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1799回复:5

[转帖]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7-04 07:18
『影视评论』 [电影]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作者:水木丁 提交日期:2003-07-02 22:51:00  
??永远温暖的传奇
  
  当我告诉一个不大熟悉派克的朋友我要为派克写点东西的时候。朋友很好奇的问我:“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想了想说。“是个完美的人。”朋友于是又问“真的完美吗?”这一次我想了很久。然后很坚定的回答他说“是的。”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完美的人,总以为那是一种欠缺人性的表现。完美的人总让人感到仿佛是距离遥远的雕像,那该是高高在上的用来顶礼膜拜之用的。反到是那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弱点的人。有时反而会更加招惹着我们的疼爱。然而格里高里派克是个例外。虽然他和詹姆斯迪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但我却很喜欢把传奇这两个字放在他的身上。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说赫本的到来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天使的,那么派克的到来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永恒了。从他的出生到他的死去。一个人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自己的灵魂达八十年那么久,那么他无论如何也可以担当起传奇这两个字了。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詹姆斯迪恩在那场车祸中活了过来的话,我是否可以忍受在现在看到他那张俊脸因为纵欲过度而变得惨不忍睹,而派克这样的人,是可以让人看到老的。所以在那个清晨。当我打开电脑,看到人们用很醒目的字体互相传递着他已经过世的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滑过心头的感觉竟然不是伤心。而是欣慰。他终于完美了一生。并且走得不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在这里向老派克做一个安静的告别吧。
  
  一. 再见阿尔佛雷德
  
  曾经看过一张派克十岁时侯的照片。那时侯大概没有人知道这个当时叫阿尔佛雷德。派克的小男孩有一天能够成为美国人的心中偶像,作为道德榜样和完美的范例长达八十年只久吧。照片上,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在阳光下很淳朴而自然的对着镜头笑着,他的脸上长满了雀斑。阳光在宽阔的额头上面照出了一个亮点。嘴是很阔的那一种。眼睛弯弯的深进去,看不到里面的眼神。
  
  这照片突然之间就让我感觉到温暖起来,在看惯了这么多冷漠的,疯狂的,迷乱的或者叛逆的面孔之后,这种久违了的温暖竟然是来自于一个孩子身上的。这让我有些吃惊。当时的派克,父母已经于他六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母亲,然而她很快就嫁给了一个推销员,她要随着他四处为家,于是派克被送到了外祖母家,而母亲则只能是偶尔的来探望一下派克而已。
  
  很多类似的生活经历造就出来得都是一个乖张而叛逆的孩子。然而派克却是极其安静,友善和动人的。从他那张稚嫩的脸上显露出来的温和懂事的神情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心疼。他的外祖母一定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给了派克所缺少的温暖,而又使得他没有因为破碎的家庭脱离人生正常的轨道。陪伴着他一直到了小学五年级她的母亲决定把他送入了圣约翰军事学院为止。
  
  “我猜,”小阿尔佛雷德给朋友打电话说“他们一定是觉得我在外婆家和我的狗和自行车一起过得太开心了。”
  
  然而他还是学习着接受这样的安排,这对一个十岁大被孤零零的丢在一所寄宿学校里的男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他在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总是认为那是一个有些灰暗的时期。但他还是在这样灰暗的日子里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喜爱的事情:军事化的管理,制服和运动。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是吗?一个爱上这样一些的东西的男孩子应该长成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伟大的演员才对。他应该有抱怨,很叛逆,与同学关系不好经常打架。这样才像一个传奇般故事的开始。然而派克的确没有,十岁大的他已经是非常懂得生存,也非常的懂得调整自己。他唯一始终无法喜欢起来的是自己的名字而已。
  
  于是他把他的名字改成格里高里派克,然后揣着继父给他的一封信去了纽约。他一如既往的谦逊而温和着。尽管也要穿上可笑的服装在游乐场里四处转悠去给老板拉顾客。但是他依然从不抱怨什么。也从来不曾做出一副全世界都亏欠了他的样子。这到反让人觉得他从来不曾做过什么艰难的事情了,如同他的一生是走了八十年的好运过来,没有过丁点的坎坷似的。然而这世界对他的接受。真的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善良和宽容才换来的。所谓人生是一种态度,也不过此意了。
  
  我还是无法不喜欢那个叫阿尔佛莱德的男孩子的。虽然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很多人认为他太好了也是个缺点。然而对于我来讲,满街都是愤怒和郁闷,不满和牢骚的时候,我更愿意看着那孩子对这个世界宽容的笑容。
  
  二 他的眼中有天堂
  
  一九五三年,当人们刚刚从战争的噩梦中苏醒过来的那个秋天,《罗马假日》公开上映,在无数人的惊讶和赞叹中,天使降临人间。那是派克第三部比较有影响的电影,派克后来和别人提起这部电影时曾经和谦和的说,当他第一眼看到赫本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就知道她才是《罗马假日》里真正的主角。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爱情故事,很多人都会说,如果没有赫本就不会有这流芳百世的经典爱情。然而如果没有格里高里派克呢?
  
