ricky Martin也曾经在百老汇演过一阵马吕斯,评价很好,但没有录音出版,很难想像拉丁帅哥不扭腰肢闹革命是什么样子。 有个有趣的现象,似乎Makintosh喜欢用亚裔演员来演爱潘妮。不知道在伦敦版和百老汇版中扮演这个角色的Frances Ruffelle是否有亚洲血统,国际版的Kaho Shimada是日本人,梦版的Lee Salonga和零一年上海阵容的那个演员都是菲律宾人。爱潘妮是大配角,但她的“On My Own”是《悲惨世界》最流行的唱段。不知道为什么伦敦和百老汇都用了Ruffelle,声音又薄又飘,处理得也很夸张。相比之下,Shimada和Salonga则好了很多,而且二人的表现很难分伯仲。Salonga是最著名的西贡小姐,演唱和表演方面的功力自毋庸置疑。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日本爱潘妮Shimada一句英文都不会说, 但她的发音简直听不出一点外国人的痕迹,感情的处理也很到位。另外还有一个亚裔爱潘妮,就是用中文演唱 “On My Own”的林忆莲,只听了一遍,没有勇气再听,从而也无从评价。 自从手机有了自己可以编制铃声的功能以来,我的手机里面就一直有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从自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输入到直接将音乐传到手机上,这首歌已经成了本人的手机铃声招牌。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是学生领袖安灼拉领唱的。我坚信最好的安灼拉Michael Maguire,是百老汇版和梦版都是他,其他的没得比。Maguire的嗓音明亮,有力度,充满激情,梦版DVD中Maguire怒目喷火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凭此角色获托尼奖实至名归。伦敦版的David Burt尽管表现也不错,但相比之下就失色一些了。总体上国际版是非常不错的版本,但由于该版的安灼拉Anthony Warlowe太弱,影响我对该版的整体印象。 从小说到电影,再到音乐剧,我都很不喜欢珂赛特,虽然她可以说是这个故事里面最举足轻重的角色。《悲惨世界》的成功在于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有性格,而且都有比较著名的唱段,但唯独这个不讨人喜欢的珂赛特比较苍白,没有好听的唱段,而且和其他女性角色用自然声演唱不同,这个角色是女高音,由于没有充分的空间可以发挥,四个版本的珂赛特表现差不多,恕不多谈。 总体上说,国际版是最过瘾的版本,因为没有删节,连起义时的枪声都保留了。该版本乐队也比较大,加上非常好的录音,听起来现场感十足,很饱满。但由于该版本的演员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纽约、伦敦、洛杉矶、悉尼、东京等,所以总感觉演员在演唱上有点匆忙,录音棚的感觉多过舞台的感觉,没有戏剧表演的现场感。而伦敦版在这方面却比较突出,表演感则很强。而这两个好的版本中有没有那个十分出彩的Michael Maguire,因为“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是全剧中我非常喜欢的唱段。所以要从整体上说这四个版本孰优孰劣实在是很难。如果非要选一个最好的版本,那我只好建议自己录一个MD,选各版本中自己最喜欢的演唱者拼凑起来,早先本人为了在健身房跑步时不至于太无聊,录了这样一个版本,当儿其中伦敦版和国际版用得最多。 作者:党国利益 回复日期:2005-3-24 2:17:21 http://bbs.chlm520.com/get.php?id=39238 ] [color=#000000]彩虹美女贴图联盟 作者:尼丹小 回复日期:2005-3-24 3:34:08 德纳第夫妇是一对搞笑人物,他们的“Master of the House”也是著名唱段。 ==== 非常同意,那一段很能调节气氛,梦版的演员外形气质非常符合,尤其是女的,绝对是英国未受教育的粗壮糙妇形像。 从小说到电影,再到音乐剧,我都很不喜欢珂赛特,虽然她可以说是这个故事里面最举足轻重的角色。 ==== 谁敢贬低我的小Cosette,一律贬之! 欢迎楼主去下面的帖子讨论: 影视评论』 [海报]再度让心灵震撼——les misérables悲惨世界musical详细评述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95881&strItem=filmTV 作者:尼丹小 回复日期:2005-3-24 3:35:53 老是打错字,经常处於无意识状态,应该是‘一律扁之’。