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66回复:15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作者:周黎明 来源:网易娱乐 对于不懂外语的观众来说,欣赏外国电影的一大障碍就是听不懂。把角色台词改成中文是一种克服该障碍的方法,其作用显而易见,此处不再赘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配音的危害远大于益处,其中有些是不为一般人留意的。 首先从翻译的角度看,配音为翻译增加了很多限制,比如音节的多寡、口型是否吻合等。有些原文中简明扼要的说法,却成了配音翻译的难题,如最常见的英文“No”,在许多场景应译成“别这样!”或“住手!”但因为银幕上演员很明显只说了一个音节的字,所以不得不翻成“不!”于是大家常看到敌人在抓好人时,他的家人(尤其是妻子)在一旁大声喊:“不!”你有没有听到过中国人在类似场合说“不”呢?即便在再烂的国产电视剧里,我也没听到过这样不像中国话的中国话。 除了这一类属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不少原文中的成语、俚语等,因翻译的水平有限,常常一个字一个字被硬译为中文,结果观众听起来有时似懂非懂,有时根本不知所云。有些大家通过画面及上下文可以猜出个大概,而有些幽默等巧妙之处则完全丧失殆尽。 如果采用字幕,翻译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但至少对口型的麻烦就没有了。字幕翻译也需要较高的技巧,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字不能太多。如果观众因需要看字幕而根本无暇顾及画面的其他内容,那么,这样的字幕翻译是不成功的。字幕翻译切忌啰嗦,凡是对白的语气、画面的内容中能够传递的信息,字幕中能简就简,能略就略。举一个中译英的逆向例子:早期张艺谋的影片(如《红高粱》)是由国内单位翻译的,英文字幕每个字都能跟中文台词相对应,结果一句简短的中文句子经常需要两行英文才能放完。他后来的作品很明显是由境外的专业字幕翻译公司和人员来负责,字幕短多了,但神韵却保存得更完整。但字幕翻译最大的长处不在于此,而是以下涉及的方面。 一旦选择配音,就会牵扯出一大串别的问题,首当其冲是声音表演的问题。一个演员处理台词的方式是他电影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斯特里普能准确地再现各种方言和口音。你可能会说:“我听不懂外语,所以他们台词功夫如何对我不起作用。”这话只对了一小部分。尽管不懂外语的观众无法领会某些演员把握台词的精湛之处,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处理台词的大致风格,而这种风格在配音时有意无意会成为牺牲品。先举一个外国的例子:早年日本也广泛采用配音方式,玛丽莲·梦露以低沉、略带沙哑的说话方式著称,西方男人觉得她那样很性感,但日本人的审美观刚好相反,女人的说话频率越高就越有女人味,结果日本银幕上的梦露成了尖嗓子。在中国银幕上,外国人讲话或多或少都有些拿腔作调。不信你做个小试验,即使你背对着电视机,光听台词,你多半可以判断出放映的是国产片还是外国片。最好笑的是,中国配音演员觉得声音表演不过火不足以表现出应有的外国味,而西方电影表演(比如好莱坞)却反复强调自然,他们的表演方式在很多中国导演看来是“不到位”的。这一上一下,原先低八度的处理变成了高八度,并且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腔。当我第一次听到老外说英语时,我大吃一惊,原来他们讲话跟我们差不多,没有一丝配音片那种戏剧性的高低起伏。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遨游》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即超级电脑哈尔。这是一个完全靠声音来塑造的艺术形象,当初库导找了几位很好的演员,但始终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念白带有太重的感情色彩。哈尔不是一个人,他是一台机器,但他又具有某些人类的特性,因此演员拿捏分寸时要非常谨慎,平衡他的人性和机器性,不能有半点过火。除非配音导演及演员完全了解库导的构思,不然,忠实地用中文再现哈尔的表演是很难的。 假设配音这一关能通过,还有声音处理及音效合成两关。我国的影视剧大多采用后期配音,音效处理颇为原始落后,对于配音片的处理也一样粗制滥造。比如两个人在一个小房间里的对话,跟在大厅里、室外空旷的地方说法,声音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在同一类型的空间,每个人的说话声也会根据镜头的不同而略作调整,如配近景和特写的声音应该很直接,而从桌子那头传过来的声音,就应该有一种适当的空间感。这些细微之处需要音效师录完音后慢慢加工,我国电影这方面的不讲究简直到了骇人的地步。绝大多数电影的绝大多数对白都没有任何空间效果,更谈不上精确的空间感(如角色从左后方说话,他的声音应该也从左后方传过来,等等)。