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阅读:1037回复:11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2-14 11:17
还要偶痴痴地等痴痴地等到几时?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mulan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3-12-14 19:23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下还没有出来,我也在等。
2楼#
发布于:2003-12-15 03:10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多维时报》专访施融: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不能复制,但有新机遇(下)

 
本报记者蔡庆红(chinesenewsnet.com)
 
邱岳峰的自杀(chinesenewsnet.com)
多维:童自荣生活困境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情形?(chinesenewsnet.com)
施融:看了童自荣接受央视专访很受感动。他的生活困难是同他对配音艺术的执着分不开的,这点更令人尊敬。这也使我想起上译厂有些老一辈配音演员的遭遇。像邱岳峰,他一生的艺术成就至今没人能及,据说他却长期背着“历史反革命”的包袱。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的生活环境:一家六口,住在16平方米的房子里。四个孩子,睡觉的时候才能把地铺打开。我去过他家,演员要做案头准备工作,他家连放书桌的地方都没有,只有在一个小床头柜上备稿。他自杀之后厂方都不能出面为他举行追悼会,因为在那个时候,自杀就是自绝于组织和人民,只能由演员组出面召开追悼会,厂领导则以私人身份参加。
(chinesenewsnet.com)
还有杨文元,80年代右派改正回厂时已经50多岁,再结婚生子,重拾丢掉了20多年的配音工作。他也已经去世。这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悲剧和不幸。 (chinesenewsnet.com)
上译厂为什么能够独领风骚?(chinesenewsnet.com)
多维:为什么译制片会出现黄金时代? 施融:这是这次讨论引起我思考的首要问题。因为无论是童自荣的遭遇还是译制片的前途都离不开搞清这个问题。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出现在七十年末到八十末年。仔细分析一下,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都无法促成这种荣景的形成。这是中国社会刚开放又没有完全开放的年代。文革浩劫刚结束,人们渴望更多样的文艺,国产片还没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国产电视剧还在牙牙学语阶段,突破文革中外国电影只有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禁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措施是有限地进口了一些西方影片,于是成了人们最宝贵的精神食粮。记得美国片《未来世界》、日本片《望乡》、《追捕》公映时,是整个社会一起欣赏和议论的,这是上译出现鼎盛期的极为重要的社会背景。 当然上译厂能够在那时独领风骚,其本身实力不同一般是另一重要原因。首先不能不提上译厂的创始人陈叙一。他是集翻译、导演和管理者于一身的核心人物。他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他翻译剧本上的独特和精湛,而且还在于他无可替代的地位。他是去过解放区的老革命,他疑迷于译制片,行事低调,好像对升官兴趣缺缺。他始终没有入党也许是因为他觉得那样更利于他全身心地搞业务。他一言九鼎,说一不二,记得当时演员、导演最紧张的一件事不是在录音棚里配音,而是在配完戏后老厂长在放映间里鉴定审查的时候。要通过他这一关,片子才算最后完成。陈叙一本人不好名利,下面的一干演员导演,要想出点风头也就难上加难了。
(chinesenewsnet.com)
由陈叙一搭配起来的这支配音演员队伍,到70年代末形成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老中青三代演员、生墨净丑行当最为齐全的全盛时期。我有幸进入上译厂时,因为人丁兴旺,演员组大部分写字台都是两个人合用的。(chinesenewsnet.com)
过去的许多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高雅艺术(chinesenewsnet.com)
多维:黄金时代还能回来吗? 施融:了解了上译厂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就不难了解要想再复制一个黄金时代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次讨论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了所谓“译制片”是一个笼统地概念,不能一概而论,使大家分清了其中有像上译厂过去精心制作的、可称为艺术品的译制片,也有现在被许多观众批评的粗制滥造的译制片。(chinesenewsnet.com)
人们说,再不爱看译制片了,最主要的原因并非人人都懂英文了,可以直接看原版片,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译制片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与其受罪听拿腔拿调的配音,宁可欣赏原汁原味的原声。也就是说,听粗制滥造的配音比听自然但不懂的声音更不能让人接受。可见观众的这种选择,其实是对过去精心制作译制片的高度肯定。
 
