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56
游客
游客
阅读:764回复:1

采访李梓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8-08 12:28
[这个贴子最后由dw56在 2003/08/08 12:32pm 第 2 次编辑]

 她用声音塑造角色
    
    当我说起要去采访李梓的时候,一位同事露出了茫然的表情,他问,李梓是谁啊。于是,我带着差不多是炫耀的心情列举了这些角色:《简·爱》里的简·爱、《叶塞尼亚》里的叶塞尼亚、《音乐之声》里的玛丽亚、《巴黎圣母院》里的艾思梅拉达、《望乡》里的女记者,还有许多呢。
    是的,正是李梓使这些角色在银幕上说起中国话,而且,因为她,这些声音变得如此使人难忘。
    李梓现在已经是70多岁的老太太了。在这炎夏的一天,在冷气开得很足的客厅里,谈起往事,谈起配音,她仍然精神矍烁,谈锋颇健。只有当回忆起某个很久以前她配过音的角色名字时,她才会偶然停下来想一想。
    
    记者:您一共配过多少个角色啊?
    李梓:主要角色的话,大概有300多个吧。
    记者:那么多。现在不太去厂里了吧?
    李梓:我1987年就离休了。离休后还配过不少音,但现在几乎不配了。我的眼睛不好,白内障,看台词不太方便。就是有时候还去上上课。
    记者:哦,有个班。每周都去吗?
    李梓:不是,这个班有许多课程,比如基础的语言训练等,我上的是剧本分析。轮到我了我就去。
    记者:来学的都是专业演员吗?
    李梓:不是,大多数学员不是做艺术工作的。上次一下子来了20多个年轻人,都是做财务的。我挺好奇的,就问他们,这和你们的本职工作有什么联系吗。他们说,就是兴趣,也不能叫我们总和数字打交道啊。
    记者:有时候距离大反而兴趣更浓。那您当初是怎么做起配音演员来的?我知道您是河北人。
    李梓:是,但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到北京了。48年我还读高中呢,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经常参加游行什么的,后来,就和几个年纪大一些的同学跑到山东解放区去了。
    记者:一个小姑娘,家里能放心吗?
    李梓:所以我是偷偷跑的,跟家里说到天津考学校去。实际是去山东了。那个时候山东已经解放了。等到了山东,才想法告诉家里。
    记者:去了之后都干些什么呢?
    李梓:先是在华东大学,一个培训干部的学校。后来山东把文工团集中起来,安排到山东大学艺术系去学习,听说还是少奇同志的指示。把我们也归在里面了。那个时候山东大学还在青岛。我读的是戏剧科。
    记者:这是自己选的,还是领导安排的?
    李梓:是领导定的。
    记者:自己愿意去学戏剧吗?
    李梓:当时完全没有这种挑挑拣拣的想法,叫我干啥我都很高兴。本来要读4年的,才读了2年,因为上影厂缺人,我就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剧团报到了。
    记者:一开始好像不是做配音工作。
    李梓:译制组是50年就成立了。当时的外国影片主要就是苏联影片。我去配音有些偶然。厂里要配一些儿童片,导演就去少年宫找,找了几个小朋友,这些孩子声音是对的,但哭就呜呜地哭,笑就嘿嘿地笑,出不来戏。导演很着急,后来他想也许可以找女演员来配小孩的戏。这位导演在山东是我的上级,他就想到我了。在演员剧团一共找了5、6个女演员去帮忙,我是其中之一。
    记者:这样您就到译制组了。
    李梓:这只是借调。大概搞了半年,工作完成了,我又回到演员剧团。可是当时电影拍得很少,在演员剧团就没有上戏的机会,到54年,我想还是在译制组有事情做,我提出要求,这才正式调到译制组了。
    记者:还记得配的第一个角色吗?
    李梓:是儿童片《不可分离的朋友》。说什么可不太记得清了。大约是孩子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故事吧。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挑大梁呢?
    李梓:那是后来了。开始的时候,主角大多是请演员剧团的著名演员来配,像孙道临、舒绣文都来配过。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一直到58年以后,电影开始拍得比较多了,他们自己的工作也很忙,脱不开身。我们的担子马上就重起来。我去的时候还是配些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少女啊之类的角色。后来我就想改变。我的突破是配了《可尊敬的妓女》这部片子。
