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1333回复:9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2-23 03:54
[这个贴子最后由家干在 2003/03/02 09:11pm 第 1 次编辑]

电影院·电影缘
 

  手中拿着电影节的资料,扫视着在烈日下苦苦等待购票的人群,最后看了一眼那熟悉的上海影城的门厅,我头也不回地走了。
  从小就喜爱看电影,三岁独立买票独立观看,一直到现在,几十年了,中外的影片看了多少,数也数不清,而且有许多是在电影院看的,在电影频道落地上海之前,电影院是我看电影的首选。
  看的电影很多,去过的电影院也很多。沪光、和平、风雷剧场、人民大舞台……这些曾经的知名影院在上海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了。国际饭店放映厅,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电影的地方,现在斯景依旧,而昨是今非了。还有诸如父亲单位的食堂、学校的礼堂、电影局的小放映厅、科技会堂,不论高级的或者低档的,都曾留下过我的足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通常情况下,只去影城和永乐宫看电影。贪慕虚荣也罢,摆臭架子也罢,自己倒是在此之后真的只去这两家电影院。改变是在电影节的时候,还有最近。影城的设备是超一流的,虽然一号厅的影响效果总体不如永乐宫的长乐厅,但是其他方面的装备足可以傲视上海。永乐宫长乐厅的音响效果很好,但是最大的遗憾是厕所煞了风景,所以只能是四星级,排不上五星级。
  小学时,看电影是受教育,老师包场的目的就在于寓教于乐,让我们更加多地懂得革命道理。幸好,我的老师们有眼光,包的多是当时最热门的电影,不光有《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高山下的花环》,还有《老枪》、《简·爱》,甚至还有京戏《火焰山》。至今还记得喧嚣的同学们一看到银幕上出现“静”字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的情景。
  在学校看电影受教育,在家看电影则是为了消遣。然而父母没有让我完全地去看那些纯属消遣的电影,沪光电影院和儿童艺术剧场的周日早早场,几乎每周都有我和父亲的身影。很多电影现在经常被重播,而更多的现在已经不放了。那些电影的片名我还记得——有激荡着热血与青春的《小花》、《今夜星光灿烂》,有反映改革大潮汹涌的《代理市长》、《血,总是热的》,有成为配音经典的《追捕》、《佐罗》,还有早已经被和平时期人们所淡忘的《飞虎》、《长排山之战》。很多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
  初中时,手里有了零花钱,虽然少得可怜,却依然用来看电影,那是个思想极端活跃的年代,各类思潮也在银幕上泛滥成灾。没有了家长的陪伴,没有了老师的指导,一切的选择靠自己。张艺谋,我不喜欢,虽然高粱很红,我也去捧了场,但那是父亲单位的包场。周晓文,两部疯狂之作虽然有些哗众取宠,但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现实与阴暗,他当今所拍摄的古装剧与十几年前的作品相比,简直望尘莫及。整个第五代,从《黄土地》起家,经历了《良家妇女》、《弧光》、《一个和八个》等等等,最辉煌的却是老谋子说不清是西北还是山东的一个关于我爷爷奶奶的故事,着实令人摇头不已。况且,这样的故事延续到了现在——《我的父亲母亲》。
  那是上海电影院设备开始起步更新的年代,大光明、国泰的改造,影城的立项开工,永乐宫的逐渐开放营业,无不给当时接近萧条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强大的拉动。电影票的价格高了,但是看电影的环境变了。也许就在那个时期,自己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电影,也才真正从内心里喜欢上了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
  高中,住宿的三年,电影看得少了,交大附中那里虽然有电影院,但是晚自修的制度约束着我,更何况学习是首要的。每周五晚进宿舍区睡觉前,我都会留意一下门房的黑板,很多时候,黑板上都会有这样的留言:XXX请注意,周六下午直接去XX电影院。只有一次的留言内容不同,那是让我去万体馆看球。电影不是每周有的,但是我希望每周都能够看到这样的留言,是对电影的热爱,更是对亲情的体验。
  那个时期,看得最多的是法国片、香港片,去得最多的是国泰、大光明、音乐厅和电影局的小放映厅。那是我心情最不好的时期,父亲给我看的却是当时很新鲜的法国新派喜剧——最知名的有《难兄难弟》、《伞中情》。感谢我的父亲!
  寒暑假,是我看电影最疯狂的时候,虽然只看过一次通宵电影,但是往往有一天看3部电影的纪录。跑遍了上海的大小影院,特别是平安和胜利。记得有一次墨西哥电影周在上海举行,我恰巧路过胜利,身边只有十几元钱,结果放弃午饭,用钱买了电影票,饿等了两个小时才进场。这也是一种痴迷,难以自制的痴迷。
  平安和胜利作为上海的艺术影院,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真正的艺术电影实在是太少了。进入大学后,曾经一度钟爱美国电影,结果发现无非是这些套路、无非是这样的内涵。闭路电视的普及将大量的美国电影和香港电影带入家庭,表面上似乎是一种文化入侵,但是这样的文化入侵没有太多的生命力。重复着特技加打斗,渲染着血腥与暴力,偶尔的清新之作,也只是离群的孤雁,只留下凄惨的一声长鸣。
  电影放映业再次陷入危机,一家家影院倒闭。幸运的是这时候有了电影节,有了大片的引进。93年的电影节没有赶上,因为电影太次了,不屑一顾。随后是电影大片的引进,我在国泰看了《亡命天涯》,印象很深的不是电影的情节,而是沈晓谦那睿智的配音。然后大片的走向变成了引导观众去听声音,永乐宫名声鹊起。原版片的高质量音响效果超过了影片本身的魅力,《断箭》成为了一块“丰碑”。
  在那么多的大片中,能永远吸引我的还是在日晖看的《阿甘正传》,看戏是看人生,看戏是看历史。虽然日晖电影院装备简陋,但是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足以促使我在任何电影院去观看它,傻乎乎的阿甘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
  迄今为止的五届电影节,我留意了三届,看了两届,今年的第五届我不会去看了。不喜欢美国电影的做派,实在是虚假的多,技术的多。喜欢法国电影的浪漫情调、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英国电影的稳重踏实、东欧及前苏联电影的深沉隽永和历史沧桑。第二届电影节的《情归巴黎》(法)、第四届电影节的《火与剑》(波)都是这些国家电影的代表作。自走出了大学的校门,看电影已经不再是消遣,而是真正的学习,对人文的学习。
  当电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我却决定永远地放弃进电影院看电影了。个中的原因很多,说也说不清。以后对电影的关心只能停留在报纸、杂志乃至电影院的海报上了,因为我连看电影频道的时间也可能没有了。即便如此,我还会把电影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爱好,有空路过那些熟悉的电影院的时候,我还会进去走走,看看熟悉的门厅,寻找自己过去留下的足迹。
  回到家中,躺在床上,脑海中闪现着能够记得的所有看过的电影,那些都会成为永恒的回忆。
 
