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阅读:4950回复:3

[资料]来自台湾:谁说翻译是影印机?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4-14 03:43
  
译文比较:Feuerteufel ─ 火灾                 54

第 一 章   前言
翻译的最高境界在追求译作与原著的等值,但这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梦想。译作永远不等于原作,要想完全重现原作,几乎不可能,因为除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差异外,受听者(观众)的背景文化的不同,在接收讯息(译入/出语)时对于语言文字的联想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的擤鼻涕、打嗝动作,在中国人和德国人眼中就有极端不同的评价;德国人认为在公共场合擤鼻涕是可以接受的生理需求,但是打嗝却是件低俗失礼的事;而在中国社会却正好相反,中国人往往不好意思在人前擤鼻涕,却常听到吃饱打嗝声而不以为意,甚至是表示美味的赞美。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份,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行为也就是将不同的语言文化彼此转换,因此文化差异、语言的独特性等等问题更是译者在翻译时经常遭遇的问题。译者面对矛盾难解的文句,该如何翻译?又该如何取舍?过去的翻译理论提出许多解决方法,但是对于现代兴起的法律性、技术性、新闻性、乃至于多媒体类型的翻译,是否适用呢?此外译者在面对新翻译型态时,又该以何种态度应对呢?
本论文从翻译的沟通理论来谈影片字幕和配音翻译之异同,因为同样一部影片,因为放映方法(配音或原音字幕)不同,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有不同。影片翻译的目的在于商业放映,往往有截稿时间的限制,此外无论影片字幕或是配音翻译往往都是一种商业行为,译者受传播公司或电视台委托,译者必须在时间压力之下进行翻译,无法精雕细琢,译出的成品也常有可议之处。译者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之下,有系统地分析整合出所处的沟通环境,掌握翻译重点,确立翻译策略,是帮助译者顺利完成翻译工作的重要关键。当然译者本身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个人的翻译技巧和经验也是决定译作好坏的重要因素,但是除了主观的个人因素之外,翻译行为当中是否也存在可以量化、分析的变因?
翻译是一门实务的学科,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遭遇的问题,然而过去的翻译研究,却不足以应付现代翻译类型的需求,而实际从事翻译的人,也大多认为翻译是经验的累积,翻译理论能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本论文试图以翻译的「沟通理论」出发,结合所谓的「译者经验论」,提出翻译的「沟通环境」,提供翻译者在翻译时决定译文面向的标准,让译者在翻译行为开始前能先行评估翻译的条件限制,拟定翻译策略,成为翻译活动的掌舵人,有目的、有系统地完成翻译工作。而最后呈现出来的翻译结果不仅是译者辛苦的心血结晶,同时也能符合翻译目的和实际需求,发挥翻译的效用。

第 二 章   背景说明
本论文分析的主要样本是一部德国动画影片,「Sauerkraut」,中译名:「酸菜镇上一家亲」。本部卡通动画是由德国第二公共电视台(ZDF)于1992年委请德国知名的童书绘本大师Helme Heine创作,共计十三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约长二十五分钟,由统一的人物贯穿全剧。故事地点在盛产酸菜(Sauerkraut)的酸菜镇;剧中角色均为动物,采拟人化演出,主要角色有「猪」─艾柏镇长、镇长夫人;「狗」-波多警长;「小狗」─乔伊,波多警长的儿子;「公鸡」─阿玛迪欧,音乐家;「母鸡」─阿玛蒂亚;「小母鸡」─南笛;「鳄鱼」-大老板博西等等。
中国(台湾地区)广电基金购得此部卡通动画之后,委请传播公司翻译成配音(字幕)稿。影片播出时间为傍晚五点三十分至六点钟时段,设定主要观众群为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也就是八岁以下的儿童,采双语(主语-中文,副语-德文)配字幕方式播出。因此业者在交付翻译时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须以中文配音稿为主要翻译标的,同时兼顾副语/德文播出时,原音和字幕同步的配合。也就是说中文翻译的对白一方面必须通顺口语化,另一方面也要必须配合原音对白出现的顺序。
由于德国方面作业上的失误,交付翻译时,译者并无德文对白剧本,仅有原始编剧的草稿以供参考,因此翻译作业是采无稿听译方式进行,由译者将剧中德语对白逐字听写下来,再交由审稿老师检阅德文稿,疑义部份经过讨论,审稿老师提出建议,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中文翻译。翻译时间约计二个月,包含听录德文稿的前置作业和着手翻译的时间。
翻译稿完成后,传播公司委请专人配音,同时根据中文配音的语序和速度,打上字幕。播出版本是双语(中文/主语,德文/副语)配字幕。