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4 5:28:42 支持搂主!!!!! 没想到除了我这个专拣冷门话题的人以外,还有人愿意写音乐剧! 我的帖子已经由 尼丹小 贴在上面了。里面也有很多同好的评论(最主要有N张美图) 搂主明显比我转业啊,对演员这么熟悉。唯一小小意见,怎么把偶们西贡小姐,(同时也是我的偶像,我的ID名由来)的名字拼错啦! 不得不纠正一下下。搂主别见怪!Lea Salonga Eponie在故事里是配角,在音乐剧里我觉得她不是配角,凡是重要的桥断她都要出现,因为她的音色范围很广。尤其最后结束一段,找故事情节,她完全可以不出现,但是为了加入她的嗓音唱这一段,感觉立体了许多。a heart full of love里,最突出的,观众做要听的,也是她的唱词。就是她唱词绝少的on day more,(她的任务好像是拖一下尾音)但是因为有她的声音,整个歌曲才不显的混乱,而很有节制。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4 5:30:43 见到音乐剧贴我太激动了。 更正: a heart full of life one day more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4 5:33:06 另外,请搂主以后再不要把林忆莲掺合进来了。。。。 这也算一个版本的ON MY OWN?我倒!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4 6:07:52 另外,请搂主有空多用专业眼光分析分析音乐剧啊! 我的梦想是,能让天涯音乐剧帖子数量多过那个头发像方便面一般的钟汉良。。。。 又及:“梦版”里的安灼拉有唱破音楼主客有注意?我想如果是听CD肯定会更明显。。。。哈哈哈。。。这句唱词我每次听都要倒回去再听一遍。。。不太厚道。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4 10:01:01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做版本比较了,尤其是这几个录音,都可以称得上伟大,所谓优劣,其实见仁见智,许多评价很大程度上都是个人第一印象的放大而已。我插话只是为了说些不同的意见,为楼主不喜欢的版本做个小辩护。 Jean Valjean许多人都是推崇Colm Wilkinson,但我自己更喜欢Garry Morris一些,在前半段里面,CW处理得太“炫”,我相对喜欢平静宽厚点的,比较符合Jean Valjean的形象。 对于Eponine,也许我要得罪一下楼主和edwinalealian,我不太喜欢Lea的on my own,也许是演唱会的关系,这首歌她唱得过分“咬牙切齿”了,其实Eponine对Marius,即使知道他并不是爱着自己的,也是伤痛多于愤懑,但Lea的处理却是愤懑多于伤痛。我更喜欢Frances Ruffelle和Kaho Shimada。Lea是西贡小姐的首演并不能证明她处理Eponine就是对的,Frances Ruffelle还是由于演Eponine得了当年的东尼奖呢,她的演技和唱功也无庸置疑吧? 说到Enjolras,我同意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首歌,是Michael Maguire在十周年版的最好,——即使他自己的百老汇版也比不上这里,但是在十周年里他的嗓音明显不在状态,表现不够稳定,edwinalealian说他有个地方唱破音了(这个确实很明显,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太注意,不过edwinalealian确实不厚道……),而且很多地方的高音都比较勉强。百老汇版是他表现最好的一版,但这版里Enjolras的戏份很多都没收进去,包括在十周年里唱破的那段,所以没法比较。我个人最喜欢Anthony Warlow,虽然因为他是男中音,听起来没听男高那么爽,但整体感觉比较适合我本人的口味,他的热情如同被掩盖在火山下的熔岩,表面冷静理性,爆发出来的时候却是勇不可挡。另外,楼主如果看过上海的演出,上海那版的C. M. Peterson也是个很好的Enjolras。 Cosette很难讨好,我最喜欢伦敦版,主要是因为那个唱段好听,而不是演员的问题,后来的版本都删掉了,所以就没有出彩的唱段了。:(后来的版本,In My Life虽然好听,但太难唱得好,Judy Kuhn唱得硬邦邦的。A Heart Full of Love里,Cosette又容易被Marius和Eponine盖过,一点不突出。 几个版本我最常听的是国际版,因为最完整,也因为我最喜欢Anthony Warlow,呵呵。