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79回复:4
20年前介绍向隽殊的两篇文章
艺术胜于生命
——记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 ·帅 贞· 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和杭州市体育馆,当获奖的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表演配音节目时,观众无不惊叹: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语音竟象少女般纯、柔、甜、美;她那真挚的声情,宛如春风拂扬,浪花飞荡,久久排闼着人们的心扉…… 人们不禁要问:向隽殊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艺术较力?那就让我们从她还是小姑娘时说起吧! 立下箴规 向隽殊读小学时,一次老师布置了手工作业:每人做个布洋娃娃。向隽殊门门功课都是优秀,可做针线活却不灵啊。但她自小就很要强,她有一条律己的箴规——要做什么,就一定做好,做出自己的创造,不然就别做。为了完成这次作业,她悄悄跑到一家大商店橱窗前,细细观察里面陈列的洋娃娃,回到家里又悉心揣磨、反复练针,终于做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布洋娃娃。老师看了,开始以为是花钱买的,再细一看,却比商店里的更别致、令人喜爱。后来,这个布娃娃长期摆在教师办公室里,成了师生们共同欣赏的艺术品。 几十年过去了,向隽殊在配音艺术的道路上,留下了闪光的脚印。可她对待工作,对待艺术创作,依然循守着童年的箴规:要做什么,就一定做好,做出自己的创造……每次接受新的配音任务时,哪怕只是几句台词,她也像做布娃娃一样,认真琢磨、深入钻研,并做到有新的创造。 志于突破 向隽殊是新中国第一代配音演员。她音质好,普通话标准,性格文静,宜于配译柔媚多情的少女,如苏联影片《幸福生活》中的娜达莎;苏联和保加利亚合拍的《前夜》中的伊琳娜等。可是,随着翻译片的增多,配音任务越来越繁重,一大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身世、年龄、性情的女性角色,特别是一些开朗、泼辣、野气的及性格复杂的人物,出现在向隽殊面前。为了开拓自己的配音领域,适应各类角色的需要,她悉心向国内外影片学、向话剧学、向京剧学,向善于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艺术家们学习,吸取营养,不断积累声音的素材,反复琢磨各种类型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语言特点。艺术是相通的,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向隽殊开始为与自己性格距离较大、甚至是反向的人物配音。如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运筹帷幄的妇女领袖,以及粗野的女人、活泼的姑娘等。尽管如此,但当由她为影片《没落之家》中的资本家大小姐配音时,大家——包括导演,心里仍然暗暗嘀咕:隽殊能配好这个放任、暴躁、乖戾的角色吗?录完音的磁带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和不安——当大小姐那放浪、郁闷、粗蛮、歇斯底里的声音,随着画面流泻而出时,大家都惊讶而又欣慰地笑了。隽殊攀上了艺术的陡坡,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合作者赞赏说:隽殊每配一个角色,都努力做到有所突破,有些难度大的角色,她常常能达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是的,是出人意料;可细想想,又都在意料之中。因为:创造、突破,这是向隽殊的性格特点,也是她的艺术追求。 力求神似 为什么向隽殊配音每次都有创造和突破?除了她的素质、艺术修养等条件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她将全部身心投入角色中去,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将每句台词嚼碎,咽下去,再吐出来。”她的配音,从不满足于“形似”,而是力求达到“神似”。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她做饭、走路乃至睡梦中,嘴里都念念有词,脸上的表情也千变万化,时而笑容可掬,时而眼含热泪……。 在巴基斯坦影片《永恒的爱情》的高潮部分,有女主人公罗西于生命垂危时,写给爸爸(公公)的一封信。此信以旁白的形式念出,并无罗西的形象出现。具有三十多年配音经验的向隽殊,完全可以用哀伤的音调,轻而易举地处理完这一段配音。但她不。她认为这封信是罗西整个性格和美好心灵最集中的展现,要下最大的气力予以处理。她剖析每一句台词,体会人物的心境,掌握感情层次和语言节奏,不以外在的哭哭啼啼应景,而以内在强烈而又含蓄的声情,展示罗西生离死别的悲伤和对丈夫的无限依恋之情。 这一段精采的配音,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观众荡气回肠,纷纷泪下。一位刚硬的汉子说:“我看《卖花姑娘》时能忍住自己的眼泪,可听了向隽殊配罗西的这封信,眼毛不干了……” 这一段配音是向隽殊出色的再创作。也可以说,这是她在艺术上进入炉火纯青境界的生动体现。 胜于生命 向隽殊身患多种疾病:冠心病和腹绞痛等。在为《卖花姑娘》花妮配音时,从准备到实录,每配一段,她都要和剧中人一起痛苦、哀伤,甚至大哭。配完音后,她的胸部和腹部部隐隐作痛,饭也吃不下去。有人劝她说:“录音室里一片黑,没有一个观众,你干嘛动真感情?这多伤身体呀!”向隽殊说:“作为一个配音演员,任何时候心里都得有观众。千万不能将自己的感情用滑了,也不能光凭技巧,要有真情实感。” 向隽殊经常腹痛。别人劝她休息,她笑着说:“治我这病只有一种特效药,那就是工作。” 的确,每当她进入角色、投入配音时,便把一切病痛都忘得一干二净。她热爱自己的工作,胜于自己的生命。她体味到其中的甘苦,也获得许多美好的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 要全面介绍、评价向隽殊,需要更长的篇幅。这里谈的,仅仅是管窥之一斑。好了,让我们祝愿她身体健康,艺术青春常在。愿她创造出更多、更新、更美的银幕形象,为配音艺术的芳园增葩添英,溢馨放彩! (此文原载1981年第5期《电影世界》杂志) |
