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棚 别看棚不算大,设备却是最先进的。去年录音时,录音师必须把声音先录到beta带里,待全部配音工作完成后再转入工作站进行混音。现在则是把声音直接录入工作站,省去了转带的麻烦。更重要的是,演员的口型如果稍有偏差,录音师可以在电脑上立刻进行微调,不像过去只有等到最后才能调整,这样不仅保证了口型的精确性(当然,这种调整幅度是有限的,它是建立在配音演员相对准确的口型基础上的更精细的加工),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配音棚 录音棚的玻璃对面,就是这个配音棚,空间要大很多(照片没有全部显现出来)。虽然有椅子,但演员基本是站着完成配音工作的,特别是陆揆,从下午两点站到晚上十点,真是非常辛苦! 录音棚里高度密闭氧气缺乏,这对喊戏比较多的演员确实是个“煎熬”。本以为年纪最小的毛毛头会坚持不住,但没想到她除了中间的一次短暂休息外,硬是在里面坚持了三个多小时直至完成配音工作,并且还不时地给录音室里的我们带来了欢笑。有一次,刚要开录,突然听见里面大叫一声——可这段明明不是喊戏啊?只听见一个甜甜的,带着撒娇味道的声音在录音棚里回响:“有~蚊~子~~~它在跟我说话呢~”——录音棚里全倒!导演张云明哭笑不得,只听见里面又慢悠悠地传来:“它要是在录音的时候飞过来怎么办呀~”别看她平时说话故意显得慢吞吞的,到动真格的时候,却一点不含糊,具体可以参见harry的录音棚纪实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10887&fpage=1。遇到惨叫、哭喊的戏时,张云明强调:“来,玩命啊!”,毛毛头确实毫不“惜命”,喊得精彩哭得真实,让导演欣慰不已。毛毛头配得很放松,但作为导演的张云明却每时每刻都紧崩着弦,毕竟毛毛头还是个孩子,要配这么一个戏份很重、难度较大的角色确实有一定挑战性。有一场喊戏,毛毛头一次过关,我们这些旁观者正在赞叹时,只见张云明捂着肚子笑着说:“她(毛毛头)倒是挺放松,我紧张得直肝疼。” 台词本 郑重声明:台词本被我照成这个颜色完全是光线所致,事实上台词本本身可是雪白的哦~ “没有人可以相信在21世纪初……”这段是张云明的旁白。“世界之战”下面那段是王凯与陆揆的对话。这是全片一开始的台词,到时大家注意一下哦~ 调整话筒位置 这个动作……确实有点奇怪呵呵,是我抓拍的,张云明和录音师安韶峰正在配音棚为陆揆调整话筒位置。 好啦,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不喜欢的朋友,也欢迎你们提出中肯的意见,但请注意说话方式,谢谢! 注意:本贴不欢迎攻击和嘲讽 |
|
|
4楼#
发布于:2005-07-22 10:15
上译的设备确实很先进。不过对于录音时的设备,这些已足够,可能peiyinfan朋友上回看到的照片还有混音设备,那可就多了。其实八一厂的设备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
|
|
|
5楼#
发布于:2005-07-22 10:32
下面是引用harry于2005-7-22 10:15发表的: 我上回没有看到混音设备呀,那个帖子我也找到了,图片没有了,peiyinfan是哪里看到的呀?上译的录音设备前面的电影银幕特别大,就像电影院的屏幕一样,录音设备也多得让人目不暇接。 |
|
6楼#
发布于:2005-07-22 10:38
呵呵,那么就算是八一厂的设备不及上译厂吧。
听八一厂的王先生说,以前他们在配音时也对着电影屏幕,后来就改成电视了,原因是前者速度偏慢。 |
|
|
8楼#
发布于:2005-07-22 10:47
不清楚,就我所观察和了解的来看,对于录音时的设备,这些确实就够用了,当然我是个外行,也许还需很多效果设备也不一定。关键是这次最大的变化是声音直接录入到工作站中,而省去了先输入到beta带这个过程,从而少去不少设备,至于上译那边怎么做的就不得而知了。
|
|
|
9楼#
发布于:2005-07-22 10:54
上译是将录音,混音等工作在录音时用电脑一气呵成,再与国际声带合成,最后用MP3压缩后,直接通过网络传给客户。
|
|
10楼#
发布于:2005-07-22 11:24
这里用的录音软件是不是Nuendo?
|
|
|
11楼#
发布于:2005-07-22 13:57
这些设备多少钱?
|
|
|
13楼#
发布于:2005-07-22 14:19
那就来张正面的.