第 三 章   沟通理论
大众传播日益发达,国际文化的交流也随时随地进行着,除了学术文化、书籍、新闻传播之外,视听媒体的交流更是频繁。面对大量输入的外文资讯,但并非人人都是精通各国外语的语言专家,因此翻译成了获取资讯、提供娱乐的重要工具。而影片的字幕、配音也是绝大多数观众在欣赏外国节目和影片的重要媒介。
翻译活动之目的在于沟通,也就是在「译出语(Ausgangssprache)」与「接收者(Rezipienten)」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而搭建这一座桥梁的人是译者,使用的材料就是译入语(Zielsprache)。专业译者面对各式不同类型的翻译委托案时,举凡法律文件,商业型录、影片、书刊杂志等,各有其特定的翻译目的和预设的功能效果,译者必须依其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法),才能达到预设的沟通效果。翻译活动进行中,诸如译出文(Ausgangstext)的类型,译入文(Zielsprachtext)的功能、使用目的、预期效果以及后置作业,接收者(Rezipienten)的类型、乃至委托当事人的特殊要求,或是翻译时间的限制等等,都是影响译者拟定翻译策略的重要变因。
一般而言,译出文不是为了翻译而存在,因此译出文作者在创作时,鲜少会考虑翻译时的潜在问题,此外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互异性及文化差异,更增加了译者在翻译时的难度。翻译行为就好像是要将多面向的立体物件以平面方式呈现,因此在翻译时很难面面顾到,译者于是必须经常面临取舍的抉择。然而下决定的标准何在?又该以什么为依归?相信是许多译者心中的疑惑。对经常接触不同类型翻译委托的专业译者而言,在不断的经验累积之下,大多会在着手翻译之前先想一想,这次翻译的目的为何?译文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翻给谁看?有多少时间可供翻译?然后才会开始翻译。换句话说,翻译行为的重要前置作业,就是确立沟通目的,拟定沟通方式,唯有在沟通环境和翻译条件等基本架构确立的条件下,译者才能在面对译出文与译入文的取舍矛盾时,有遵循的基本原则。否则译者辛苦苦翻译的成果,最后却因无法发挥预设的沟通效果,而宣告失败时,不是徒费工夫吗!
第一节             何谓沟通理论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翻译的类型已经大大超出了典籍翻译和文学翻译,举凡法律性、科技性、商业性、新闻性、乃至于娱乐性翻译,在我们周遭生活中,触目可及。但是当前翻译理论的研究却跟不上实务翻译的脚步,尤其是多媒体类(Multi-medialer text)相关的翻译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到目前为止,多数人仍然常用「批评文学翻译的标准去批评其他类型的翻译(例如实用翻译),所以其结果不能切合实际需要」[1]。因为实务翻译有不同的客观条件限制,译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做出最适当的翻译。换句话说,译者面对的是多样化的翻译型态,是商业行为的翻译活动,与以往的文学翻译类型大不相同。因此译者在面对不同型态的翻译委托案时,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来应对,而应该随着不同的客观条件和主观的预设立场,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发挥最大的翻译效果为目的。
第一项           翻译理论的演变
翻译评论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切入,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评断标准。在汉语翻译界一直被广泛讨论的「信达雅」三原则,其实会随着评论样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优先顺序,例如法律性、科技性翻译,「信」为首要的标准、新闻性翻译强调「达」,讯息的清楚传递;至于翻译文学典籍时,「雅」则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至于德语翻译界,翻译批评家也经常提出「忠实-treu」作为检验的标准,或是「等值-Äquivalenz」的翻译理论,诸多重点互异的翻译批评理论,其实已经反映出,翻译行为很难以单一的标准来检视,因为其中除了具体可见的语言文字转换外,更包括了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制作目的、功能、预设效果等多项变因。
翻译研究常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支,而许多翻译批评理论或评论焦点,也大多拘泥字句之间的分析,例如坊间最常见的翻译相关书籍即是单句讨论、优劣译法对比、文法讨论等以比较语法学、语文学、语言学等为讨论核心[2]。但是随着实用性翻译的大量增加,新翻译型态的不断出现,也出现了不同的翻译理论,例如莱比锡学派提出讯息理论(Informationstheorie),注重讯息的正确传达。此外亦有不断提出「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语意等值(semantic equivalence)」等「等值观念(equivalence)」。被誉称为「翻译学的创始人」的奈达[3](Eugene A, Nida)首先提出「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将翻译的重点从意义(字义、句义)的转换,转移到读者的接受度,也就是让译出文和译入文的接收者获得的等值的效果。后来奈达更加以延伸,提出「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观念。此外,也有人从社会文化的层面提出「文化翻译观」,例如Justa Holz-Mänttäri认为应从人及社会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换句话说,她认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满足翻译需求,达到翻译沟通的目的。胡功泽更进一步提出翻译的沟通理论,从人际沟通的角度提出翻译的「沟通理论」。
第二项           沟通理论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相互沟通。进一步来说,翻译之沟通目的是互动的,不是单向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而会随着沟通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沟通理论以沟通概念作为解释翻译现象的中心架构,无论是强调翻译的语意意义、社会意义、文化因素、还是讲求形式对等、动态对等或是功能对等,翻译行为「都处于沟通的大目标下,受沟通的目的支配」[4]。胡功泽认为在沟通观的架构下,各种形式的对等,各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在不同的翻译沟通环境中,译者应以不同的对等形式应对之。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评估原文与译文的沟通环境,诸如原文与译文的类型、创作目的、翻译目的、各自与其接收者(读者、听众、或是观众)之间的关系、其所处空间、时间的差异等等。在评估所处的沟通环境、确立翻译的基本原则之后,进而针对译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界定主要讯息、次要讯息、或可有可无的讯息,在翻译过程中尽力表达出译文应有的沟通功能。
第三项           沟通理论的应用
翻译本身是一项实用的过程,在翻译活动的沟通过程中,涉及语言交际、语言功能、认知心理学、文化情境、文化背景、社会学及其他各种人文科学层面,「如果一个翻译理论只研究比较二种语言的句子结构、语意含意等,它只涵盖了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层面。」语意讯息当然是翻译的重要内容,也是翻译的主要标的,讯息传递的目的是在「沟通」,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语意必须在沟通的大目标下,受沟通的目的支配」。周兆祥也认为,译文采取的标准,应视时空、目的、需求而定,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删节、剪裁、换例、重写、改编等方法」都是可以采取的翻译方法。
其实,不同的语言之间,不仅对于相同的行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对于具体客观的实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和联想。例如月亮,对现代人而言,除了阿姆斯壮登陆月球,证明了月球重力比地球少六分之一,且无生命迹象外,对中国人来说,月亮是浪漫、幸福、圆满的,除了有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的节庆之外,还有的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但是对美国人来说,月圆可不是一件美事,因为伴随而来的是狼人、残暴和恐怖。诸如此类蕴含文化背景的词汇,在翻译时便成为棘手的难题,译者究竟是翻译字面意义,还是连文化背景一并解释?这个时候,译者如何界定主要讯息和次要讯息,就成了译文取舍的重要依据。
举例来说,德国的彩券活动,经常透过大众媒体公布中奖号码或得奖名单,但是媒体在公布中奖号码的时候,往往会在最后加注这一句
Alle Angaben ohne Gewähr.
                                         a.           一切资料不担保
                                         b.           不保证所有资料正确无误
                                         c.           如有误植,以主办单位公告为主。
这句话在德文已成了惯用语,按字面意思「alle Angaben-以上所有资料」,「ohne Gewähr-无担保」。a句只是将字面意义译出,但是看了中文翻译的人却无法了解其意义。b句,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将其内涵意义译出,以厘清媒体转述的法律责任。其实,同样的表达方式也见于台湾,例如媒体在发布统一发票中奖号码的时候,也会出现「本号码单若有编排错误,请以财政部记录为准」,表示媒体转述的立场,同时避免疑义时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c句的译法,就字面意义而言,虽然与德文句在单字的意义上并不相同,但是就沟通的功能和效果而言,二句却是相同的。因此译者若是在编辑外电新闻遇到这句话,在选择译文时,不妨跳出字义的局限,在沟通的大原则下以译文习惯的表达方式,配合沟通环境的条件,作适当的阐释,让读者/观众更清楚这句话的意义和功能。
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认知清楚,这份译文的使用目的、沟通效果是什么?同时根据客观的翻译条件限制来拟定翻译策略;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先天的条件限制也成为译者对选择译入语的限制。
第四项           文章的分类