我国的配音都是在录音棚里录制的,似乎只要发音清晰、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大功告成了。 有些外语片有一道独立的台词声轨,跟其他音响效果是分开的,就好像卡拉OK碟一样,你完成配音后合在一起就行了。但有相当一部分外国片没有独立的台词声轨,配音单位有两种应付手段,一是把有台词的段落拿出来,分析背景上的音乐和音效,然后尽量找相同的内容补上;另一种是“懒惰”法,每当银幕上有人说话时,背景上的声音就会悄悄淡出,说完后又淡入,仿佛说话声把杂音全给压下去了。第二种方法对于整体艺术效果的危害不言而喻,但第一种也绝不是良方,而会吃力不讨好。记得好多年前,笔者有幸参观国内一家非常著名的配音厂,负责人向我介绍,他们收集了大量唱片,终于复制了《莫扎特》一片的背景音乐(该片无法采用上述第二种方法,因为音乐在影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能贸然消失)。我听了差点没当场昏过去。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会告诉你,每一位指挥、每一位演奏家,对于同一首曲子的诠释会有不同,你若用卡拉扬的莫扎特录音,来取代玛瑞纳(该片音乐的指挥)的录音,可能连节奏都会有差异。而要复制音响效果,难度比找合适的音乐版本更大(至少多数外国片现在都发行soundtrack)。稍具规模的好莱坞影片,对于音效的制作一丝不苟,有些导演花在音效方面的功夫,不亚于拍摄本身。我们要复制那样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墨守成规,把落后当宝贝 原版的声音表演越出色、音效越讲究,配音造成的伤害就可能越大。配音要保持原版水平,从理论上讲不是不可能,但就我国现有的条件是不容易做到的。怎样情况会出现例外呢?成龙的港产片在美国上映前,好莱坞公司会花几百万美金重新制作音乐和音效,并尽量请原版的演员来配,难怪观众看了不会反感。 在发达国家,外语片是否需要配音,主要视它的观众群。比如成龙的港产片搬到美国,打的是主流商业市场,观众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来不看外国片的蓝领阶层,因此重新配音就有利于广大观众的接受和理解。但是,张艺谋的作品就绝对不可能被配成英语,看他影片的观众,多数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虽说不懂中文,但绝不会因为听不懂银幕上讲的话而产生排斥心理;事实上,若配成了英语,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和耻笑,因为那意味着侮辱他们的智商。李安当初拒绝将《卧虎藏龙》配成英语,他甘愿冒不被主流观众接受的风险,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他艺术品格的体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放映了大量外国片,配音不仅受到欢迎,而且连配音演员都成了明星。当时的观众基数非常大,而且还没有看原版片的习惯,配音为国人了解外国电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早已缩小到大中城市,而且以发烧友为主。我可以想象一个每年只看一两部影片的观众宁愿损失高质量的音效而免除阅读字幕的麻烦,但是,一个影迷若为了贪图方便而愿意放弃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嫌电影院太远而购买家门口地摊上的《魔戒》枪碟,你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影迷。如果我把配音的逻辑再往前推进一步,那么,你若觉得老外的服装不顺眼,是不是全该换成中山装?墙上的裸体画要不要换成书法?你可能觉得我这么说太夸张,其实不然,很多香港片把好莱坞电影加以“本土化”,拍出的克隆版有时也很受欢迎,这就表示的确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觉得光是说中国话还不够贴近我们。我不否认有观众喜欢看配音版,但电影公司至少应该同时放映原版,给观众选择原汁原味的自由。 在北京、上海那样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建筑、服装、消费等都达到了世界水平,偏偏电影院里很难找到一部原版片。这不仅剥夺了观众应有的权力以及学外语的绝佳良机,而且对我国的形象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当我们为自己的配音沾沾自喜时,老外却在背后作鬼脸,因为在很多地方,配音早已成为没品味、没文化的表现。每当我见到这种情形、向他们解释这是“初级阶段”的特定产物时,他们都会说“别开玩笑了,还初级阶段?”我想也对,这恐怕更多是既得利益者死死拖住历史的车轮,迫使本应向前发展的事物原地踏步,继而发展成中国一大怪现象。 本文原载于《看电影》杂志 |
|
1楼#
发布于:2003-01-03 17:56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早就贴过了N次了。 |
|
|
2楼#
