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楼#
发布于:2005-11-16 19:42
朝鲜电影印象__________就像这个故事
她因为要嫁给我,费了一些周折,其原因在她的父母。 当她的父母知道她有我这么一个男友时,出于对女儿的爱护,找人了解我的情况。根据他人的反映,对我有了这样的印象:玩世不恭,喝酒打架,家庭情况一般。 按我们那个城市的标准,她家庭条件不错。无论从人还是从家,她父母都觉得我和她的女儿太不般配,于是就想办法劝她和阻拦她。连她的好友也劝:嫁给一个放浪不羁的人,危险啊。 她却对大家说:知他不羁。但能和他生活一年,我幸福一年,生活两年,幸福两年。两年足矣,再能多生活几年,算我赚了。 结婚时,我已没了工作。婚后,她也很快就下了岗。 每天,我坐隐书堆之中,喝茶、练字、读佛经、自敲围棋。她则呆在我的身边,喝茶、弹琴、听佛经。我把唐诗僧齐己的一句诗题在墙壁上:无人来问我,白日又黄昏。算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写照。 她是因为爱诗爱听我讲佛法和历史故事才与我结的情缘。在“无人来问我”的日子里,我想让她也学着下围棋,可她对棋没有一点胜负心,学不下去。后来,我们就做另一种游戏,我在一本厚厚的古诗集里,找到有好诗句的那页,然后就在那页夹上纸条,再让她来找。能从印着几十首古诗的页面中找到我认为好的诗句,我喝一杯苦茶,找不到,她喝一杯苦茶。她往往能很快地从诗丛之中,找出我爱的诗句来,直到我醉在茶里。 有一天,她在寻诗喝茶的游戏之后对我说:终于知道,诗可以这样读,茶可以这样喝,可以这样把诗茶融入生活。 “无人来问我”的日子毕竟不能长久。当结婚剩下的那点钱用得差不多时,我们就开始为稻梁忙了。 因为朋友的关系,我们离家到了北京,租一间很小的房子住下。我写稿子,她也试着找工作。两个月后,她做了一名小时工。 第一次挣到钱,是为某公司发宣传品。在红尘滚滚的街头忙过一天之后,她挣了三十块钱。拿到酬金,她回来高兴地对我说:看,我挣了这么多钱。 确实值得高兴,因为这是我们两个月来挣到的第一笔现金。 完了她还充满希望地计算着,如果每天都能挣到如此多的钱,一个月下来,我们就可以吃住无忧了。为了完成这个计划,无论怎样的天气,她都会走很远的路到计时工公司去等活,等着去为人发宣传品、洗衣服、做促销…… 手中有钱还是没钱,她都很节俭。 她有一只口红,结婚时买的,后来就一直没用过。某次做促销,人家要求参与者都化装,她就跑了很多家商店,最后在一家大批发市场买了一盒最便宜的化装粉,那只被冷落的口红也派上了用场。 后来,她找了一份上班较正常的工作,替某家公司在批发市场里做产品推销员。她穿着我的一件衣服去上班,别人看出来了,她笑笑,也不解释什么。到天气冷下来时,她就在批发市场里花十元钱买了一双布棉鞋。我劝她买双好的,她却说:在那儿上班,衣着漂亮是次要的,只要暖和就好。 那双鞋她穿了很长时间,因为过多的奔波,冬天刚过了一半,鞋已不成样子了。 她的节俭多是对自己的。有年冬天,她从外边回到家来对我说,看到一个很破落的人,这么冷还穿着一双很破的单鞋,看怎么帮帮人家。我一时没找到很合适的棉鞋,就把自己正穿着的棉鞋脱下来,又让她拿了十元钱去找那人。她很高兴地去了,回来后,还对我说:在街上又找了那人很长时间,还真怕找不到呢。 看到流落在街头的精神病人,给钱怕他们花不出去,她就买一些包子等食物,送给他们。每逢这些时候,我就对她说:帮人家的这些事,微不足道,千万别借此给自己心上添优越感和自豪感。 她说:哪能呢,我这么做,只想让自己落个心安。 虽然我们心心相通的地方很多,但是作为个人,她的个性也很强,和我生了气,她会突然跑出家门,或蒙头大睡,谁也不理。 有次又和我生气,当时正与几位朋友在饭店吃饭。朋友把我点的菜夹到她面前的小盘子里,而她因为是我点的菜,赌气把盛菜的小盘子给翻了过来。为了那事,我动手打了她。 在我动手打她时,我在她的眼睛里,发现了恐怖和顽强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眼神。那种眼神一直揪着我的心,每一想起,痛悔不已。 我们结婚时照的相片,是她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涂了口红,穿着好衣服照的。我当时把照片寄给远在北京等地的朋友,他们和我老家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长得和香港影星张曼玉一个样子。 只有我感到太不一样。虽然我没有见过张女士本人,不过,我倒是见过不少名利场中其他有名气的漂亮女人。我觉得,如果她们脸上少了那种浓厚的世故之色,少了布满欲望的那种气质,她们会和我妻子一样美。虽然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丰衣足食,但是我想,如果她们也能为了追求诗和智慧而享受清贫,她们会更美,这个世界也会因为她们而美丽。 如今,我在北京,她在老家。 我打了个电话回去,她在电话那头说:想你,把你的照片摆得满屋子都是,然后就坐下来,读你当年选出的那些古诗…… |