  每次和朋友说起《罗马假日》,就总是不忘记强调说这部电影是需要看上至少两遍的。那感觉好象是生怕好东西没和朋友分享一样。担心他们看这部电影时,第一次看到的自然是赫本天使,然而如果不看第二次,就会错过了一个天堂。
  
  赫本终究是没有在哪部片子里比这一次更像一个天使了吧。我们看着她和他一起去看说真话的嘴,看着她扑到他的怀里,看着她慢慢的离开他的怀抱。她的纯洁竟然摄人心魄,而他哪怕是偶一抬头望着她的眼神都充满着那么多的温柔和疼爱。仿佛她是一个孩子,是这世界所有的美好的化身,他一定要尽了心的去呵护她才行。这才明白,所谓天使,是一定要有一个懂得怎么爱护天使的人的。否则的话,天使再美丽也不过是徒劳。她的光芒终究是难抵这个世界喧嚣的尘埃。
  
  再后来看她演的几部片子,始终没有找到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她依然是那样优雅而美丽着的女子,但却有些寂寞的味道在其中。仿佛一个孤独的天使徘徊在人间。始终无法再有人能够懂得如何去守护。和她配戏的男人也是极其出色的,很多人比派克要有性格,有故事得多。就好象加里格兰特。那样英俊而风度翩翩的男子。多少女人为他而陶醉不已。然而他的眼睛里透着的那股子英国绅士那种疏离而冷漠的神情。怎样也无法成为一个天使的家。
  
  再也没有如此温暖的眼神了吧。这应该是那么多女人迷恋派克的原因。英俊的外表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那宽厚的肩膀,那温柔的微笑和那颗宽容的心。你不必担心向他袒露心扉而遭到他的鄙视,也不必担心付出所有会受到伤害。你可以在他那里肆意的做一个孩子,不用担心,他会一生守侯着你,心疼着你像心疼一个天使一样。有他在,你就不用害怕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这样的男人。这个世界曾有过几个?这样的男人,难道不值得你一生去追随?
  
  天堂何曾遥远过,天堂就在他的眼中。谁要是得到就能幸福一生。
  
  然而天使却终于没有爱上这个天堂般温暖的男人,独自去寻找她的幸福去了。也许她的心中有天堂,因此无须再追寻。而男人的爱给了一个叫维罗妮卡的姑娘,这一给就是整整的四十八年。直至他的生命终结。
  
  看过他和维罗妮卡最初相爱的故事,她那时是个记者,而他是她采访的对象。他在于她第一次见面相隔六个月以后路经巴黎。他把电话打到她工作的报社,冲着电话另一头的嘈杂一片大声的说“我是格利高利·派克,想找巴萨尼小姐说话。”
  
  接下来的事情到很像罗马假日里的关于报社的那些情节。当接电话的人用室内广播系统公开呼叫:“巴萨尼小姐,格利高利·派克先生找你。”的时候。整个报社突然之间鸦雀无声。
  
  她虽然犹豫,但还是接受了他的邀请。放弃了对萨特的采访而和一个美国影星去吃饭,那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了。哲学并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天使,哲学也不能使一个女人的生命温暖。然而他的怀抱却可以。所以就让哲学家靠边站吧。什么也比不上他眼中的天堂。
  
  2003年6月12日。维罗妮卡陪伴着自己的丈夫走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在这48年中。那个英俊的男人有无数的女人爱过他现在还在爱他,但是他从来没有绯闻。我们是永远不能去问赫本,做一个天使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了。然而我们也许可以问一问派克太太。也许她会告诉我们,所谓天使,有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找到了她的天堂。
  
  三 一生都是演员
  
  记得一次看一本电影杂志上列出的一个专题,说的是现在一些新生带的偶像继承了前任偶像的风格。例如布莱特皮特是当代的詹姆斯迪恩,而本    等等,很多形象代言人都有接替者,然而我却发现,没有人接替派克。
  