发布于:2003-01-04 10:53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这段时间跟着看了几期佳片有约,发现在看文艺片的时候还是国语配音听着比较舒服,主要是不用盯着屏幕,散光看就可以了。虽然可能会损失一部分,可是能让我看下去。甘地传就是如此。 |
|
3楼#
发布于:2003-01-04 11:11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下面引用由法兰在 2003/01/02 05:56pm 发表的内容: 那就是说:你被敲了N次警钟,还执迷不悟,迷途不知返 |
|
4楼#
发布于:2003-01-04 19:40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下面引用由查仙奴归来在 2003/01/03 11:11am 发表的内容: 你自己看吧 http://peiyin.net/peiyin/luntan/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885 http://peiyin.net/peiyin/luntan/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493 几乎是每月必有帖了…… |
|
5楼#
发布于:2003-01-10 13:13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论臭知识分子现象》(作者:zhangfan)按说,这样的观点不算新鲜了,看似有理有据,实则不值一驳。然而,周黎明的这篇文章,实际代表着时下的一种“臭知识分子自恋兼自卑情结”,颇有代表性,不妨一说。 这种情结的主要感染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多留学欧美,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主要表现是表面上极度自傲到了自恋的程度,只要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不保守”等素质,他可以蔑视和批判一切。深入本质却是极度的自卑,为什么?因为他的一切蔑视和批判,都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取舍标准的,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云云。评判事物好坏,标准就是“其实,在国外……”,而不是具体分析。当然他们也推崇雷锋,因为西点军校塑了他的像;他们也景仰孙武,因为外国老板拿兵法当商战圣经。即使对西方事物有批判,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实目的是显示自己对西方社会的了解,等于四处宣扬“我的朋友胡适之”哪里哪里长了一个痣。比如有此类知识分子举例说:美国警察怀疑一个废弃的垃圾箱里藏有违禁品,一搜查果然有。本来立功了,没曾想被一个老乞丐告了,说这个垃圾箱是他的家,警察未经他允许就搜查,侵犯了他的人权。法院判决,警察败诉。于是该知识分子感叹,你看美国的人权如何如何,连老乞丐都受到尊重,如果在中国……我呸!美国的人权永远是美国人的人权,如果这违禁品是在一位伊拉克公民的家里,美国人还会尊重他?慢说伊拉克,就是违禁品在这位知识分子先生家里,倘若不是中国现在国力强盛,只怕也要被世界警察翻个底朝天吧?如果这个垃圾箱被拉登住了,美国警察抓不抓呢?更有甚者,一位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家告诉妈妈,自己学了字母P,于是妈妈就把幼儿园给告了,说你教了我孩子字母P,那他的思维就被束缚了,以后不会再想P是别的东西了,结果也是妈妈胜诉。又有知识分子出来感叹,美国人的想象力和自由精神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别的我不说,我倒是很想看看这位知识分子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敢拿我最喜欢的童话书和你打赌,他恨不得他孩子一出生就会背26个字母。 言归正传,《黎明论配音危害》一文也是此类,周先生决不是与配音有杀父夺妻之恨,也不至于高尚到为改变广大群众的“没文化,没品位”状态而发出铁屋中的呐喊。倘若人人都晓得周先生是很有文化有品位、很西方的人,那即使人人都痴迷配音,周先生恐怕也不会动他那如橼巨笔的。呵呵,周先生有没有文化品位我没兴趣(可能让他失望了),但他为达目的而让配音遭受池鱼之祸却是我不能容忍的,加之他的论述漏洞百出,语气却霸道的吓人,实在有误导之嫌,我不能坐视不理。予岂好辩哉?不得已而为之也。 总体来说,周先生的论述最具欺骗性的三点,一是评价事物均取最低水平,二是己所欲乱施于人,三是报忧不报喜。不信么?看我来剖析。 首先,评价一个事物的,要么取最高水平,要么取平均水平,极少有拿最低水平的。可周先生偏不,因为我要批判配音,所以凡论述都取最草台的配音说事。如果周先生要贬低曹雪芹,那一定会无视《红楼梦》而盯着雪芹先生赊酒的时候写的借条研究半天;如果周先生要攻击武侠小说,那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名字肯定不会出现,地摊上的三流作品就是他的全部论据。