|
41楼#
发布于:2005-11-16 20:00
下面是引用戈比丹诺维奇于2005-11-7 00:35发表的: 那朝鲜语年应该是piao2啦? |
|
|
44楼#
发布于:2005-12-12 22:15
那是一个必须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看的年代,但也是一个自由自在(对孩子来说)民风淳朴的时代。电影中的故事大多也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可朝鲜反特电影却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恐怖!原形毕露--这个陌生的词加上长长的毫无音乐的片头让电视室里的孩子们都蜷起了身子。随着情节的展开--楼道里的黑影、送葬的花圈(第一次见)、唯一的知情人深夜被引到偏僻的郊外--屋里鸦雀无声,只有黑白电视屏幕发出的微弱光线----现在想起来真是儿童不宜。对不起约好的人来了,以后再写
|
|
46楼#
发布于:2005-12-21 19:51
接上:
记得三单元有一个年纪相仿外号叫“大头”的伙伴——他和大姨一家住在一起——我常去他家玩儿,吸引我的是他的一个小书架,那里有许多五十年代的儿童读物!彩色的!像谜语什么的——正面是谜语背面是答案(答案是实物的图象),它们和七十年代的儿童读物风格完全不同,让我着迷。到了他家我经常在小书架前一坐,一看就是半天,让大头很不满意。有一天下午,我们在传达室前的小黑板上看到电视预报:朝鲜反特影片《看不见的战线》,便约好一起去。电视室在五单元的顶层,晚上我们到了才发现大孩子小孩子已经坐了一屋子(没有大人——这是由已经上学的学生干部管理的红卫兵宣传站),本来大头是不想来的,因为他的大姨对他管得很紧,但他找了个巧妙的借口,可来了以后他就后悔了 |
|
47楼#
发布于:2005-12-22 08:52
下面是引用norwoods于2005-9-6 13:46发表的: 这些电影海报设计得好美!这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可能做到。如果两眼只看得见孔方兄,那就只能设计出类似于某电影频道的广告了。 |
|
48楼#
发布于:2006-01-07 22:38
接上__呵呵!“大头”来电不许我讲他的糗事,那就算了。这里只提出几段经典“恐怖”音乐与大家共勉--《青松岭》讲述“三鞭子”、《向阳院的故事》小孩去大西山找百佛洞、《巴布施卡历险记》“海蛇”露出真面目;还有一些吓人的尖叫------呵呵,不写了。至于心中的“偶像”,公认的有《摘苹果的时候》中的--、《火车司机的儿子》中的--、当然还有《无名英雄》中的--。
|
|
49楼#
发布于:2006-01-17 16:58
(zt) ――最近有关韩国冷战电影中显示出来的再现与接受
朴姿映(协成大学) 最近在韩国受大欢迎的电影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以南北韩对峙为题的冷战题材电影呢?所谓“后冷战”时代,人们为什么对这些电影反映如此积极呢?这些反映是否意味着一种在“后冷战”时代心安理得地消费过去的遗题呢? 在韩国放映的电影中,居排行榜前6位的作品中有4部是冷战题材的作品,可以说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情绪(《生死谍变》(1999,621万名),《共同警备区JSA》(2000, 583万名),《太极旗飘扬》(2003, 1174万名),《欢迎来到童幕村》(2005,788万名))。与最近在东亚圈掀起的“领土”纠葛而产生的“民族主义”行动有关,这些现象引起关注。尤其是,有一些电影针对着韩国和亚洲(地域)“巨片”而制作,并获得大众的支持,以此使人担心电影文本内外的民族主义冲动。 然而,人们所说的民族主义话语是否真的能有效地动员大众的动力,这还带有商榷。