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7/node187807/node187857/userobject15ai2074423.html
重温《追捕》 李庆西 2003-12-4 所有涉及电影史的著作都绕不过《战舰波将金号》和《公民凯恩》,只要把电影这玩意儿当作一门学问或是一种理论来做,写书的人脑子里永远是一串大师的名字: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费里尼、阿仑·雷乃…… 其实,有另一种电影史,并不存在学者书里的电影史。在中国,那至少要追溯到单位放电影的年代,追溯到倒卖电影票的“黄牛”时光,那时候看电影是恋爱季节的保留节目,电影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跟现在完全不同。老百姓心中的电影史不是什么大师的叙述手法,也不是什么镜头如何乱摇的技巧变化,说来是一大堆经典台词和电影流行歌曲,当然还有演员的扮相和服饰之类。专家们或许以为这种接受过于肤浅,不曾想那里边却有着最为深刻的美学选择,譬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观众何以对高仓健那种冷峻刚毅的模样最为着迷,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无事的夜晚,又重温高仓健主演的《追捕》,自己给自己上了民间电影史的一课。从片首拉出字幕开始,“啦呀啦”的男声重唱就来了,那歌声依然让人心醉神迷,仿佛一下子找回了当年的感觉———那是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的岁月,破旧的礼堂里塞进了上千个衣着寒伧的大学生,两个人挤一个座位,还有一半人站着。那些神往的面孔不曾被电影史所记录,随着时光流逝大概也被他们自己所淡忘。《追捕》可能是中国译制片历史上最火的一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里南南北北的大街小巷都能听见录音机里播放的“啦呀啦……”,影片中杜丘戴的那种蛤蟆镜成了最流行的饰物,人们动辄拿那些有趣的台词来说事———“召仓跳下去了,酒井跳下去了,堂塔也跳下去了……”。与此同时,身边的生活在一步步发生变化。 《追捕》的台词之所以传为经典,跟上译厂的配音很有关系,所以这回找的DVD还是那个译制版本。然而,乔榛、丁建华们的声音听起来已不是当年那种感受了,总像是话剧的舞台腔,抑扬顿挫的吐字少不了几分刻意和夸张。也许这些年原版片看多了,瞧着镜头里外国人说中国话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当然不光是配音,整个感觉跟当年相差甚远,就连真由美载着杜丘策马飞驰的镜头也不像记忆中那么焕然出彩。比起现在好莱坞同类影片,《追捕》的剧情显得不那么紧凑,镜头不够讲究,一些重头戏终究缺乏场面的震撼力,甚至最后击毙长冈了介的一幕多少有些滑稽感。可是,多少年来这部影片一直让人难忘,跟许多美好或是有趣的联想缠绕在一起。 这部影片给中国观众带来了许多个“第一”: 这是第一部在中国放映的追捕好人的影片,人们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好莱坞动作片的一种俗套。 人们第一次见识高仓健的演技,此后这类硬朗的男子汉风格成为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主流。 人们第一次从电影音乐中领略了电声乐,自然地引起种种现代化的联想。 从矢村警长嘴里第一次听到“正当防卫”这个法律名词。 矢村警长的大鬓脚也是第一次让中国人开了眼,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警察的流行发型,却成了艺术家和街头小混混的标识。 杜丘和矢村的风衣让人觉得帅呆了,中国人也许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可是从那以后穿风衣的男人很快就臭了街了。 真由美的穿着打扮立即领导了中国的女装革命。 …… 英雄美女的故事永远有着刻骨铭心的魅力,但这一回是给禁锢已久的心灵打开了枷锁。杜丘在马背上问道,“你为什么要帮我?”真由美一声“我喜欢你”的回答当年是那么震撼人心,几乎成了一代年轻人爱情宣言。 《追捕》风靡之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啦呀啦”的歌声至今还会勾起许多人心中那段美好的记忆。 |
|
|
1楼#
发布于:2005-07-05 21:22
文章的作者大概是把毕克和乔榛搞混了。说到抑扬顿挫,我倒觉得不必拘泥于外国人是怎么说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不用跟着别人走,童自容华丽的嗓音和阿兰德隆的沙哑嗓子完全不挨边,可和他的形象配合起来是天衣无缝,艺术有其自己的规律。
|
|
3楼#
发布于:2005-07-07 08:08
电影频道放过一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