 
大石头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6-09-22
1楼#
发布于:2003-02-23 17:14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mulan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3-02-23 17:21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我用引擎查“沈晓谦”,在maya在线找着的。文笔不错啊,为我们配音网也写一些吧。
你经常去日晖电影院?我家离那儿不远呢。
大石头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6-09-22
3楼#
发布于:2003-02-23 17:28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voasia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3-05
4楼#
发布于:2003-02-23 21:01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為這樣的文章鼓掌,
它讓我覺得溫暖,
讓我感動.
記得曾幾何時,
總是相約好友三五人,
上戲院看電影,
而後,在公園在大街在海邊,
說著那些剛剛看到的情節
說著自己的感動,說著所有的不滿
懷念幸福的舊時光.
catherine
游客
游客
5楼#
发布于:2003-02-23 21:16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应该让大石头用原来的标题再发一次,然后由斑竹收进精华。
我发现以前有很多东西都不记得了,真羡慕大石头有那么好的回忆。
大学里看电影时候,经常会有观众鼓掌,尖叫,吹口哨之类的行为,现在想起来无比亲切,而且可能就是这样一生一次。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6楼#
发布于:2003-02-23 21:38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乱步,上次和你说的那些帖你修改过了吗?哪天方便传给我,我作到主页上.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catherine
游客
游客
7楼#
发布于:2003-02-23 21:44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哎呀,法兰,我忘记了!!!!我明天把那篇“声音特点分析”改好传给你。
soooooooooooooooorry~~~~~~~~~~~~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8楼#
发布于:2003-02-23 21:51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好啊~~~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being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7-07-21
9楼#
发布于:2003-02-23 22:15
大石头,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已整理,感动中)
上大学两年半了,没看过一次电影。
记忆中,除了学校组织的,没看过一部电影。
缺憾啊~~~
唐诗宋词万口传, 锅炉爆了冒白烟。 风卷闲尘吹不散, 莫愁湖里看青天。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