在制作规模和市场操作方面民族主义的言说可以说发挥了作用,不过只这一点不能说明电影的巨大成功,因为这个解释把大众定位为被动的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电影的民族主义是与其说用确定的内容来吸引观众,不如说用富有问号的符号来看似浮现在文本上的浮标让观众认识并接受的。此文更加注重的是,特定题材的电影如何制作并获得成功,这些整个语境。其实,这4部电影是隔4、5年的时间放映的,因此,仔细一看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少不同之处。然而,因为这些电影区别于过去的有关电影——例如反共电影,所以要探讨通过这些电影的制作和大众对此的反映而解体或重构的文化地形地形是什么,尤其是要分析有关民族(主义)的想像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要分析的是,最近一系列的关于冷战题材的电影,并不是表现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反而突出了创伤民族主义标志的人物和情节,以借此民族主义把民族主义的裂缝凸现出来。表面上看,这些电影好像鼓吹民族主义,并把过去的理念通过怀旧加以消费,但它们表现的其实是不均质地具有民族主义形态的新的整体性,这一点引起了观众的积极反映。 反共电影常规的此岸和彼岸 这些带有民族主义外表的电影其实并没有特别关心民族主义或民族问题。在民族主义的外表下,它们采用了更能吸引大众的通俗剧(melodrama)、侦探片(mistery)或是幻想片(fantasy)的下属类型(sub-genre)。这么一来,民族或民族主义实际上就以意识形态被挂在一起,而那些能够满足大众趣味的下属类型便转而取代了它的位置。这是《生死谍变》以后的影片开始显现出来的,即以娱乐电影的形式来取悦观众的欲望,或者针对精良的电影(well-made film)而制作。《生死谍变》仍然持有反共意识形态,不过作品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颠覆了既有的反共/间谍电影的模式,并产生出另一种对于民族的想象。《共同警备区》是一种侦探片,因南北士兵引发的枪声而开始,在这结构能够插入了外部观察者/调查者,来审视以共同警备区代表的南北对峙的情况,把熟悉的状况转化成陌生,并使我们进一步质疑这一切是何以产生的。近期放映的两部电影,虽然都以造成冷战体制的“热战”朝鲜战争为题材,可是却没有卷入南北对峙状况所提供的意识形态领域。如:《太极旗飘扬》选择的是,避开以善恶/敌我的二分为主导的战争电影的意识形态阴影。而是强调兄弟之间的爱,从而转变成以男性为中心的通俗剧,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欢迎来到童幕村》虽然反映了南北对峙的情况,但只是一个隐约的背景,就像影片中的逃兵以及留下来的士兵,它们的身份标志只是用来变成村民或保护居民的安全。一旦解除了武装,电影就正式“开始”展现了举行日常庆典的“童幕村”幻想世界。这些下属类型——通俗剧、侦探片和幻想片——就把南北分裂、战争或民族主义的现实逻辑给打乱了,消解、超越,进而穿孔于这个现实逻辑。 然而,这些消解或裂口并没有打破反共主义和民族主义。从《生死谍变》到《欢迎来到童幕村》,仍然留存着对北韩体制敌对的看法,正如围绕着《欢迎来到童幕村》进行的民族主义争论,还持着民族主义话语。这些电影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反共主义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爱情(生死谍变)、友情/ 兄弟情谊 (共同警备区,太极旗飘扬)或共同体(童幕村)对立起来,因此产生的紧张感给我们带来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强烈的情绪纽带,侵犯了以反共主义为基础形成的韩国民族主义情绪的边界,并让我们想象出非民族或另一种人们存在的方式。这一些电影横过这个紧张,而唤起或质疑这个时代所带有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意义。对于这样的唤起并不是鼓吹民族主义,也不是完全投降于这个理念。因此,观众观看的是隐藏着这个意识形态撇开理念争论的电影。 那么,问题在于,它所隐藏着的民族主义是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怎么运作在这些电影中?