(chinesenewsnet.com)
前些年我真的觉得译制片被人喜爱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次影迷们如此热情地在网路上表现出他们对译制片的怀念,使我感到过去的许多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高雅艺术。(chinesenewsnet.com)
计划经济时期反而容易产生精致艺术(chinesenewsnet.com)
多维:人们仍然喜爱精心制作的译制片是否说明精心制作的译制片就一定能存活呢?(chinesenewsnet.com)
施融:也许不那么容易。否则怎么会出现目前大家普遍不爱看译制片的状况呢。因为市场经济讲究成本。成本太高,没有或是很少利润的产品就不能或很难在市场上生存。过去上译厂生产精心制作的译制片时,整个社会上同样年龄段的职工都拿一样的工资,人们没有途径追求赚更多的钱,所以能够进入上译厂这样的单位就是达成了理想,接下来的就是努力工作,争取早一点出名。这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反而容易产生精致艺术的原因。(chinesenewsnet.com)
上译厂的问题同其他国有企业并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我离开了17年,如今的体制同17年前比基本没变。尽管中国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上译厂的生产任务还是要靠上级单位分配,自己没有自主权。每年10部、20部外国电影,吃不饱,然后自己去找钱。所不同的是,老演员所剩无几了,退休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整个厂的负担比过去更重了。(chinesenewsnet.com)
上译厂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条件,除了体制要做相应的改变,最重要的可能是要在新的环境中给自己重新定位。上译厂的特色和专长是精心制作的高雅艺术。高雅艺术在任何市场经济中都不容易存活,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需求太低。但是它有生命力,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欧美西方国家,高雅艺术包括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等主要是靠国家拨款、民间资助加上卖票来存活。如果中国的精制译制片确是一种高雅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价值,政府就应该考虑对其进行资助,帮助其保留传统、培养后进。
 
(chinesenewsnet.com)
精制艺术的市场虽小,但是可以培养,可以扩大,可以普及,上译厂应该在这方面大力借助目前热情的影迷和网友的支持,加紧整理老一辈艺术家的遗产,组织相应的欣赏会、研讨会,协助出版有关书籍资料,使传统得以保留。(chinesenewsnet.com)
总结过去的几十年可以看到,只有不多的一些影片,有着特别隽永的欣赏艺术价值。为什么我们一提那些脍炙人口的译制片总是那几部呢?可见只有对白在影片中占据主要地位、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影片才是译制片有用武之地的影片。一些纯娱乐、追求视觉刺激的动作片不打字幕看原版也不会有太大问题。(chinesenewsnet.com)
影迷和网友对译制片的讨论令人感动,也一定会令译制同业振奋。这场讨论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否说明译制片的机遇来了。如果能从这场讨论中找到振兴译制片行之有效的办法,将是一件大好事!(chinesenewsnet.com)
 
3楼#
发布于:2003-12-15 03:13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即将赴美留学前与演员室同仁的合影。前排:刘广宁、于鼎、赵慎之、曹雷、尚华、施融、孙渝峰、杨成纯、盖文元;后排:翁振新、程玉珠、王建新、丁建华、杨文远、程晓桦、伍经纬、周瀚、富润生。(多维时报)
4楼#
发布于:2003-12-15 03:14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苏秀、王建新、施融、曹雷在上译厂小放映间对口型。(多维时报)
5楼#
发布于:2003-12-15 03:15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1983年2月10日,为了犒劳大家一年的辛苦工作,厂里在上译厂食堂,举行聚餐款待职工。老厂长陈叙一同部分演员室成员乾杯。(多维时报)
6楼#
发布于:2003-12-15 03:16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和曹雷表演日本影片《我两岁》配音片断。(多维时报)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7楼#
发布于:2003-12-15 08:27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施融的分析真棒!
呵呵,害我又一门心思地要把这家伙给弄回来了!!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8楼#
发布于:2003-12-15 14:42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盖文元块头真不小啊,好像比我还壮!
雪雍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02-07
9楼#
发布于:2003-12-16 09:20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好珍贵的老照片啊!
雪洁何曾因风改, 雍容不必扮骄矜!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10楼#
发布于:2003-12-16 09:24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昨天施融把下半部分和这些照片都发给我啦,呀,呀~~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lms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21
  • 网站建设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1楼#
发布于:2003-12-16 15:13
首页施融专访没有(下)吗?
下面引用由garrison2003/12/14 03:15am 发表的内容:
1983年2月10日,为了犒劳大家一年的辛苦工作,厂里在上译厂食堂,举行聚餐款待职工。老厂长陈叙一同部分演员室成员乾杯。(多维时报)

   该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杨成纯、王建新、翁振新、施融、严崇德、陈叙一、乔榛。那露半张脸的好象是童自荣。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