译者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先分析译出文的类型,以及清楚界定将译成何种类型的译入文,才能避免译文不适当,而能符合读者/观众群的需求,发挥最佳效果,达到翻译目的。这一点也可在各国翻译学院的课程设计上看出端倪,以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的课程分类来看,笔译课程除了一般笔译之外,还包括科技翻译、法律翻译、以及文学翻译,其中,更将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分开,因为文学翻译强调文学性,译者不仅要懂译出语,对译入语的文字掌握能力和使用技巧都必须有作家的水准,因为译文不仅是要传达原著的内容、讯息,本身最好也能被当成文学作品一样被欣赏。然而,对于以翻译为职业的专业译者而言,遇到的翻译类型除了文学翻译之外,更多的是各领域所谓「实用翻译」。
为什么要对译出文的类型进行分类呢?因为文本的类型往往指示出重要的沟通方式与目的,在着手翻译之前,先厘定文本类型,有助译者决定翻译方向及策略。诚如Katharina Reiß所言,基本上,文本类型决定了翻译方法及译出语取舍时的优先顺序,文本种类则决定了翻译时哪些语言内部的机能必须优先注意[5]。
Katharina Reiß将文章类型分成三种,一、强调内容的文本(inhaltsbetonte Texte),重点在于传递讯息、达到沟通目的,文本种类例如新闻稿、报导评论、产品目录、使用手册、公文、证件、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等;二、强调形式的文本(formbetonte Texte),重视特定文字的表达形式,延续美学及艺术的要求,例如诗歌、剧本等;三、诉求性文本(appellbetonte Texte),除了以特定的文字形式传达内容之外,还希望藉由文字的传递达到特殊目的,例如标语、广告口号等等。当然强调形式的文本同时也兼具内容的传达,只是其具备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且该形式是决定该文本性质的决定性要件。虽然Reiß针对翻译文本的特性有不同分类,但是她也认为,在实际的翻译行为中,文本常常同时兼具多项特性,具备固定形式的文本,当然也有内容[6],分类之目的在于找出最重要的功能/目的,做出优先顺序的分等,优先顺序有助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翻译是割舍的艺术,而优先顺序的分等就给了译者一个割舍的标准,告诉译者何者保留,何者在不能译之情况下可以割舍」[7]。
由于视讯传播的翻译不同于书面翻译,K. Reiß在原有的三大文章类型之外,加入了第四类「声音-媒体类(audio-medialer Typ)」。在多媒体文本中,除了文字本身的意义之外,语调、发音、表情动作等也同时传达了特定的讯息,而接收者的讯息来源,除了文字之外,也包括了声音或影像。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文章时,便应该将声音的特性考虑在内,例如翻译配音稿时,应该设想听众/观众在听到译文时的反应如何,译文透过声音表达时,会有什么效果。
文章分类对于译者在设定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帮助,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功能及目的,法律文件、技术规章的翻译,讲求精确、无论在内容、语意、操作顺序上绝对不能有错误,风格、词藻优美不是翻译的重点;新闻翻译强调精简、一般以编译形态呈现,重点在于讯息的传递,文句必须清楚明确、读者能一目了然;文学翻译讲求语言文字的美感,提供读者文学想象空间;一般通俗文学、电影、电视影集,翻译的目的是要让不懂外语的观众/读者能看懂剧情,褪去语言的障碍,看得愉快,达到娱乐效果。译者在界定清楚文章的类型之后,翻译时才能明确地掌握译入语的取舍,决定那些讯息该保留,哪些可以修改或省略,以本案翻译的卡通影片为例,文本的表现形式是剧本,而且是儿童剧,因此译文要口语化、顺畅,最后呈现出来的是能够朗朗上口的对白,不是书面文字。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必须在这个大原则下,选择适当的译法。
第五项           客观的译文,主观的决定
过去对翻译的要求往往是忠于原文,将译出语正确无误地以译入语反射出来,就好比一台照相机,将原文百分之百地以译入语呈现。然而,译文永远不可能等于原文,就算是完全客观的照相机,拍出的照片绝对忠实地转达相机所接收到的讯息,真实无假地呈现客观物件,然而最后呈现出来的相片,却会随摄影者依不同角度拍摄,强调重点不同,而有不尽相同的物体照片。然而,究其根本却是同样一件东西。这也就是说,物件是客观的,相机是客观的,摄影师却是主观的,摄影师会根据物体本身的特性、委托人的要求、拍摄的目的、相片的应用方式、以及拍摄的时间、地点,而主观地选择他认为最适合的呈现方式。
同样地,翻译也是如此,译入文呈现的风貌不只一种,各种形式、译法,在译者根据原文内容,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都能算是忠实地呈现原文。然而客观的译文,事实上却是译者主观控制之下的产物。翻译的方法有许多种,必须因应不同的沟通环境而有改变,译者不论选择节译、编译、逐字翻译、逐句翻译,传意翻译、还是所谓的沟通式翻译方法,只要能发挥翻译预设的沟通效果,达成翻译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适当译法。译者并没有窜改原文,也没有改变意义,只是选择最适当的型态来呈现,以达到翻译的沟通目的。所谓沟通式翻译,也就是由译者建造出「译出语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沟通管道。至于如何建构这条沟通管道,以及管道是否通畅,则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经验。
第二节             译者扮演的角色
在翻译行为中,译者扮演了多重角色,一方面是译出语的接收者,另一方面则是翻译行为的执行者,更是决定译入产品面貌的掌舵者。由于翻译是在二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以及不同文化下进行,而译入文的接收对象也不是译出文原来的文化族群下的接收者,若是为了达到原作者的目的,则必须依照文化、语言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更动,这种更动,只有译者有能力作。因此译者对一项翻译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地位[8]。和一般而言,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不论是商业交易的翻译行为,还是学术资料的翻译、语言教学课程的翻译练习、甚至译者闲来无事,翻译自娱的消遣,都有其背后的目的和意义。尤其是商业性的翻译行为,有明确清楚的特定目的及接受族群,译者必须将属于译出语文化中,以译出语写成的文字语言,转换成译入语,以适应译入语文化下特定接收族群的需求。
第一项           对译出语文化的认知
在理想的状况下,译者不仅应有「双语(bilingual)」能力,更应具备「双文化(bikulturell)」的能力,对译出文化及译入文化都有通盘的认识和掌握。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位置,因为翻译是在二种不同语言,二种文化以及二种不同情况中进行,通常译出文在译出文化之中的对象已不是译入文的对象,如何让译入文的接收者也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接收到译出语特有的文化特质,这考验了译者对于双方文化的认知。
或许有人认为,卡通影片或是儿童文学的文字浅显,语法结构简单,内容也很容易了解,只要懂译出语,就能翻译才是。但是别忘了,不论是儿童文学或是制作用心的卡通影片,不但具有娱乐效果,更兼具教育、启发、学习的功能,因此作家或编剧在撰写文字时,也会深入浅出的加入社会规范或是历史事件,让儿童一边欣赏故事,一边增加知识。例如在第十集「十三号星期五(Freitag, der 13.)」中,警长Bodo的儿子在冬天结冰的池塘溜冰,却因为冰层破裂而落入水中,结果生了重病。警长很自责,因此便说:
Hätte ich bloß das Eis nicht freigegeben!
a.     要是我没有把冰上清干净就好!
b.     要是我没放行就好了!
c.     要是我没开放溜冰就好了!
这句话对于生长在台湾的观众来说,恐怕不容易理解。根据字典[9]的解释,「freigeben」有「entlassen/释放, beurlauben/给假」之意,「etwas freigeben」表示「 Beschränkung, Sperre für etwas aufheben」也就是「排除障碍,以完成某事」。如果译者不了解德国社会的情况,直接根据字面意义翻译成a句,观众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一位警长为什么要清理冰上的东西呢?难道冰上有东西,冰层就不会破裂吗?他的儿子就不会落水吗?事实上,由于德国与台湾的气候不同,到了冬天,德国许多池塘都会结冰,大家也很喜欢到冰上溜冰,但是一般民众并无法判断水面上的冰层够不够厚,因此必须由主管单位判断决定,是否开放冰上活动。在这一集卡通中,主管人正是警长,他原先认为冰层够厚,因此开放溜冰,因此本剧中「das Eis freigeben」是表示「开放冰上通道」,也就是准许大家在冰上活动。b句虽然点明了警长的权力,但是也可能会被误以为是爸爸准许儿子出门,放他出去玩,而忽略了隐藏在文字中,执法人员把关的权责。因此c句算是比较贴近的译法。
从上述例句可以知道,光是看懂单字的意义,往往不见得能正确地了解意义。语言是文化的延伸,也是生活的一部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反射本身对于双方语言文化的体验,根据本身对译出文及译入文的语言文字及社会文化的认识,加上以往的翻译经验,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进行分析整合时,寻找对应的译法。译者对于译出/入语的文化越了解,越有助于选择出适当的译法。
第二项           决定译文面向的掌舵者
在翻译行为中,译者往往是决定译入文方向及结果的掌舵者。虽然译者必须从现有的资料(译出文)出发,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的选择及走法却是操控在译者手中。若是译者在翻译行为开始之前,能将条件限制,客观变因、接收族群厘清,确认沟通目的,有助译者做出适当的决定。例如将一部德文电影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字幕时,译者要考虑的不是能听懂德文的观众的需求,而是听不懂德文,必须靠字幕了解剧情的中文观众的需求。
以本论文之分析样本为例,翻译行为中的互动因素可分解如下[10]:
1.       译出文: 德语发音的卡通影片。
2.       有需求者: a 电视台,要将影片作商业播出。
b 传播公司,受电视台委托,找人翻译、配音、上字幕。
3.       需求:        将德文译成中文,收视率越高越好。
4.       翻译:        译者收到原文讯息,并了解翻译需求后,开始翻译。
5.       接收者: 学龄前后的观众。
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互动对象包括了有需求的─委托人、接受委托的─译者、原文─译出文、译作─译入文、以及接收者─观众,而最终的互动双方是译入文和接收者。译者是译文方向的掌舵者,是翻译行为的执行者,但是也是受人委托的工作者,一方面必须满足委托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必须顾及对接收者产生的效果和反应。本案例中,委托人的需求就是要吸引观众,因此译者要呈现出的译文必须是足以吸引观众的通顺对白,而且是学龄前后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译者在本案例中,如果大量使用华丽艰涩的词汇,艰涩拗口的语句,则完全丧失译文对接收者应发挥的沟通功能,只能算是失败的译作。
