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 最后登录
阅读:1473回复:9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4-23 02:15
[这个贴子最后由吴刚在 2003/04/22 09:29pm 第 1 次编辑]

上译厂的辉煌离不开陈叙一等的开创,领导与支持。本网站能否从陈叙一开始,对耕耘在演员身后的管理者,导演,技术人员进行较详细介绍?
mulan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3-04-23 10:42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我们资料太少啊,请大家为我们提供!
纯属巧合
游客
游客
2楼#
发布于:2003-04-23 11:20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陈老有个外孙女贝倩尼好象在上译配过音
吴刚
  • 最后登录
3楼#
发布于:2003-04-23 11:28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请大家提供给mulan 他们更多的信息与资料。他们的工作值得人们去研究的还不仅是如何如何刻苦, 敬业,更多的是,管理,用人方面的经验。
巴桥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3-04-24 15:35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http://www.prc.net.cn/items/txly/xing/chen/mr/jd/c-xuyi.html
 :em28: 陈叙一(1918--1992)
  浙江定海(今属舟山)人,生于湖南长沙。1943年开始戏剧翻译和编导工作,并任上海苦干剧团舞台监督、导演。1946年9月到解放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人民广播电台顾问、天津电影服务社副社长。建国后,任上海电
 
影译制片厂副厂长、厂长兼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在上海完成第一部汉语对白的故事片《团的儿子》。是上海译制电影的奠基人。共翻译和导演了一百五十多部译制片,其中著名的有《王子复仇记》、《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简·爱》、《白痴》、《红菱艳》等。1983年赴加拿大参加蒙特利尔电影节并担任评委,同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巴桥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3-04-24 15:40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http://www.hljdaily.com.cn/gb/content/2002-09/23/content_68296.htm
 :em28: 爱上一个声音——译制片时代的衰落    ■文/马文会
  由一群配音演员千篇一律腔调配音出来的外国译制片曾被无数中国观众迷恋,但终于在新世纪之初让观众感到了厌倦。
  面对汤姆·克鲁斯,还有什么比帅哥自己开口更激动人心的呢?在那些把英语当成自己第二语言,并都有着英文名字的大城市白领的时尚引领下,不管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如何动情地呼吁:不能让老一辈艺术家创下的基业坏在我们这一辈手中。外国故事片配音这行当在社会文明的推进下似乎无奈地走到了头———
  上海电影译制厂,一个曾集中所有最动听声音的“魔盒”。伴随着入夏以来第一场台风,上译厂有史以来第一次面向全国招收配音演员。
  看到这则消息,我们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译制片时代。因为许多声音已经留在了我们的耳朵里,许多形象也已经像敲钢印一样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迷恋译制片
  罗切斯特、佐罗、叶塞尼娅……还能记起这些曾让我们热血沸腾、唏嘘不已甚至模仿过的人物吗?它们有着同一个渊源———译制片,曾赋予我们无数绚丽幻想和对外部世界的自由憧憬。有人曾在咖啡馆里学着译制片里的腔调对着侍者说:“一杯咖啡,不加糖。谢谢。”
  迷恋译制片、迷恋好声音,邱岳峰、毕克、尚华、李梓、乔榛、丁建华、童自荣……这些声音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他们的声音是当时最舒心的享受,也是现在最温暖的回忆。那时的孩子不知道让牛仔胡迪说中文的是谁,但却一样可以像模像样地模仿胡迪大惊小怪的音调。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电影院公映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一舞难忘》,虽然策划者王文涛选择了一个悲伤的意大利爱情故事,但是外国明星开口说中国话就已吊足观众的胃口。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诞生于长春电影译制厂,但1957年成立的上海电影译制厂才是全国惟一一家独立的专业译制厂。建国初期,大量的译制片都是来自于从前苏联、东欧和南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译制片最辉煌的时期,上映了大量如《巴黎圣母院》、《冷酷的心》、《音乐之声》等名片。
  现任上译厂厂长乔榛曾称译制片配音为“魂的再塑”。台词译本还出了专家,比如上译老厂长、著名翻译家陈叙一。留心一下影片最后的字幕表,就不难发现几乎当时所有上译厂的优秀译制片,译者都是陈叙一。译制片的衰落
  随着时代变迁,观众感觉到电影配音对影片声效和内容的损失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开始希望听到外国演员自己的声音,面对汤姆·克鲁斯,还有什么比帅哥自己开口更激动人心的呢?
