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论坛里好像来了一大帮新朋友。有上译支持者,有北京喜爱者,还有广东、香港、辽宁等地的追随者,但我看可能大多数还是上译的忠实崇拜者吧。但无论支持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说明喜欢译制片的人越来越多了,喜欢中国配音网的网友越来越多了。
对新来的朋友,说实话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哪个年龄层的居多。从他们喜欢上译电影和对上译人的那种特有的感情来看应该是接近中年人吧?不过从他们那种说话的口气又好像是容易激动的年轻人。算了,不去想这个了,还是简单说说我对上译和其他配音之比较吧。 毫不掩饰地说,我是上译的崇拜者,我认为上译的配音作品肯定比其他都要高。当然我也并不否认其他配音,我也喜欢其他配音机构的有些好配音演员,但是这应该说试有限的。我想上译配音水平高,或者说其他配音机构与上译还有差距,应该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整体水平来看,上译要高出其他配音机构。大家应该看到,上译的配音作品之所以艺术成就高,之所以受人们喜爱,与他们的整体水平高是分不开的。有哪一个配音机构能有像上译有那么多的优秀配音艺术家(当然我主要指老上译)?大家随便口一张就能数出许多上译优秀配音演员。别的配音机构虽然也有特别优秀的配音演员,例如长译的向隽殊、陈汝斌、广州的姚锡娟、央视的廖菁、等等,但那都是凤毛麟角呀。整体水平与上译还有很大的差距,上译整体水平高,配出的作品水平自然高一些也就不奇怪了。 二是从演员个人特点来看,上译配音演员更是比其他配音机构的演员在特点方面要突出不知多少。我们都知道,上译演员个人的配音特点都非常突出,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几乎没有一个相同的声音。邱岳锋、刘广宁、童自荣、毕克、等等等等、、、、谁有他们有特色?我看,不仅是其他配音机构,就是上译现在本身也很难找啊!而他们的这种独特的个性特点也正适合最完美的表达艺术作品,表达艺术形象。作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其作品里面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的,每个人从吃饭、穿衣、睡觉、说话等,都是有不同爱好、不同方式的。作为上译人,他们的嗓音特点让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人说他们就是为配音而生的人)。而再看看其他地方的配音演员,像他们那样有特点,有个性的(声音个性),真是不多,少而又少啊!既然是这样,配出来的作品不是一见高下了吗? 三是从对事业的态度来看,上译人那种对配音事业的执着,对配音事业的精益求精可能也是其他不能比的吧(我再次声明是就整体而言哟)。我记得金雷在采访“八一”厂著名配音演员吴俊全时,这位擅场为我们党和国家领袖配音的大师就曾赞扬上译人对事业认真负责,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看看现在,有的配音作品一个星期可以配几十集电视剧,这能有好质量吗?能受到观众、听众的好评和喜爱吗?艺术是一点都不能掺假的呀! 当然,出了这些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别的因素,如翻译水平、导演能力、等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上译人配的大多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居多。 以上所述,只是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家之言,敬请海涵! |
|
|
1楼#
发布于:2005-08-05 22:06
分析得很到位!我同样是上译的忠实崇拜者,而且一直都没变。喜欢上译,第一就是喜欢他们的一把声音,从老一辈的艺术家到今天的新演员,声线无不是各有特色,富丽堂皇(真是太有特色了),一听就很难让人不喜欢,很难让人忘记;再来,翻译,导演跟演员的表演都是一流的,虽然有人声称上译不能跟以往相比,可我一直没有这个看法,可能是有以前的电影本身就很有艺术价值,现在大多是快餐式的商业电影,看过后就忘记了,也就没有注意配音(但其间也不乏《冷山》《翻译风波》等优秀的艺术片,配音也同样出采),可以说上译的水准完全不输以前,是国内最高水平。
