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78回复:2
[转帖]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
[这个贴子最后由ytmusic在 2003/12/02 04:16pm 第 1 次编辑]
向隽殊是我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在长译厂这块电影译制事业的园地里默默地耕耘着。她的声音融温柔娇媚端庄善良于一体,《卖花姑娘》中的花妮、《复活》中的玛丝洛娃、《蝴蝶梦》中的德温特太太、《人证》中的八杉恭子、《女奴》中的伊佐拉、《流浪者》中的丽达、《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古兰丹姆、《无名英雄》中的顺姬……当观众被这些动人的艺术形象所感染的同时,也被向隽殊完美的配音艺术所倾倒。在中国的译制片中,向隽殊的声音是不可重复、难以泯灭的。当今天我们感叹语音的凋零、配音艺术衰落的时候,不禁常常产生对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的追忆。在一个清爽的下午,记者叩开了向隽殊老师的家门,开始了一次充满了温暖而伤感的采访。 虽然向隽殊老师已经70多岁了,但看上去起码要年轻10岁,简洁的修饰和端庄的仪表衬托出昔日的风采,她那不失热情的声音听上去比银幕上显得苍老了,开始时记者还真有点吃惊,为何她的声音变化这么大,但渐渐地她独有的语音风韵又显露了出来。记得有一次某记者在毕克先生生前采访他时,请毕克回顾一下自己的艺术历程,毕克只轻轻地说出了三个字:俱往矣。向隽殊虽然没有毕克那么伤感,但她也几次笑着对记者说:“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咱们私下里聊聊,你最好别写什么专访”,“过去的事我已经记不得了”……在向隽殊看来,她杰出的艺术成就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她只是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以最大的热情为自己挚爱的事业而努力工作。而在记者看来,这正是老一辈艺术家们最值得尊敬的地方,他们以一颗平常心来创造不平凡的事业。 “音俗字不俗”的名字 向隽殊,这是一个非常别致的名字,谈起自己名字的来历,向隽殊说,我父亲是一个老学究,给我起名字时他煞费了一番苦心,我的名字念起来并不是很上口,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都曾把我的名字念错,但有很多人却很喜欢我的名字,认为这个名字“音俗字不俗”。当记者告诉向隽殊有些材料介绍她时说她的原名叫“徐佩华”,对此向隽殊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场误会,编材料的人应该找我来核实一下,因为我父亲过世得早,我曾过继给别人,那家人给我改名为“徐佩华”,但几年以后我就把名字改过来了,我的原名就叫“向隽殊”。 当初配音非最爱 向隽殊原籍四川巫山,1925年生于北京,1949年到华北大学文艺部戏剧科学习,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从吉林兴山搬到长春,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向隽殊介绍说:“当时我对译制片很陌生,在华北大学学习时看了前苏联影片《西伯利亚交响乐》,觉得配音是一项很新鲜的工作,当时给外国演员的配音还出现了方言。1949年9月我在华北大学毕业后,组织上挑选了我和白景晟等几个同志来到长影,与担任过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配音工作的张玉昆、吴静、肖南以及长影的徐雁、孙敖、陈汝斌等同志组建了长影译制片组。当时革命工作热情很高,觉得配音是一项很光荣的工作,然而刚刚干了一年,我产生了调回北京的想法,其实我在学生时代就经常参加话剧演出,我非常喜欢表演,觉得译制片工作对演员创作个性的发挥限制太大,但随着自己对配音工作的不断实践和学习,我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事业心,只有踏踏实实干好这项工作,才会对它产生热爱之情。” “5000英尺OK”运动 长春电影译制厂在建国初期专门为前苏联、朝鲜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口影片担任译制工作,长期以来有一种抹不去的中国气息,配音演员中以东北人居多。向隽殊介绍说:“当时我们译制工作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克服东北话的语音,为此我们天天读报以纠正语音,我们对配音工作的严肃性就是从那时候树立起来的。那时我们还开展了‘5000英尺OK’运动,由于配音时采用同期录音,一大本电影胶片最短10分钟,如果不在下面把台词背好、背熟,演员之间不把戏排好,出一点错就要重新录音,胶片也要报废,当时还没有录音磁带、录像机、电视机这些设备。为此,我们开展了一个‘5000英尺OK’(一部影片的胶片长度通常为1万英尺左右)运动,就是5000英尺胶片的配音力争一遍通过。有一次配《幸福生活》这部影片,眼看5000英尺的目标快实现了,结果出了一点错而前功尽弃,大家情绪都非常低落,以后配音时精神更加高度紧张了。当年我们的配音设备十分陈旧,跟现在没法比,录音棚也非常破旧、简陋,译制完成后声音往往受到很大磨损,我们经常等影片公映后,到影院去看,从中发现问题和失误,进行总结,我们这些配音演员就是从这种工作条件下锻炼出来的。”向隽殊说,现在配音设备和技术比以前大大提高了,配音事业应该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译制片是一门无止境探索的艺术,需要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来对待,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容易搞些“精品”,更能满足观众对外国影片的欣赏要求。 与周总理共舞 向隽殊激动地谈起六十年代周总理参观长影厂的一段往事。当年周总理视察长影厂,并观看了译制片配音工作的情形,他说:“你们的工作是光荣的,你们是无名英雄。”在当天举行的联欢会上,许多女演员都争着与周总理跳舞,性格腼腆的向隽殊一直躲在后面,没想到亲切的周总理径直来到她的面前邀请她跳舞。向隽殊告诉周总理自己的名字,周总理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了。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一直深深感动着向隽殊,而他对配音演员冠予的“无名英雄”的称号也一直激励着她。 年轻演员向她致敬 80年代末,向隽殊全家迁到北京定居。年过六旬的向隽殊宝刀不老,继续为译制片担任译制导演和配音工作。有一次她为电视剧《石人圈》中的一位老妇人角色配音,当时很多人都对她能否胜任怀有疑问,但向隽殊以深厚的功力折服了同行和观众。她对气息的控制和台词的处理所达到的完美高度,令与她一同配音的后辈们深深叹服,他们由衷地称赞说:向老师,您的配音艺术太成功了。九十年代初期,向隽殊因为身体原因不再继续从事配音工作。 献身配音无怨无悔 从事配音事业40年,向隽殊获得过许多奖励和荣誉,她是目前惟一一位获得金鸡奖的配音演员,金鸡奖的获奖证书上是这样评价向隽殊的:为表彰译制片演员向隽殊同志多年来对译制片的贡献及其出色的配音艺术,特授予特别奖。回首自己的艺术经历,向隽殊深情地说:“现在我仍然无比热爱这项事业,配音是非常深奥的一门艺术,即使是倾尽毕生精力也难以把它做得更完美,对自己为这门艺术所做出的一切,我无怨无悔。” 与老搭档孙敖喜相逢 《蝴蝶梦》 《无名英雄》 《人证》 《卖花姑娘》 《冰山上的来客》 《流浪者》 向隽殊 转自http://www.tianjindaily.com.cn/xwrw/25/12252572.htm |
|
1楼#
发布于:2003-12-03 13:13
[转帖]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
说明我以前写错了.应为向隽殊.一位出色的老配音演员.但在配音界里只有他一个获金鸡奖我认为我们的观赏水平跟评委还有差距.也许我看的译制片是上译的多.家里有(流浪者)和(百万英磅)的碟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