但是有关现场感的问题,也还是要和楼主唱下反调,最有现场感的当然是十周年,因为那个真的是现场录音,乐队、合唱队的规模都最大,其他的录音,你能找来一个250人的合唱队?其实除了十周年,其他的版本应该都是录音棚的录制版而不是现场录音,只是国际版演员是分在不同地方录制然后在做后期制作而已。我反而觉得伦敦版的速度比较慢,表演感还不如国际版。 PS:楼主的法语版不知是1980年的概念版还是1991年的重排版呢?我非常非常喜欢那个法语概念版的。 PPS:edwinalealian,a heart full of love没错啊,a heart full of life反而是错了呢。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4 10:18:29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4 5:28:42 Eponie在故事里是配角,在音乐剧里我觉得她不是配角,凡是重要的桥断她都要出现,因为她的音色范围很广。尤其最后结束一段,找故事情节,她完全可以不出现,但是为了加入她的嗓音唱这一段,感觉立体了许多。a heart full of love里,最突出的,观众做要听的,也是她的唱词。就是她唱词绝少的on day more,(她的任务好像是拖一下尾音)但是因为有她的声音,整个歌曲才不显的混乱,而很有节制。 ———————————— 和edwinalealian抬杠几句: 最后Eponine重新出现当然不是为了加入她的嗓音啦(这个她指的到底是Lea还是Eponine?如果是说的Lea的话就更没道理了。),是为了引领Jean Valjean走向永生,引出那句“爱能让你看到上帝的面庞……”的主题。而且最后所有死去的人(仿佛除了Javert)都在舞台上出现了。 对a heart full of love和One Day More的判断,只能说你作为Lea的fans说了夸张的话了。 作者:就是吃不胖 回复日期:2005-3-24 10:49:31 自从某人写了第一个关于musical的帖子,忽然之间第二第三就跟着冒出来了,看来大有潜力~~~~~~只听过梦版的,没得比较,只好友情的顶一顶了~~!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4 11:07:53 再问一下,楼主的唱片是在哪里买的?国内引进的我只知道有十周年的演唱会。 作者:就是吃不胖 回复日期:2005-3-24 11:25:12 我也想问,LZ在国外吗 还是有打口的?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4 17:30:18 最后Eponine重新出现当然不是为了加入她的嗓音啦(这个她指的到底是Lea还是Eponine?如果是说的Lea的话就更没道理了。),是为了引领Jean Valjean走向永生,引出那句“爱能让你看到上帝的面庞……”的主题。而且最后所有死去的人(仿佛除了Javert)都在舞台上出现了。 对a heart full of love和One Day More的判断,只能说你作为Lea的fans说了夸张的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gree with 引出那句“爱能让你看到上帝的面庞……”的主题。而且最后所有死去的人(仿佛除了Javert)都在舞台上出现了。do not agree with 对a heart full of love和One Day More的判断,只能说你作为Lea的fans说了夸张的话了 I‘m a super fan of lea!!! hahaha..... 作者:le_corsaire 回复日期:2005-3-24 21:32:26 多谢各位顶力支持。 这个帖子原来是本人应邀在一个芭蕾舞论坛发的,后来《中演月讯》也转载了。屈指算来,第一次在纽约那个小小帝国剧院看“Les Miz”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情,后来专程从北京到上海又看了两场。印在纸上的《悲惨世界》是我喜欢的书,在剧院里面演的“Les Miz”是我喜欢的戏。可惜再也看不到了。不知道巡回演出回不回再来中国。 看来比我听得仔细的朋友大有人在。Michael Maguire唱破音其实很明显,但基本上不影响他的整体演绎。楼上有朋友喜欢国际版中Anthony Warlowe本人倒是不敢苟同,瓦氏的声音欠缺些力度,所以就过于用劲,有点做作,而且不连贯。当然,这也是萝卜青菜的事儿。 但是,我理解为什么很多朋友不喜欢Lea Salonga(对不起,把楼上某位朋友偶像的名字拼错了)的爱潘妮。也有朋友说沙姑娘的演绎太过流行歌曲化。我虽然说沙姑娘唱得好听,但对于角色来说并不是很准确。