|
|
|
14楼#
发布于:2005-07-22 15:29
现在大部分的录音棚里面都是看着电视屏幕对口型配音的,除非是一些国有的大型的译制厂里面是有大屏幕的那种,其实电视机和大屏幕有什么区别呢,汗
|
|
|
15楼#
发布于:2005-07-22 17:15
下面是引用西蜀五月于2005-7-22 11:24发表的: 用的是ProTools音频工作站软件。 |
|
|
16楼#
发布于:2005-07-22 19:35
下面是引用西蜀五月于2005-7-22 15:29发表的: 说的是啊。我不清楚对配音演员来讲,对着哪种屏幕更舒服(对着大屏幕总觉得配多了会晕吧?汗。瞎猜的),但对着电视屏幕配音确实是现在对常用的方式。而且这也培养出一批配音演员对口形的高素质呵呵。那么小的口形都能看准,还怕别的吗?记得张云明曾在一个节目里说过:他们一批人在日本配音的时候,只有中国的配音演员可以对着电视非常顺利地配完音,这让外方人员大为钦佩。 另外,感谢老式汽车和塞勒斯的评分!谢谢支持~ |
|
|
17楼#
发布于:2005-07-22 19:43
下面是引用harry于2005-7-22 17:15发表的: 谢谢harry兄 |
|
|
18楼#
发布于:2005-07-22 19:46
下面是引用x-ray于2005-7-22 19:35发表的: 不过对着小屏幕有一点不好,就是真到影片放到影院的宽银幕上后,有些细微的口型可能就被漏了,有这种可能. |
|
|
19楼#
发布于:2005-07-22 19:47
下面是引用harry于2005-7-22 17:15发表的: 是啊,那就是比传说中的"牛犊"更酷的,传说中的protools. |
|
20楼#
发布于:2005-07-22 19:59
下面是引用西蜀五月于2005-7-22 19:46发表的: 嗯……也确实有这个问题存在…… |
|
|
21楼#
发布于:2005-07-22 20:00
下面是引用西蜀五月于2005-7-22 19:46发表的: 没错,北京配音的电影我发现好几次口型没有对上的情形了。 |
|
22楼#
发布于:2005-07-22 20:15
有些口形没有对上,并不是配音演员自己的问题,而是由于最后技术上的小失误,这可并不是“北京特色”哦~
|
|
|
23楼#
发布于:2005-07-22 20:21
如果是整个的口型对不上,那肯定是后期制作的事情,如果是个别的小口型那会像我前面说的那样。一般配音演员不会出现很明显的口型对不上的问题。
|
|
|
24楼#
发布于:2005-07-22 20:35
我发现中录华纳出的许多DVD的中文配音比画面晚一步,比如《哈利波特3》(我刚买,听了一会,好想不是上译的)《乱世佳人》等。
|
|
25楼#
发布于:2005-07-22 22:09
下面是引用peiyinfan于2005-7-22 20:35发表的: 你说的这个问题肯定就是录音或混音的问题了。 |
|
|
27楼#
发布于:2005-07-23 07:46
用大荧幕嘴巴可以更大,配音演员可以看得更清楚。有一点不好,使译制厂里光线不亮,导演和录音师都得用台灯。
|
|
28楼#
发布于:2005-07-26 12:42
大银幕和导演录音师用的光线关系大吗?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照明系统吧?还是说所有人都要看着大银幕?
|
|
|
31楼#
发布于:2005-07-26 19:53
好向往啊
|
|
|
32楼#
发布于:2005-07-27 11:20
下面是引用peiyinfan于2005-7-26 19:32发表的: 呵呵专业确实谈不上。专业人士估计也很难有兴趣来拍这些东西吧?如果这位朋友能拍得更好,我很乐意下次带你去好好拍拍:) 由于里面的灯光就是黄色的,加上对自己的相机了解不够,白平衡方面还没有研究过~所以就照成这样啦 |
|
|
33楼#
发布于:2005-07-28 13:57
小的时候在新影厂的影片检验室待过,一段新闻片要放N遍。不过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很好玩的。什么时候我也去配音的地方看看。
|
|
|
34楼#
发布于:2005-07-30 13:34
嗯!北京的录音棚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的!
|
|
|
35楼#
发布于:2005-07-30 19:28
今天下午,央视8套播了一部《星期五女郎》,主配是张云明和廖菁。
这次,张云明的感觉有点像《办公室的故事》里的男主人公。 |
|
36楼#
发布于:2005-08-01 17:48
客观的说,上海电影译制厂在硬件设备上的确都是非常出色的,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上译的设备在全亚洲来讲都是排在前几的,不论是录音设备还是混录设备。
但是无论是上译还是八一乃至长春,在最后的影片效果上都是符合中影集团以及杜比公司的技术审查标准的。其实熟悉录音的就会知道,再好的棚,再好的录音设备也有各自的品性和优劣,这都是需要录音师去适应和调整的。从人的角度说,八一在录音上的实力是不输于上译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