在面对各项变因的限制下,译者是决定互动方向的掌舵人和执行者。一如周兆祥所言,翻译如同演奏音乐,奏弹乐谱,在重现大师原作的同时,还加上了个人诠释,重点取舍;而译者所扮演的角色,也从昨日的奴隶、忠仆,到今日的雇佣兵,转而成为明日的艺术演译者、资讯把关者、运动推广先锋[11]。译者是原文最先的接收者,在与委托人的互动过程中,确定委托人的需求、翻译目的和接收族群;在翻译进行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沟通环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译者是贯穿整个翻译行为的主轴,也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认知更形重要。
第三节             设定接收族群
成功的译文另外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接收族群,在翻译行为的进行过程中,「译文接收者(族群)的界定越明确清楚,译者越容易做出决定」[12],接收族群也是沟通环境中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接收族群对于语言使用的习惯不同,对翻译也会有不同的期待,译者必须根据接收者的特定需求,选择其适合的翻译策略,这也就是何伟杰所提出的「以受者为中心」的译作方式[13]。
换一种说法,译者好比厨师,同样的做菜材料(原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译作),有好有坏。但是影响结果的因素,除了厨师本身的技术(译者的能力、经验)当然是好吃与否的重要关键,火喉的拿捏、调味料的份量、菜色的摆设等也是评鉴结果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就是,这一道菜(译作)是要给谁吃的,给老人、小孩还是年轻力壮的成人?在烹调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做法,年纪大的人可能要煮软一点,给小孩儿吃的可能切的细一点、去骨去刺。同样的,成人影片的翻译时,译者可以充分展现翻译功力,适时地使用成语,或是艰涩优美的文句,但是观众对象是儿童,或是青少年的时候,译者往往得舍弃展现功力的艰涩字句,因为艰涩冷僻的字句,远远超过儿童能够理解、联想的范围,还是应忍痛割爱。毕竟少年,尤其是儿童,对于不懂的语句根本不会感到兴趣。
第一项           观众的期待
译作被认为失败的一项原因是,接收者对译入文与译出文之间关连性的期望,一旦期望产生落差,无法完全满足,便会对译文不满意。然而,不同的接收族群会对译出文有不同的期望,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很难面面俱到,顾及所有接收族群的不同需求,最好能界定出主要的接收族群,设身处地思考,除了译者本身意图呈现的面貌之外,接收者对于译入语会有什么样的期待,接受到译入语讯息时,会产生什么反应。
以影片的字幕翻译为例,「字幕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内容,翻译时必须以观众为中心(audience-centred),结合情景需要,适当地把讯息带给观众」[14]。一般而言,台湾院线播映的外国电影均采「原音配字幕」方式播出,近年院线上映的卡通影片,例如民国87年7、8月上映的「花木兰(Mulan)」、今年暑假要上映的「泰山」等,大多采配音字幕和原音字幕双重版本同时上映,提供不同的观众族群选择。配音是为了看不懂、或配合不上字幕速度的儿童,原音字幕则是为了服务成人观众。至于消费族群更广大的无线、有线电视频道方面,例如专门制播儿童节目的迪士尼、Cartoon Network、 Kermit等频道,其节目大都采配音播出,未配字幕,原因是:观众群多为学龄前儿童,他们还看不懂字,就算打上字幕,也没有用。
以本出卡通的翻译为例,接受族群,也就是观众群依据年龄层可分为:学龄前后儿童、青少年、成人。一般学龄前后的儿童,由于识字有限,在观看卡通影片时,几乎不看字幕,完全仰赖配音理解剧情,即使是原音配上字幕的卡通,学龄前后儿童也是藉由画面来理解剧情。事实上,字幕,可以说是为了服务青少年或成年人,青少年的认字能力已趋完整,辨识一般日常字汇的能力也已具备,因此在观看配音画面时,通常不会看字幕,但是在语言发音模糊,或是听不懂的时候,字幕就成了最好的辅助。至于成人,字句辨识能力成熟,辨认速度也快,因此通常能够一边看画面、听原音,一边看字幕。因此,上述三类接受族群对于译出语的期待便不同,儿童,不看字幕,希望的是听的顺耳,通顺的口语对白;青少年可以理解难度较高的字句,字幕避免出现过于艰涩的字句;成人则希望字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因此,译者希望同时满足三种不同接收族群的期望,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只能列出优先顺序,列出主要的接收族群,以此为基准进行翻译。当然让日常语汇完整,识字能力强,理解力较高的成年人去看童言童语,有时难免太过单调。但是儿童卡通的制作,主要观众就是儿童,因此译入文就必须是儿童能懂的东西。否则,就算译出文辞藻优美、意境深远,无法发挥应有之沟通目的,一切的艺术成就都是枉然。其实这也正是翻译配音字幕,但又要兼顾双语播出时的原音字幕的难处。
第二项           接收族群─孩童
在讨论翻译的沟通理论时,不能不谈的一项重点就是预设的接收族群。以卡通影片为例,制作时基本的预设族群是孩童,而经过翻译配音之后,预设的观众群也是孩童,因此译者在取舍该使用什么译出语来翻译时,就必须考虑到孩童的能力,避免使用艰涩的字汇。同样的意思表达,成年人说的话和童言童语便不尽相同,例如经常在影片中出现的「Mist!」、「Verdammt!」,译法很多,例如:狗屎、该死、真糟糕等等,在接收族群设定为儿童时,应避免使用粗俗的字眼。
一般而言,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对象所编写的出版品,在出版时须顾及儿童的年龄层,接受程度,以及启发的教育意义。同样地,卡通影片的接收族群设定为儿童时,在翻译配音脚本时,也应该考虑不同年龄层的语汇能力,不应高估,但也不应该低估。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归纳儿童语言形式方面的特色有:1、语汇有限,2、语法错误,3、专用词汇,4专用语调,同时分析儿语有六大特质:直觉、浅白、生动、趣味、诗意、天真[15]。译者在进行以儿童为接收族群的翻译活动时,固然要学习童言童语,却也必须语法正确,用字浅白但不能流于低俗。翻译文本就是剧本,是据中人物交谈的对话,尤其是卡通影片。以下归纳出几点,提供译者在翻译时参考:
1.        儿童性
卡通影片以具体的角色形象(人物或动物)、画面和声音,鲜活地呈现剧情。既然主要观众是儿童,其内容就必须是为儿童设计,能让他们接受和喜爱,不论在剧情、对白、或是角色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能力和需求,「毕竟少年,尤其是儿童,对于根本不懂的语句不会感到兴趣,自然也不会去模仿、学习」,他们说的是活生生的浅近口语,不是「书面语」。
所谓儿童性也就是在内容、形式或表现方法,都要配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使用儿童能懂的语言,采取儿童的观点,处处从儿童能理解的角度来考虑,儿童才会喜欢,乐于接受。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能以成人的眼睛来看,不能用成人的咬文嚼字对儿童说话。例如在火灾一剧中,乔伊(Joey)和南笛(Nandy)偷偷在仓库抽烟,结果不慎引发大火。起火后,他们逃跑了,没人知道是他们二人惹的祸。但是他们二人还是很害怕,因此乔伊对南笛说:
„Bleib cool, wir dürfen nicht die Nerven verlieren.
a.     保持冷静,我们不能失去镇定。
b.     要酷喔,我们绝对不能露出马脚。
c.     要冷静,我们绝不能自乱阵脚。
同样的一句话,译者在翻译时有许多选择,选择不一定有对错,但却有适不适合。就本部卡通影片而言,观众族群是孩童(学龄前后),其能掌握的词汇有限,因此译者面对上述德文句的翻译时,c句在译出文上使用成语,句型结构较b句精简,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这三句中文翻译,c句可能更能表现出译者的文字功力。但是就这一部卡通影片的翻译来看,b句要比c句更适合翻译接收族群的需求,因为学龄前后幼童的辞汇接受程度来看,「自乱阵脚」在理解上较为困难,而「露出马脚」对孩童而言,不仅易懂,而且生动有趣,再加上,「酷」这个年轻人的口头禅,表示「神气、不以为意」的意思,其实也是从英文「cool」这个字翻译过来,进而广为年轻人使用。因此在这里将cool保留原使用习惯,还是翻成「酷」,并无不妥,同时还更贴近孩童用语。
2.        趣味性
大人经常觉得童言童语天真可爱,正如舒庆春(老舍)先生曾说[16]:「孩子们识字不多,掌握的词汇也不丰富,可是他们会以较少的词汇来回调动,说出有趣的话来。」成人在创作儿童读物或影片时,也应该学会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却能把事物巧妙地,幽默有趣地述说出来,要有童趣、有情趣、幽默而不严肃、奇妙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兴趣。
由于儿童的字汇量有限,对于字词的意义和使用经验较少,因此也就因为错用字、或会错意而产生趣味,例如不知道什么是「打字」的小朋友可能会好奇地问大人,「是不是字不乖,为什么要打字呢?」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打」是一种责骂、处罚的行为,通常在做错事,或是不听话的时候,就会被父母或师长「打」。因此对从未接触过「打字机」,也不知道「打字」是另外一种与「处罚」不相关的孩子来说,会以自身经验出发,认为只有「字」不乖,才会挨「打」。当然对一位成年人来说,已经知道「打字」是一个特定名词,与「打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但是正因为儿童字汇量有限,纯真的话语中也多了一份趣味。
在翻译卡通影片时,若是能够适时地加入趣味,不仅能表现原文的趣味,也能让译文对白更加轻松活泼,增加吸引力。例如在第五集耶诞节中,在耶诞市集上,酒保熊(Wirt)吆喝道:
Kommen Sie näher, Herrschaften. Kommen Sie ran.
Hier werden Sie genau so beschummelt wie nebenan.
Kling Glöckchen klingelingeling,
Mein Glühlwein ist das größte Ding.
在翻译时,不妨配合原文的的韵律感,以市井小贩的叫卖词来翻译:
来喔,客人头家,赶紧来喔
别家有的,这里应有尽有
叮叮当,叮叮当,
我的耶诞烧酒响叮当。
德文对白借用耶诞歌曲,中文也借用不同曲调的耶诞歌曲,不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单字的意义上也很接近,更重要的是,中文译法兼具了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感,「响叮当」一词,不仅口语,同时将具体形物表达抽象的观念─「好、优秀」之意,又能与上句相呼应,增加趣味感。
又如剧中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公鸡阿玛迪欧(Amadeo),平日无所事事,总喜欢作曲唱歌,但是因为孩子多,经济状况不佳,家中房舍破旧。他的妻子阿玛蒂亚(Amadea)总是催促他修屋顶,但是他修了十三集,屋顶还是没修好。在火灾一集中,外面下雨,屋内滴水,阿玛蒂亚又催促阿玛迪欧去修屋顶,于是说:
Amadea:
阿玛蒂亚:
 Das ist nicht mehr zu verantworten.
Wir müssen bald überall einmal  Schüsseln aufstellen.
Wenn das so weiter geht, dann sieht unser Haus bald so aus wie der Lagerschuppen von Bossi!
Aber du komponierst Wassermusik.
 我再也受不了了
待会儿还得到处放水桶接水
再这样下去,
我们家会像博西的旧仓库一样
你还在作什么水的乐章
 