|
2楼#
发布于:2003-03-08 15:33
20年前介绍向隽殊的两篇文章
永远珍惜祖国和人民给我的荣誉——记全国六届人大代表、优秀配音演员向隽殊 ·每 文· 向隽殊从北京开会回厂了。她一身春风,满面笑容,喜盈盈地说:“我参加了庄严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心里真高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也是全厂职工的光荣,是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光荣。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重视和关怀,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向隽殊是新中国第一代译制片的配音演员。她从一九四九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参加《俄罗斯问题》的配音工作起,三十多年来,参加过近三百部影片的配音工作。她用美妙的、变幻莫测的嗓音,准确地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里,把自己的声音化作影片人物的灵魂。广大观众熟悉的《流浪者》中的丽达、《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尼娅、《法吉玛》中的法吉玛、《没落之家》中的大小姐、《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忠诚》中的艾明娜、《卖花姑娘》中的花妮、《舞台生涯》中的黛丽、《人证》中的八杉恭子、《蝴蝶梦》中的“我”、《永恒的爱情》中的罗西……都是由她配音的。此外,她还为《满意不满意》、《冰山上的来客》、《冰雪金达莱》、《保密局的枪声》、《排球之花》、《杜十娘》等一些国产故事片中的女主角配音。 向隽殊嗓音优美甜润,吐字清晰准确,语调变化自如。她运用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让声音展示人物的心灵,闪现了人物个性的光彩。她出色地译配过质地纯真的少女,又维妙维肖地译配过萍踪浪迹的名妓;她能用玩世不恭的口吻,流露出没落者的心理,又能将雍容大雅的贵妇人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名门闺秀、贫家妇女或勇敢的叛逆者、懦弱的牺牲品,向隽殊都能译配得逼真如实。有的观众说:“人物,在她的声音中复活了。” 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是向隽殊在配音艺术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她每在接受一部影片的配音任务后,总是反复看剧本,读原著,查找资料,分析剧本主题和人物特征,熟悉该国的民族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为塑造角色找到了生活的依据。她对每段台词,都要反复琢磨,寻找感情的尺度,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到角色的心灵中去,使自己的感情与角色融为一体。 她在为《人证》中的八杉恭子朗读的那段草帽诗配音时,事前反反复复地体验八杉恭子读这首诗时的痛苦、悲伤、自责的心境。每读一遍,她的眼里都噙满泪水,声音逐渐变得哽咽,直到她无声地哭泣起来。她为了配好《卖花姑娘》中的花妮的声音,在练习时不知哭了多少遍,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中。 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和广大观众息息相通,是向隽殊勤奋工作力量的源泉。她说:“千百万未曾谋面的观众,既是我服务的对象,又是我的良师益友。多年来,我每前进一步,都与他们的支持、关怀、爱护分不开的。我从观众中获取的营养、教益,非笔墨所能尽述。……” 在十年浩劫时期,一位素不相识的观众给她写信道:“要坚信人类历史不会倒退到蛮荒时代,优秀的文化艺术永远是广大人民的精神食粮……艺术需要磨砺,革命者的意志也需要磨砺……”并嘱她千万不能消沉。正是观众那些充满感情的信件,给了她坚定的信念,使她在任何境遇中,不曾颓唐、不曾消沉,心底总升腾着希望。 向隽殊在电影配音工作中,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优异的成绩,祖国和人民给了她应得的荣誉。建国以来,中央文化部奖励优秀译制影片,她接连三次获奖。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吉林分会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的“小百花奖”评选活动中,她连续四次获得最佳女配音演员奖。一九八一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一届评奖大会,授予她特别奖。评选委员会的评语是:“为表彰译制片演员向隽殊同志多年来对译制片的贡献及其出色的配音艺术,特授予特别奖”。 开完六届人大,向隽殊信心十足,干劲倍增。她说。“我为祖国和人民做的贡献太少,而祖国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太多。我会永远珍惜祖国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我愿倾注全部心血,花费毕生精力,争取多配几部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影片。” (此文原载1983年第9期《电影世界》杂志) |
|
3楼#
发布于:2003-03-08 15:53
20年前介绍向隽殊的两篇文章
有网纹,只能把图缩小点。我把图片处理过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