这一点是坏体制和善良的个人/共同体的对立结构中明显凸出来的问题。 在民族主义的言标之下 这些电影强烈地唤起民族主义,不过这时国家则对立于个人或共同体。国家的存在破坏了个人、共同体的纽带。观众看到的是,个人或共同体把对国家的恐怖承认为民族主义名义而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的多种多样的过程。民族主义的权力就处于叙事的外部,而威胁、压倒中心叙事,进而挫败个人、共同体所体现出来的超越边界的意志或情绪。民族主义的威力使南北韩间谍所要形成的家庭的意图受挫(生死谍变),破坏了南北兵士所要建立起来的类似家庭(共同警备区),让想救弟弟的哥哥陷入死亡(太极旗飘扬),为保护居民的南北兵士因枪炮而死亡(童幕村)。这些有关冷战题材的电影里的国家的角色,不是为了保护个人或家人以及邻居等的共同体而存在,相反它妨碍并压抑了个人和共同体的纽带。这些电影明显地表现出,将民族——国家的连字号拿出,把国家与民族分离并且形成对立的时刻。 “善良”的个人/共同体是和‘坏’的国家/体制形成明显的对比,徘徊“国家”界限, 向“民族”界限靠近了,以此摸索着跨越界限的新的整体性。这样,个人和共同体是与模糊的“敌人”分享个人、集团的连带感,从中获得徘徊界限的危险快感,因此勾勒出与已存反共电影主导的民族主义话语不同的民族想象的区划线。在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安全言标之下。 这些电影中被虚构化的国家和体制的样子是,在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笼罩之下,成了拘束并限制个人和家人以及共同体的纽带。观众通过这些电影,发现在民族主义之下超越民族的新的整体性,并在情绪的纽带中仍然运用着的意识形态的二分法的笼罩之下,他们考察着探讨民族主义情绪及其整体性的多样方式。比如,最近上映的《欢迎来到童幕村》获得了相反的反应,一方面是影评界引起了有关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争论,另一方面是《朝鲜日报》等保守报纸引起了有关亲北韩电影的争论,而它把南北对峙现实化为开玩笑的水平,同时,以幻想的手法来扩张了民族主义的界限因而将其意义散布在外面。琐片为崩溃,散布为持续的民族主义,仍然影响着作为分裂国家‘国民’的韩国大众,可是告诉我们它要唯一追从的理念地位被逐渐消失掉。 “后冷战”时代面对冷战的遗题,有没有可能找到别的活法? 其实,难以把这一些电影归结起来。虽然它们的题材都取于南北对峙的情况,不过这对峙和敌对的想象展现的都迥然不同。由坚定不移的事实(生死谍变)到手榴弹(武器)将玉米变成爆米花(游戏、和平)的想象(童幕村),这些电影对此的想象及其再现就展开得很不同。 然而,另一方面,观看这一些电影的经验却有相同之处,那是告诉我们仍然在“战争”中,而且由新的方式进行战争。因此,有关冷战电影跟制作排序相反,把电影中的表针调回到韩国战争的原点,进入到一直约束围绕着韩国和东亚的日常和现实的理念战争的原型。与此同时,撇开同族残杀的悲剧和反共的老套,抱着国家主义,展开与新的想象力搏斗。在民族主义的言标之下进行的这新的意识形态的战斗中,大众带着什么样的样子生还?到时候,我们有没有可能想象别的生活,进而找到别的活法?在反共主义和民族主义理念较浓厚的韩国的情况之下,这一些电影能够获得众多大众的反映,一致于面对着民族主义并超越它的欲望。从中韩国大众想要跨越集体所拥有的伤痕的过去。 在“后冷战”时代,包括韩国的东亚国家,有关“冷战”的记忆演变为大众文化形式,各国都以不同的脉络来展开有关记忆。在韩国,有关冷战的电影套着民族主义的外貌,修改并违背民族整体性来探讨新的认同感。中国的有关样板戏和以解放前后为题的电视剧被称为“红色经典”而重新被享受的现象,这也是与此相关可以作出讨论的,因为这也是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表现出大众对社会主义以及后冷战体制的形成有关反应。 |
|
51楼#
发布于:2006-02-03 19:21
朝鲜电影中的女性配音很有特色,与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想想,小时候被外国电影吸引,除了异域风光外,女性因素也不容忽视!有几个配音演员一直没弄清楚,请各位大侠明示:摘苹果的时候中的年轻女委员、火车司机的儿子中的姐姐----,如果有可能长影厂那个时期经常配音的女演员是谁,配过哪些电影,请方家总结一下,谢谢!