且看周先生批判配音的翻译问题,对于优秀译制片无数传神翻译视而不见,全盯着草台班子;批判配音造成的音效损失问题,全不管配音厂花巨资引进的数码录音设备,还拿六七十年代的录音水平说事。其实乔榛厂长早说过这个问题,上译现在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很好的保存原厂音效。总之,因为要批判配音,所以每个领域都要找最低水平,甚至要把各个时期的缺点拿到一起来。六七十年代配音艺术水平极高,但技术有缺陷,他就抓住这个说配音损失音效;九十年代之后技术很先进,艺术水平下降,他又揪着艺术上的不足不放。于是我很疑心,那位和聂卫平打拳和泰森下围棋都赢了,然后逢人就说自己拳击围棋水平比泰森聂卫平都高的人,即便不是周先生本人,也恐怕与周先生有同门之谊。乍看之下,还真能蒙人呢。我只祈祷他下次论述中国人的爱国心时,千万别拿汪精卫、李登辉说事。 再来看第二条。周先生似乎以为现在全中国大多数人文化素质都达到他的水准了?为什么总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这实际上和“我是性急的,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吧。’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得……”一样,只为炫耀自己而已。《莫扎特》时配音,换了同一段背景音乐,周先生就牢骚满腹了,抗议说“每一位指挥、每一位演奏家,对于同一首曲子的诠释会有不同,你若用卡拉扬的莫扎特录音,来取代玛瑞纳(该片音乐的指挥)的录音,可能连节奏都会有差异……”我只想说,你拿这段录音去问问普通人而非你这种“精英”,有几个听得出卡拉扬版本和玛瑞纳的版本有多大区别?电影是演给普通人看的,还是演给周先生您这种人看的?即使大家都知道您对古典音乐鉴赏力极强,也一定会更清楚如果电影只演给您这种人看是要赔本的。还有周先生认为外国女人说话频率低,配音配成女高音是“拿腔作调”。大概是草台班子听多了,或者对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太不屑了。中国人认为纯情少女声音应该明亮圆润,西方人则喜欢低沉沙哑,这有什么对错高下?“忠实原片”是要在总体上忠实,比如《叶塞尼亚》里的路易莎,标准的纯情少女,可原片演员是哑嗓子,就这么出来说话?怕要让多数中国观众倒胃口(周先生自然不在此列),刘广宁的配音从音色上说没有“忠实原片”,但却使路易莎“纯情少女”的形象深入人心,这难道不是更高层次的“忠实”吗? 最后,周先生为了证明配音片不如字幕片,通篇全是配音片的缺点和字幕片的优点,至于配音片的好处和字幕片的弊病,几乎只字不提,这样的分析怎能公正客观?以此法论,范志毅绝对是比马拉多纳更好的足球运动员,因为他比马拉多纳个儿高。其他方面?呵呵,我的目的是要论述范志毅比马拉多纳强,其他方面就不提了。对了,我还要偷偷告诉你哦,在国外,认为马拉多纳球踢的好是很“没文化、没品位”的,快改过来吧。周先生有妙语“如果采用字幕,翻译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但至少对口型的麻烦就没有了。字幕翻译也需要较高的技巧,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字不能太多”,其实要对好口型还有办法,实在没办法,为完整表达意思,偶尔口型有轻微偏差也不大影响欣赏。可如果碰上语速快信息量又大的对白(这是很常见的),字幕怎么打?为跟上语速(跟不上更乱)不得不牺牲语意了,这样,对“原汁原味”损害更大的是字幕片呀(当然,周先生这样不用看字幕的不会有此忧)。 其实,看看周先生的言论,如“中国配音演员觉得声音表演不过火不足以表现出应有的外国味”、“不少原文中的成语、俚语等,因翻译的水平有限,常常一个字一个字被硬译为中文,结果观众听起来有时似懂非懂,有时根本不知所云”、“我国的配音都是在录音棚里录制的,似乎只要发音清晰、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大功告成了”……很明显,周先生要么不知道上译版《简·爱》、《虎口脱险》的配音是怎样的;要么确实知道,但由于对他的观点是致命打击,所以绝口不提。对于这种人还有什么道理可说呢?还有一点我十分困惑不解,既然“(配音)对我国的形象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当我们为自己的配音沾沾自喜时,老外却在背后作鬼脸,因为在很多地方,配音早已成为没品味、没文化的表现”(周先生原话),那为什么阿兰·德龙、高仓健、栗原小卷、派克这些世界级的影星都对这些损害他们角色形象,制造中国没文化没品位现象的配音演员赞不决口?难道他们这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中国配音演员的马屁,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外国人他都是活雷锋!无怪乎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对于外国电影任何一点加工都不能容许了,哈哈。 ————————————————————————————————————— 真痛快淋漓也! zhangfan,这样的好文章(包括坛子上许多朋友的佳作)都应该拿到公开报刊上发表, 展示一下支持配音者阵营的实力。因为我看到有人居然胡说什么喜欢原声片的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科班生、硕士生乃至博士,而喜欢配音的则是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其实关于配音正反两方面的文章我都看得不少,我不敢像那个家伙妄下结论说正方的文化程度如何,反方的文化程度如何,毕竟没有做过调查——我相信那家伙也没有调查过,可能他恰巧是科班出身,便飘飘然以为自己可以代表高级知识分子,可笑啊。不过看了这么多文章,我倒觉得,那些对配音恨得咬牙切齿的人(他们给人的感觉真的如此,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确实是钻牛角尖钻得有点走火入魔了,正如zhangfan 所言,这就是一种——臭知识分子现象! |
|
|
6楼#
发布于:2003-01-10 15:01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论臭知识分子现象》(作者:zhangfan) (6千字)(大块头 今天14:04 阅读 18) 《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论臭知识分子现象》(作者:zhangfan) 按说,这样的观点不算新鲜了,看似有理有据,实则不值一驳。然而,周黎明的这篇文章,实际代表着时下的一种“臭知识分子自恋兼自卑情结”,颇有代表性,不妨一说。 这种情结的主要感染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多留学欧美,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主要表现是表面上极度自傲到了自恋的程度,只要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不保守”等素质,他可以蔑视和批判一切。深入本质却是极度的自卑,为什么?因为他的一切蔑视和批判,都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取舍标准的,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云云。评判事物好坏,标准就是“其实,在国外……”,而不是具体分析。当然他们也推崇雷锋,因为西点军校塑了他的像;他们也景仰孙武,因为外国老板拿兵法当商战圣经。即使对西方事物有批判,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实目的是显示自己对西方社会的了解,等于四处宣扬“我的朋友胡适之”哪里哪里长了一个痣。比如有此类知识分子举例说:美国警察怀疑一个废弃的垃圾箱里藏有违禁品,一搜查果然有。本来立功了,没曾想被一个老乞丐告了,说这个垃圾箱是他的 ...(略,更详细的信息请进详细内容区) 9494~~~~~~~~~~~~~配音有什么不好?好的配音是一种艺术~ (空)(普瞳 今天14:06 阅读 0) 我就烦呀周黎明~瞧呀那死名字起的 (空)(adolf_hitler 今天14:07 阅读 1) 真名还是化名?嘿嘿 (139字)(普瞳 今天14:11 阅读 1) 不过现在的配音还是沿袭以前抑扬顿挫的习惯,造成有些现代的片子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我看MI2的时候就觉得是在看80年代的电影,配音不好占很大的因素 呀的原来叫周英俊 (空)(adolf_hitler 今天14:12 阅读 0) 目前的配音呈现出一种粗制滥造的趋势 (128字)(ghost 今天14:08 阅读 0) 所以喜者寥寥 但是以前上影的配音是没的说的 绝对经典 现在的配音就要差很多了 唯一觉得不错的是花木兰的配音 陈佩斯的配音我很喜欢 他的论述漏洞百出,语气却霸道的吓人,实在有误导之嫌,我不能坐视不理。予岂好辩哉?不得已而为之也。 (149字)(sammi_cn 今天14:29 阅读 2) 写文章的人挺搞笑的,我看周黎明的文章,觉得很有道理,我周围的人也是如此.并没有这位作者写的这些感觉,反倒是他自己的文章论述漏洞百出,语气却霸道的吓人,呵呵 周黎明大傻逼 (空)(贤人骂大街 今天14:31 阅读 0) |
|
7楼#
发布于:2003-01-10 17:22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大块头,zhangfan的《驳周黎明论配音书兼论臭知识分子现象》我已经贴了,你怎么又贴了一次啊?:-) |
|
|
8楼#
发布于:2003-01-10 21:42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事实上,反对配音派主要就是两类人,一类就是周黎明这样的“臭知识分子”,另一类则是基本对经典配音没什么了解,受草台班子和臭知识分子双重误导,对配音深恶痛绝。对于第一类人,那是不可救药的,而第二类人却是争取的对象,我认为每个配音迷都应该用优秀的配音艺术品来感染他们,用他们的切身感受来扭转对配音的偏见。 |
|
|