|
|
2楼#
发布于:2005-08-06 00:44
我个人看法。第一,单就某一部片的配音水准来说,长译京译等也能出精品,如"蝴蝶梦" "办公室的故事"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等,但上译出产的高水准译制片总量则是其他译制单位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第二,上译(主要指老上译)的配音演员是群星灿烂,精典译制片中无论主配角可以个个出彩,如"追捕" "尼罗河惨案"等。而其他单位往往只有一二主配个较出色,往往感到某主角配得很出色,而其他的配音不行,整部片的水准上不去。在这点上,目前的上译也明显不如过去。 第三,可能是上海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上译在欧美日本片的译制上独具特色,而在朝鲜苏俄片的译制上“味道”似乎稍弱一些,而在大规模战争片方面可能还是京译更好些。 |
|
|
4楼#
发布于:2005-08-06 09:52
八一配的战争片绝对让人叫绝!像《拯救大兵瑞恩》以及《U571》等堪称传世之作!而央视配的韩剧也是他的特长!诸如《孪生兄妹》《看了又看》等都很不错!但是以上两家其他类型的作品,似乎与上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稍逊一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缺乏默契。北京方面的配音演员大都是配音的“棚虫”,据说大多都是导演安排某人给某个角色配音,安排的时间也许就是一个早上,多了的话也就一两天,然后导演再安排其他的演员进录音棚。甚至在所配的剧中两人有可能是情侣,爱的死去活来,可是配音时却是你配你的我配我的,甚至两个配音演员连面都见不上,也许问题就出在这里,配音演员在配音时缺乏“碰撞”,没有“碰撞”又怎么会有火花呢? 而上译在这个方面却有优势,这些配音演员整天工作生活在一起,平常就很熟悉彼此的性格,知道彼此时外向型的还是内向型的,还有了解彼此的配音特点,对方是慢热型的还是快热型的等等。这些在配音时都会对配音有帮助的。此外,上译在配音时可以大家一起进录音棚,大家一起配音时,彼此之间给予对方的信息,就有可能产生火花!而一部译指片中火花多了,自然不就是精品了吗?大家都知道在配《简爱》时,邱岳峰大师在喊了五声“简爱”时,带给了对方多大的“刺激”,用李梓老师的话讲就是跟“勾魂一样的威力”。试想,李梓老师在跟他搭戏的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再举个例子,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所有经典作品都是在剧场演出时录制的,当他抖出每一个包袱时,观众反馈给他的信息对相声演员犹如“兴奋剂”,刺激着演员的大脑皮层,这样会使相声演员来状态。反观侯大师的其他一些在录音棚里录制的作品,由于没有了观众的“刺激”,效果就差了很多! |
|
|
5楼#
发布于:2005-08-06 10:22
下面是引用大头龙于2005-8-6 09:52发表的: 啊?!现在是这样配片的?!这,这,这。。。 |
|
|
7楼#
发布于:2005-08-07 07:22
下面是引用xiaoyin于2005-8-6 10:22发表的: 这就是所谓的先进的“分轨”录音技术吧…… |
|
|
8楼#
发布于:2005-08-08 17:01
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也就谈不了情感交流,这又如何能创造出能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之作呢?
|
|
|
9楼#
发布于:2005-08-08 17:51
下面是引用往复人生于2005-8-7 07:22发表的: 科技进步本来是件好事,但用来“偷工减料”,就大大的南辕北辙了。照理说,科技革命本来和艺术不矛盾的。如果工作方式尤其是相关体制不变,这先进技术即使还有点“邪门”了。 |
|
|
10楼#
发布于:2005-08-09 09:20
下面是引用践约于2005-8-6 04:10发表的: 什么不可以忽视啊,基础太差,你经济在雄厚也未必有多大的出息。 CCTV的配音我觉得应该枪毙。 |
|
|
11楼#
发布于:2005-08-09 21:12
听来听去,我还是喜欢上译的,即使现在也觉得上译的比其他地方的强,无论是翻译水平,导演水平或者是配音演员的演绎,都还是首屈一指的。
|
|
|