    记者:是萨特的作品吧。
    李梓:是。这个作品后来也公映了,改名叫《被侮辱与被压迫的》。女主角是个妓女,但她又很有正义感。我给这个角色的声音以不同的色彩。比如一开场,她走进一个酒吧,“威士忌”,就那么随口一声,声音有些飘,透着这个角色身上轻浮的一面,后来在法庭上为黑人辩护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记者:您配音配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
    李梓:配的最多要算是在“文革”里。那个时候江青要看片子,她一个星期要看8部,但我们拼命赶,也只能一个星期出6部半。一般来说,认真配一部片子就得一个星期。    
    记者:在当时的那种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里,您带着怎样的心态去配这些片子的呢?
    李梓:那还是按照剧中的规定情境去配。像张俊祥、黄佐临、孙道临,还有很多人,那个时候都在做翻译、导演,而且几部片子同时进行。当时这种事情非常保密,配完片子后剧本、分析提纲都要上交。很多片子后来都公映了,一般的观众都可以欣赏到这些片子了,但他们不知道配音是原来就做好的。当然,又进口了许多新的片子。
    记者:那个时候的配音演员,真是群星荟萃。好像现在的配音演员的声音没有老一辈的那么有特色了。
    李梓:这是我们的老厂长陈叙一特别强调的,他招演员的时候,总是说要生旦净末丑各样都有。像张同凝,她就特别擅长配老太太。很年轻的时候就配老太太。她配的《王子复仇记》里的母亲,那么久了,许多人还记忆很深。现在的年轻人太强调声音的漂亮,个性就少了。表演不能千人一面,配音一样不可以千人一声。后来我们去中戏招人,挑来挑去,
只挑了两个。
    记者:像您和刘广宁,声音都很美,但又不一样。你们合作很多吧。
    李梓:墨西哥影片《冷酷的心》,我们配姐妹俩。我的声音有厚度一些,她的声音特别娇嫩。
    记者:但声音太有特点似乎也是个矛盾,比如现在争议较多的童自荣。
    李梓:童自荣配佐罗,那真是绝了。我知道他现在也挺苦恼,也一直在尝试。但到了话筒前,一听,佐罗又来了。所以,还是要强调声音的塑造。
    记者:您最后配的是什么片子?
    李梓:主角的话应该是电影《红楼梦》。谢铁俪导演的,一共有6部。贾宝玉是上海的一位越剧演员演的,女扮男妆,她说普通话就不行了。导演找了我,我已经退休了,也没把握,后来还是配了。拍一部分,去北京配一部分,陆续配了一年。他们说,我从配小男孩开始,最后又配了个小男孩。
    记者:您好像还配过《英俊少年》?
    李梓:那要早一些,但也已50多岁了。
    记者:您一直在幕后工作,从来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吗?
    李梓:从来没有。
    记者:现在大片这么多,上海译制厂配的倒不多了。
    李梓:是啊。以前欧美的片子大部分都是上海译配的,长春也有译制片厂,他们多数配越南、朝鲜的影片。《泰坦尼克号》,请的我们厂的翻译,但最后还是北京配了。
    记者:您看片子一定很注意台词。像《泰坦尼克号》,您觉得配得怎么样?
    李梓:还可以,过得去。当然他们也很认真的。
    记者:现在厂里人比以前少吧。
    李梓:演员少了一半,最多的时候20多位,现在10多位。
    记者:现在好像人们对配音又关心起来,今年市面上有不少碟片都特别把以前的配音声道做进去,作为一个卖点。
    李梓:事情总是循环的。人家也常给我拿来一些以前配音的碟片。
    记者:您配了那么多角色,哪个角色是您最满意,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呢?
    李梓:好多同志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有时也把以前配过的片子拿出来看,但每次看都找到许多遗憾,总觉得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声音还不够一点,要现在再重配一次就好了。
    
    
    
    
    
mermaid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4-01-07 22:18
采访李梓
无论是国产 还是外译
她的音色 吐字发音 节奏感
是个人最喜欢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