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24回复:9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杂 感 :狙 击 手·网 帖 风 波·及 其 他
近日重看国外大片《决战中的较量》(又译名《兵临城下》、《大敌当前》),联想到现时网络风波,忽然觉得趣味盎然;故而启动截图功能,搜索枯肠,奇思怪想滋滋冒出—— 冷兵器时代,弓弩、毒镖是行刺的利器。战国时代,张良曾雇人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未遂。待进入二十世纪,带瞄准镜的中距离步枪被“猎手”们充分利用,射杀政要,挑起国际争端。影片《三十六级台阶》使我们中国观众初次品尝“狙击步枪”的骇人威力——穿戴福尔摩斯式的衣帽,一脸冷酷地平端长枪;谁被瞄准镜的十字线锁定,后脊梁骨就不由自主地冒凉气……以后的惊险枪战片中,职业杀手从皮箱里取出零件,一阵金属碰撞声过后,一杆带消音器的精致狙击步枪在最短时间内熟练组装成功,接下去的故事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步枪的射击精度提到一个新高度。《地道战》里,咱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隔着燃烧的窗格子,“三八大盖”一枪过去,鬼子山田大队长捂着屁股大嚎一声,败退收兵。《拯救大兵瑞恩》中,那位边祈祷“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神寨,我的救主,我的盾牌,我所投靠的”,边用左手拉枪栓射击的美军狙击兵神枪手杰克森,和这部2001年推出的《决战中的较量》中的苏军英雄瓦西里·柴瑟夫,一齐将人们对狙击手的又敬又畏的好奇心提升到最高点。 进入网络时代,菜鸟、大虾们突然都当起了“狙击手”,(也许是“攻击软件”、“黑客”引领的“时尚”)大家隐姓埋名,找好最佳掩体,照准目标,手中的键盘好似《反恐精英》中的自动步枪扳机,“啪啪啪”从点射到连射,打得“敌人”哭爹叫娘,血肉横飞!写到此处,我耳中忽然窜进奇怪的歌词——“一九四三年,八路军拉大栓;瞄了一个准呀,打死个翻译官!咿呀嗳嗨呀……”这哪对哪儿呀?哦——原来说的是现在呐!在《决战——》影片中,当瓦西里从普通的一兵被“宣传机器”塑造成敌我双方都一目了然的传奇英雄时,他的厄运也影随而来了。真正的对手德军考尼克少校甚至能从报纸上揣摩他的莫辛7.62步枪型号、他的战术风格。(用港片《喋血双雄》的观点看,甚至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这场生死博弈就超出一般的捉对厮杀,成败背后还包含更深远的意义;那位男孩几乎起着“中介”的作用,孰优孰劣就看你能坚持多久,你的“定力”能否保证你的超常发挥。好在瓦西里即使被赫鲁晓夫推到威严的斯大林画像前,也没有恐惧或飘飘然;身边的战友相继饮弹之际,他还捡起考尼克的带金色过滤嘴的烟蒂点燃,品味对手的性情。而那位德军狙击学校校长在片尾由于轻敌,犯了兵家大忌,走出潜伏掩体,被瓦西里“瞄了一个准”——教训值得记取呀! 作为一个初学者,而且上网不久就鬼使神差地直奔《配音网论坛》,我发觉一个极有趣的现象:网民和电影配音演员皆有内敛、腼腆的本性。网民对自己的“小档案”总是加密再加密,不少人连性别也不透露;配音演员总隐身在银幕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两者间既陌生又好奇,这种距离感似乎成了默契的纽带。按惯例:网友互相不见面,怕“见光死”;配音演员不公开亮相,能保持“神秘感”。两条平行线直到“9·21”上海商城朗诵会才聚焦,迸出火花。“网帖风波”后两者关系急转直下:网民(尤其是“译迷”)一夜间成了“狙击手”,配音演员转而成了“被狙击目标”,甚至还天真地置身网络中心,殊不知“水可载舟,亦能覆舟”乃古人至理明言;“见光死”这个网民专利成了馈赠对方的“厚礼”——我的天! “都是你的错,在你的眼中 总是藏着让人又爱又怜的朦胧;我承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你太温柔”。何时这种“双输”的局面能重返“9·21”时那种“双赢”呢?是等待“公正的判决”吗?恐怕我们会带着“第三只耳朵”去看国产译制片了——呜呼! 悲观论者曰:眼下第二轮“冲击波”又将开始了,不知如何收场; 乐观论者曰:要不了多久,云开雾散,天清气爽,配音事业的春天将临。 :em11: |
|
|
1楼#
发布于:2003-12-12 17:09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哪儿来的什么第二轮冲击波呀? |
|
|
2楼#