可怜的爱潘妮对于马吕斯一厢情愿的爱情,那样一个自卑的穷姑娘不可能咬牙切齿地诉说自己的孤独。 下面把本人在芭蕾舞论坛中回某网友看“Les Miz”音乐剧观感的帖子转贴在下面,时间大约是在上面比较四个唱片版本之前。 ………… 私底下认为《悲惨世界》确实“不看终生遗憾”,而且是最感动我的两部戏剧之一(另一部是京剧《红灯记》)。 一般名著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大多会给人不如原著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画面和舞台没有文字的描述那么透彻。但音乐剧《悲惨世界》基本上体现了原著了精神,它没有着重表现戏剧冲突,而是用整出戏着力对众多的人物进行刻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大写意”手法。不知道有没有另一出非话剧作品有《悲》那么多有名有姓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征,都有和他们各自性格相符合,并且好听的唱段,除了主要角色,还包括配角主教、小珂赛特、小伽弗洛什、和搞笑的反面人物德纳第夫妇。 该剧感人的唱段很多,俺就不一一赘述了,说说俺最喜欢的几首。安灼拉和众学生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了革命者的热情,很好听。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旋律都能让俺精神振奋。所有重要角色的“One Day More”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所有主要角色的性格,和在暴雨将至时各自不同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冉阿让的忧虑,沙威等待着学生流血,马吕斯在爱情和革命的彷徨,珂赛特对爱情的痴迷,爱潘妮得不到爱情的痛苦,安灼拉的满腔热血,以及德纳第夫妇想乘乱捞一把的企图都在这首歌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导演对这首歌的设计非常精彩,当安灼拉高举枪杆唱出“One more day before the storm”,革命者们纷纷站到他身后,一起踏着整齐坚定的步伐,马吕斯也拉着爱潘尼的手加入革命者的队伍。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俺激动得颤抖。遗憾的是,剧情到了这样一个高潮,却忽然要中场休息十五分钟,观众的情绪一下子中断了。 俺特别喜欢该剧结尾,弥留之际的冉阿让看见了死去的芳汀和爱潘妮等。这些死去的人在白光的笼罩下,唱出了和芳汀死时曲调一样的“Bring Him Home”,准备迎接渐渐走向生命尽头的冉阿让“to see the face of God”,然后,合唱轻轻地再次唱起无伴奏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俺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 对于小五大姐说的“舞台旋转太多”,俺倒是有一点不同看法。《悲》和百老汇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不一样,没有舞蹈,也没有精妙复杂的舞台设计。很多场景都是通过舞台中心部分的旋转来表现的。个人认为这个简单的设计,比较好地表现了该剧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的特点。当然,可能坐得太近是会产生眼晕的感觉。冉阿让获释后艰难找工作的过程,就是通过舞台把劳动造型的演员转出来再转进去来表现的,其中有一群弯着腰劳动的农妇让俺联想到那幅著名的油画“拾穗”。冉阿让家大铁门是个挺“蒙太奇”的设计:铁门转过来,门的这边珂赛特和马吕斯幽会;转过去,爱潘尼在另一边痛苦,很有些电影感。还有,战斗失败后,舞台上是空无一人的寂静战场,路障转过去,观众看到的是牺牲在路障另一边的革命者们:安灼拉、伽弗洛什等,在强烈的白光直射下,舞台呈现的场面很惨烈,视觉上的冲击也很强烈。 《悲》中每个角色死去,都有一束很亮的白光从角色的顶上直射而下,仿佛角色在光柱中升入天堂。 其实《悲惨世界》停演也许是好事(百老汇停演,不知伦敦什么时候停),因为停演以后,Makintosh准备把该剧拍成电影,这样没有机会看现场的朋友们就也能够看到这出令人激动,也令人感动的精彩音乐剧了。已经出版的那张DVD,实际上是纪念《悲惨世界》公演十周年的片断演唱会,虽然演员都穿了服装,但还完全不是原剧的样子。 