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460回复:3

[精品整理]上海电影集团:海上繁华 昨日旧梦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7-17 20:19
  上海电影制片厂:海上繁华 昨日旧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京报    

 

   3月31日告别的日子

  3月31日,记者来到上影厂所在地。漕溪北路,地属徐汇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北边是徐家汇商业圈,南边毗邻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正是人流车流非常密集的中心区,被动辄30层的高楼层层围绕的上影厂滞重地喘息着。而周围正在拆楼拓路,暴土扬尘机器轰鸣,行人步履匆匆大多一脸焦急的模样。
 
  在向传达室询问厂长办公室,老先生向记者指了指那个挂着“发展是硬道理”的蓝色牌子,说道“入口就在那个牌子的下面”。发展和改革,是文件上形容上海这个大城市使用率最高的语汇,既然提到改革,不能不提上影集团曾流传的一句戏言:改革是找死,不改是等死,不改不革安乐死。

  上影集团是以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和院线、永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为主体,集制片、发行、放映、销售、传播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上影集团在职职工4000多人,离退休2000多人。

  曾经风光无比的电影厂如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据记者事先了解的有关上影厂的情况,首先是老牌国企形成的体制和机制的弊端;二是冗员过多和高额负债;三是70%亏损单位的存在和由此带来现金流的亏缺;如果说这些都还不算严重的话,那么最关键的一点是现在的上影严重匮乏有市场号召力和资本号召力的导演和演员。这些都是繁荣上海电影的深深内痛。

  去年是上影厂55年庆,回首辉煌历史的同时,对于上影来说也是改制的一年,关于改制问题是记者对现任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任仲伦于2003年5月8日到上影集团走马上任,曾经下过乡,进过厂,当过电影报刊总编、大学教授、政府公务员。和记者聊天时他谈到当年放弃大学教书的优厚条件办《文汇电影时报》的经历。以前是隔岸观火,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才知道困难有多大。

  都说“船大难掉头”,上影集团这么一个庞大的旗舰队面临的问题无疑也是庞杂的。要将总部从17个部门精简到8个部门,人数将从110多人精简到60人左右;二是整个集团将分流安置近1000人,这是上影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员变动,安置工作的截止日期正是2005年3月31日。

  改制意味着人员利益受损失,上影厂离退休的人员占到很大比例,仅以离退休待遇问题为例,事业改企业后待遇将平均下降1000多元,而牵涉到上影厂下属的11个主体单位2388名职工。利益下调必会带来整体震荡,任仲伦回忆他刚上任时,听到是职工们的满腹牢骚,一开座谈会时竟是怨天怨地、骂爹骂娘的声音。去年上影厂55周年庆典上,有一批人扬言要拼命,想冲进会场拦领导挂条幅……可以说历史积淀的矛盾和问题都以最直接的方式摆在了面前。

  上海电影集体性“失语”?

  上海电影是上海文化的传家宝,这曾经是令上海电影人颇为自豪的一句话。广电总局对于上海电影也仍寄予厚望,“上海电影不能四五年出一部好电影,而应该一年出四五部好电影”。但是事实上上海电影在这几年里一直呈衰颓之势,这种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愈发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上影厂的一些老职工因为上海电影的不景气,常年没有活干,每月补贴少得可怜,生活非常困难,这些老职工都曾经为中国电影做过很大贡献,也很深切地见证过上影厂在60年代或者80年代曾经的辉煌。上影厂55年来为国家财政贡献了多少,精明的上海人也难以算得清这笔帐,但是肯定的一点是电影在上海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文化领域中绝对的利税大户。

  问题出在哪里?电影厂的体制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更多的人提到电影的衰颓其实是与文化氛围的消失有很密切的关系。问题直接切入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重心真正向经济中心靠拢,电影或者文化要稳步发展,不要出大问题,但是这与艺术本身的规律有很多相悖的地方,比如锋芒和个性。有一位女导演甚至很直接地提到“正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的一味求稳,磨掉了艺术的锋芒,所以在上海绝对诞生不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这样勇敢的影片”。很多人印象中,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却相对来说有所滞后,一批文化精英离开上海,水土流失掉了,氛围随即消失。的确,在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外贸中心这些名义之下的上海已经好久没有响当当的好影片出来,从来就是以作品论高下的电影圈,没有作品就等于没有发言权。那么是否意味着上海电影的集体性“失语”?

  上海电影似乎不肯“失语”。任仲伦对于现在的电影市场表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国产片市场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但是还是开始复苏的,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电影业的势头很猛,而中影、长影、西影等全国主要电影集团也相继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上影厂去年提出的三个概念被业界广泛接受,一是华语电影,二是片库经营,三是跨国合作。“华语电影,上海制造”显示了上影渴望打破国产电影的狭隘观念,将中国电影推到更加广阔的大舞台上的希望。但是豪言壮语毕竟还需要拍出影片后市场的考验。

  在记者拿到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在电影市场方面,去年联和院线不仅创下2.15亿元的票房最高纪录,更主要的是烘热了上海的电影市场,场次达24.3万场,人次超过1330万,其中属于上影控股的永华影城以3242万元夺得2004年全国影院票房冠军。但主要还是《天下无贼》、《功夫》两部影片对于票房的巨大贡献,上海电影市场的热闹与上海电影无关,与以拍电影为第一己任的电影制片厂无关,在这个票房纪录的背后依旧无法掩盖的是国产电影以及上海电影的普遍疲软与孱弱。

  人才匮乏是上影的致命伤

  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上影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匮乏,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采访过部分上海的普通市民后,比较一致的反映是上影现在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拍片,能叫得出名字的往往都是上海老一代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如张瑞芳、秦怡、孙道临等,或者就是谢晋、吴贻弓、黄蜀芹这样一些非常知名的导演。上影缺乏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电影导演或者演员,任仲伦坦言在这方面“的确压力很大,批评的声音也很多,但是人才问题急也急不得,人员一旦流失了,重新聚拢起来就很困难。”现在上影主要走两条路,一个是培养人才,一个是引进人才。今年一开年,上影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上影青年人才工作会议”,会上宣布上影将用10年时间,每两年选拔一次,每年拿出1000万元来培养上影年轻的主创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1楼#
发布于:2005-07-19 20:44
上影缺乏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电影导演或者演员,任仲伦坦言在这方面“的确压力很大,批评的声音也很多,但是人才问题急也急不得,人员一旦流失了,重新聚拢起来就很困难。”

==================
急啊。。。怎么不急啊~~~~~~~~~
西蜀五月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0-11-16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 现实互动奖
  • 金话筒奖
2楼#
发布于:2005-07-19 20:49
感觉在中国要搞电影电视的话还是北京的条件是最好的,上海现在在这方面根本没有办法和北京比,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五月是闲适而恬淡的时节 总是隐藏着一些微妙,一些惬意 不会有那么欣喜,也不会有那么悲伤……
3楼#
发布于:2005-07-19 20:53
嗯,感觉上海在电视剧这一块满强悍的~~~~发展很快新鲜血液注入也快~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