Amadeo:
阿玛迪欧:
 Da verwechselst du mich mit Bach und Händel!
 你不要把巴哈和
//韩德尔混在一起!
 
Amadea:
 Sag bloß! Bei uns ist bald ein Bach durch alle Räume.
 光会说
//到时候看淋你得像只哈巴狗
 
译出文中将「下雨」和韩德尔的名曲「水的乐章(Wassermusik)」连结在一起,藉此带出另一位知名音乐家巴哈(Bach),并巧妙地运用了姓氏─Bach(巴哈)与一字Bach(小河)同形的文字关连性,趣味地转换成屋顶漏雨,嘲讽届时屋内积水,水流成河。译出文结合了音乐家和情境表现趣味,译入文不妨也利用音乐家─Bach的中文译名「巴哈」与一动物名「哈巴狗」的巧合,趣味地展现其妻的调侃。虽然原文「水流成河」字面意义丧失,但是趣味、嘲讽、和文字游戏的主要讯息以完整传达,达到翻译的沟通目的。
3.        音乐性
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背唱儿歌和童诗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几乎每一位小朋友都会唱儿歌,也会能背上一些诗词,或许他们不懂文字意义,但是藉助语言的声响、韵律和节奏感,他们还是能够朗朗上口,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同样地,在本出卡通影集中,作者大量运用诗歌、押韵的形式,结合视觉(画面)和听觉(语言)的效果,一方面增加对白趣味,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儿童对语言的印象和认识。例如剧中阿玛迪欧(Amadeo)模拟雨声的摹声词,使小读者「具声」地感到美妙声音的存在,一念就上口,增加作品的气氛:
Regentropfen, die tropfen und sie klopfen.
雨滴、滴雨、滴答滴
例如嗜财如命的大老板博西(Bossi)发现自己原本要堆放香烟的旧仓库失火了,心想可以大赚一笔保险费,便说:
Bimmel, Bimmel, du lieber Himmel!
Wo brennt´s denn?
Heiß, heißa juchhei.
Das wird ein brandheißer Versicherungsfall!
叮叮当当,哎呀我的天
那里失火了
火烧厝,烧滚滚
这下保险有得赔了
译出文利用重复的拟声(Bimmel, bimmel)表示消防车发出警报声来救火,再配合画面,观众马上就了解,火灾现场,情况紧急。译入文也可藉助拟声词─叮叮当当,代表消防车出发救火的声音,简短明确。接着作者又利用迭字─heiß,一方面表现火灾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表示他心中的喜悦,因为火烧的越旺,他可获得的保险金额越高。在译入文的表现上,直接说出失火的严重,同时「烧滚滚」除了对应译出文「heiß」之外,也能影射除了祝融肆虐外,博西也是情绪亢奋。利用字数相同(三个字)的方式来表现韵律感,朗朗上口,好念、易懂、又有趣。
又如在火灾一集中,艾柏镇长解决了调查出失火原因,洗刷了嘟嘟的嫌疑,也查清楚大老板博西并没有太大的损失,最后大家皆大欢喜。于是向来喜欢吟诗作对的艾柏镇长脱口而出:
Edel wird der Mensch,
und gut hat er Sauerkraut im Blut.
a.       人是高贵的、好的
//血液中有酸菜
b.       人之初,性本善
//吃酸菜、血统赞
三字经,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不少小朋友也能被背上几段,b句借用三字经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不仅保留译出文的诗歌形式,同时也能朗朗上口,虽然与译出文在字义上并不完全相符,却不失为适当的译法。
4.        教育性
译者在翻译时也不应低估孩童对语言的学习能力,卡通影片不仅是娱乐,正如同儿童文学作品一样,也是儿童学习与社会化的媒介,因此制作用心的卡通影片,兼具教育功能,不仅可以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的心智发展,还可以陶冶儿童的品性情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然,儿童正值学习阶段,影片角色的行为和语言对话也是学习标的,因此译者也不应全然低估孩童的接受力,以第十三集神父宣布露蒂的死讯时说道:
Aber auch der Tod ist immer unter uns!
Gestern ist die arme alte Lotti gestorben.
a.     生死有命,年迈的露蒂不幸于昨日辞世。
b.     人难免一死,可怜的老露蒂昨天已经过世了
c.     我们都会死,可怜的老露蒂昨天死了。
就文字的难易程度而言,a句使用了四字成语─「生死有命」,同时以「年迈」来形容上了年纪─「alt」,取代了简单形式的「老」;b句中除了「难免一死」外,均为口语常用的字词,句型也是一般常见形式;c句则是完全口语的文字和句型。比较上述三句翻译,对学龄前儿童来说,c句最容易理解,但是却不符合剧中角色「神父」的语言习惯,因为一般而言,神职人员说话用字较优雅,尤其是面对「死亡」用语时,为了表示尊敬,不会直接说出「死」这个字,而会加以修饰。因此就修辞学上来说,a句较符合神职人员的语言层次,但是却不是本出影片的适当译法,因为一句中连续出现三个艰难词汇,对词汇量不大的儿童来说,的确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译者选择了介于二者之间的b句,因为前半句,「难免一死」,虽是委婉的表达方式,但后半句的口语化句型,也有助于儿童理解整句的意义,甚至有助于学习新的字汇及表达方式。此外经过修饰的表达方式也比较符合神职人员的一般社会形象,对于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也有助益。
虽然儿童的词汇量有限,但也不应该小觑他们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译者在面对儿童节目的翻译时,不应老是使用简单口语的字词和句型,而应适时地结合口语词汇和新词汇,同时配合剧中人物的社会背景而略有不同,因为卡通影片不仅是消磨时间的娱乐,也是小小观众学习新词汇和社会化的重要媒介。
第四节             翻译目的:公开放映的商业影片
字幕翻译结合声音和影像将讯息传达给观众。有人戏称翻译是「必要的恶魔(a necessary evil)」[17],更是贴切地说明了字幕翻译的处境。综观台湾的视讯媒体市场,字幕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电影市场几乎已是外片的天下。根据台北市片商公会的统计,每年台湾播放的外片比例占全年总播放影片数量的一半以上[18]。至于电视的无限、有线频道更是充斥外国影集、影片、或是卡通影片。为了服务更多的观众,外语影片的播出都会加上字幕或配音。
影片的配音、字幕翻译不同于书面文字的翻译,既有理解和阅读时间的限制,又要配合画面呈现的意涵,达到同步效果(Synchronicity),尽量表达内容;也要转达节目/作者的意图,同时顾及观众的需要,确实是一个既具挑战性,有很有价值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难免要明智地保留主要内容,损失次要的讯息」[19],既然是公开放映的商业影片,娱乐性大于学术研究,译者在面临翻译策略的抉择时,为了让剧情流畅,增加娱乐效果,译者不得不偏离译出文,加译、减译、改写,以期达到与译出语类同的效果(详见下一章)。例如,剧中艾柏镇长不禁喜欢拿酸菜(Sauerkraut)吟诗作对,连惊讶、愤怒时的口头禅,「Himmelsauerkrautundzwirn」都和酸菜有关。解析译出语的文字组合:
      Himmel     :    天空
        Sauerkraut:酸菜
        Zwirn       :           线
翻译时,若是依照原意,应译为「天空酸菜线」,但是却不易表现出译出语中惊讶或愤怒的语气,试比较下列句子:
Gibt’s denn auch!
Himmelsauerkrautundzwirn!
a、    竟然会有这种事
天空酸菜线
b、    竟然会有这种事
气气呼呼乱七八糟
b句译法以字义完全不同的组合,但是却更能表现惊讶与愤怒的语气,也很符合译出文的效果。在翻译时,影响译者决策的变因包括:字义上的对应、语意的相符、语气的传达、声音的效果、剧情的承接等等。a句虽然在字义上的完全忠实,但是完全不像一句朗朗上口的口头禅,也欠缺应有的惊讶愤怒效果。又例如艾柏镇长正准备要吃东西的时候,南笛来找他,他心不甘、情不愿地要去应门时说:
Himmelsauerkrautund... ,
ja Nandi, ja, du bist es!
Was hast du da?
气气呼呼乱七﹍
喔,南笛,原来是你啊
你拿了什么啊
上述例句中,译者自创的译法,也颇能符合情境和译出文应有的效果。对译者而言,剧情影片的对白翻译不是翻译练习,必须字字对应,也不是法律文件,讲求正确无误,公正客观;剧情影片有其预设的娱乐效果,必须考虑公开放映时的戏剧张力和观众的感受力。译者在应对商业影片的翻译时,必须摆脱字义的束缚,以整段对白的效果为主轴,才能呈现应有的效果,吸引观众的目光。
第 四 章   字幕翻译的技术性原则
一提到影片字幕,相信许多观众都有不少批评,最常见的抱怨就是不知字幕所云为何,看得一头雾水;或是在电影院里,眼见听懂原文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但是不懂外文的观众却只能望着字幕兴叹,不知道笑点何在。至于配音影片更是常为人诟病,不仅无缘欣赏剧中演员情感丰富的声音表现,原剧中许多趣味、隐喻、或是精心设计的对白也不见了。观众或许会批评翻译太差,译者素质不够。但是影片翻译的确比起书面文字的翻译多了许多限制。
字幕翻译是针对不懂外语的观众,协助其解内容,但是不能取代内容、喧宾夺主,观众主要欣赏的是画面,不是字幕,所以字幕要用的恰到好处,在不影响观众欣赏节目的前提下,发挥辅助沟通的功能。观众在看有字幕的画面时,眼睛同时接收二种视觉资讯,一是画面,一是文字,此外耳朵也同时接收到声音的传送。观看配音影片时,声音与字幕传递的资讯一致,观众的主要资讯来源是听声音,字幕则是辅助工具,等于是将口述对白转化为文字,字幕播放的速度完全配合发音,其特性与纯字幕翻译不同,应视为配音翻译。至于原音配字幕的影片,观众对剧情的了解仰赖字幕。由于萤光幕的大小有限,因此字幕翻译有其空间上的限制(字数);再者,字幕必须配合画面,发声的速度,因此也有时间上的限制。种种客观环境的限制,也成了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变因。
第一节             空间限制
萤幕的大小有限,译者不能像书面翻译一样,为了完整表达译出文,而译出冗长的字句,也不能为了文句的优美,过度运用修词学上的影射,倒叙等技巧,因为字幕稍纵即逝,一幕接一幕播出,已经播出的字幕,观众无法再看一次,也不像书面翻译一样,可以一看再看,细细品味。译者必须在不能变通的客观限制之下,寻求最适当的译法。以此次翻译卡通影片为例,字幕翻译的空间限制大致可归纳如下:      
第一项           字数限制
字幕出现在画面上,受到空间和停留时间的限制。以德文为例,一行字幕最多能容得下33个字母,也就是33格,字幕的停留时间则视单行(停留四秒)、双行(停留六秒)而定[20]。至于台湾电视节目的字幕,通常画面最多可容纳二行,每行十三个字(参见图一),但是每家电视台对与字幕规格仍有不同,例如公视是2 x 12, 民视是2 x 14,SunMovie通常只放一行字幕。这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之前就等先问清楚字幕的字数,因为字数不能改变,但是译法却能变通,译者必须在固定字数(一行十三个字,至多二行)的空间限制下,将译出文转换成译入文。
为了配合视觉理解的时间,译者应尽量避免一个画面中出现二行满十三字的情况,因为字幕的停留时间也有一定的间隔,除了是配合理解外,也必须考虑眼球眨眼次数。根据统计,眨眼次数会随年龄而增加,从幼儿时期的3-13次/分,儿童时期的8-18次/分,到成人则为13-23次/分[21]。此外,视觉疲劳时,眼睛基于保护作用,也会不经意增加眨眼频率,以保护视觉。这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顾及观众在观看字幕时,不应耗费太多时间去理解,尽量使用单行翻译,尤其应避免应该连续出现二行字幕的情况,已免造成观众眼睛疲惫。
第二项           完整原则
字幕翻译不像书面翻译,可以一行接着一行地写,依照标点符号及段落来区隔,也不像配音稿有声音的音量和语气的辅助。字幕出现在画面上稍纵即逝,因此适当的分句、断句,就成了辅助观众理解,减少阅读时间的利器。
以本次翻译为例,一行字幕长度不超过十三个字,通常第一行字幕满了,才换第二行,例如:
起火的时候,我们都在仓库里
里面只有空纸箱
 