过几天,俺会写一篇《悲惨世界》四个唱片版本(英文版)的比较。 作者:le_corsaire 回复日期:2005-3-24 21:52:14 回答落叶树,本人的法语版是概念版。 作者:le_corsaire 回复日期:2005-3-24 22:00:31 继续回答落叶树,你的第一个帖子中好像你对各版本都很熟悉,下面的帖子又问除了十周年以外的几张唱片在哪里买的。呵呵。答案:都是在纽约买的。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4 23:07:56 To le_corsaire: 因为看你的资料是北京的,很惊奇竟然能在国内买到这么多的版本。呵呵,在纽约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我的除了十周年是买到引进版之外,其他都是和朋友共享得来的。而且非常非常遗憾的是我没有看过现场。 其实我最早是并不太喜欢Anthony Warlow的,主要是觉得他演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时候太过于平静,(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但是听得多了便比较认同,你觉得不连贯大概是因为有不少地方他实际上是“说”出来而不是“唱”出来的,这恰恰是我喜欢的地方,所以真的是萝卜白菜了。他并不缺乏力度,只是缺乏亮度。现在我是两个都喜欢。:)并且,模仿一下edwinalealian——I am a super fan of Anthony! 另外,既然你的法语版是概念版,你喜欢那里面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A la Volonte du Peuple)么? 虽然在别的帖子里说过了,但在这里还是要再说一次,那个旋转舞台是天才的设计!!John Napier是个天才!!! 虽然很期待电影版,但是我怀疑,除非对舞台演出做录影,不然的话,不可能传达出这部音乐剧的经典风范。 作者:le_corsaire 回复日期:2005-3-25 19:53:06 回答落叶树: 老实说,法语版我听得不多。当然最认真听的,肯定就是第二张唱片的第一首“A La Volonte du Peuple”,除了法语本身的优美感外,我并不觉得这个版本跟英文版相比有什么特别。首先是速度太慢,慢本身没什么,但演员为了唱出气势,不得不将尾音唱得很短促,这样就显得断断续续的。反正我听的时候感觉挺着急。法语概念版的乐队比较小,有点单薄。个人看法而已。 法语版我最喜欢的Gavroche的“La Faute A Voltare”,就是英文版的“Little People”。不知什么原因,就一厢情愿地觉得法语唱这歌比英文有感觉,扮演Gavroche的小演员声音闷闷的,很可爱,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大革命时期巴黎街头的一个勇敢的小孩。后面的合唱也很可爱。 对于电影的设想,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旋转舞台的设计堪称一绝,舞台给观众在视觉上的冲击和愉悦并不是完全写实的电影能达到的。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5 22:07:19 之所以问到A La Volonte du Peuple,是因为我实在太喜欢它了,而且是因为听了法语概念版,我才开始认同Anthony Warlow的。不过这大概没什么必然联系,因为我一位喜欢这首的朋友并不特别喜欢Anthony Warlow的Enjolras,但一位喜欢AW版的朋友却觉得这首听起来太沉重,闷闷的。 当时听了概念版,马上就爱上了它,并且还找来了法语歌词,拿翻译软件翻出来对照了英文歌词研究了一番。把那时候的结果贴在下面(歌词的区别就不贴了,尽管区别很大,但看起来很烦的) 在演唱和编曲上,这个版本跟通行的英文版也有很大区别,除了合唱队重复主旋律之外,都是Enjolras一个人在唱,伴奏上比较强调鼓。而英文版则是,第一段Enjolras唱,然后Combeferre和Courfeyrac唱副歌,合唱队重复主旋律,然后Feuilly唱副歌第二段歌词,最后又是合唱,伴奏则加强了管乐。 法语版里,这首歌其实是Enjolras,或者说,学生们,的宣言和表白,通篇在说的是,“我”,“我们”。——为了人民,为了明天,我们要发动起义,我们愿意成为黑夜里那一线光明,我们愿意卷入自由的风暴,我们愿意做第一个牺牲者。传达的是一种为明天、为人民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英文版里,他们已经不需要再表白自己,在这里他们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周围的人,你是否听到了人民的声音?