  虽然早在1922年上海孔誉电影公司就首创外语片译配中文字幕,但字幕片在中国真正流行起来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对影院的疏离及电影市场自身的不景气,像最早接受译制片一样,大城市的人们首先远离了译制片。其实,原版字幕片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在最短时间接触到最新影片;保证声效不损失不必等待翻译配音的过程,最吸引人的还是因为能听到外国影星的本色声音。
  译制片没有原版来得原汁原味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部分是因为一些草台班子的译制片坏了大家的胃口,前十分钟已死去的声音在后十分钟里居然又为另一个人代言,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有网友毫不客气地批评其根本算不上是配音,充其量不过是让外国人说起了普通话。上译厂现在只有12名正式配音演员,还不足高峰期29人的一半。收入少也使一些配音人才流失。译配一部译制片的资金只有十多万,分摊给翻译、配音、混音等“五一”节后,即使是知名演员在一部近三个小时的大片中担当主角的配音工作,收入也不过三四百元。同时工作量的减少使配音演员在一段时间里处于无音可配的尴尬境地,去年上译厂仅译制了19部影片,比前年少了近一半。
  在这样的前提下,上译厂仍然重招新人,想充实新鲜血浆。尽管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动情地说,不能让老一辈艺术家创下的基业坏在我们这一辈手中,但是,外国故事片配音在社会文明的推进下已经难以避免走向衰亡。配音“变种”
  虽然从事电影配音的人少了,但分支工作却多了,动画片、纪录片、日剧、韩剧都需要配音。
  说起港台片的配音,就一定会注意到石斑瑜。伴随《大话西游》的无厘头天下,为周星驰代言的石斑瑜也人气急升,似乎只有当那夸张的“哈哈哈哈”响起时,周星驰才是周星驰。和国内电影配音不同,港台配音演员是和原型演员对号入座的,一个明星有一个固定的配音搭档,久而久之,大家认可了这个声音。
  韩剧配音慢吞吞的语速,亲切自然得就像隔壁的邻居。他们的声音虽然削减了表演成分,但配合剧情的节奏倒也能吸引不少观众。
  (黑龙江日报)
巴桥
  • 最后登录
6楼#
发布于:2003-04-24 15:43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http://www.ssrb.com.cn/paper/20030302/GB/paper%5E1823%5E11%5EC02a1002.htm
 :em28: 陈叙一之外孙女——贝贝的“音”“乐”情缘
  才跨出校门不久的贝贝(贝倩妮),是当红电视节目女主持人陈蓉、吉雪萍的小师妹,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节目主持人班。虽然目前的名气人气远不及师姐们,不过一毕业就加盟东视音乐频道,成为这“天地英雄榜”栏目中“华语二十强”“日韩流”“金榜日”的女主持,就冲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贝贝是个幸运儿。都说电视节目女主持这行是吃不长久的青春饭,对于充满青春朝气、活力四射的贝贝来说,年轻就是资本,没准哪天超过师姐们成为一腕也不是不可能。
  小脸盘的贝贝长着一对大耳朵,也许真是应验了那句耳大福大的老话,贝贝人未出世运气先至。在平反后刚刚恢复工作的外公努力下,爸爸妈妈赶在她诞生前调回上海。回来不久,小贝贝就迫不及待地从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三斤八两的体重跟个小猫似的。“差一点我就当了外地人,成了东北人。”面对记者,贝贝露出一脸调皮。
  贝贝故去的外公,是大名鼎鼎的翻译家陈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译制片《王子复仇记》《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均由陈老担任剧本翻译和译制导演的。
  “文革”结束后,陈叙一出任上海电影翻译制片厂厂长。熟悉陈老的人都说,别看陈厂长在厂里一脸严肃,回到家一见着外孙女立刻喜笑颜开。
  贝贝自言从小最受外公宠爱,外公对她几乎是百依百顺。被宠坏的贝贝对外公也是呒规呒矩呒大呒小。贝贝依旧记得读小学时,外公常骑自行车去接她下课,老师们喜欢拖课,外公耐着性子等足十分钟后,会毫不客气地敲教室的门,末了还把老师教育一通:“做教师的怎么可以拖课?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课讲完。”外公这么做,实在是觉得宝贝外孙女读书太辛苦,放学就该休息玩耍。
  贝贝坦言,很长一段时间里,外公就是自己心目中最崇拜的人。
  除了去少年宫学跳舞和去电台学配音,外公一向反对外孙女涉足影视圈,虽然身为多部译制片的翻译和导演,对于贝贝配音,他从没特别留意过,他认为那不过是小孩子玩玩而已。电视连续剧《快乐家庭》是祖孙俩无意间的一次合作,也是惟一的一次。外公担任校译,外孙女担当配音。陈叙一看了贝贝配音之后,对贝贝母亲说,这孩子将来可以去配音。