9楼#
发布于:2003-01-17 12:55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不管怎样,我就是喜欢优秀的配音不管周黎明是什么人,能代表多少中国电影观众,总而言之,我就是喜欢译制片的配音,特别是上译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配音。 英国影片《简爱》、日本影片《追捕》并不是什么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可是经过诸如上译配音艺术家们的再度创作,绝对可称得上经典。 相对于盗版配音影碟,我宁可观看原版影片。但对于优秀的译制电影,我还是喜爱有嘉。 |
|
11楼#
发布于:2003-01-20 01:29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我不喜欢他的文章,我觉得他有浪费版面之嫌。也许考虑给看电影发封EMAIL。 |
|
12楼#
发布于:2003-01-28 15:42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简在 2003/01/28 04:13am 编辑]这个人(周黎明)比较可怜!他就像一个医生,用显微镜观察自己的饭碗,看到那么多的微生物,他吃不下饭了! 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他的朋友和家人会怎样做? 他怕是要摇着头说她们不如他有学问吧! 这道理多么浅显!可是却又那么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意会?用心来感受! 当配音这门艺术确确实实使我们的心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感受到了它带给我们的喜悦!这就是全部的事实,足够的事实! 评论配音,用耳朵来感受好吗?不要把它分析得像一道算术! 我但愿我能把我所感知到的它的美好用文字来表述清楚,可是我不能!痛恨这一刻的无能为力! 我们的眼睛用来看画面,我们的耳朵用来听声音,我们的心用来感受耳目所传达来的感觉所引发的感情!各司其职,这才是最为自然、轻快的“看电影”啊! 不必讨论什么----声音好还是字幕好了!“原汁原味”又从何谈起?即使你看得懂即没有声音也没有字幕提示的外文片子,又怎样呢? 译制片厂人员的工作,不谈它带来的不必一目二用的便捷外,就说使外文片更贴近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语言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 不管历史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国人的素质提高到什么程度, 中国人还是最爱听中国话!这是最动人的最能引起共鸣的语言! ------------------------------------------------------------------------- 你说看原版片是学外语的一个机会,可那已经不是单纯的欣赏影片了,我们的配音片也可以成为外国友人感受我们中国语音魅力的学习典范呢! |
|
13楼#
发布于:2003-01-28 20:36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周兄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下面的芸芸众生,于是乎感到了“伟人的孤独”,于是乎叹道:“醒来吧,愚蠢的人!”不过是想炫耀自己能看懂外国原声电影而已,英语好很了不起吗?一个只懂英语不懂艺术的人没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 学英语?人家拍电影就是为了让你学英语用的?晕哦,让那些导演听到非自杀不可。那是艺术品,不是语言教材! 我并不认为配音要忠实于原作,配音的任务是重新演绎。原文中提到:“玛丽莲·梦露以低沉、略带沙哑的说话方式著称,西方男人觉得她那样很性感”,可我们不是西方男人啊,反正我不认为那是性感。我在这里就以这“性感”作例子。电影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是让人感到她的“性感”。那怎样才能让中国观众感受她的“性感”?很简单,找个声音让中国人感到“性感”的人来配音。这样,才达到了电影制作者的最终目的。你听原声,或者也找个声音“低沉、略带沙哑”的人来配音,除了周兄这种“深刻理解西方,审美模式已经西方化”了的人,谁会感到“性感”?既然感受不到,那这部片子在中国就是失败的。 听原声,或者配音而单纯的声音像、语调像,是低级层面上的“忠实原作”;只有重新演绎,使西方人和我们看了电影后感受相同(例如都感到“性感”),这才是真正的“忠实原作”,才是真正的艺术! 当然,如果你渴望了解西方,看电影只是为了学英语,那我推荐你看原声。 |
|
|
15楼#
发布于:2003-01-28 20:58
[经典转帖]配音的危害—欢迎回贴讨论
刚看完那篇帖子的时候感觉很郁闷,需要发泄。呵呵,见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