你是否会和我们站在一起?你是否愿意为一个机会,一个获得自由的机会,献出你的所有,甚至牺牲自己? 这种差异,造成了情绪上的细微区别。当然两者都是慷慨激昂的,但是法语版听起来有一种无法言传的庄严肃穆的感觉,尤其是副歌,带上了一丝悲壮的意味——这点似乎蕴藏在旋律中,因为在英文版里,副歌的悲壮感也无法抹去。而英文版则迸发出无比强烈的热情和鼓动性——试问,谁听到这首歌不会自觉热血沸腾? 我更喜欢那个版本?我也说不清。法语原版让Enjolras唱了独脚戏,不知是不是为了对应Enjolras在原著里的角色,在街垒里,Enjolras有一段很长的独白,几乎占去整整一章。在这段独白里,宣讲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切期望,同时,由于情势黯淡,又交织着深沉的忧郁和一种殒身不恤的殉道精神,法语歌词传达的情感与此是非常相近的。英文版削减了Enjolras的戏分和忧郁,代之以ABC的朋友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明朗色彩和高涨情绪,跟前面的Red and black非常配合,也极能鼓舞人心。我爱法文版的庄严悲壮,同时也爱英文版的热情坚定。 而且现在通行的英文版在Feuilly唱的同时加上了合唱队的和声,我实在爱死这段和声了!就是它,渲染了副歌那种挥之不去的悲壮感,仿佛是群众逐渐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洪流,顺理成章地把气氛推向最后合唱的高潮。 CSR版里,Anthony Warlow以他一贯冷静从容的气度,演绎了这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没听过法语版之前,我觉得他未免过于平静,现在倒是也认同他的处理。但是就英文版的情绪内含而言,我同时也喜欢10周年音乐会里Michael Maguire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的演绎。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5 22:16:43 我也很喜欢很喜欢La Faute A Voltaire,这段的歌词直接采用了小说里Gavroche唱的一段歌谣是一样的,编曲加上了口哨声,很活泼有趣。后面Gavroche之死那段我也很喜欢。 英语版把Gavroche这首歌越缩越短,这点让我很不爽。而且听国际版的Gavroche之死太受刺激了,我基本都把那段跳过去的。 作者:le_corsaire 回复日期:2005-3-25 23:02:43 当初写上面那个帖子时没有把法语版放进去一起比较,就是因为听得不多,买唱片也只是出于收藏的愿望。看落叶树这么一说,倒是想回头去仔细听听了。因为不谙法文,也比较懒惰,从来没有看过歌词页,也没有动过了解法文词义的心思。不过法文歌词的词义和英文版有很大出入是很明显的。虽然不认识法文,但某些词从长相上就能猜出其大概含意,譬如“La Faute A Voltaire”肯定不是“Little People”的意思,“L‘Air de la Misere”也绝对不是“On My Own”。歌名不同,想必歌词的出入是显然的。 谢谢落叶树告知“La Faute A Voltaire”的歌词是小说里面的原词。57年版的电影中Gavroche也唱了几词这首歌的头一句,我至今记得那曲调,后来拣子弹时牺牲前也唱了半句。音乐剧的Gavroche牺牲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之一。每次想到“Les Miz”,眼前出现的场景除了“One Day More”一群革命者迈着四方步外,就是路障转过去,牺牲了的Anjolras和Gavroche们地倒在路障和地面上,几束白光从上面照射下来,他们灵魂仿佛在光束中上升。 落叶树知道Ricky Martin曾在百老汇演过一段Marius吗?这是我非常好奇的一个Cast。但应该没有录音出版。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5 23:32:30 有个Les Miz迷把法语概念版的歌词全部翻译成了英文,le_corsaire要了解歌词意思的话,可以去看看: http://mmebahorel.cafemusain.com/translations/ofc.html —————————————— 落叶树知道Ricky Martin曾在百老汇演过一段Marius吗?这是我非常好奇的一个Cast。但应该没有录音出版。 