然而遇到二行字幕要分句的时候,却不能机械性地第一行十三字,其他移入第二行作为标准,而应以同一概念的词组为原则来分句,例如:
a.  送一箱给艾柏镇长当做生日礼

b.  送一箱给艾柏镇长
当做生日礼物
比较a、b二句字幕排列方式,b句在视觉辨识理解上比a佳,b句将一长句划分为二短句,各自包含了完整的讯息,观众看了字幕后,一目了然。分句的目的在于简化观众看字幕的累赘,一切以容易辨识、理解为原则,例如:
a.         光会说,到时候看你淋得
     像只哈巴狗
b.             光会说
到时候看你淋得像只哈巴狗
上述a、b二例,b句要比a句的段落分句佳,因为「到时候看你淋得」与「像只哈巴狗」语法关系较相近,意义的关连性也较高,因此在分句时应尽量放在一块儿,在句法相连、语意相通的情况下,更有利于观众理解。此外,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习惯上会让第二句的长度较长(如       b句),除了画面的美观外,也会根据一般人的阅读习惯,上行较短,下行较长来编排句子。
第三项           精简原则
看节目时,字幕是辅助欣赏节目内容的工具,为了将对观众的干扰降至最低,使观众尽情享受节目的影像、声音,融入剧情之内,字幕必须简单明了,使观众能一目了然。原音字幕稿与配音稿不同,配音稿好比剧本,讲究的是口语的通顺流畅,配音字幕只是将口说的话语转换为文字;但原音字幕稿就不同了,影片中人物的对话语言仍是译出语(德语),字幕是译入语观众了解对话内容的重要关键。
1.        语句精简
字幕必须是一目了然,力求去芜存菁,不必要的字词尽量省去,在句法上,利用简单句,深入浅出地把较复杂的内涵,用经济的语言表出,掌握要点,例如艾柏镇长在开庭审理嘟嘟(Dudu)纵火案时说:
Und Ruhe bitte, ich bitte um Ruhe.
Verehrte Anwesende, hiermit eröffne ich den Prozeß gegen Dudu in Sachen Brandstiftung am Lagerschuppen.
                           请保持安静
                           各位,我在此宣布
                           //开始审理嘟嘟仓库纵火案[22]
上述译出文第一行的前后二段,传达相同的主要讯息─Ruhe / 安静,字幕翻译时,可以简化二句只译出一次即可。此外「Verehrte Anwesende─敬爱的在场人士」,也可简化为「各位」, 一方面简化语法,另一方面也较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此外诸如代名词(我的、你的)、连接词(但是、能够、可以)、语助词(的、了)等也可以省略或简化,例如大老板博西(Bossi)问山羊教授(Knödelmeyer)新雪茄的的味道如何时说:
 Aber sagen Sie mal ehrlich, wie schmecken die Dinger?
可是说真的,这个味道究竟怎么样
可以将连接词(可是)和指示代名词(这个)省略,同时将「怎么样」改为「如何」:
说真的,味道究竟如何
阿玛迪欧作了一首歌,曲调与世界名曲很像,于是便说:
Hübsch, aber kommt mir auch irgendwie bekannt vor.
a.        真优美,但是好像在哪儿听过
b.        真美,好像听过
首先,可以将「真优美」简化为「真美」,并将「但是」省略,「在哪儿」并非主要讯息,只是作为「听过」的修饰语,删去并不会影响译出文欲传达的讯息。许多语助词和代名词在口语上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但是转换为书写文字时,可予以简化,以期让观众一目了然。
2.        数字
字幕受到空间的限制,一行字数有严格的限制,当然对于数字所占空间也要精简,例如大老板博西在算钱的时候念道:
Das wäre 10 000
Und 10 000 macht 20 000
und 10 000 macht 30 000,
das sind 40 000, 50 000 und 10 000 sind 60 000
a. 这样就是10000                    (6.5字位)[23]
再加10000就是20000                     (9字位)
再加10000就是30000                    (9字位)
然后是40000 ,50000                    (9字位)
再10000就是60000                    (8字位)
b.  这样就是一万                    (6字位)
再加一万就是二万                    (8字位)
然后是四万、五万                    (8字位)
再一万就是六万                    (7字位)
b的译法将阿拉柏数字「文字化」,不仅节省空间,更重要的是减少观众边看字幕、边算数字的麻烦。但是在遇到时间的表示时:
geboren am 21. November 1969
a.     生于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4字位)
b.     生于1969年11月21日 ( 9字位)
b句的表达方式就比a句清楚。总而言之,在将数字转换为文字时,应采取最清楚明确的写法,以利阅读。
3.        标点符号
       一般而言,字幕不打标点符号,尤其在句尾,不论句点、问号、还是惊叹号,通常都省略,主要的原因是节省空间,电视画面上字幕的空间有限,多为一句,因此在阅读理解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大多不加标点符号。例如:
a.     这里到底放了什么啊
b.    想到这儿
真是心花朵朵开
但是在同一行中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短句,为了区隔句子,也会使用逗点,例如:
a.     怎么样?要不要去钓鱼
b.     不要,我不喜欢钓鱼
萤幕的空间有限,连文字翻译都要精简,简洁明确,因此标点符号,诸如逗号、引号等等当然也在省略之列。一般而言,句尾(第一句及第二句)的标点符号均省略,但是问号和惊叹号往往有加强语气的效果,配音时,字幕对语气的辅助效果不大,但是对看原音(德语)字幕(中文)的观众来说,惊叹号或问号便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真的?」和「真的。」带动观众的情绪反应效果便有不同。
第二节             时间限制:视听的一致性
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字翻译,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传达原文讯息也就是视、听的一致性,耳听的对话、眼看的画面要与字幕的意义相符。例如警长波多(Bodo)叫儿子乔伊(Joey)起床的画面,在说话声音出现的同时,字幕也应该出现:
声音:       Na, wach schon auf. Aufstehen, Junge!
Du kommst zu spät zur Schule.
字幕:        好了,起来了
起床了,儿子
上学要迟到了
声音:        Zu Befehl, Sheriff!
字幕:       遵命,长官!
但是有时候句中人物说话速度过快,字幕则必须适当地减译,将主要的重点讯息译出即可,以免字幕播放速度过快,观众来不及看。
第三节             避免歧义
字幕停留在画面的时间不长,译者除了力求精简外,在用字上,也应注意使用确定、歧义少的字词,以及熟悉的字句,避免断字困扰的词句。郑昭明对「汉字认知历程」进行实验的结果发现,熟悉的「字」或「词」较容易辨识,例如「生气了吗」要比「动怒了吗」更清楚[24];「不了了之」虽不算冷僻的成语,但是四个字均为笔划简单的字,并且重复二次「了」,在视觉上,乍看容易产生错觉,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必须透过声音才容易理解,此类的用词也应该避免。此外容易在断句上产生疑义的句子也应避免,例如:
     我从小便喝牛奶
     将:我  从小  便喝  牛奶
     误认为:我  从  小便  喝  牛奶
       由于断字不同,造成语意上的歧异,因此译者在选用字词时,应尽量避免前后词有多种断句可能的字词。
第 五 章   从语言特性看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之异同
字幕翻译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要留意观众对画面和字幕的感觉和接受程度(心理语言学)、语句在一定语境下的特点(语用学)、两个文化的异同和处理手法、翻译理论技巧、传译理论等。」[25]一般书面翻译会遇到的问题,字幕翻译同样也会遇到,但是字幕翻译却多了客观环境的限制。
第一节             不加注解
萤光幕的画面空间有限,除了必要的字幕外,很难有空间再去容纳注解。但是一出戏剧亦如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多面相的,其中情节的起承转合,文字内涵的表面意义、引申意义,人物性格的安排,更是凝聚了编剧、导演、或作者的多重目的和功用。一句对白,一段文字除了字面意义之外,可能还有弦外之音,一语双关,或是典故历史。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顾得了字面意义,却顾不了编剧或作者精心设计的文字之美或语言之趣,难以兼顾;或是为了制造与原剧、原文的同样效果,只得改弦更张,使用完全不同的字词来翻译。例如阿玛迪欧总是没去修屋顶,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在弹琴作曲的他还是被家中小孩儿洒了一身水,于是他便说:
Nicht alles Gute kommt von oben,
第一句是从俗语「Alles Gute kommt von oben. ─所有的好事都是从天而降,或译为─喜从天降」衍伸而来。作者在此的用意就是借用耳熟能详的俗语,影射阿玛迪欧倒楣的处境。该句的部份否定,很难用中文表达在书面翻译时,或许可以译为:
喜从天降,但是天上掉下来的并非都是好事
先提供读者从熟悉的俗语「喜从天降」中,有具像的想象空间,再以部份否定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思维,这样可以达到与译出文类比的语言效果。但是在字幕翻译却不容许这样的翻译,因为字数过多,一来萤幕的空间有限,容不下这么多字。因此,只能寻求其他类似的译法。中文也有一句相对的否定词「祸从天降」,虽然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字数上较能吻合译出语的限制,意义差异也不大,或许是可以考虑的译法。
第二节             文化差异
各国在发展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因为其特有的历史、地理、社会结构,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发展出该语文特有的语汇,有时很难以另外一种文字直接翻译。例如台湾人在批评别人吝啬时,会说「铁公鸡」、「一毛不拔」,若是要直译成德文「Er ist ein Eisenhahn.」、或是「Er rupft sich kein Haar」,恐怕德文读者也不能体会其中的幽默。
同样地,历史典故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同时也是丰富语汇的泉源,经常出现在语言文字中。例如在第十三集中,安娜未婚生子,镇上的太太们议论纷纷,警长波多看不下去于是说:
Also, ich muß schon sagen, Tante Emma,
Sie benehmen sich wie zur Zeit der Hexenverbrennung.
Statt sich über einen neuen Erdenbürger zu freuen,
verspritzen Sie hier Gift und Galle gegen die Mutter.
a.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艾玛姑妈
你的行为简直就像中古世纪活烧女巫一样,
你不高兴有一个新生命的降临
反而抹黑他妈妈,说坏话
b.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艾玛姑妈
你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你不高兴有一个新生命的降临
反而抹黑他妈妈,说坏话
在欧洲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一段恐怖的滥捕滥杀阶段,最严重的时候,凡被怀疑是女巫的妇女,会被放火杀死。作者藉引述这段历史,表示艾玛姑妈诋毁安娜的行为,仿佛回到了活烧女巫的时代。A译法将这段欧洲历史译出,就书面翻译而言,是非常适合的译法。但是如此长度的句子,却不适合字幕翻译。b译法省略历史事件的陈述,改以相等意义的惯用法,也是可行的方法。事实上,若是套用台湾人经常使用的「白色恐怖」,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适合: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艾玛姑妈
你真是在制造白色恐怖
虽然活烧女巫和白色恐怖是二件截然不同的事件,但是引起的人人自危的惊恐心态确是相同,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这样的翻译亦无不可。
第三节             惯用语的不同
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对特定的事件、情况所引用的比喻,或是习惯表达的字词都会有所不同。有的时候译者为了表达原文的真正意义,不能以字面意义翻译,而必须加以改写,以译入语惯用的表达字词来翻译,才能适切地翻译出真正的内涵。惯用语涵盖的层面很广,以下仅就生活用语、情绪用语、以及引喻用语的不同,来说明而译者必须依据社会文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翻译方法,以求得最适合该沟通环境的译法。
第一项           生活用语
问候语在各个文化族群中亦有不同,例如过去的中国农村社会,见面寒暄时会说「吃饭没」,现在会说「你好」;或是在请客吃饭的时候,主人盛情招待,准备了丰盛的美味佳肴,在开动前,中国人会说「没什么菜,请慢用」,但是德国人却会说「Guten Appetit!/ 好胃口」。到了晚餐时间,德国家庭会说「Abendbrot」,但是中国家庭却会说「吃饭了」,德国家庭不一定只吃面包,而中国人的「吃饭」也可能是吃面,或其他非米饭类的食物。这些都是习惯用语的不同,但是意义和功能确是完全相同的。例如本出卡通影片中神父挂在口边的:
Gott zum Gruß!
     a 上帝保佑
     b 感谢主
译成a、b二句均可,因为神父是神职人员,使用语言中带有宗教含意,是很常见的,但是一般人当作问候语的
           Grüß Gott!
最好还是译为「你好」,而不要译成「问候主」,因为这句话已经变成普遍性的问候语,并不是真的要对方「问候」上帝,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普遍性的一般问候语看待之,而以对应的中文翻译。例外亲近朋友间经常使用的告别语:
Macht’s gut!
若是译成「保重!」,还不如译成「路上小心!」来得亲切熟悉。
第二项           情绪用语
       除了日常问候语外,在情绪反射的习惯用语上,各种语言之间也有差异,例如英文说:「Loo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e!」,中文却会说:「听着,这件事对我很重要!」译出文「look」,意为「看,看见」,是为加强语气的发语词,吸引对方对后续内容的注意力。在译成中文时却不能译成:「看着,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因为就中文的语言使用习惯而言,会使用「听着」而非「看着」。以第十三集遗嘱(Testament)的对话为例,警长波多听到镇上太太们议论安娜未婚生子,挺身而出为安娜说话,竟然被怀疑是安娜孩子的爸爸:
Tante Emma/
艾玛姑妈:
 Oh, Sie entrüsten sich.. ..
Sie fühlen sich doch nicht etwa selbst betroffen,
 
Bodo/波多:
 Na, da hört sich doch alles auf.
 
