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96回复:7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上译经常用的一个技巧就是:把很多英语中的典故类或者和英美文化背景有关的,但是中国观众有可能不熟悉的内容,转换成大家都能懂的中文来表达。
但是这种做法是否一定是讨巧的的呢? 为什么《兄弟连》里那一句“就算是艾森豪威尔的位子我也不让”被央视替换成了“就算是总统的位子我也不让”就被这里的好多人大为讥讽呢?就我看来,这对理解影片无伤大雅。我确实在内地一个城市问过好几个人,艾森豪威尔是谁,第一反应是都不知道。 |
|
1楼#
发布于:2004-01-08 13:04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你问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里面有没有军事迷? 二战迷?就这部影片面对的观众, 军事迷, 二战迷占了很大一部分, 对这部分人来说艾森豪威尔是谁简直是最初级的问题. 当然央视会说它要面对全国的观众, 但\"全国的观众\"就那么弱智得象小孩吗? 一个人名不知道就看不懂影片了? 不知道不能去问去查吗? 我敢说在中国不知道拿破仑是谁克丽奥佩特拉是谁的也大有人在, 那是不是出现他们的名字都要\"解释\"成\"皇帝\"\"女王\"? 这样下去的话观众永远不知道, 我们的翻译们也永远得\"照顾\"观众. 再说稍微知道点二战史的都知道, 那时候艾森豪威尔根本还没有当上美国总统. 严格地说这个翻译就是错了, 翻成\"将军\"还好说. 把外语典故外语文化背景相关的语言转换成中文有没有必要, 应该怎样转换我认为是要\"与时俱进\"的(这里倒确实适合这句话), 象老版<飘>那种把\"亚特兰大\"译成\"饿狼坨\"的\"转换\", 放到今天来那真是要厥倒的~ |
|
2楼#
发布于:2004-01-08 13:45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tulip兄还真说对了!我们确实把克丽奥佩特拉和安娜斯塔西亚翻译成《埃及艳后》和《真假公主》了。 |
|
3楼#
发布于:2004-01-08 15:05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上译的“中文替换”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恐怕是《悲惨世界》里邱岳峰配的德那蒂埃那一句“绝望的绝字怎么写?”但上译对于“中文替换”还是很谨慎的,比如《虎口脱险》里指挥家发脾气:“摩菲斯特、玛格丽特、浮士德出去!我工作的时候不许任何人在场,只有柏辽兹是例外。”就没有替换成“七仙女、祝英台、花木兰出去,我工作的时候不许任何人在场,只有王宝钏是例外。” 还有《尼罗河上的惨案》刘广宁配的杰姬听说罗莎丽的母亲(就是黄色小说作家奥特波恩太太)姓莎乐美,就冒出一句:“她是不是砍过谁的脑袋?”用的是《圣经》的典故,其实这里不妨替换一下,不然恐怕很多观众会奇怪她怎么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
|
|
4楼#
发布于:2004-01-08 15:13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哦,还有,苏秀老师提到《虎口脱险》里麦金托什扎敌人汽车的轮胎,不留神把自己坐的车的轮胎也扎破了,中队长对他说了句:“你回加拿大去吧!”这句话什么意思,翻译不懂,时间紧也没法去找供片单位问,只好翻译成:“你怎么搞的?”算是希里糊涂的“中文替换”吧。 |
|
|
5楼#
发布于:2004-01-08 15:15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正大综艺刚开播的时候,正大剧场放的几部片子都是香港配音的,记得有部美国片子好像是讲天外来客什么的,当他遭遇到地球人的时候,有趣的翻译发生了:那个地球人对他说:\"你会不会讲中文?\"这句话而且是用极其港式的国语念出来的,听的时候真是五味杂陈啊!:) |
|
6楼#
发布于:2004-01-08 15:25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下面引用由zhangfan在 2004/01/07 03:05pm 发表的内容: 莎乐美的典故也不好替换,因为杰基紧接着就说了下一句“杀气腾腾”的台词:“我看有的人就是要掉脑袋”,跟莎乐美因爱极约翰而要了他的头非常吻合,恐怕很难找到一个中国观众都熟悉又能贴合杰基性格的典故来替换它,何况这个典故出自《圣经》,王尔德也写过《莎乐美》一剧,不算生僻。这些例子也可以说明以前上译的翻译几乎是达到增一字太多减一字太少的境地,经他们翻译的东西真的很难再改动了。 |
|
|
7楼#
发布于:2004-01-08 15:36
关于上译的“中文替换”讨论
还记得《四世同堂》里富善先生的评论么?“中国的老先生可惜不懂英文。老牌儿的大学生中文不行,可英文总还靠得住。现在的大学生,英文不行,中文也不行!”咱们对付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