  “小时候,除了撒娇发发小姐脾气,我对外公的了解真的很少。一直到我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外公是那么了不起。妈妈时常叹息,要是我外公还在,知道我现在进入电视台工作,一定会感到欣慰。我也常想,就是为了不让外公失望,我也得好好努力,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佳佳哥哥”是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倪蔚佳。数年前,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在上海风靡一时,为该电视剧配音的是倪蔚佳,为 N个女友配音者就是贝贝。贝贝和倪蔚佳曾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演播组的成员,是一起长大玩耍的小伙伴。倪比贝贝高三届,贝贝自然管倪叫“佳佳哥哥”。两人搭档配过不少动画片和译制片,如电视连续剧《生活再继续》中两兄妹。
  贝贝当初报考上戏主持人班时,已在上戏读大三的“佳佳哥哥”还真出了不少力。从节目准备到考官心理分析,从引荐给老师到打探成绩,“佳佳哥哥”可谓尽心尽力。考试的时候,贝贝怕紧张不敢让爸爸妈妈陪,“佳佳哥哥”就做了四天的全程陪同。这件事现在提起来,贝贝依旧心存感激。
  开学前,“佳佳哥哥”特意致电小师妹,详细告知诸如买什么样的蚊帐带几个热水瓶之类的生活细节,想得特别周到。
  毕业后面临就业抉择的贝贝,从师兄“佳佳哥哥”那里得到不少好的建议。
  贝贝说自己比较喜欢素色衣服,百分之九十五的衣服都由妈妈挑选。平日佩戴的首饰都是从小摊贩上买来的,最多十元二十元。现在上节目戴的首饰都是由泰基珠宝提供的,问她是否喜欢,她说当然啦,款式时尚,每次去挑选首饰都会花了眼。贝贝表示不喜欢黄金饰品,更喜欢银器和铂金首饰。不过因为是借用,每次借完首饰都提心吊胆惟恐遗失。“可惜太贵了,不然我自己也会买。”
巴桥
  • 最后登录
7楼#
发布于:2003-04-24 15:46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http://www.kpworld.com/xb/news/pn36759.html
 :em28: 译制片永不衰落的艺术    2001-06-27北京娱乐信报
--------------------------------------------------------------------------------
 
白玉莲旁简陋的三层楼
  说真的,在走进这个位于永嘉路383号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大门时,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在此之前,自己曾经多少次想像它的样子,如今真的见到了,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曾生产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译制片的地方。简陋的三层楼,空旷而零落的一个空场,从外观看,这里与周边的洋楼环境格格不入,但空场两旁高大而茂盛的白玉莲却在默默地吐露着沁人的芳香……
听乔榛、丁建华回忆过去
  在上译厂二层的一间大会议室里,我们又和银幕上那两个熟悉的“声音”坐在了一起,作为上译厂厂长的乔榛首先自曝“家丑”。“相信你们来到这儿,肯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可以说这是一种心酸感,上译厂厂房的简陋、破旧经常让第一眼看到它的人颇感意外。很多人想像不到那些高质量的译制片就是在这里配音、译制的,他们觉得高科技的工作环境才是艺术的圣殿。不过,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马上就要搬家了,搬到一个硬件条件有很大改观的新址。”
  听到这儿,坐在一边的丁建华有点忍不住了,她激动地说:“虽然这厂房看起来有点破旧,但子不嫌母丑,让我真搬出去还真有点舍不得。这么多年,大家对上译厂的热爱不是外表的,而是来自内心的。我是1976年入的厂,上译厂历史50年,一直比较艰苦,惨淡经营、艰苦奋斗。这个厂破虽破,旧虽旧,但它是一个无比温暖的地方,代表着老一辈的一种传统,我们对它满怀依恋。我经常想起,老厂长陈叙一在这里跷着腿帮我们纠正配音,毕克在这里耐心地帮我对口型……”
  乔榛用他那浑厚的嗓音对记者说,“上译厂从创业至今,我们的老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才华创造了一条非常科学而又有艺术韵味的工作流程,走出了一条辉煌的道路,我们现在仍然按着这条路在踏踏实实地前进。虽然现在电影业遇到了很大困难,但我们一直在苦苦地坚守,我们有信心把这项事业发展下去。”
配音要有7道工序