  总觉得但凡一个演员,由于自身的限制,戏路再宽也终归是有限度的吧。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和那个时代的马龙白兰度总是扮演的无因的反叛青年人一样。派克给人的印象总是扮演那种刚正不阿。有男子气魄,或者是性格谦和的男人。这也许是他自己本身给人的印象所造成的。但其实上。派克的一生中,曾经塑造过的人物并非前篇一率的罗马假日里那个多情的记者形象。从他在演电影之前,在巡回剧团里扮演小角色开始,一直到1991年在西科塞思的《cape fear》,他一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优秀的演员。比如在《罗马假日》里,他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穷记者。在西区可克的《爱德华大夫中》他是一个努力想找回自己的记忆,却反使自己深馅于危险之中的人。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他是一个严厉但是有正义感,不缺人情味的律师和父亲。而在《乞立马扎罗山的雪》中,他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困惑和迷茫的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太阳浴血记》。这也许并不是派克所扮演的最引人注目的角色。相比《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他夺得奥斯卡奖,《罗马假日》使他成为无数女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来讲。虽然这部电影很少被人特别提起过。然而却是我个人认为派克的一部最成熟的作品。而那个外表放荡不羁,内心却深爱着自己的姑娘的路奇也是派克所扮演过的最“坏”的一个人。
  
  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我看到他嘴角挂着的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和他斜带着牛仔帽,脖子上系着小红方巾,刁着雪茄,手在裤子上随意一划把它点燃的样子时,心理满是吃惊。如果这个角色是由马龙白兰度来演,我可能会更加觉得顺理成章一些吧。但是那个让人恨之入骨而又无法不爱的任性男人的确是派克。当他最终死在心爱的女人的枪下之时。没有人再怀疑他的演技。而我也是从那一刻起,才开始第一次打心底里承认派克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惊讶,像派克这样的一个人,即不疯狂也不痴颠。却也是一个真正因为热爱演戏而演戏的人。并且他演起戏来的敬业和认真从来不输于人。艺术这件事,在某些演员来讲,总是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而到了派克那里,就是值得一生奉献的事业。从他在大学时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戏剧表演上开始,他就一直是这条路上一个孜孜以求的人。虽然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荣誉,然而掌声和赞扬似乎似乎从未使派克冲昏头脑。他对电影的热爱仿佛他的爱情一样持久。决不是因为一点虚荣而来。难怪好莱坞这样的尊重老派克,即便是他的时代已经不在,他的辉煌已经过去,当他的名字被提起来的时候。你依然能听到人们语气里的敬重。
  
  他在85岁的时候还活跃在舞台上,到全国各地去旅行,访问一些小剧院和学校,像一个父亲一样给年轻的一代讲他的故事和关于他所热爱的戏剧的事。直至2003年六月12日,他终生都是一个演员。
  
  尾声,晚安,老派克
  
  如果有谁会不相信有一种人是可以完美的。那么他可以去看一看格里高里派克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他给我们每个依然活着的人证明了。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完美曾经存在过。
  
  他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风度翩翩,气质优雅谦和。他是一个好的演员,从影六十载,主演过六十多部电影,获奖无数;他是一个好的丈夫,决定爱一个女人了,就可以不离不弃,相守一生;他是一个好的朋友,无数的小辈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的死是好莱坞巨大的损失。他一生都做到了他想做的那种正直诚实的人,在很多人都放弃对自己灵魂的坚持的时候,他用他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虚伪欺骗,老老实实做人,也一样能成功,能够生存。
  
  要说传奇,这才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传奇吧。当我们今天的偶像总是表现得那样的颓废,疯狂,和对这个世界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我们说“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腐烂,所以我也不必那么干净的时候”,有一个人监守着自己的灵魂八十年。
  
  世界上最温暖的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并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能将它点燃。虽然我们明知纵使是传奇也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但是当他到来的时候我们依然感到伤痛。再次看着老年的派克时那张温和而友善的脸。他大概更希望的是每个他爱的人都能够快乐的生活下去。
  就像他曾经在他的好朋友佛兰克辛那特拉的葬礼上为他背诵的一首诗一样。今天,我们也把这手诗送给我们的老派克。希望他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晚安,老派克
  
  给那些我爱的人
  
  如果我必须要离开你
  我的爱人
  我必须独自走上这条安静的道路
  请不要悲痛
  也不要落泪
  尽管笑着和我交谈吧
  就好象我还站在你的身边
  
  当你听到一首歌曲
  或者看到我爱过的一只鸟
  请不要因此而悲伤的想起我
  因为我依然爱你
  仿若从前
  
  你是如此善良
  有许多的事我想为你做
  有许多的话我还没有说
  但是请你记住
  我从未害怕过
  那没有你的世界
  我所面对的未来
  
  我们注定无法看到未来
  但是我知道
  我是如此爱你
  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
  就是天堂。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1楼#
发布于:2003-07-04 15:43
[转帖]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这个贴子最后由法兰在 2003/07/03 04:45pm 第 1 次编辑]

