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网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20-05-20
  • 现实互动奖
阅读:1431回复:4

毕克纪念馆更换新址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2-06-18 11:1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营口汪洋
游客
游客
1楼#
发布于:2003-04-21 16:24
毕克纪念馆更换新址
http://cn.netor.com/m/box200112/m8204.asp?BoardID=8204
又可以献花拉:)
美猴网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20-05-20
  • 现实互动奖
2楼#
发布于:2003-04-23 06:49
毕克纪念馆更换新址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3楼#
发布于:2003-04-24 14:33
毕克纪念馆更换新址
[这个贴子最后由斗战圣佛在 2003/04/24 04:52am 第 1 次编辑]

我听过他的一些配音,比如《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等。感觉很好。他的声音很有特点,在我国配音界中可以说是最美的。只是可惜已经不在了。
巴桥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3-04-24 16:33
毕克纪念馆更换新址
http://mylingjie.xiloo.com/wz035.htm
 
:em28: 斯人已去音长留
——上海送别电影艺术家毕克
  毕克生平
  毕克,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31年7月21日生于济南,2001年3月23日在上海逝世。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50年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广西宜山地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1952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艺委会副主任。先后为《海之歌》、《白痴》、《仅次于上帝的人》、《阴谋与爱情》、《警察局长的自白》、《苦海余生》、《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老枪》、《追捕》等约500部译制片配音。还为多部国产美术片、科教片配音。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酒馆》、《铁面人》、《老枪》、《罪行始末》、《总统轶事》、《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远山的呼唤》等译制影片,其中《远山的呼唤》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译制片奖。
  上海龙华殡仪馆的永乐厅里传来了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探长的声音,3月31日下午,著名电影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厂一级演员、电影译制导演毕克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在众多的唁电、唁函中,有一份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日本老牌影帝高仓健所发:“惊闻噩耗,一时无言以对,未能再度相逢,不胜唏嘘,衷心祈祷冥福。”
  如同目前不太景气的电影译制事业一样,前来向毕克先生告别的人没有想像的那么多,但是,他用声音在银幕上所塑造的400多个人物形象,将永远印在人们的心中。
  从1952年开始,毕克用声音塑造了无数银幕形象,著名配音演员、导演苏秀这样评价:作为配音演员,他这一生是辉煌的,他和老一辈译制工作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逐渐把译制片事业推上了辉煌的顶峰。
  70年代,毕克为很多风流倜傥、多情的男人配过音,像《琼宫恨史》中瑞典女王情愿放弃王位也要随他回丹麦的使节;再如他在《鸳梦重温》中配音的那个由于在战争中受伤丧失了记忆的企业家;而他在《白痴》中配音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也同样惟妙惟肖。
  到了80年代,由高仓健所塑造的冷峻、刚毅的流浪汉形象更成了毕克的专利配音。从《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到《海峡》,连高仓健自己也认为毕克是为他中文配音的最佳人选。高仓健去年曾向病榻上的毕老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在影片《铁道员》中再次为自己配音。然而,这个愿望成为高仓健永远的遗憾了。香港著名导演张鑫炎看了译制片《海峡》后说:想不到内地译制片的水平这么高,让我不觉得是在看译制片。”
  毕克为《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安重根配音。那年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他们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这是上译厂鼎盛时期的成就,毕克是其中的骨干力量。
  毕克最出色的表演,莫过于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大侦探波洛这个人物。他将这个外表平凡而思维敏捷的大侦探睿智的风采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在最后一场戏中,他历数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他们都不是凶手,直到最后,他详尽地叙述了真正凶手的作案过程,终于使凶手无处逃遁。那么一大段独白,毕克的配音不但层次分明,而且引人入胜,足见其真功夫。
  乔榛感慨万千地追忆起与毕克老师的无数次难忘的合作经历。乔榛清晰地记得与毕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给《红菱艳》配音。他在话筒前的感觉与片中的角色惊人地相似,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尽管那个美术设计师并非主角,但他却认真地对角色进行反复琢磨。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创作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与之合作的演员。”
  去年秋天,苏秀曾特地从杭州赶来上海到医院看望毕克,他人很消瘦,由于完全丧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开气管,依靠呼吸机帮助维持生命。可是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对很多往事都记忆犹新。但过些时候再去看他时,他已经人都变了形,医生说他上次病危抢救过来以后,耳朵聋了、浑身都肿了,但他心里依然明白。苏秀在板上写“医生说你比前一阵好很多。”他苦笑着摇摇着,口型清晰地说“不可能。”
  苏秀说,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译制片。像《音乐之声》、《琼宫恨史》、《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都是由毕克担任主要配音演员的。苏秀还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问他“胃口好吗?”“睡得好吗?”而是跟他谈谈当年配音这些影片时的趣闻逸事,让他能得到一点短暂的欢乐。“但我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却已经走了。”
(摘自4月3日《深圳商报》楼乘震小贾文)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