我知道,大概在96年左右吧。我见过一张剧照,蛮帅的。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6 02:51:39 俺来顶贴了。不过两位越谈越高深了。俺插不下嘴去。T_T.... 但是发现一个好现象:大家都对发语感兴趣! hiahiahia..... 俺去做一个“巴黎圣母院”的帖子怎样? 作者:le_corsaire 回复日期:2005-3-26 10:04:52 不好意思,edwinalealian。可以继续谈你的感受啊。 至于“巴黎圣母院”,我看过DVD,也在人民大会堂看过现场。老实说,我不喜欢。音乐太过流行歌曲化,而且乐队的电子成分太重,显得闹。再次强调,个人观点。我知道“巴黎圣母院”音乐剧有相当多的国内拥趸。 “悲惨世界”是我的音乐剧最爱。说起来看这出戏也是机缘巧合。说说这个故事吧。那是好多年以前,我去纽约公务,因为喜欢看戏,每次都住时代广场的“双树客栈(Doubel Tree Suite)”,因为这里到卖百老汇演出折扣票的TKTS只需要过一条窄窄的马路,不用半分钟即可到达,而且这间客栈跟后来演Elton John的“阿依达”的剧院是紧隔壁,出了门一秒钟即可进入据查。那次我把行李一放下,就冲到TKTS去买票,结果我想看的戏都没有半价票,除了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戏之外,我没看过的只有“悲惨世界”还有余票了,而我过去一直没有动过看“悲惨世界”的心思,因为总觉得这个题材太沉重,不适合唱唱跳跳的音乐剧。当时我想,既然没的看,不如看一场“悲惨世界”吧。所以没吃饭就去了帝国剧院,因为我想三个多小时的戏,如果不好看,我就中途退场。但出乎我的意料,我居然是流着眼泪看完这出戏的。而且散场后,在剧院的小卖部买了百老汇版的唱片,然后就冲到不远处的“Virgin”唱片行买了伦敦版。居然忘了没有吃饭。 等过几天我把过去写的关于《狮子王》、《西贡小姐》、《42街》等戏的帖子整理一下转贴过来。 作者:crzhao 回复日期:2005-3-26 13:33:06 Plagiarize Master Card TV commercial: round trip to New York, $800; hotel, $200; \"42nd Street\", $97, watching \"42nd Street\" at Ford Theatre on 42nd Street, priceless.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6 17:58:51 搂主原来还有好文章藏着呢! 快快都贴出来吧! 我快要烦死姓顾那个家伙一天到晚在天涯作威作福!。。。 《巴黎圣母院》在人民大会堂上演?我倒啊!怪不得有许多人知道,我还以为现今民风淳朴了呢! 虽说《巴黎圣母院》相比之下的确流行味了一点,亦不以大场面为特色,无论如何不能与《悲惨世界》相提并论。但是我个人觉得气势上竟也不差!而且表现方式不同——它的大气势都在对唱和重唱上,主要气势体现在歌词里!所以我还是很喜欢,除了对Helen Segara有一点不满意外,别人表现都是可圈可点。 作者:落叶树 回复日期:2005-3-27 0:22:34 哪个姓顾的家伙啊?没兴趣看到的东西我总是自动无视的。 巴黎我也不是特别喜欢,虽然歌还是蛮好听的,但主要是觉得结构比较散,歌的抒情性过于戏剧性,不太合我的口味。 作者:le_corsaire 回复日期:2005-3-27 1:12:26 人民大会堂演的“巴黎圣母院”中部分布景和DVD不一样。譬如,监狱的铁栏杆是斜的……,那几根大柱子动来动去有些牵强,也有些凌乱的感觉。要说类似舞台设计的酷,蒙特卡罗芭蕾舞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舞台设计那才叫酷。倒是那些浑身肌肉的伴舞在舞台上荡来荡去的,比DVD过瘾些。落叶树说得对,该剧唱段确实是抒情性大过戏剧性。 作者:edwinalealian 回复日期:2005-3-27 17:39:33 结构方面我觉得还好啊。 至于抒情性——只能说它几首“抒情”的歌比较见长。 不过我觉得歌词写作很具文学性,意义也深刻。尤其那首Florence佛罗伦萨 有点心急的崔楼主一下下:文章呢?文章呢???? 作者:haneul 回复日期:2005-3-27 22:03:24 第一次听楼主说到梦版,是在大三时候的一次音乐鉴赏课,当时感动的热泪盈眶,幸好黑着灯,有是晚上。不仅仅因为悲惨世界的故事感人,更是被歌者的演唱打动,芳汀的声音简直像天籁一样美。 作者:stevemorris 回复日期:2005-3-28 10:31:19 Eponine加入重唱,与所有死人出来合唱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