天涯影视版写八卦的人颇多,但水木丁的文字是最好的。相比之下,尚爱兰虽然名气大,可是有几篇摆明了是应景的急就章,资料错漏百出不说,而且透着不厚道。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mulan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3-07-04 17:13
[转帖]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是啊,很好的文字,很温暖,很温情,很温柔。
子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1-24
  • 原创大奖
3楼#
发布于:2003-07-04 17:17
[转帖]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能写出这种文字的人一定也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monlight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6-04-16
  • 原创大奖
4楼#
发布于:2003-07-04 19:31
[转帖]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真的,这种文风就和派克的人一样,温暖醇和优美。
微笑,笑微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5楼#
发布于:2003-07-04 20:58
[转帖]格里高里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嗯.我再转一篇水木丁以前写的东西大家看看,我很喜欢这篇.

作者:水木丁 提交日期:2002-06-24 19:33:00  
??  水木丁看电影之无亮光明
    
  
  前两天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看电影。看的是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生生不息。那一天我去得晚了。到了朋友家的时候电影已经开演了几分钟。影屏上满是废墟和灰尘。男人架着一俩黄色的轿车离开城市,后座上做着的是他的儿子。
  
  
  先看过电影的朋友于是和我解释,这是1991年伊朗大地震后,阿巴斯回到当年拍摄电影的地方,去寻找那个在“何处是我朋友家”里为了朋友不惜遭受责骂的小阿默,(小演员住的村庄也是灾区)。于是突然就想起了那孩子碧蓝的有些忧郁的蓝眼睛。瘦小却坚定奔跑在山陵间的身影和跪在窗前写作业的样子了。那天晚上,他终于没有成功的把作业本交还到朋友的手里。那一阵大风突然把窗帘吹乱。他看见了妈妈在庭院里收衣服。狂风把庭院里的树叶卷起。然后他决定做一次枪手。
  
  
  四年后另一部电影因为一场地震而诞生。当阿巴斯架上摄像机重返去科可的路的时候,一路上是失去亲人的人们和没有尽头的废墟。导演和儿子不断的听人们讲述着大难逃生的经过。看人们在废墟中寻找毯子。水壶。 看人们在废墟上重新开始生活。而整个的这个电影的情节也是和上一部一样的简单。从头到位都不过是讲述了一个寻找男孩子的过程。
   
  这是两部情节推进十分缓慢的电影,也许一些观众会觉得他是枯燥并且不知所谓的。然而对于阿巴斯来说,引领着观众去探求事情最后的结果似乎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而他对人性的大的关怀也几乎被他抽丝剥茧的淡化在一个个看似漫不精心的平淡无奇的镜头里。这样的一个电影有时看上去甚至是冷酷的。比如在生生不息里,你甚至是看不到一滴眼泪。除了一个老女人爬在导演的车前诉说自己一家十几口都在地震中死去。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从她那张苍老的脸上看到痛苦。然而她也依然没有哭。导演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男人坐在车里。用一种近乎冷漠的表情注视着车窗外这种快要流泪的脸。然后把车开走了。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导演并不是冷漠的人。如果他冷漠。他就不会冒着危险开车驱往一个边远山区去探望一个已经和他毫无关系的十二岁的少年。而他在路上碰到的一个个相识不相识的伊朗人也不是麻木的人群。虽然他们是那么坦然的述说自己的苦难。述说失去亲人的过程。怎样在一家十几口死后的第二天在一个用塑料布搭制的帐篷里度过新婚之夜。然而正是这样一群如蝼蚁般生存的人们。他们没有放弃活着的希望。平静的接受所有的苦难。没有丝毫的怨言。他们依旧期待着世界杯的比赛。孩子们为之打赌希望赢得一双袜子。在葬礼上讨要死者的马桶回去给活着的人继续使用。这大概就是一种生命的光芒吧。阿巴斯并没有把他很明确的指出来给所有人说明。而是把这道光芒藏在无数的残垣断壁的后面,藏在每一张平静的脸的后面。淡淡的照亮着黑暗的前方。
     