a.
 你生气了﹍
你该不会是觉得在说你吧
什么,不要再说了
 
b.
 你生气了﹍
你该不会是觉得在说你吧
什么,你别胡说八道啊
 
a句将译出句的意义完全译出,但是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b句无论在语气强度,或是语气的连贯上,都比a句适当,表现出对不实说法的愤怒,要求立即停止继续下去。面对相同情境时,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许在个别字义上并不相同,但是在整体语气及效果上,确是最适当的译法。
在一般对话之中,有不少特定情况下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在二种语言之间却也无法直接转换,例如警长波多被怀疑偷了安娜的蛋,必须暂停职务,虽然乔伊相信他的清白,但是也没有用,波多无奈地说:
Ich weiß das, du weißt das,
aber wir sind Verwandte.
Man wird uns nicht glauben.
我知道,你知道
//可是我们是父子
没有人会相信我们
德文中用了「Verwandte / 亲戚」一字,表达出二者之间的亲属关系,不能成为法律上的证人。但是翻译成中文时,却不能直接译成:
可是我们是亲戚
因为「亲戚」一般表示直系血亲以外的家族成员,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或是祖孙关系,一般不会说是「亲戚」。因此,此处的「Verwandte」可以译为「亲人」、「一家人」,甚至明确地说出二者的亲属关系「父子」都比直译成「亲戚」来得适切。
第三项           引喻的不同
在语言的使用上,譬喻、引喻、或是比拟等手法,往往可以增加生动活泼的效果,但是对译者而言,这些却常是棘手难处理的问题。例如一句骂人头脑有问题的德文:
     Bei dir ist eine Schraube locker.
                                                 字译:       你有一根螺丝松了!
                                                 建议:       你短路啊!
骂人的话有不胜枚举,我们常说:脑袋不正常,神经、短路、阿达、脑袋空空等等,虽然不见得在字义上与德文完全相同,但是在功能和用法上,确是如出一辙。
如果译入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或者直译出来,效果不错,译入语接收者也能理解的话,直译当然没有问题,例如波多警长逮捕嘟嘟回警局的时候,嘟嘟跳得太快,警长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赶,于是便说:
Ja, gut, langsam, Dudu!
Langsam, Dudu.
Ein Beamter ist doch kein D-Zug.
哎啊,慢一点啊,嘟嘟
等等啊,嘟嘟
公务员又不是特快车
「D-Zug」是Durchgangszug的简称,在德国铁路发展初期,为了简短行车时间,除了站站都停的普通车之外,只停靠大站的「D-Zug」成了「快车」的代名词。然而科技日新月异,「InterCity」、「ICE」等速度更快的火车崛起,「D-Zug / 快车」反而变成了慢车。但是「Ein alter Mann ist kein D-Zug」却已经成为常用的俚语,表示「年纪大了,快不了」。虽然中文没有相对应的俚语,但是译出语的意义生动活泼,中文译句也能让人马上意会到其中的趣味,因以译者沿用译出语的意义,直译成中文。
然而,许多情况却非如此,译出语的比喻方法很难直接套用在译入语上,例如嗜财如命的大老板博西(Bossi)回到实验室找山羊教授(Knödelmeyer),他骂道:
Was ist denn hier los?
Kein Aas da?
Knödelmeyer, wo stecken Sie?
怎么回事啊?
连个鬼影子也没有!
山羊教授,你躲到哪儿去了
「Aas」意为:「腐尸、动物尸体」,引伸为咒骂人或动物的用语。上述的译法以「鬼影子」翻译「Aas」,虽然在字义上不相等,但是在语意上却能完整表达出不满和睥睨的情绪,德语中以「Aas」比喻「没人在」,中文中却常以「鬼影子」比喻。虽然二者字义不同,但是在语气和意义上确是等值的。
例如下面这一句经常听到的德语:
Er ist zwar nett aber bekommt immer einen Korb.
                                         a.           他人虽然不错,但总是得到篮子。
                                          b.   他人虽然不错,但总是碰女孩子钉子。
若是依照a译法,仅将字面意义译出,相信中国人一定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人不错」和「获得篮子」之间有何关系。「einen Korb bekommen」在德文中已经成为固定用法,表示「遭女人拒绝」之意。由于文化背景不懂,对于语言文字背面隐含的另一层意义,也有不同的体会。德国人「获得篮子」,中国人却要「碰钉子」,但是二者延伸出来的意义确是相同的。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译者最好使用译入语惯用的比喻,接收者才能迅速理解,也才能将语气适切地表达出来。
第四项           文字游戏
语言文字除了传达讯息之外,善用同音异义、或是一字多义的特性,往往能增加不少的趣味。例如常用的成语换了一个字,意义就大相径庭,「前途无量」与「前途无亮」,可是截然不同的二种命运。在翻译的过程中,字里行间的「美(Schönheit)」与「趣(Lustigkeit)」往往是最难翻译的。由于「中德文的语性不同,真是不易攻破的堡垒」[26]。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意境,要把他们体会出来,颇不容易,要以另外一种语言传达译出文中蕴含的「美」与「趣」,也就是中文里的词藻之美,意境之趣,更是一件难事。
举例来说,近来新闻局在电视媒体经常播放的宣导短片「豆豆看世界」,豆豆的奶奶说要关心不幸福的人,因此豆豆问小毛:「幸」福不「幸」福,但是小毛的回答却是:我「姓」陈,不「姓」福。诸如此类利用同音异义的文字游戏手法,不仅可以丰富内容,还能增加趣味性。但是这样的趣味却不容易以另一种语言文字翻译出来。
1.        一字多义
文字游戏有多种表现形式,一字多义,在不同的上下文间,有不同的意义,例如阿玛蒂亚以著名的音乐家巴哈(Bach)讽刺丈夫,只顾音乐,不去修屋顶:
   Amadeo:
 Da verwechselst du mich mit Bach und Händel!
 
   Amadea:
 Sag bloß! Bei uns ist bald ein Bach durch alle Räume.
 
   阿玛迪欧:
 你不要把巴哈和
//韩德尔混在一起!
 
a.
 阿玛蒂亚:
 光会说
//到时候要水流成河了
 
b.
    光会说
//到时候看你淋得像只哈巴狗
 
译出文借用音乐家Bach(巴哈)另有一义─「小河;河流」,影射不去修理屋顶的结果,就会水流成河,家中处处都是与「Bach / 巴哈」同名的「小河;河流水 / Bach」。a译法将译出语的意义十分适切地译出,但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字趣味(同音异义)却只得割舍;而b译法巧妙地利用音乐家Bach的中译名─巴哈,与小狗─哈巴狗,用字相同,但顺序相反的巧合,译出二者名称雷同,但是地位(音乐家─小狗)却有天壤之别的矛盾,同样地展现了文字游戏的趣味。
2.        同音异义
 利用发音相同或类似的字,将原来的字以另外一个字代替,意义完全不同,同时制造意想不到的趣味效果,这种文字游戏的趣味在每一个语言中屡见不鲜。但是同样的文字转换模式却不一定适用在别的语言。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Hier probier mal, Joey!
Nicht pusten, ziehen!
Das ist eine Ziehgarette, und keine Pusterrette!
Wenn du sie ausspuckst, dann hast du die Wette verloren,
hahaha.. ..
乔伊,拿去试试
不是用吹的,要吸
这是吸烟,不是吹烟
你要是把烟吐出来,你就输了
乔伊(Joey)和南笛(Nandi)打赌谁有胆量抽烟,南笛见了乔伊,拿香烟给他,同时挑衅地说这段话。译出文利用 「Zigarette / 香烟」的第一个音节「zi」和 「ziehen」的「zieh」同音,故意代换成「Ziehgarette」以便和上一句的「ziehen」相呼应。但是翻译成中文时,「Zigarette─香烟」的第一个音节「香」却与「ziehen / 吸、拉」没有直接关连,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必须舍弃作者利用发音相同所创造的文字游戏,而必须另觅他法。中文我们经常说「抽烟」、「吸烟」,若是舍弃译出文中的「香烟」,改以「吸烟」取代,那么作者设计的文字游戏,还能在译入文中保留趣味。
第五项           双关语
双关语也是一个语言文化中的珍贵资产,藉由同音(谐音)、异形、异义达到幽默或影射的效果。若是要强加翻译,往往也只能分别阐释该双关语所隐含的双重或多重意义,无法达到译出文一语双关的效果。例如在第十三集遗嘱中,大老板博西要山羊教授扮鬼吓安娜,届时他可以英雄救美。但是博西经常给山羊教授棘手的任务,山羊教授便说:

Knödelmeyer:       Hoffentlich nichts schrecklich Schwieriges !
Bossi:                              Schwierig nicht, aber schrecklich schon!
山羊教授:        但愿不会困难得要死!
博西/鳄鱼:       难倒不难,不过难逃一死
其实,博西交代山羊教授的事,就是扮鬼吓安娜。山羊教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说出了「schrecklich」,用以形容「schwierig」,强调非常困难。然而博西确是意有所指地重复他的话,但是博西重复说出的「schrecklich」,就不只程度上的形容词─非常,更隐含其另一个意义─可怕的、吓人的。在译入文中为了表示出上下文的连贯性,译者将「schrecklich」以「死」翻译,先译出了「困难得要死」,再说出「难逃一死」,藉以影射扮鬼吓人的任务和「死」脱不了关系。虽然译者也试图设计双关语来翻译,却中文不像德文那一目了然,看出上下二句中同样的「schrecklich」,意义却不同。
另外一个双关语的例子是,镇长夫人提醒艾柏镇长,不要光会吃酸菜,要勤政爱民:
Eberle, Sauerkraut ist nicht zum Essen,
sondern vor allem dazu da,
daß man sich darum kümmert.
艾柏,酸菜不是光拿来吃的,
你要好好想想
//怎样造福酸菜镇民
在这出卡通影片中,「Sauerkraut / 酸菜、酸菜镇」是故事发展的重心,因为故事发生地就是盛产酸菜(Sauerkraut)的酸菜镇(Sauerkraut)。上句中的「Sauerkraut」同时包含了「供食用」的酸菜和「供居住」的酸菜镇双重意义,但是中文却不容易将二者合而为一,因此只能以解释的方式,说明「Sauerkraut」的双重意义,而无法展现一语双关的趣味。