发布于:2003-12-12 17:36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弋舟在 2003/12/12 01:25pm 第 1 次编辑]雪雍大姐:看过两份杂志的全部内容你就会明白了。几个小小网民,一群不知深浅的记者,能轻易撼动影视圈的陋习吗?固有体制的弊端会悄无声息地退出吗?军事术语上称后撤为“转进”!谁能妄言“海外兵团”的“遗老遗少”能像1949大军进城那样浩浩荡荡重跨进那个厂的门槛呢?原“陈老头”推行的“慢工出细活”方式,即使到了哪位巨富投资译制行业里也不会始终受欢迎的。正如重拍《红楼梦》,多半会拍成“新射雕”、“新天龙”那样——离题远了。我内心也不希望有“第二波”…… :em21: |
|
|
4楼#
发布于:2003-12-12 20:29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tulip280网友:怪我用词太晦涩。你想:上海的媒体离童老师家多近呀?和广电局主管多熟呀?跑上译厂多方便哪?——新厂址就在南京西路原来的上海电视塔(有了东方明珠塔后拆了)的位置,交通方便。上述两家杂志一登文章,全国网站还不争相转载?上译厂还不炸了窝?!“甲方乙方”不知谁先胜出呢?太远的朋友不用等杂志了,相信网上即刻有爆炒,我倒是挺同情几位“当事人”的——作“壁上观”吧。 |
|
|
5楼#
发布于:2003-12-12 20:46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弋舟在 2003/12/11 08:29pm 发表的内容: 这次不会了。现在是在炒柯受良的死,再炒就是炒现饭了。 |
|
|
7楼#
发布于:2003-12-12 21:09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坛主真“涵默”——记得那相声的喽。偶看到光标在目录上带出的半句就笑出声了;以前柯家还有个更厉害的——柯俊雄,拍片时真打华仔耳光,弄得他只有嘟囔的份儿。经你这么一说,这两家杂志社赶“末班车”刊物销量上不去喽!只好由咱“死硬派”光顾购书了——也好!穆站把目录字体一改,“铡”刀就飞走了,一场虚惊! |
|
|
8楼#
发布于:2003-12-12 22:30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其实那个所谓的网贴由来已久,两个网站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个时机热炒此事现在想来都有些蹊跷,我觉得很多网民只不过被传媒利用了,而当所谓狙击手的心计,他们恐怕没有那么厉害。不怕诸位笑话,以前我也在那几个网站发帖子,到后来网管是见我的帖子就删掉,因为本人对所谓的传媒热点向来冷处理,对传媒的动机质疑比较多。 不是我对记者这个行业有偏见,是我自己接触到的一些记者、平时看到这些记者写的东西,感觉这个行业当中很多记者很浮躁,不专业也不敬业,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出去采访,而是窝在宾馆里编故事,因此,我很怀疑一些媒体制造的真实性。 至于这两个网站,只要你仔细看里面的新闻,会发现不负责任的地方实在太多,同一个版面经常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论点,至于违反新闻工作者求实原则的事情更实不胜枚举,有很多是常识性的错误,网民们只要仔细一点就能看出来。 再有就是,这个时代,所谓网民不网民的根本没有界限,要说这个事情,其实直接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的心理侧面,是一种普遍风气和普遍心态的体现。 |
|
|
9楼#
发布于:2003-12-12 23:25
[原创] 杂谈:狙击手·网帖风波·及其他
《上海电视》这期月末刊上作者单弘提及了本网域名,以下摘录片段——{有一个域名为www.peiyin.com的网站,汇集了一些痴迷于配音艺术的普通影迷。为了了解译制电影的观赏现状,记者在网上起草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回答人数不是很多,所以这个调查未必具有普遍性,但因为这个网站上网友的特殊爱好,从统计结果中应该还是能得出一些结论。……} 同意“深兄”帖中意见,也期望新闻界的从业人员珍视“无冕之王”的美誉,视“真实”为生命;要养家糊口可另找个白领、灰领干干,别糟蹋祖国优美的文字,污染高科技的网络,愚弄善良的百姓。像近期加盟本网的“塞上春风”这样的好记者,我等会掏心掏肺地结为至交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