  真正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而痛苦的级至就是平静。坚强也是不用表达的。真正坚强的人往往会选择沉默。我想阿巴斯的作品的绝妙之处也就在于这里了。他好似什么都没表达。却又说出了他想说的一切。就像何处是我朋友家里的小男孩阿默。在整个片子都是灰蒙蒙的阴郁的色调下。人们却不会感到压抑。因为小男孩本身就是一盏在黑暗中微微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小小的灯火。他话不多。但他的实际行动却时时显露出在冰冷的世界中充满着对朋友的无私的关怀和爱护,他那双清澈的蓝眼睛里透露出来的一份对大人世界的宽容和忍耐。让人看了甚至有一丝心酸的感觉。阿巴斯就是这样把一束光芒藏在了故事的后面。让观众随着小阿默坚定不移的脚步一起去感受孩子这一份默默的温情。
  
  
  也许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做在车里的男人。为什么面对那么巨大的苦难会平静如常。为什么不肯给那个痛苦的老人一丝的安慰了。除了沉默,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同情和怜悯在此时显得是多么的可笑。任何置身与苦难之外的旁观者的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阿巴斯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选择冷漠的吧。他把他对这个世界的一片关怀之情也隐藏在他的电影后面了。不易察觉。但却是最深沉,最真诚的。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看过的一个电视剧。那故事里有一个唐朝的双目失明的公主,她和她的母亲被一起打入冷宫。母亲终于改变了年轻时愤怒和不平的性格,最后学会了平静和隐忍。开始一心向佛。一天。从未见过光亮的公主问母亲,你天天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母亲回答说。那是无亮光明的意思。
  
  
  无亮光明,这应该就是我对阿巴斯电影之所以打动我的心灵的最好的解释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东方人的宗教,东方人的思想终究是有一些相通的东西的。但我也想,伊朗这个深受苦难的民族对待苦难的那份韧性和坚忍,也是世界上所有其他真正饱受战争,天灾,政治各种种各样苦难折磨的人们,生生不息的坚持着活下去,并且快乐的活下去的共同特性。这才是阿巴斯的电影打动了那么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观众的原因吧。因为说到底。人性还是相通的。当看到那个在山顶上架着电视天线的男人说很平静的说一家几十口都死光了。但世界杯还是要看的时候。当看到导演那辆破旧的黄色汽车终于冲上了山坡的时候,当老师最终轻拍小阿默的朋友的头并且说好孩子的时候,当小阿默和另一个孩子的小黑点一样大小的身影在远方的山岭上缓缓移动的时候。(这个可爱的孩子还活着。。。。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佛说的那束光芒了。
  
  
  佛说:阿弥陀佛
  
  
  附电影简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1987年阿巴斯拍摄了一部第一次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的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在这部只有90分钟的电影里,已经依稀可以看到阿巴斯后来一直醉心的写实风格:简单、自然,在情节与纪录之间游刃有余,凭着那份扑面而来的纯真感动每一位观众。
  
  8岁的小主人公阿默错拿了同桌同学的作业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业,他会被老师责骂,于是阿默毅然拿起错换的作业本跑去很远的地方找他朋友还给他。阿默几经艰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临了,最后的希望也泯灭了,回到家的时候夜已深了,他决定做一回枪手帮他朋友做作业……阿巴斯在一个小村庄里找到了这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拍了这部纪实风格的影片,1991年,那个村庄发生了地震,阿巴斯惦记着那个小男骇,便驱车回去找,他也把这一寻觅过程拍摄下来成为影片《生活在继续》;1994年阿巴斯再次重临那个村庄,拍摄了《橄榄树下的情人》,三部影片合称“村庄三部曲”。
    
  
    在伊朗电影严格的审查制度之下,许多题材都受到苛刻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人们只好纷纷拍一些儿童片,以儿童的眼光去折射大人的社会,同时歌颂儿童身上人类最初最美好的品质,比如这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主人公为了同学不受责骂,宁愿自己吃苦,他身上体现出的责任心恰恰与那些在大人世界里的自私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活在继续
  
  1991年,阿巴斯拍摄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面那条小村庄发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挂着电影里面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安危,带着儿子驱车重访旧地寻找那个小男孩的下落,并据此拍摄成电影《生活在继续》。在这部散文笔触一般细腻轻灵的影片里面,阿巴斯用类似公路片的手法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在一片颓垣败瓦的废墟之中,既表达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歌颂了在破碎家园上坚毅不屈的人们,“死者已矣,但生者还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时也试图对灾难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不能带给人们什么最直接的好处而进行一番自嘲。  
  
    该片与之前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及之后的《橄榄树下的情人》组成“村庄三部曲”。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