  简单的座谈结束后,乔榛带领记者们参观了上译厂现有的录音棚,满足了记者们想看一看“配音是怎么回事”的好奇心。在上译厂憋闷而简陋的一个大房间里,年轻配音演员程玉玲和金锋正在为《决战中的较量》配音。乔榛介绍,这就是大家想看的录音棚。一个摄像机支架支着一个长吊臂,吊臂两端吊着两个话筒,配音演员正站在话筒下面对着前方电视机里的画面进行配音。说实在话,看配音演员绝对是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这哪里像看电影那样有趣,演员不仅要站着,而且一句话恨不得要重复几十遍。当他们配完一段后,译制导演就要求工作人员把录像带重放一遍,来进行审听。如果配音效果不理想,导演就会给演员说戏,然后重新录制,直到合格为止。一会儿,记者们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严崇德导演告诉记者:电影配音有翻译、初对?对口型?、复对、配音、鉴定、补配、混录等七道工序,只有按照这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程序来配音,才能保证配音的艺术质量。
未来上译厂强过好莱坞
  上译厂的刘书记向记者们介绍说:“上译厂11月将搬到上海广播大厦,在那里已经修建了非常‘豪华’的录音棚,并引进了价值数千万元与国际接轨的录音设备?可以说是有些奢侈了,比好莱坞的设备都好。今后上译厂的概念已经不仅是给外国影视配音,而且还要进行多媒体的开发、影视后期制作、音像产品等方面的开发,可以说上译厂今后的目标是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声音制作基地。”据刘书记说,上海成立了影视集团,上译厂已被并到其中,但“上译厂”的名字不会变,要把这块“民族配音品牌”发扬光大。
  随后,记者们又在上译厂领导们的带领下来到广播大厦附近的上译厂“新家”。新的“上译厂”装修讲究,宽敞明亮,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气息,与老厂给人们的感觉迥然不同,刚刚装修完成的电影录音棚、电视录音棚、混录棚都达到了很高的创作工艺要求,上译厂的工作环境将彻底地“旧貌换新颜”。
  译制艺术不可替代 近几年,许多观众感觉译制片的数量少了,译制厂有些衰落的迹象,而对此刘书记则解释说:“其实不少。主要原因是平时业余生活的多样性已经让观众开始分流,现在大家进影院看电影比从前减少了。过去拿自行车票来换电影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不能再用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来衡量。实际上,前年和去年的生产数量还破了纪录,分别是35部和36部。”
  关于译制片衰落的说法,刘书记一语道破其中缘由,在中国,译制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不是其他方法可以替代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译制片的前景,因为目前能完全看懂外国原版片的人还是很少。随着今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电影艺术担负着很重的责任,这就更需要配音译制行业的发展,所以译制艺术是朝阳行业,上译厂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上译厂备忘录
  1951年建厂
  1976年搬入永嘉路383号
  2001年11月将搬入现代化的上海广播大厦
  现有配音演员13人
  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毕克、尚华、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
  著名译制片《尼罗河上的惨案》、《简爱》、《老枪》、《野麦岭》、《卡桑德拉大桥》、《追捕》
信报记者 宗珊
巴桥
  • 最后登录
8楼#
发布于:2003-04-24 15:49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em28: 陈叙一 (1918-1992.4.24) 译制片翻译兼导演。
     原籍浙江定海,生于长沙。上海沪江 大学肄业。1943年开始戏剧翻译和编 导工作。曾翻译美国奥尼尔的《榆树 下的情欲》,并改编成中国话剧《田 园恨》。同年加入苦干剧团,导演话 剧《埋头苦干》。1946年在晋察冀新 华社广播电台工作,天津解放后任天 津电影服务社副社长。1949年任上海 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组长,1957年任 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曾翻译影片《 偷自行车的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孤星血泪》、《神童》、《红 衣主教》、《福尔摩斯外传》、《昏 迷》等;导演译制片《战争与人》、 《罗马之战》、《巴黎圣母院》、《 冷酷的心》、《生的权利》、《红莓 》等;翻译并导演译制片《红菱艳》 、《简爱》、《鸽子号》、《化身博 士》、《音乐之声》、《舞衫骑士》 等。
吴刚
  • 最后登录
9楼#
发布于:2003-04-25 12:12
[建议]关于陈叙一等幕后的幕后耕耘者们
巴桥, 不愧是专家。欣赏侬!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