|
|
53楼#
发布于:2006-02-27 20:25
红色银幕上的女特务-----送给丹先生
花旗袍、烫头发、高跟鞋;说话浪声浪气,嘴里经常叼着香烟卷;面容妖艳,行为诡秘……这些,似乎组合成了红色银幕上女特务的固定形象,今天我们不妨追随岁月的脚步,对几十年来红色银幕上的著名女特务形象,进行一次粗略的扫描。 贺高英———女秘书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演员张瑞芳就在《火的洗礼》中,扮演了一个良心未泯的国民党女特务;无独有偶的是,在四十年代末,话剧演员丹尼主演了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腐蚀》,出饰幡然醒悟的女特务,这大概是早期中国银幕上较为观众所知的女特务形象了。 在新中国影坛,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女特务,大概是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钢铁战士》中,由贺高英扮演试图引诱被俘的我军张排长的国民党情报人员。在影片中,她特意脱掉军装,换上花旗袍,肩披卷头发,足踏高跟鞋,给广大观众留下了女特务形象的最初印记。 王晓棠———阿兰 在八一厂的著名影片《英雄虎胆》中,由著名演员王晓棠扮演的漂亮迷人的女特务阿兰小姐,让广大观众最感兴趣,最为着迷,并至今津津乐道的封之为“中国第一女特务”。阿兰在影片中大跳时髦的“伦巴舞”,她被土匪头子的骚扰,她对于打入匪巢内部的我军侦察科长曾泰的爱恋,以及当发现曾泰的身份后悔恨交织举枪射击时被我军击毙的结局,令人扼腕。阿兰的忧、阿兰的媚,当然还有阿兰的憧憬,在强调政治观念的时代,竟然引起许多观众的同情,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胡敏英———李月桂 在《英雄虎胆》中的另一个女特务、女匪首李月桂,其举手投足间也表演得非常出色。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胡敏英,也是八一厂演员,她将李月桂狡猾顽固的性格,出色地展现在银幕上,乃是不多见的女特务形象。此外,1963年她在《夺印》中出饰的反派“烂菜花”,其表演也很有味道。只可惜这样一个有表演才能的演员,在个人婚姻问题上却屡遭不幸,再加上政治运动的反复无常,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最后在她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不堪心理的重负,自杀身亡。演员本人银幕外的悲剧,恐怕是众多观众想都想不到的。 陆丽珠———柳尼娜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话剧团的著名话剧演员陆丽珠,外表冷艳高雅,气质不凡。她多年来的舞台表演功底,练就了扎实地塑造各类角色的技巧,故被八一厂的著名女导演王苹选中,于1957年在上海开拍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扮演日伪“双料”女特务柳尼娜。作为出镜较多,戏份充足的这一反派角色,陆丽珠把柳尼娜这个交际花出身、先后投靠汪精卫政府和日本情报机关的“双重间谍”,表演的极其富有层次。后来为了这惟一的一部从影之作,陆丽珠在“文革”中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吃尽了苦头。造反派们可笑而幼稚的把角色和扮演者简单的“对号入座”,也从另一面说明反派人物柳尼娜的深入人心。 狄梵———八姑 1957年由上海海燕厂拍摄的《羊城暗哨》,是反特片的经典之作。影片中塑造的两个非常突出的女特务形象“八姑”和“梅姨”,尤为令人称道。她们的扮演者分别是狄梵和梁明。 狄梵和梁明早在四十年代就已经从影,两人分别参演过《复活》《水上人家》和《姊妹劫》《腐蚀》等多部故事影片。狄梵精心扮演的“八姑”,不但成为她个人银幕最为光彩的代表作,而且多年来许多老影迷们都还念念不忘,记忆犹新。