第 六 章   从技术层面比较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
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最大的不同在于,字幕翻译时,观众凭视觉(字幕)来了解剧情,而配音时则主要是以听觉(配音对白)来了解剧情,字幕其实并不重要,仅扮演辅助角色。但因为台湾电视节目一向习惯打上字幕,因此即使是配音影片,还是会打上字幕,但是配音字幕等于是将对白转化为文字,视同是配音稿。由于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的诉求重点不同,因此译者在面对字幕不配音,或是字幕配音的不同情况,应有不同的译法。
第一节             配音:配合原发声长度
配音,就是将影片画面以另外一种语言配上对白声音。因此配音必须配合画面,同步出现和消失,还要配合原音的时间长短,也就是配音的长度要和原音的长度差不多。但是二种语言在表达的方式上,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原音的句子很短,再找寻适当的译句时,就不能选择太长的句子;或是中文译句太短,德文句子比较长,为了配合画面上的人物嘴型,只好将中文译句加长。不论如何,配音必须配合画面,原音的时间,在翻译上与讲究精简字幕翻译并不相同。以下面这句为例:
               Hast du etwa mit dem Feuer gespielt?
             字幕:       你玩火?
             配音:       你是不是玩火了啊?
译出文句子包含了十个音节(以母音区隔),延续时间约四秒钟,但是译成中文,简化为三个字(三个音节)就能完整表达出原意这样的译法,译句简单明确,是很适当的字幕译法。但是这样的译法却不适合当作配音稿,因为,字数太少,发音时间太短,无法配合原音的发声长度,届时,配音结束了,但是画面上人物还在张口说话。因此,这个情况下,配音稿必须加长,以配合原音的长度。
第二节             字幕讲究精简,配音讲求口语通顺
一般而言,字幕就等于是书写文字,而配音就像是口语对话。字幕讲求言简意赅,以最少的字句清楚明确地表达原意,让观众能迅速了解对白意义,又有充分的时间欣赏画面。而配音必须口语化,等于是一般正常情况下的对话,因此会出现语助词、语气词、连接词等等,例如:
Hübsch, aber kommt mir auch irgendwie bekannt vor!
                                         a.           真美,好像听过
                                         b.           真好听
                                                 //可是好像在哪儿听过
上述二种译法中,虽然a句和b句传达了同样的讯息,但是在长度上却有显著的差异,a句占了七个字位,适合作为字幕译法;b句共计二行十二个字,适合作为配音译法。      b句增加了「可是」、「在哪儿」等连接词和修饰性的地方副词,也就是一般口语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字幕化繁为简,配音化简为繁
字幕翻译讲究言简意赅,原文冗长的对白若是能用简短明确的中文短句表达,缩短观众看字幕的时间,是再好不过了。但是配音翻译则不然,往往为了配合画面人物说话时间长短,有时甚至译文得化简为繁,将一个短句变长,例如第十集「十三号星期五(Freitag, der 13.)」中,母鸡Amadea老是催促公鸡Amadeo去修屋顶,但是Amadea不愿意在十三号星期五去修屋顶,于是Amadea便说:
        Was du heute kannst besorgen,
        das verschiebe nicht auf morgen.
                                         字幕:       今日事,今日毕
                                         配音:       今日事,今日毕
                                                              //不要拖到明天还没做
上述德文谚语,译成中文时也有一句对应的中文谚语,简洁有力,字幕翻译时可以简短地对应的表-达,但是配音稿则不行,因为「今日事,今日毕」不过短短六个字,念出来也不过三秒,但是原因对白的时间却达六、七秒,配音时间显然太短,因次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加长译文,除了原对应的中文谚语之外,再重复一次其意义,以期达到增加字数,但意义不变的目的。
 以语言的使用性来区分,配音稿等于口说的口语,字幕等于是书写的文字,因此字幕在用字上会比配音精简,也就是化繁为简,例如:
Es tut mir leid, Dudu! Aber du muß mitkommen.
Der Bossi, der Bossi hat dich angezeigt.
Er sagt, die Indizien sprechen gegen dich.
配音:
 很抱歉,嘟嘟
//你还是得跟我走
博西控告你
//他说,你有放火的嫌疑
 
字幕:
 抱歉,嘟嘟,你得跟我走
博西控告你涉嫌放火
 
在翻译字幕时,译者将口语惯用的修饰词、语助词,省略,同时将二句并合为一个词组,让句子变得更为简洁,但是传递的讯息却未减少。

第 七 章   结论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翻译类型也从传统的文学、典籍等翻译,增加了法律、技术文件、新闻、影片、网路多媒体等类型,翻译不再是为了学术研究,或是了解异国语言文化之用,更多了实际的法律功效、讯息传达,休闲娱乐等商业用途。过去纯粹讨论语言分析的翻译理论,事实上已经不敷应付现代翻译类型的需求。
专业译者经常会接到各种不同的委托案,有书籍、目录、文宣、法律文件、文献资料的翻译等等,但是除了书面文字之外,多媒体的翻译,例如影片字幕、配音的翻译也是笔译的重要市场。与书面文字相较,影片字幕的翻译有画面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配音翻译更有通顺、口语化的限制。无论是字幕还是配音都是稍纵即逝,不像书面文字的翻译不仅能以长篇幅加以说明或注解,读者还能一看再看,直到看懂为止。因此影片翻译就必须顺应其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有所取舍。
在某个严格的层次上说,翻译只是一种无休止的,追求译出语(Ausgangssprache)和译入语(Zielsprache)之间最接近于等值的词语的思维活动。译文永远无法相等于原文,因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语言的内涵是一体多面,除了字面意义之外,往往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社会或历史意义,此外不仅是语言文字本身的音、义、型的特性,能创造出丰富的语汇空间,字词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空间而改变,甚至会因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族群,而有不同的使用习惯。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在译出文中种种与特定文化背景、语言型态结合的内涵,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商业型态的翻译,更多了许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呈现译文,就成了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不能不慎重考虑的课题。
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顾着字义上的对应,而忽略了翻译更重要的沟通功能。以本案的讨论样本-卡通动画为例,接收族群是儿童,译文呈现方式配音/字幕,翻译目的在于育乐欣赏,因此译者在拟定翻译策略,就不能拿翻译童书的方法完全套用,而必须有所更改,以期在卡通动画播出时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儿童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欣赏影片。译者本身对翻译行为的认识,往往是影响译作适用性的重要关键。在翻译行为进行的过程中,有许多影响翻译策略的变因,其重要性不一,译者若是能在翻译行为之前确立翻译的基本原则,认知译作的沟通目的,那么在决定翻译策略时,也就更容易决定主要讯息与次要讯息,发挥译作最大的功效。
翻译是一门实务科学,翻译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项目。但是翻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已够理想,整体素质是否尽如人意,不仅有赖译者的努力,更有来于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专家,能顺应翻译实务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理论分析和整合。本论文提出的翻译沟通理论,并非企图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但希望译者在翻译实务上,面对难以二全其美的矛盾处境时,化被动为主动,厘清沟通环境中的影响因子,找出翻译的目的、功能,界定翻译讯息的重要性,藉助翻译的沟通理论为基础,提供译者拟定翻译策略的依据,以期在面对不同翻译型态,不同客观条件限制时,发挥翻译的最大沟通目的,呈现令人满意的翻译作品。

参考书目
Hesse-Qauck, Otto (1967), Der Übertragungsprozess bei der Synchronisation von Filmen : eine interkulturelle Untersuchung, Ernst-Reinhardt Verlag.
 
Nord, Christiane (1991), Textanalyse und Übersetzen, Julius Groos Verlag, Heidelberg.
 
Agost Canós, Rosa (1995), „The Colloqial Register and Dubbing“ in Peter Jansen (Ed): Translation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Discourse, CETRA: The Leuven Research Center for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s, pp. 183-120.
 
Reiß, K. (1993), Einführung in das funktionale Übersetzung: am Beispiel von Titeln und Überschriften, Francke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l, Tübingen.
 
Reiß, K. (1995), Grundfragen der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Wiener Vorlesungen Von Katharina Reiß, WUV-Universitätsverlag, Wien.
 
Reiß, Katharina (1986), Mö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 Übersetzungskritik, Max Hueber Verlag, München.
 
Risku, Hanna (1998), „Übersetzen als soziale und kognitive Expertentätigkeit“, im Buch „Translatorische Kompetenz: Kognitive Grundlagen des Übersetzens als Expertentätigkeit“, Stauffenburg Verlag, Tübignen.
 
Schnell-Hornby, Mary (1993), „Der Text als Partitur: Mö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 multimediale Übersetzung“, in „Festschrift für Katerina Reiß zum 70. Geburtstag“, Justa Holz-Mänttäri und Christine Nord (Hrsg.),Studia translatologica Schriften des Instituts für Translationswissenschaft der Universität Tampere, Ser. A Vol. 3., Finnland.
 
Titford, Christophor (1982), „Sub-Titling – Contrained Translation“, in „Lebende Sprache“, Nr3/1982, Langenscheidt Verlag, Berlin.
 
Wahrig (1991): Deutsches Wörterbuch, Bertelsmann Lexikon Verlag GmbH
 
Zabalbeascoa, Partrick (1996), „Translating Jokes for Dubbed Television -Situation Comedies“. The Translator. Volume 2, Number 2, St. 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
 
何伟杰 (1989),「追求等值语的思维活动」,收录于「译学新论」,书林出版,台北。
 
沈中伟(1995),「浅谈教学录影带之字幕制作」,收录于「视听教育双月刊」,37卷第2期,第10─14页,台湾师范大学,台北。
 
周兆祥(1997),「翻译导读」,商务印书馆,香港。
 
周兆祥(1989),「纽马克理论的延伸」收录于何伟杰编着「译学新论」,书林出版,台北。
 
林武宪(1993),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探索:第一届磺溪文学─彰化县作家作品集4,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彰化。
 
林政华 (1985),儿童文学论文讨论会上发表之论文,收录于「儿童少年文学」,富春论丛(六)(1991),富春文化事业,台北。
 
宣诚 (1979),「漫谈德文译中文」,收录于「翻译艺术」, 翻译大地杂志社,台北。
 
胡功泽 (1994),「翻译理论之演变与发展」,书林出版,台北。
 
区剑龙(1993),「香港电视字幕翻译初探」,收录于刘靖之主编「翻译新论集」,香港翻译学会丛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黄邦杰 (1993),「翻译研究的路向」,收录于刘靖之主编「翻译新论集」,香港翻译学会丛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陈月霞(1996),「论中文字幕感叹词之翻译」,辅大翻译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美君(1993),「电影字幕翻译者:为电影帮腔的语言工作者」,收录于「影响」杂志41期, 82年9月,台北。
 
陈碧珠(1995),「电视影片之翻译」, 辅大译研所演讲。
 
新德汉辞典(1989)晓园出版社, 台北。
 
电影年鉴(1997、1996、1995),电影资料馆,台北。
 
刘说芳(1992),「电视字幕对视觉和剧情理解度影现之研究」,成功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郑昭明(1982),「汉字认知历程」:高尚仁、郑昭明合编,中国语文的心理学研究。文鹤出版,台北。
 

附 录
译文比较:Feuerteufel ─ 火灾
德国动画影片「Sauerkraut─酸菜镇上一家亲」中「Feuerteufel─火灾」单元之德文剧本、中文配音翻译及字幕翻译。
Figuren
 人物表
      
Bodo:
 警长             /公狗
 Fräu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巴桥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3-04-15 07:52
[资料]来自台湾:谁说翻译是影印机?
前辈学人的心多么精细啊!!!
谢谢法兰,我又收藏了一篇好文,一个难得的专业网页。
巴桥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3-04-15 08:31
[资料]来自台湾:谁说翻译是影印机?
作者是台湾的一位翻译家,似乎很年轻。
叶慧芳 《从沟通理论谈影片字幕与配音翻译之异同:─以卡通影片「Sauerkraut-酸菜镇上一家亲」为例》
http://www.ntttc.edu.tw/crcenter/crcenter1/%E5%8D%9A%E7%A2%A9%E5%A3%AB%E8%AB%96%E6%96%87/%E4%B8%AD%E6%96%87%E5%8D%9A%E7%A2%A9%E5%A3%AB%E8%AB%96%E6%96%87web2000-2010.htm
3楼#
发布于:2003-04-15 12:17
[资料]来自台湾:谁说翻译是影印机?
《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年出版
原价: 12.00元
BOL价:9.60元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