这主要是因为狄梵并没有简单的按照反派角色的表演套路来束缚自己,没有把角色去“脸谱化”甚至丑化;而是把女特务在妖艳背后一颗冷寂的心,以及她渴望真爱,对打入敌巢的我侦察员王炼的爱恋,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既狡猾又愚蠢的性格,全部淋漓尽致的表演出来。 同是上影厂的知名演员梁明,以专演“老旦”见长,她出演的女特务“梅姨”,在影片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以慈眉善目的女佣人身份出现,直到影片结尾处才原形毕露。故此“梅姨”的神秘,先天赋予了这一角色以极大的可塑性。从佣人的朴素着装,到外逃时身穿旗袍,人物性格的变化随着衣饰变化而转化,梁明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转变,将人物做女佣时的内敛到阴谋破产时的张狂,清晰地表现出来。 姜曼璞———曲曼丽 上影天马厂于1963年拍摄的反映“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是根据轰动全国的南京前线话剧团演出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这部影片虽不以反特为主线,但在表现与潜伏特务做斗争的情节上也着墨不少。影片中出现的女特务曲曼丽,主要任务是受特务老K指使,准备爆炸“五一”游园会,制造新上海的社会混乱。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齐上银幕,女特务的角色也由该剧团的女演员姜曼璞扮演。姜曼璞外形娇媚,肤色白皙,说起话来细语轻声,服装时髦艳丽。女特务主要是以大学生的身份出现,由此开拓了女特务形象的另一种类型。 白玫———李文英 四十年代从影的著名演员白玫,解放后在长影主要从事译制片配音工作。因年龄关系,参演的影片数量屈指可数。1956年,白玫与“英俊小生”王心刚一起联袂主演了反特故事片《静静的山林》,在影片中她扮演的女特务李文英从海外回来,潜入东北某市进行拉拢、腐蚀干部、物色和发展新特务,准备里应外合,共同制造反革命事件。这个女特务外表伪装进步,内心却十分反动,根深蒂固的仇视和反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我侦察员史永光化装特务冯广发,与女特务从接触到相识,全面了解到特务集团的活动线索,最后配合公安部门将空投特务和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可贵的是,白玫在塑造这个女特务形象上,首先把女性特有的柔情表演得丝丝入扣,她在与分离多年的幼子相见时所流露出的母爱情怀,真实自然,也是这个人物的亮点。而白玫在与男主角王心刚的对手戏中,又把一个女人的柔情蜜意,表演得非常得体到位。应该说,白玫演的李文英,一改那种“脸谱化”女特务形象的外在张扬,细腻地显示出一个女演员对角色的渗透力。 叶琳琅———王曼丽 与专演女特务的演员不同,叶琳琅戏路宽阔,擅长喜剧表演,她在《虎穴追踪》里扮演了以粮食局长秘书身份为掩护,窃取情报的女特务。她从不显山露水,直到最后大结局时才原形毕露。叶琳琅的表演循序渐进,不温不火,而且把这一表演特点又延续到另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反特片《铁道卫士》中的女特务王曼丽身上。王曼丽是一个潜伏的特务,列宁装,直发型,布单鞋,叶琳琅着重在面部表情上做文章,将人物的阴险狡诈刻画的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谷毓英———假古兰丹姆 以惊险样式和鲜明民族抒情风格见长的反特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故事背景设置在新疆边境线上,由边防军战士寻找昔日恋人为主线,引发出甄别真假古兰丹姆的悬念。影片在反特“另类”区域的成功尝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同类题材电影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假古兰丹姆的扮演者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谷毓英,长相很有少数民族特点,其实她是汉族人。她在影片中演绎的女主角,是一个身穿民族服饰的女特务,主要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复杂的面部表情,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后来,谷毓英也仅仅参演了《天山歌声》等为数很少的几部影片,八十年代初中期就已经移居国外。 红冰———徐英 被誉为“文革”前十七年三部优秀反特故事片之一的《跟踪追击》,是一部综合了许多题材虚构的影片,描写了广州市公安局挫败潜伏特务在国庆节炸毁电厂的故事。影片刻意安排了一个戏分很重的女特务徐英,她作为与境外特务接头的联络人,一直贯穿在故事情节的中心,珠影厂资深演员红冰凭借扎实的演技,将徐英外表友善、内心阴毒的双重心理,表现的细腻而赋有层次,堪称众多女特务形象中的银幕代表。 凌元———于黄氏 在经过漫长的十年浩劫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复兴的春天。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特故事片《黑三角》,又让广大观众惊喜的看到了久违多年的反特片。尽管现在看这部影片有许多公式化、概念化的缺憾,但是,许多观众至今对影片中出现的女特务———卖冰棍的老太太于黄氏过目不忘。的确,这样一个潜伏下来的平民化装扮的暗藏敌人,与几十年来银幕上固有的妖魔化女特务相比,显得格外新颖独特。 女特务绝大多数时间还是以慈祥和善的普通街坊大妈的形象出现。其中,演员朴实无华的表演风格,则成为角色成功的关键因素。她的扮演者,就是曾经在《平原游击队》和《锦上添花》等许多电影中扮演慈祥老太太的著名演员凌元。而这个女特务角色,则是凌元演艺生涯中最为突出的银幕代表作品之一。 尽管时间跨越多年,许多扮演女特务的演员都已谢世,但其银幕形象的独特魅力,都将她们永远留存在反特故事影片的胶片中,同时,也深深印刻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刘澍/文 |
|
56楼#
发布于:2006-03-19 23:20
刘广宁女士和向隽殊女士在韩国、日本电影中找到了她们的宿命,没有了这批电影,没有了这批演员、导演,两位天才只有默默隐退!
|
|
58楼#
发布于:2006-03-21 21:38
下面是引用宋京子于2006-3-19 23:20发表的: 这话说的,我想刘老师和向老师都不会同意的,呵呵。 |
|
59楼#
发布于:2006-03-21 21:42
三分之二以上都没看过,汗~~~`
|
|
|
61楼#
发布于:2006-05-11 20:56
(转贴)戈先生,不知您喜欢不喜欢.
向隽殊老师配音名录 以下目录是跟据个人收藏、记忆及部分资料整理,作为献给向隽殊老师八十寿辰的一分薄礼。此目录难免挂一漏万,欢迎各位粉丝指正。 个人收藏: 卖花姑娘(花妮) 看不见的战线(特务宋京子) 原形毕露(双角色,真贞姬和他的姐姐) 摘苹果的时候(妹妹) 没有回来的密使(朴尚宫) 不能授勋的英雄(洪秀兰) 南方铁路之战(女游击队员) 67天(游击队女政委) 保密局的枪声(配向梅扮演的秀英) 冰雪金达莱(配女主角) 虎穴追踪(饰女干部) 多瑙河之波(配女主角) 斯特凡大公(名字已忘,只记得她老公是大公的救命恩人) 人证(巴衫恭子) 攻克柏林(配角) 春香传(春香) 流浪者(丽达) 经眼: 蝴蝶梦(德文特夫人) 舞台生涯(黛里) 复活(玛丝洛娃) 十字小溪 无名英雄(配顺姬) 独立与死亡 奇普里安 波隆贝斯库 冰山上的来客 杜十娘 知而未见 没落之家 静静的顿河 永恒的爱情 忠诚 战争与和平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